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57  2020-11-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7]
安徽寿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太空行走
在地面上,行走是指用双腿克服地球引力,轮流迈步,从一处地面走向另一处地面。但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失重将行走的概念完全搞乱了。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只要用脚、手或身体任何部位触一下舱壁或任何固定的物体,借助反作用力,就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座舱里充满空气,划动四肢也可前进,因此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太空是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还有微流星体伤害,必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以保证生命安全,但也不能立即走出密封座舱,因为还要吸纯氧排氮。由于氧气助燃,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密封座舱中一般不用纯氧,而用以氧、氮为主的混合气体。这样,航天员体内便存在大量的氮。这些氮不像氧和二氧化碳那样会与血红蛋白和缓冲物质起化学作用,而是物理地溶解在血液和脂纺组织中。目前,密封座舱中一般采用与地面相同的1个大气压,即760毫米汞柱,而舱外活动航天服一般采用210毫米汞柱压力。这样,穿上航天服后,体外压力降低,溶解在脂肪组织中的氮便游离出来。由于脂肪组织中的血液供应较差,流动量不大,不能将氮气迅速地通过血液带到肺部排出,因而会在血管内外形成气泡,堵塞血管,形成气胸,这就是减压病。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若氮气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即占78.09%,则需要吸纯氧3小时。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着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但制造这种舱外活动航天服,不仅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会增加穿着后活动的困难。
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面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另外,太空真空环境中没有空气传播声音。因此,在太空行走时,必须靠航天服背部的无线电通信背包与同事联系。困难还不止这些,比如,太空里没有任何参照物,人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远近感。
当然,太空行走不仅仅是在太空轨道飞行时的行走,还有在其他天体上的行走。比如在月球上行走。登月航天员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月面没有空气,因而没有空气阻力,加上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1/6,如果像在地球上那样双脚轮流迈步,走起来会轻飘飘的,一蹬脚身体就会弹得老高,一步能跨出老远,感觉很别扭,还不如像袋鼠一样双脚并齐,向前蹦跳感到舒适。假如到木星那样巨大的行星上去,其比地球大300多倍的质量所产生的重力及其厚密的大气,将会使人动弹不得。
1. 下列对“太空行走”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航天员在航天器密封座舱失重环境中行走,其范围是立体的,可以飘飞到任何地方。
B. 航天员在密封座舱外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中行走,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
C. 航天员在重力和大气环境与地球的重力和大气环境悬殊的月球、木星等其他天体上行走。
D. 航天员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和在重力、大气环境与地球悬殊的其他天体上行走。


浏览完整试题2.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缺乏传播声音的空气,须借助无线电背包与同事联系。
B. 没有任何参照物,不易确定正确的方向。
C. 没有空气阻力,行走起来轻飘飘的。
D. 易遭受微流星体伤害,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
3.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航天员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因为是在失重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可以“倒走横行”。
B. 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C. 航天员在月球上行走,由于没有空气阻力,重力也只有地球重力的1/6,所以与在地面行走一样,而且是“健步如飞”。
D. 假如借助科技手段消除了木星上厚密的大气带来的阻力,那么航天员在木星上行走就不会陷入“动弹不得”的窘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断 桥
蒋 寒
接连两场暴雨,上百年的古桥,被山洪毁了。
洪水将山寨与外界天隔一方。孩子们上学,大人们赶集,只能靠树杆、木梯、竹竿慢慢爬过去了。
村民们找到郭支书,请他拿主意。
郭支书住在山寨对岸的郭家坨,郭家坨地势高,再大的洪水也奈何不了它。郭支书听了村民的反映,吧嗒着旱烟,思忖着,不急。乡亲们急啊,挤了他家满满一屋子,支书娘子忙着为大家沏茶添水。
山寨丙成代表大伙说:“就那样断着,不是个事啊!大人进进出出好办,娃娃们上学呢?你不是常说,一切为了下一代嘛!”
