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77  2020-11-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7]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 姓名:
温馨提示: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诗派
翟长兴
现代诗派,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作为理想象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像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这点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
在诗艺上,现代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示主观感受,而是采用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
现代派诗人重视向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开掘诗的题材,运用象征的意象与曲折隐藏的方法,表达其忧伤之思情,追求“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现代派诗歌的现代诗形体体现在表层形式上,它有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艺术特点;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正是现代派诗人们这样孜孜不倦,兼收并蓄,不断地进行着“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工作”,使中国新诗既民族化又现代化,从而构建起真正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现代派诗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是东方民族现代诗构建发展的开始。其所追求的开掘内心和传达朦胧的美学原则,对于新诗艺术表现的含蓄与丰富,对诗的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与独特的贡献。
(有删改)
1. 下列有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 现代诗派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创作风格上大致相似的年轻都市诗人的统称。
B. 现代诗派以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为阵地,他们创作的诗歌标志了中国新诗的成熟。
C. 现代诗派的诗人多无政治派别,是来自乡村、在城市生活而遭受乡村、都市文明挤压的边缘人。
D. 现代诗派诗人追求化古化欧的创造性工作,使中国新诗成为具有民族性、现代化特征的现代诗。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的《现代》杂志,杂志汇集了许多大城市的诗人,并刊发了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浏览完整试题B. 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领袖,其《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诗歌表现了当时青年普遍存在的理想幻灭情绪。
C. 现代诗派诗人创作的诗歌很少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往往采用暗示的方法,间接表达内心情感,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问题。
D. 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诗歌注重使用象征手法;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诗派的诗人都各自以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了现代诗派的发展,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美景。
B. 由于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他们的视野投放到祖国更广阔的天地。
C. 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诗歌特征等对现代诗派的诗人影响很大,但现代诗派的诗人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
D. 现代诗派重视内心世界和平凡生活,诗人用曲折、隐藏方式和象征的意象表达内心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有独特贡献。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以及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C项,“现代诗派的诗人……是来自乡村……”错误,选项范围弄错,从文中来看,现代诗派的诗人并不是都来自乡村,文中说的是“许多人来自乡土”。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
D项,“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错误,原文“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的意思是多层面的审美特征,不是矛盾心理。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他们的视野投放到中国更广阔的疆域”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由文中“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可知,“使他们的视野投放到……疆域”的是“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
故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
曹积三
①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我感到一阵宽慰。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②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③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④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他说:“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慕。”我说:“艾老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一幅幅电影的定格镜头,让人遐想,充满魅力。”他笑了。
⑤艾老夫妇对电影的喜爱与支持,让人心里暖暖的。1990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艾老莫属。我便把想法告诉了高瑛大姐,大姐爽快地说:“我去说,艾青肯定会答应的!”艾老果然满足了我的心愿。谁能料想,就在艾老为《中国影人诗选》题签后的第三天,1990年3月21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艾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此后,再也无法自由运笔,挥毫题字了。《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
⑥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高瑛大姐告诉我,艾老曾与探望他的诗人邹荻帆有过一番苦涩的趣谈,说道:“我这个人真奇怪,1957年打成右派之后,老是在右边出毛病。195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割麦子时,镰刀把右腿膝盖割了个大口子,一个多月不能治,也不能走,更不能打弯,受了很多罪。‘文革’期间,在连队阴暗的地窝子里住了五年多,里面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读‘圣书’,还要写这个写那个,又缺少营养,瞎了右眼。1988年在自己家小院里跌了一跤,右眼眶起了个大包,引起脑血肿。这一次又摔断了右胳膊,真是太巧了,都是发生在右边。”说罢,朗然一笑……
⑦艾老笑谈天灾人祸,风雨淡定,真乃豁达人生!
⑧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艾青深受人们的敬重,这一点从其逝世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中可见一斑。
B. 诗人艾青命运多舛,其诗集被“禁借”,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
C. 作者对艾青家中的花木、葡萄架及葡萄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静谧、安适、温馨的氛围。
D. 作者认为,艾青的诗歌和电影有相通之处,富有哲理,画境美,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5. 作者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来写自己与艾青的交往?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6. 结合全文,探究“红玫瑰”的内涵及作用。
【答案】4. B 5. 倒叙。作者先由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写起,接着写自己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再由“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过渡,记叙了表现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的两件事,最后以议论作结。
6. 内容上:“红玫瑰”既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结构上:文章由红玫瑰开篇,以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彰显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结合“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分析可知,“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是对原文第②自然段有关内容的误读。故选B。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明确常见的叙述方式,如顺叙、插叙、倒叙等。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作者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自己与艾青的交往。结合文本内容“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分析可知,先由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写起,接着写自己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结合“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分析,记叙了表现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的两件事;结合文本最后两节内容分析,以议论作结。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甚至还有第三种更深刻、更深远的内涵。能理解标题的手法,明确标题的风格特点和作用。结合文本内容“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分析可知,“红玫瑰”既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结合文本内容“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分析可知,还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结构上:以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
