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31  2020-11-1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1]
山东省寿光市圣都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今天,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更为明晰,但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中医经验仍是抗疫“利器”。中医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中医治疗针对寒和湿,注重调节机体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疫”之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针对临床治疗期确诊患者推出了中医治疗通用方“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汤”用于改善患者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阻断病情进展,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对于重症患者,西医呼吸支持、循环吏持等技术对抢救生命来说必不可少,中西医深度结合,携手开展临床治疗,大批患者因此受益,推动患者救治形势积极向好。医学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去照料和护理身体不适的人,让他们身心各方面与环境、社会相适应。中医、西医采用的手段不同,但都是在“照顾”患者,目的一致。在我国,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对症选用,优势互补,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相较人口数量始终比较紧张,中西医结合将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局面,用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照顾”。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医学上的重大优势,也是宝贵财富,不应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之分。
(摘编自李红梅《用好中医瑰宝》,《人民日报》2020年3月4日)
材料二:
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重视以防病为主。中医说:“养之不素则病生。”这个“素”,是人生命的根本,也就是人生命的平衡态。中医是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它防病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
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但中医并不鼓励过分地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因为能量的过剩,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身体内还需要分解出另外一种力量来消化这些能量,过分的能量摄取成了身体的负担。中医还强调能量消耗的适度。中医提出“不妄作劳”的观点——不要过分劳累。中医重视“固本培元”,注意身体内部根基的培植。人生病往往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最终破坏了身体的内在平衡,形成疾病。
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来自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影响。中医主张人要注意契合自然的节奏,实现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如春天气温上升,人的身体也渐渐形成外张的态势,气血由内部浮向体表,皮肤松弛,汗腺舒张,容易产生湿症,必须防湿;夏天天气燥热,此时人容易急躁不安,要有所抑制;秋天是收缩的季节,人的气血由外部而潜向内里,皮肤紧缩,汗腺收紧,这时要注意水的补充,食物要清淡;冬季多有寒症,如伤寒、关节疼痛,由于室外活动少,长期封闭,容易消沉,必须注意调节。
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病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人不是机器,也不是一般的动物,人是具有复杂情感和精神的动物。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精神平衡被打破,容易引起疾病。如人遭受精神刺激,疾病往往也会跟着到来,人心胸狭窄,惠得患失,性情暴烈,盲目攀比,心情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或者是消极郁闷,或者是孤独无依,或者是偏执独断,等等,都是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容易带来疾病。中国人有“仁者寿”的说法,长寿的人,往往是待人和善、精神平衡的人,也就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叶朗、朱良志《寻求整体平衡的中医》,《中国文化读本》普及本)
材料三: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疾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冬不养藏,春必病温”“介疾有喜”的疫病防治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掸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编离李伟《天道、人道、医道与疫情防控》,《光明日报》2020年3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对新冠肺炎病性的认定基于传统中医经验;此次抗疫,中医阻断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效果明强,西医在救治重症患者上功不可没。