郭支书伸出两指捻了捻火星闪动的旱烟,吧嗒着,不吭声。
有人小声说:“我们知道,你肯定还在生大伙的气。入夏以来,见你没少往古桥下跑,东瞅瞅,西敲敲,大伙说你是盼着古桥垮了,好向上面申请救济款,以便从中捞……”
声音小得没人听得见。
屋外的大狼狗汪汪地叫了,天空还是阴沉沉的。天气预报说了,近期还将有持续暴雨,省市县层层拉响了防汛警报。村委会也早作了安排,这会儿,马主任正带着工作队现场走访……
丙成说:“郭书记,你大人大量,快替大家拿个主意吧。上面要不拨款,我们各家凑也行。”
郭支书翻大伙一眼,说:“钱,我来想办法,力,大家得出。”
“要得要得!”大伙就兴高采烈地散了。
有人见,第二天一早,郭支书拎着包朝镇上去了。几天后回村,他就给望眼欲穿的乡亲们一个天大的喜讯:修桥款弄到了,钢筋水泥什么的都联系好了,接着就送来,天晴就动工……
时不我待,趁着阳光天气,两台吊车就轰轰隆隆开进断桥现场,洪水也下降了许多,山寨老少能动的都出来了,大伙说说笑笑,干得热火朝天……
郭支书和马主任在现场指挥。马主任抹了抹烟嘴,递给郭支书,白烟就从郭支书的鼻孔里冒出来,一脸欣慰。
马主任感慨道:“老伙计啊,真是难为你了,镇上县上一毛不拔,得亏你家老大开明啊,从自己公司支持50万。”
郭支书笑:“我们养育下一代图啥,不就是为我们修桥修路修康庄大道嘛。”
马主任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半个月之后,一座崭新的现代大桥就牢牢地架在了天河上,连接着山寨与外面的世界。
可是随后,村里传出了关于郭支书的风言风语,说是郭支书这回,准是贪了不少上面的修桥款,有人甚至闹着要找郭支书讨工钱。
风言风语被马主任苦口婆心压了下去,大伙听说是郭支书的大儿子公司出的钱,又有话说了,不仗着他老爹是个支书,他能开公司吗?再说,50万啊,没有好处的事情,傻子才干!
马主任听了,哭笑不得。
坐在断桥的残垣上,凝视着旁边雄伟的新桥,郭支书缓缓地吐着烟,对身旁的马主任喃喃道:“汛期过后,我就辞职了,但愿这座桥能管一百年,一万年!”
倏地,山洪从马主任的眼眶奔涌而出。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头描写古桥被毁,洪水泛滥,村民过河极其不便,不仅巧妙点题,也为下文郭支书带领村民设法修桥作铺垫。
B.小说中的马主任虽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借他之口交代了资金来源的相关背景,从而使主人公郭支书的形象更鲜明。
C.古桥冲垮后,作者将郭支书“不急”和乡亲们“急啊”进行对比,充分体现出人物在本质上不同的立场和心情。
D.小说通过描述山寨部分村民对郭支书的误会与猜疑,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农村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大大丰富和深化了小说主题。
5.小说中的郭支书有哪些主要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以“断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当下诗坛,同质化的平庸作品随处可见,好诗、大诗却屈指可数。诗坛很热闹,诗歌很寂寞。新诗似乎就在于它的无限自由,就是随心所欲地书写那些与大众无关的个人体验的“艺术”,就是在语言上没有审美标准的任性的“艺术”。
其实,诗抒发的情感是艺术情感:经过淘洗、提高的社会情感,而不是原生态的情感,个人身世的琐碎情感不具备入诗的资格。以自己独特的嗓音唱出与众人相通的人生体验,才是优秀的诗人。诗歌史上的优秀诗人几乎都不是只热心守护自己心灵,总有家国情结,“心事浩茫”。
诗是无言的沉默,无声的心绪,无形的体验,以言来言那无言,以开口来传达那沉默。诗家语是一种诗人“借用”一般语言组成的诗的言说方式。一般语言一经进入这种言说方式就发生质变:意义后退,意味走出;交际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成了具有音乐性、弹性、随意性的灵感语言,内视语言。用西方文学家的说法,就是“精致的讲话”。
中国诗歌讲究“苦而无迹”,也就是高明的诗人是不会把自己的写诗之苦传染给读者的,相反,诗人总是想方设法让读者最容易最轻松最愉悦地走进自己深邃的诗歌世界。诗人之苦带来读者之易。
(摘编自吕进《必须重建写诗的难度》)
材料二:
为何至今现代新诗的地位还难以“定于一尊”呢?
