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分校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素养评估一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命题人:郝佳 审核人:汪帅(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 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 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 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 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 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 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 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 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 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 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 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 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 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 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静寒境界”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本题中, A项,“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错。第一段说“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所以无法“化解”龌龊与清洁的冲突。 B项,“全部内容”绝对化。第二段说“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C项,“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我们”应是“画家”。“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曲解文意,第三段写“画家”通过静寒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本题中, D项,“反衬”错,原文是“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本题中, B项,不符文意,“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错误,目的是论证 “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项,应是融合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听觉艺术”属无中生有。 D项,“静之寒就是空之寒”绝对化,原文第五段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强加逻辑。原文是“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而非“隔绝俗世”。 故选A。 【点睛】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进行“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1.前后勾联,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的含义。2.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入手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的含义。3.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或连义互解。答题时,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中,看看是否连贯畅通,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崔光远,系出博陵,后徙灵昌。勇决任气,长六尺,瞳子白黑分明。开元末,为唐安令,与杨国忠善,累迁京兆少尹,为吐蕃吊祭使,还,会玄宗西狩,诏留光远为京兆尹、西京留守。乘舆已出,都人乱,火左藏大盈库,争辇财珍,至乘驴入宫殿者。光远乃募官摄府、县,谁何宫阙,斩十数人,乃定。因伪使其子东见禄山,而禄山先署张休为京兆尹,由是追休,授光远故官。俄而同罗背贼,以厩马二千出奔,贼将孙孝哲、安神威招之不得,神威忧死,官吏惊走,狱囚皆逸。光远以为贼且走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斩曳落河二人孝哲驰白禄山光远惧与长安令苏震出开远门,使人奔呼曰:“尹巡门!”门兵具器仗迎谒,至皆斩之,募得百余人,遂趋灵武。肃宗嘉之,擢拜御史大夫,复为京兆尹,遣到渭北募侨民。会贼党剽泾阳,休祠房,椎牛呼饮。光远刺知之,率兵夜趋其所,使百骑彀满狙其前,命骁士合噪。贼醉,不能师,斩其徒二千,得马千噭,俘一酋长以献。自是,贼常避其锋。扈帝还,改礼部尚书、邺国公,封实户三百。 乾元元年,繇汴州刺史代萧华为魏州节度使。初,郭子仪与贼战汲郡,光远裁率汴师千人援之,不甚力。