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Ⅰ卷(共56分)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针对每年节节攀高的茅台酒价格,贵州茅台公司高层曾三令五申要求各地经 销商保持冷静,不要将现存茅台酒束之高阁,等待高价出售。 B. 高考,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再有一个多月就进考场了,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届时心有余悸。 C. 学术批评需要更多人的积极参与,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需要民主、平等、理性和包容的学术品格。 D. 船儿随波逐流,江面上时而惊涛拍浪,时而豁然开朗。当清凉的水花,出其不意地扑面而来,清凉舒爽的感觉,令人呼之欲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项,束之高阁:比喻放着不用,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办理。这里是说茅台酒等着高价出售,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B项,心有余悸:指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高考还没有来临,此处不合语境。 C项,百家争鸣: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正确。 D项,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像活人一样,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后也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此处指景色优美,因此给人清凉舒爽的感觉,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故选 C。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通过赏析《再别康桥》这首诗,使我感受到了徐志摩对母校的深深惜别之情。 B. 李老师是几天前才调到我们学校里来的,许多同学还不认识。 C. 我们不赞成应试教育,决不是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赞成以应试教育为唯一的目的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做法。 D. 我市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迅速培养一批人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A项,成分残缺,“通过……,使……”缺主语,可以删除“使”。 B项,表意不明,“许多同学还不认识”有歧义。一种理解是李老师不认识同学,另一种理解是同学不认识李老师。 D项,“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迅速培养一批人才” 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可以改为“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能否迅速培养一批人才”。 故选C。 3.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著作,和《公羊传》《榖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B. “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如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C. 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说法错误,中国古代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并依次降低一级。“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
浏览完整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在一篇小品文《摄影小史》中曾经为我们讲述了早期摄影作品的独特属性:由于达盖尔摄影术需要长时间的曝光,使得照片产生了如同古典绘画一般富有“灵韵”的艺术性。被拍摄的人,因为“在经受了长时间的曝光后,好像走入了影像”。本雅明这样说。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拍照不再是一种艺术创造,它是对我们生活瞬间的随时捕捉。相比于此前达盖尔摄影术中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底版,如今的拍照恰恰陷入到了一切皆为复制品的任意狂欢。人的生存方式也因为这种数字摄影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镜像化生存。 也就是说,如果你愿意,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随时被记录在镜头之下。人们已经失去了本雅明所描述的面对镜头时候的恐惧感,在经历了无数次镜头体验之后,已经懂得如何以独属于其个人的标志性的表情展现自身:严肃的人在镜头前一贯严肃,搞怪的人在镜头前一贯搞怪。原因很简单。因为镜头已经变成了社会中他人的眼光,它的存在约束着我们,它让我们在镜头前不能放纵自我,相反,我们要呈现一个我们想让他人如何来看待我的那个面向。 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贼予这种镜像式生存更多的丰富性。它一方面通过不断提高像素,让照片的清晰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却豢养出各色美颜的APP,给原本极度清晰的照片加上滤镜,从而让原本照出的细部纹理再一次变得柔和与模糊,降低了的清晰度,让照片生长出了本雅明式的“灵韵”光泽,这原本也算是现代人用技术来抵抗技术的一种手段:用技术来弥合那些因技术而被毁掉的“灵韵”。但由于拍照已经成为了一个他者的眼光,无处不在,这种滤镜化的存在所赋予照片的灵韵失去了自然性,多了诸多人为性。经过滤镜的照片不再真实地记录人物与世界,而是为了按照拍摄者的意图来展现被拍摄者。 如果仅仅如此,事情还不算太糟糕,更为糟糕的是,对于今天早已习惯于镜像化生存的拍摄者们而言,拍照的目的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绝非为了艺术创造,当然也不仅是为了记录自己和生活,而是要“照出”一个经过他者的眼光过滤之后的自己和生活。网络红人的面孔正在成为一个个面孔的范本,左右着深陷滤镜化存在的人们。各种美颜APP让我们的肤色亮白,让我们的下巴变尖,让我们的眼睛变大,每一张被滤镜美颜修饰过了的照片,都有着千篇一律的五官和笑容,其所显示出的与其说是现实中的自己,倒不如说是被社会审美趋向所扭曲了的肤浅的表象,这一表象与被拍摄者可以毫无关系。滤镜化自拍正在让我们逐渐不敢直视镜子中真实的自己。 本雅明说,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照片的人都曾感到惊愕,因为不敢直视照片中人那犀利的眼光,我将这视为是第一次有能力反观他人眼光中的自己的人应有的一种抵抗,而今天,在习惯了滤镜化生存的我们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也近乎不愿看到没有滤镜化的照片中的自己,而更愿意将自己转变为他者眼光中的那个虚假的我,并在那个虚假的我中找子到一种不该有的自信。 这能说明什么呢?我们只能叹于现代技术将我们的生活不断推向表层所带来的一种肤浅。当我们只能在滤镜化的照片当中辨识自己的时候,我们早已失去了追问我们自己究竟是谁的冲动,而乐此不疲地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下,在其中获得一种自欺又欺人的假面舞会般的狂欢。 (摘编自《滤镜下生存:我是谁?》)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早期摄影作品之所以富有“灵韵”的艺术性是因为达盖尔摄影术需要长时间的曝光。 B. 现代人给照片加上滤镜,用技术来抵抗技术,让照片再现了本雅明所说的“灵韵”。 C. 用智能手机拍照清晰度高,能随时捕捉我们的生活瞬间,还可不断复制。 D. 网络红人 面孔符合他者的眼光,正成为一个个面孔的范本。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赋予镜像式生存更多的丰富性。 B. 文章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层层深入论述了现代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C. 文章列举美颜APP的例子说明习惯了滤镜化生存的人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D. 文章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现代数字摄影技术优于早期达盖尔摄影术。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如今的拍照陷入到了一切皆为复制品的任意狂欢,说明我们再也拍不出好的照片了。 B. 各种美颜APP的盛行,反映出当今社会存在审美标准狭隘和单一的问题。 C. 我们更愿意看到滤镜化的照片中的自己,这也体现了我们对美的追求的正常心理。 D. 现代技术将我们的生活不断推向表层所带来的一种肤浅,我们要果断的拒绝现代科技。 【答案】4. B 5. D 6. B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项,曲解文意,文中第四段为“让照片生长出了本雅明式的‘灵韵’光泽”,“这种滤镜化的存在所赋予照片的灵韵失去了自然性,多了诸多人为性”,实际上“失去了自然性,多了诸多人为性”。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以突出现代数字摄影技术优于早期达盖尔摄影术”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从文中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拍照不再是一种艺术创造……相比于此前达盖尔摄影术中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底版,如今的拍照恰恰陷入到了一切皆为复制品的任意狂欢”“我们只能叹于现代技术将我们的生活不断推向表层所带来的一种肤浅”等语句中的“陷入”“肤浅”等字眼来看,作者恰巧对现代技术流露出一种隐忧。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A项,“再也拍不出好的照片”的说法绝对,因为“好”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且随着技术创新、时代进步也是完全可能拍出好照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