B.我国开展临床治疗时,应酌情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成本低,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局面。
C.中医预防医学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摄入能量过多并不可怕,只要体内分解另外一种力量维持身体内在平衡,就能避免疾病。
D.三则材料都重点强调的中医注重调节机体平衡、以防病为主的理念,体现了中华医道中“治未病”的疫病防治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养生讲究“起居有常”,就是提倡人作息中规,活动合节,与外在世界保持和谐。
B.中医养心与中国文化重视人的德行修养是一脉相承的,如“妙手回春,杏林春暖”。
C.“冬要养藏”是冬季养生秘诀,有些年轻人因为爱美,冬天穿着单薄,这不利于养生。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中医“病从心起”的观点,说明中医早已关注人的心理健康。
3.下列中医谚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冬忌生鱼,夏忌狗肉。”
B.“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C.“吃药不忌嘴,跑断大夫腿。”
D.“情急百病生,情舒百病除。”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当下,在应对疫情中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回不去的渡口
傅 菲
①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我们总以为,树有多老,渡口也有多老。树是洋槐树,皲裂的树皮把我们带入时间深深的皱褶里。
②事实上,那是一个荒滩,一条砂石路直通下去,是石埠。石埠上,妇人在洗衣,淘洗豆子、白米。小孩在石埠下的河水里,摸螺蛳、捉虾,光着身子,嘻嘻哈哈地傻闹。一条竹筏,被一根绳子系在洋槐树下。老毛竹煻了火,黝黑,两头翘,六根毛竹用老藤扎起来,一头一尾,中间再扎两绑,便成了竹筏。河水并不深,大人卷起裤腿,可以淌水过河,小孩翘起屁股,手举衣服,也可以游到对岸,竹筏也仅仅是渡口的一个象征。河是饶北河。年少时,记得有一个艄公。竹筏上摆着几个矮板凳。艄公也是戴尖帽的斗笠,穿一件棕黑色蓑衣,光着脚板。他撑第一竹篙的时候,会“嘿呀吼”地吆喝一声,竹篙插入水底,竹筏慢慢滑动,竹篙斜起来,再拔出水面,插入水底。竹筏在水面嘶嘶嘶嘶地滑翔,青山在飞。在冬春之季,我们去对岸,都由艄公撑竹筏渡河。
③对岸是另一个村子。两个村子隔一务河。对岸有很多沙地,种西瓜,种花生,种荸荠。这是我们村没有的。我们村有柴火,有茶油,是对岸村子没有的。两岸因此有了很多的偷盗和争夺,发生械斗;也因此有了婚配姻缘,随便入哪家的门,开口便是亲戚。艄公把嫁妆送到对岸去,把送亲的人接过来。外出读书的人,被一只竹筏,送到小镇的车站,坐上去县城的客车。送别的母亲和姐姐,站在渡口,一直在挥手,不停地挥手,直到竹筏没入河湾的柳树林,像一片树叶,飘在水面,母亲哗啦啦的泪水流了下来。
④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密密麻麻地排在河岸。河滩宽阔,秋季开满了白蓼花,米白米白的,一大片。岸边是麻白麻黄的芦苇。芦苇从秋风里抽出摇曳的花束,空茫。——我的祖父,我的曾祖父,从这个渡口出发,挑一担箩筐,去浙江海边挑海盐。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也把夏布,蚕丝,带去浙江。木船,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停靠,夜一日一日地凉。
⑤这里确是晨读的好地方。石埠由一块石灰石大石板铺设。我们坐在石板上,听着湍湍而流的河水,背诵课文。苍老的洋槐,在暮春,散发一种黏稠的气味,一串串垂挂下来的洋槐花,一直垂到我们额头。被嘴唇磕碰出来的汉语,有了水的韵味和植物的气息。有一个练声的人,每天会来到这个渡口,把镜子悬在树上,对着口型,练声。我一直记不起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个艺考生,考了几年也没考上,后来去深圳,村里也几乎没有他的音讯。我外出生活之后,每次回家,我在父母身边坐几分钟,说说话,便会去渡口走走,站站。我说不清为什么。
⑥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故去的老人,到渡口买水。炮仗啪的一声,零星地炸开。哭丧的子女,跪在埠头上,哭得全身瘫痪。渡口,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河流,或许是人世间最长的路。活着的时候,没走完,死了,接着走,渺渺茫茫地走,不分白日黑夜,风雨兼程,身上不需要长物,不需要口粮,不需要牵挂和被牵挂,一个人走,再长的路,再艰难的路,也不觉得孤独寂寞,也不凄冷忧欢。我们需要另一个世界来打开现世的世界,放下恩怨,放下爱恨,驱除内心的黑暗。没有死,我们无法理解生。没有死的永恒,我们无法理解生的短暂。死是对生的救赎。死是生的皈依。


展开余下试题⑦没有到过渡口的人,不足以谈论生离死别。我是这样以为的。
⑧公路开通之后,渡口迅速被人遗忘。石埠两边,长满了荒草。早年拴木船缆绳的石桩,黝黝的,全是苔藓。作为时间的标记,石桩多了一份轮回的沧桑。石桩上面,搭了一块长条形的石板,石板连通石埠倒边台阶。溽热的夏天,我们躺在石板午睡,歇凉。洋槐的树荫浓密地盖在赤裸小身子上。河水清幽的凉风,从水面卷上来,我很快进入梦乡。除了山中的岩洞,我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凉爽的地方。事实上,我们几乎不午睡,和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从石板上,一个纵身,跃入河中,青蛙一样游泳。清澈见底的河水里,一群群游鱼梭子一样,来来回回。我们常常玩得忘乎所以,不记得上课。
⑨现在的渡口,完全荒落了。石柱和石板,被人连夜偷走,卖给浙江人。和对岸村子相连接的,是一座石桥。石桥也无人走,因为下游几百米的河面上。有了一座公路桥。一个完全无人踏足的荒滩。蒿草和白蓼,再一次占领。洋槐依然散发蓬勃的生命,郁都葱葱,即使冬天落尽了叶子,也苍劲,宛如深远岁月的写意。我几次带我小孩去渡口,看看那种荒凉。我小孩看了一次,再也不去,说,没什么好看的,都是草,还有很多垃圾。
⑩这是一个时间的渡口,每一个人,都是它的客人。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在河面上飘,直至不知所终。当我想起这些,我对生命,保持敬畏的沉默。
(有删节)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特定时期的渡口刻画展现了故乡饶北河渡口的风景画,展示了故乡人们的风情、风俗,体现作者的思乡之情。