三、诗歌鉴赏(共2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2月
忆 秦 娥
李 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7. 下列对毛泽东《忆秦娥》一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清晨时分西风凛冽、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的景象。
B. 上阕前两句作者通过听觉、视觉勾勒出一幅铁铸似的凄清的清晨画面,其用词造境,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
C. “马蹄声碎”中“碎”的意思是“碎杂”,生动地刻画出急行军时的景象;“喇叭声咽”中“咽”的意思是“发不出声”,写出了当时物质条件的恶劣。
D. “漫道”的意思是“莫道”,“真如铁”的意思是真的像铁一样坚固,表现了红军蔑视困难、不畏强敌的雄心。
8. 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所渲染的气氛是否相同?请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不相同。毛词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李词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伤感的气氛。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鉴赏能力。
C项,“咽”的意思是“发不出声”理解错误,“咽”的意思应该是低沉,渲染了战争场面的悲壮。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意象的赏析能力。
此题抓住能体现气氛的意象分析即可。如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的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跌宕,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句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场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场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作者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 “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练、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因此,“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等渲染了紧张、悲壮的气氛;李白《忆秦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秦娥从梦中惊醒,眼前只有照着楼台的月色;借着月色向楼下看,只见杨柳依旧青青,一如既往,不禁勾起往年在灞桥折柳,送别爱人那种悲伤情景的回忆。“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词人将“音尘绝”三字加以反复,进一步强调从乐游原上远望咸阳古道的悲凉景象,和秦娥哀婉凄切的心境,而引出秦娥眼前之所见,只有在肃杀的秋风之中,一轮落日空照着汉代皇帝陵墓的荒凉图景,因此,“灞陵伤别”“西风残照”等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气氛。
(二) (17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B],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C]……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9.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 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10. 指出诗中的[A]“这土地”、[B]“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C]“无比温柔的黎明”分别比喻什么。


展开余下试题11. 鸟的喉咙本来就是嘶哑的吗?怎样理解诗人“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答案】9.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因此,为全诗奠定了“爱”的感情基调。
10. [A]繁衍孕育着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B]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C]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11. 不是。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热爱。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基调的能力。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作者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以及土地在作者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作者艾青堪称“土地的歌者”,“土地”构成了作者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这种感情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诗人表示要像鸟一样歌唱祖国大地;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土地”的意象也凝聚着作者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江河一般汹涌奔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诗人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在这片土地上,已不是死水一潭,已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诗人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诗句的能力。
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诗人化人为鸟,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能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大地的爱是如此执著、坚贞和顽强。“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喉咙嘶哑的鸟”,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热爱。
四、填空(共14分)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概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⑤我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_____________。
【答案】 (1). 漫江碧透 (2). 百舸争流 (3). 携来百侣曾游 (4).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 怅寥廓 (6). 问苍茫大地 (7). 谁主沉浮 (8). 在康河的柔波里 (9).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10).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
注意一下字体的书写:舸、携、峥、嵘、稠、寥、廓、笙。
13. 读下面的仿拟词,填空。
神州大地,千万蜗居,亿人盼房。望北京上海,高楼大厦。售楼中心,房奴滔滔。祖孙三代,倾尽所有,欲与房价试比高。须钞票,清储蓄贷款,分外心焦。
楼价如此虚高,逼无数白领竞折腰。昔秦皇汉武,闻听无奈;唐宗宋祖,紧捏钱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好屈身蒙古包。俱往矣,数天价楼盘,还看今朝!
这首词是拟____(填作者)的词《____》而作的,按字数划分它属于____它讽刺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毛泽东 (2). 《沁园春•雪》 (3). 长调 (4). 房价过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词的相关知识以及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仿拟:是指仿照一个现有的格式而临时新创的修辞方式。通过仿照人们熟知的某些词语,句子或者篇章等从而创造出新的内容,赋予它新的活力,非常容易吸引读者和听者的注意力。仿拟的这种特性恰恰满足了网民求新求异的心理,使它成为网民用来创造网络语言时常用的修辞手法。
本题,据“望北京上海,高楼大厦。售楼中心,房奴滔滔”“欲与房价试比高”“逼无数白领竞折腰”“唐宗宋祖,紧捏钱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好屈身蒙古包。俱往矣,数天价楼盘,还看今朝”等句,很容易辨出,这是仿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字数分类: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本篇仿拟词属于长调。
结合“亿人盼房”“售楼中心,房奴滔滔”“倾尽所有”“清储蓄贷款,分外心焦”“数天价楼盘,还看今朝”等句分析,本词讽刺了当今社会房价过高的现状。
四、基础过关(26分)
14.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遒劲(jìn) 遏止(è) 惆怅(chàng) 载歌载舞(zǎi)
B. 长篙(gāo) 漫溯(shuò) 浮藻(zǎo) 百舸争流(gě)
C. 斑斓(bān lán) 颓圮(pǐ) 青荇(xìng) 悄无声息(qiǎo)
D. 团箕(qí) 冰屑(xiè) 妄自菲薄(fěi) 峥嵘(zhēng róng)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汉字字音的能力。
A项,遒劲(jìng),载歌载舞(zài);
B项,漫溯(sù);
D项,团箕(jī)。
故选C。
15. 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答案】B
【解析】
【详解】应在“心头”后断开,而不是在“我的”之后,故选B。
16.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谁主沉浮(主宰)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逆流而上)
B. 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浪遏飞舟(阻止)
C. 激扬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挥斥方遒(强健有力)
D.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卖弄)携来百侣曾游(同学、战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D项,“招摇(卖弄)”解释错误,应该是摇摆的意思。
故选D。
17. 下列对课文中 句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甘肃省庆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