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钱志熙、刘青海《诗词写作常识》) 材料三: “兴”这一术语到了宋代,获得新的表达。宋代理学家倡导平淡入兴,而反对六朝与唐代以怨起兴的诗学精神。程颐《秋日偶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宋代强调以渊博深邃的人文修养来为诗,以才学议论、明理尽性来填充诗髓,从而使宋诗呈现出与唐诗不同的以思理清峻见长的风貌。在比兴的运用上,唐诗重兴象,而宋诗尚义理,传统的比兴手法受到冷落。清代吴乔曾指出:“唐诗有意,而托比兴以杂出之。其词婉而微如人而衣冠。宋诗亦有意,惟赋而少比兴,其词径以直,如人而赤体。”吴乔用“人而赤体”来比喻宋诗的直露,是很生动的说明。南宋末年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江西诗派进行了批评,提出了以“盛唐为法”的主张,批评的主要武器,则是“兴趣”与“意兴”。汉魏六朝之“兴”与唐人之“兴”中的昂扬向上、浑然天成的诗歌精神再度得到弘扬,从而使“兴”的美学生命力再度得到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袁济喜《兴,文学生命力的彰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注重“兴寄”的诗,并不把它所要表现的情绪直接告诉读者,而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让读者自己获得。 B. 齐梁间的一些山水诗,具备了物象,但它重在描摹山水形态,没有兴寄的精神,因此这些山水诗没有兴象。 C. 具有兴象特点的诗,注重营造意境,融寄着丰富的美感效果,宋诗中夹杂叙事成分,就削弱了兴象特点。 D. 材料一所谈唐诗的“兴寄”和材料二所论唐诗的“兴象”完全是一回事,即都是就其具有现实意义而言的。 2.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代和清代一些学者对古诗中的“兴寄”手法极力推崇,他们认为诗中若无“兴寄”就不是好诗,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B. 唐诗以营造意境为主,宋诗以思理清峻见长,但这种说法仅仅体现了唐诗和宋诗的主流,并不能涵盖所有唐宋诗。 C. 诗人如果只是一味地摹山范水,如照相机一样对客观事物进行再现,缺乏主观情感的融入,写出的诗就不算好诗。 D. 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兴趣”与“意兴”为武器对江西诗派进行了批评来看,江西诗派的作品缺乏兴象。 3.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的内容,下面所选宋诗中有“兴寄”特点的一项是( ) A.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王禹偁《畲田词》) B.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 C.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杨万里《新柳》) D.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4. 三则材料中都引用了古代文献上的言论,这种引证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5. 试举一例,谈谈你对古诗中“兴”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②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为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③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我敢大胆说一句,《破阵子》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5 000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代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④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⑤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展开余下试题⑥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⑦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虬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当的吗?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概述辛弃疾一生的经历,既是对第①段内容的具体阐释,也为下文全面展开评述作了必要的铺垫。 B. 第⑥段通过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说明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过才可能成为真正的诗人。“身穷诗乃亨”,就是这个道理。 C. 作者认为辛弃疾的“独特地位”与积北宋南宋之动荡的历史背景、时代运动分不开。 D. 最后一段是全文内容的总结,高度评价辛弃疾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也阐明了作为文人具有才能和思想的重要性。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散文用豪迈奔放的语言,热情洋溢地歌颂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笔力雄厚,慷慨悲壮。 B. 文章多处运用联想手法,如由“弃疾”这个名字,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原因等。 C. 文章多处运用对偶、排比手法,整齐而有节奏,增强了作者情感表达的效果。 D. 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抒情性的议论,笔力纵横驰骋,内容博杂丰富,见解独到深刻,有散文大家之风。 8. 概括说明为什么作者认为辛弃疾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 9. 作者为什么说“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请结合全文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惇。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搗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陈州)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B. 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 患/ C. 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D. 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与“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 B. 殿试,又称廷试、廷对,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由武则天创制(一说由唐高宗创制),宋代始为常制。 C. 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D. 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才识兼茂,考试成绩卓异。殿试考中乙科;考试作策论六篇,文理很清晰;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达到。 B. 苏轼为人和善,巧妙化解矛盾。苏轼的老友司马光与章惇意见不合,章惇常常为难司马光,苏轼用许靖事例说服了章惇,司马光才稍得安宁。 C. 苏轼宽严相济,认真执掌贡举。时逢大雪严寒,苏轼放宽对士子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他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
展开余下试题D. 苏轼科学决策,制止治水错误。苏轼刚到颍州,就派人准确测量,发现以前治水的计划有严重错误,就上报朝廷,及时叫停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2)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 14. 宋高宗即位后,崇赠苏轼为太师。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明高宗这样做的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①,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②未如鸥鸟伴;经惯③,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①居士:指未作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②借使:即使。③经惯:经历一段自我修养。 1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起句点明离宴,叹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B. “但使”句,上承离别之情又有转折,情深意厚,与“无情”句形成对比。 C. 词人寄语建康水,自己归退不再怕“风波”,“风波”双关,暗指政治风波。 D. 词人无“鸥鸟伴”,深以为憾,但能效仿“老渔蓑”生活,也 人生幸事。 16. 本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全词“似悲实旷”,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居处四周环境清幽、生机盎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沙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1600多年前,陶渊明写下了《桃花源记》,留下了一个令世人 的“世外桃源”。从此,桃花源一直藏在古书里,藏在每个人心里。 ,陶渊明笔下的神韵在酉阳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忙碌的一年已过了三分之二,我终于在难得的假日里( )。到达酉阳时,天色渐暗,酉州古城的 渐渐弥漫开来,让人感受到土家族“清明上河图”的宏伟壮观与沧桑的历史情怀。在这次的旅行之中,我不仅仅欣赏到了宛如仙境般的世外桃源胜景,还见识到了许多令人惊叹无比的景色与历史遗迹,在太古洞,看世界奇观,探地下神秘景象,让我体会到了造物主的 。 桃花源,一处坐落在人间的神仙秘境,让我如此着述,让我着迷的不仅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雏形,更为罕见的山水田园风光而迷恋。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心驰神往 时过境迁 古色古香 神妙莫测 B. 神摇意夺 白云苍狗 原汁原味 神妙莫测 C. 神摇意夺 时过境迁 原汁原味 鬼斧神工 D 心驰神往 白云苍狗 古色古香 鬼斧神工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 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满身轻松地放下手中的琐事,抛却尘世的杂念,去追寻心中的那片净士 B. 放下手中的琐事,满身轻松地去追寻心中的那片净土,抛却尘世的杂念 C. 放下手中的琐事,抛却尘世的杂念,满身轻松地去追寻心中的那片净土 D. 满身轻松地去追寻心中的那片净土,放下手中的琐事,抛却尘世的杂念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让我着迷的不仅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原型,更为罕见的山水田园风光而迷恋。 B. 让我着迷的不仅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原型,更是罕见的山水田园风光。 C. 让我着迷 不仅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锥型,更为罕见的山水田园风光而着迷。 D. 让我着迷的不仅它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雏型,更是罕见的山水田园风光。 21. 下面这封书信有多处使用不规范或不得体,请找出五处并加以修改。 尊敬的×××先生: 寄呈的《美玉生烟》已收悉,再三过目,深感敬佩。你深厚的古诗词功底,独到的解读之法,对我的诗歌创作有些许帮助,我自愧不如。这里按你的要求,我冒昧地对几处作了雅正。随信寄回,谨供参考。 顺祝 冬安! ××君 2018年12月12日 22. 下面是《中国诗词大会》的会徽,请写出该会徽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