B.文章第二二段对年少时渡口旁人们活动的描述可谓细致入微,可见渡口的热闹场景也曾给作者留下心中难以抹掉的美好回忆。
C.渡口是河两岸相互联系的生活的见证,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也是作者年少晨读的好去处。
D.“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既饱含作者的坎坷经历,又有其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石埠旁的妇人、小孩以及艄公的描述主要采用动作细节描写,呈现渡口的热闹景象,体现作者对“渡口”的深深依恋之情。
B.文章多处采用插叙,回忆了以前的渡口并描述了渡口旁人们的各种活动,目的就是表达作者对而今渡口荒芜的现状的惋惜之情。
C.作者对渡口河滩秋季开满白蓼花和芦苇花束的环境描写,既烘托出当时渡口的繁忙,也与当下渡口的荒芜形成鲜明的对比。
D.文章写的是渡口,却从眼前的槐树写起,中间穿插与渡口有关的人生经历与思考,再回到老槐树和立足的渡口,前后照应。
8.关于本文的语言运用特点,有人认为,表述活泼新颖,富有音乐美;也有人认为这样会割裂了画面的完整性,有生硬感。对此,你怎么看?试以第④段为例说明。(4分)
9.全文围绕“渡口”进行构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渡口”的含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就。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成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索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阌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
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敌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遂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B.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举进士,指参加进士考试。
B.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考中状元,考官王应麟对他大为赞赏。
B.文天祥堪当重任。他任湖南提刑时,与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为之动容,认为他有治理国家的能力。
C.文天祥忠君爱国。长江上游告急时,他积极应诏勤王;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
D.文天祥守节不屈。厓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将张弘范送往京师,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服,视死如归,最后从容就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4分)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4分)
(3)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5分)
14.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人劝阻,仍然入卫京师?请简要说明。(3分)
(二)课内知识,完成15—17题(9分)
15.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B.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即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如“可畏惟人”;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展开余下试题C.古人在说到地名时,多用“阳”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用“阴”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北。
D.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征,是自上而下的选拔;“察臣孝廉”“举臣秀才”属于“辟”,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
16.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君王上表陈情言事,对君王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其中“表”的内容侧重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C.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甲子”。例如《赤壁赋》中的“壬戍之秋,七月既望”和《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等句中的“壬戌”“癸丑”即是干支纪年法。
D.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17.下面各句的文言现象解说不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慈父见背,舅夺母志 见:表被动;夺:强行改变
B.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当:担当;上报:报答朝廷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被动句;以:因为
D.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省略句;其:加强反问语气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徙倚【注】
陆游