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采用单音单字的“字思维”,能充分释放汉语诗歌的弹性蕴藉;以意境为最高美学,极易滋养、美化人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如果是放在星象图谱上来看,古典诗歌就好比成年期的“红巨星”,在发生学意义上属于高峰期后的“熟透”阶段,能量发生巨大耗散而趋于收缩;现代新诗则好比生长时期的“主序星”,尚处生长期的氢燃烧阶段,充满活力,不断扩张,膨胀生长。


展开余下试题中国新诗唯西方诗马首是瞻,上世纪90年代,甚至出现了“翻译体”诗歌,直到新世纪初叶,才逐步出现更具自主性的对西方现代诗歌的改造与改写。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使出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
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和形式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百年的探索和实验,在无数次争议中也不断沉淀着与古典时期、浪漫时期有别的新质素。比如,更丰富地挖掘了精神与肉身的存在感,更娴熟地运用潜意识、意识流、智性、交感等成分,强化了隐喻、象征、荒诞、戏剧性乃至后现代的拼贴、装置、跨界等技巧,加深了与普通大众的联系与交融……这些新质素或多或少都参与到本土新诗的发展进程中来,逐渐化为百年新诗的血肉。在这个意义上,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耿耿于怀于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新诗至少可以分成三大部分:前端是属于实验探索性的新异追求,其中的成功果实会沉淀为自身营养,以继续分蘖推进;中间的广大地带属于融会性的“老少皆宜”,是经过较长时间积累下来容易被接受的基本盘面;而后拖部位则属于那些老化的“过去时”,是早期遗留下来的稚嫩、夹生,需要加以扬弃。只有分门别类对待,才能避免在接受学上“一刀切”。重要的是,三大板块还得面对时代、历史、社会、美学等多重维度的审视。如果笼统地作非黑即白的评价,新诗只能要么漆黑黯淡,一无是处,要么光芒万丈,异常刺目。
(摘编自陈仲义《新诗百年:如何接受,怎样评价?》)
材料三:
胡适当时提倡白话诗,不赞成“抽象的写法”,提出要用“具体的写法”,创造出一种“逼人的影像”。 他接受了20 世纪20 年代美国意象派诗的现代影响,却丢掉了意象派主张的意象呈现而避免直白的追求诗歌现代性的灵魂。梁启超1922 年在清华学校关于古典诗歌研究的长篇讲演稿(《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里,第一次尝试用西方文学研究的方法,用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三种观念,去梳理中国古典诗歌,肯定了自《楚辞》开始,至李商隐诗这一脉系的象征诗的艺术价值和神秘美的意义。1926 年,周作人反对新诗过于透明, 像玻璃球一样,缺少余香和回味,提出了如何将西方诗的“象征”与中国传统诗的“兴”融合起来,寻找新诗发展道路的构想。20 世纪30 年代初,戴望舒提出这样的美学诉求:诗“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诗的传达应当是“像梦一般地朦胧的”“泄漏隐秘的灵魂” 的“吞吞吐吐的东西”,它的动机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关于“朦胧”以及“看不懂文艺” 的争论,到80 年代以来关于朦胧诗的争论,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 面对文学艺术乃至诗歌的出现,作为阅读者和接受者,应该调整和转变已经习惯于阅读“明白清楚”的文学作品的心态,对于那些更复杂更含蓄更富蕴藉的作品,由兴趣的单一而走向多元,感觉上由远离陌生而接近熟悉,审美上由不懂、拒绝而走向认知、接受,使自己从情趣与习惯上“不拒绝陌生”,经过不断地熏陶和养成,提升对于这类有深度“余香和回味”美的作品接受理解的审美能力。
(摘编自孙玉石《新诗十讲》)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情感不同于原生态情感,诗人应热心守护心灵,注重家国情结,但个人身世情感不应入诗。
B.新诗是充满活力的新“制式”诗歌 ,对其接受与评价,应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出发。
C.材料一所讲的新诗的“无限自由”和材料二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两者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D.胡适提倡用“具体的写法”创造“影像”,所以他的新诗作品都应属于材料二中说的“老少皆宜”的一类。
8.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诗采用的是“字思维”,以意境为最高审美,如果新诗过于直白的表达,会缺少蕴藉含蓄的灵魂。
B.古典诗歌已趋于收缩,而新诗更具生长力,世界诗歌总体优势不该是评价参照,应看到新诗有自身的小传统。
C.梁启超借鉴西方文学研究方法,肯定中国古典象征诗的艺术价值和神秘美的意义,周作人也有类似表述。
D.阅读者和接受者应该调整和转变心态,从情趣与习惯上不拒绝陌生,只有在新诗阅读中,才能提升自身审美能力。
9.整合材料中的观点,概括优秀的新诗应该具备的特点。(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慕荣利 荣:茂盛
B.造饮辄尽 辄:就
C.曾不吝情去留 去:离开
D.不汲汲于富贵 汲汲:形容急切的样子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高可二黍许
B.或置酒而招之 / 而或长烟一空
C.环堵萧然 / 然则何时而乐耶
D.不戚戚于贫贱 / 战于长勺
12.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B.五柳先生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
C.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愿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D.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
1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展开余下试题(2)

(二)古代诗歌赏析(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两小题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4.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渐霜风”三句写风紧日斜之境,凄寂可伤,在深秋萧瑟寥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情怀。
B. “是处”两句,词意苍莽悲壮、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景象。“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C. “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这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D. 融写景、抒情为一体,使用了细节描写,语言雄健绮丽。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15. 本首词下片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怀人之情更显曲折动人。请结合下片词句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雪》中,在上下阕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就如同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一般热烈。
(4)陶渊明在其《归园田居》(其一)中勾勒出一幅安逸闲适的乡村生活图景,其中描绘出林木成荫的画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象和夸张是浪漫主义作品最常用的两种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就用这种手法写出了夜游天姥山所听到的巨大声响,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登高》这首诗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现了自己异乡漂泊、孤独无助的现状。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鸿蒙,语出《庄子•在宥》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这里的鸿蒙,是庄子虚拟出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揭示鸿蒙的意义。鸿蒙即元气也。
因此,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 。
近日,华为自主 的操作系统“鸿蒙”正式落地。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的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组成。华为公司在给科技成果命名的时候,用上了一本《山海经》:饕餮服务器、凌霄路由器、鲲鹏处理器芯片……用传统文化元素命名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科研工作者借此展示了自己的浪漫。其实,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域 。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名唤“嫦娥”,为其提供信号的中继服务器名曰“鹊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鼓”和“天津”。
今天,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 )。激动, 它们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 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我们尚处于蒙昧当中。如今,中国有了鸿蒙系统,也可以举重若轻般将卫星命名为“悟空”,正是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见仁见智 研究 俯拾即是 不仅是 而且是
B.不谋而合 研发 比比皆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C.见仁见智 研究 比比皆是 不仅是 而且是
D.不谋而合 研发 俯拾即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具有重要的文化含义,带有浓浓“国风”味的鸿蒙之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B.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构成,是由具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组成的。
C.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是由这个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鸿蒙之境组成。
D.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的。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除了“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之外,很少有词汇能摹写出这份激动
B.除了能用词汇摹写出这份激动外,就只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C.除了用词汇摹写出星空的激动外,再没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D.除了感慨“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外,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
20.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5分)
课外阅读中外名家名篇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四、写作(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作为刚步入高一的你,请你给自己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 D
“太空行走”是本文介绍的主要内容,综观全文,文中提到了太空行走的三种具体情形,分别在第一、第三、第四自然段。ABC三个选项分别提到“失重环境中”和“在重力、大气环境与地球悬殊的其他天体上”,但表述均不完全。只有D项的表述包含了全部三种情形。
2. C
本题对题干中的这句话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题干句子中最重要的词语就是“困难”,理解这句话,实质上就是弄清“困难”的具体所指。
对照材料第3自然段最后两句话,会发现选项A和选项B的表述与之完全一致。
C项表述可对照材料最后一段的相关语句,但它只适合在月球上行走这一情形,与在木星上行走的困难情形刚好相反,属“以偏概全”,所以理解不正确。
D项相关表述在原文第2自然段开头,也是具体困难之一,与原文表述一致。
3. A
A项,依据见第1自然段后两句话,“借助反作用力”运动,“行走范围立体”,这与“倒走横行”相符。
B项,推断的依据为第3自然段中“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但根据“向任何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寿县第”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