渔扉夕不掩,徒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注】徙倚:徘徊。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
B.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诗人的境遇。
C.本诗颁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
D.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19.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12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直接提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___________,噌杂的音乐声“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洵在《六国论》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忆了先辈开辟事业的艰辛。
(6)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寥寥数语,描写出了周瑜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三、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李尚龙曾发文说:“废掉一个年轻人,只需要三样东西就够了。哪三样呢?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部电话。”
有人看后则补充道:“废掉一个年轻人,两个办法就够了。给他一部手机,给他一个沙发。回家葛优躺,看视频。大脑废了,四肢也废了。”
对此,某班将以“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否毁掉一个年轻人”为辩题,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请你以“正方”或“反方”的“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辩论稿,选好角度,准备在辩论赛中进行主辩陈述用。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说理充分,论辩有力;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A(B项,“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成本低”说法错误。进行中西医结合主要原因应该是疗效,而不是成本。C项,“只要体内分解另外一种力量维持身体内在平衡,就能避免疾病”说法错误。结合原文“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过分的能量摄取成了身体的负担”分析可知,文中并没有“只要……就……”的表述,选项太过绝对。D项,“三则材料都重点强调的中医注重调节机体平衡、以防病为主的理念,体现了中华医道中治未病的疫病防治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说法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并未涉及中医以防病为主的理念。)
2.B(B项,“中医养心与中国文化重视人的德行修养是一脉相承的,如妙手回春,杏林春暖”说法错误。“妙手回春,杏林春暖”是指医术高明。)
3.C(首先明确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中医预防医学强调生命要保持平衡状态。A项,“冬忌生鱼,夏忌狗肉”体现的是人要做到与自然平衡;B项,“贪吃贪睡,添病减岁”体现的是能量摄入要平衡;C项,“吃药不忌嘴,跑断大夫腿”强调的是吃药时候要有所顾忌,注意药性相冲的问题;D项,“情急百病生,情舒百病除”体现的是要保持精神平衡。)
4.①论证结构清晰,文章采用“总—分”结构,(1分)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后三段分别提出分论点,(1分)层次分明;②论证方法丰富,综合运用引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等(2分,能写出两种论证方法即可)加以分析论证。
5.①重视对中医理论、经验和技术的继承、发展,对症下药;②中医与西医深度结合,优势互补,标本兼顾;③实践中医治未病的理论,重视预防,保持(个体在摄入能量、与自然关系、精神上的)平衡;④坚定文化自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与医道观有机结合,为现代疫病防控观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为疫情防治贡献智慧和力量。(一点两分,三点即可)
6.D项,“既饱含作者的坎坷经历”错。文章并没有体现出作者的坎坷经历,本选项属无中生有。
7.B,“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而今渡口荒芜的现状的惋惜之情”以偏概全。文章回忆以前的渡口并描述渡口旁人们的各种活动,目的不仅仅是表达惋惜之情,也有对他人命运的悲悯同情、对生命与生离死别的升华与思考。
8.参考示例一:第④段以短句为主,(如“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等)运用节奏明快的短句,细腻地描述了渡口曾经的繁忙以及我的祖辈由渡口出发经商的过程;多处运用叠词描述对象,(如“密密麻麻”“米白米白”“一日一日”等)形象确切地刻画了渡口相关事物景致的特点,富有音乐美。这些语言运用,贴切地描述了渡口的景象,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渡口的情感,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达成有机的统一。
参考示例二:第④段多用短句,似乎在追求一种跳跃活泼的语言风格,但有时却割断了语意的连贯性,也割裂了画面的完整性,有生硬之感。(比如“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如果改成“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渡船”,反而更能突出“有渡船”,从而与下文今日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寿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