及守魏,使将军李处崟拒贼,子仪不救,战不胜,奔还,贼因傅城下诡呼曰:“处崟召我而不出,何也?”光远信之,斩处崟。处崟善战,众倚以为重,及死,人益危。魏城经袁知泰、能元皓等完筑,牢甚,光远不能守,夜溃围出,奔京师。帝赦其罪,拜太子少保。 会襄州将康楚元、张嘉延反,陷荆、襄诸州,因拜持节荆、襄招讨,充山南东道兵马都使,又徙凤翔尹。先是,岐、陇贼郭愔等掠州县,峙五堡,光远至,遣官喻降之。既而沈饮不亲事,愔等阴约党项及奴剌、突厥,败韦伦于秦、陇,杀监军使。帝怒光远无状,召还。复使节度剑南。会段子璋反东川,光远进讨平之。然不能禁士卒剽掠士女,至断腕取金者,夷杀数千人。帝诏监军按其罪,以忧卒。 选自《新唐书•崔光远传》(有删改)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休祠房,椎牛呼饮 椎:椎打 B. 贼醉,不能师,斩其徒二千 师:军队 C. 岐、陇贼郭愔等掠州县,峙五堡 峙:对立 D. 帝诏监军按其罪,以忧卒 按:审查 5.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光远以为贼且走/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斩曳落河二人/孝哲驰白禄山/光远惧/与长安令苏震出开远门 B. 光远以为贼且走/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斩曳落河二人/孝哲驰白禄山/光远惧/与长安令苏震/出开远门 C. 光远以为贼/且走/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斩曳落河/二人孝哲驰白禄山/光远惧/与长安令苏震出开远门
展开余下试题D. 光远以为贼/且走/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斩曳落河/二人孝哲驰白禄山/光远惧与长安令苏震/出开远门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担任唐安令的时候,崔光远凭借和杨国忠的关系被重用,此时皇帝西行,京城局势随之而失控,连官府仓库也被劫掠。 B. 崔光远身处乱世却能忍辱负重,他骗取了安禄山的信任,得以镇守京城,可大好的局势却被同罗的擅自行动破坏,这让崔光远很被动。 C. 崔光远镇守魏州之时,派出了善战的李处崟抵御贼兵,却因郭子仪心怀旧怨拒绝援助而失利,他又被贼兵的欺诈所惑,做出错误决定。 D. 被认为是勇敢果断的崔光远也会居功自傲,沉迷享乐而荒废军务,导致韦伦战败。皇帝因为他的碌碌无为而把他召回京城,作为惩戒。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乘舆已出,都人乱,火左藏大盈库,争辇财珍,至乘驴入宫殿者。 (2)贼因傅城下诡呼曰:“处崟召我而不出,何也?” 【答案】4. D 5. C 6. B 7. (1)皇帝出行以后,京都大乱,有人放火烧左藏大盈库,人们争着用车装载财宝,甚至有人乘驴进入宫殿。 (2)贼兵便靠近城下欺诈呼喊说:“李处崟召我来却不出来接应,为什么呢?”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项,“椎:椎打”错误,应改为“椎:椎杀”。句子翻译:在佛寺中休息,杀牛饮酒狂呼。 B项,“师:军队”错误,应改为“师:作战”。句子翻译:贼人大醉,不能作战。 C项,“峙:对立”错误,应改为“峙:设立”。句子翻译:岐、陇贼郭愔等抢掠州县,设立五座城堡。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崔光远以为贼将逃走,派兵把守安神威、孙孝哲等人宅第,斩杀壮士二人。孙孝哲快马报告安禄山,崔光远恐惧,与长安令苏震出了开远门。 “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中,“神威”与“孝哲”是并列的人名,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B。“与长安令苏震出开远门”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光远”,所以该句为完整的句子,应与前文断开。据此排除D。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B项,“崔光远身处乱世却能忍辱负重”“可大好的局势却被同罗的擅自行动破坏”表述不准确。通过过原文内容可知,乱世中的崔光远表现出来的是政治上的摇摆不定,而且同罗叛离安禄山,也不是擅自行动。 故选B。 【7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乘舆”译为“帝王”;“火”译为“放火烧”,“辇”译为“用车装载”,“至”译为“甚至”。 (2)“因”译为“靠近”;“诡”译为“欺骗,欺诈”;“而”译为“却”;“何”译为“为什么”。 参考译文: 崔光远,世系出自博陵,后来来到灵昌。他勇敢果断任性,身高六尺,瞳子黑白分明。开元末年,任唐安令,他与杨国忠友好,几次升任京兆少尹,为吐蕃吊祭使,出使回来,正值玄宗西行,下诏留崔光远为京兆尹、西京留守。皇帝出行以后,京都大乱,有人放火烧左藏大盈库,人们争着拉车装载财宝,甚至有人乘驴进入宫殿。崔光远便招募官吏代理府、系长官、稽察盘问进出宫门的人,斩杀了十多人,京城算安定下来。于是私自派儿子向东去见安禄山,而安禄山先以张休为京兆尹,于是追回张休,授任崔光远旧职。不久同罗背叛安禄山,带厩马二千匹出逃,贼将孙孝哲、安神威不能招回他们,安神威忧郁而死,官吏惊慌而逃,狱中囚徒都逃散了。崔光远以为贼将逃走,派兵把守安神威、孙孝哲等人宅第,斩杀壮士二人。孙孝哲快马报告安禄山,崔光远恐惧,与长安令苏震出了开远门。派人奔呼道:“京兆尹巡视城门!”守门衙兵备办具器仗迎接谒见,崔光远到来后,将他们都斩杀了,招募到一百多人,便奔赴灵武。肃宗嘉奖他,升任他为御史大夫,又任京兆尹,派遣他到渭北招募侨居在那里的移民。正值贼党抢掠泾阳,在佛寺中休息,杀牛饮酒狂呼。崔光远刺探得知情况,率兵夜里赶到他们所在的地方,派一百骑兵拉开弓弦阻截在前,命令勇士一齐呐喊。贼人大醉,不能作战,斩杀贼兵二千得到一千匹马,俘虏一个酋长献上。从此贼人常避开他的兵锋。崔光远随从皇帝回到京城,改任礼部尚书、邺国公,封实户三百。 乾元元年,崔光远由汴州刺史取代萧华任魏州节度使。当初,郭子仪与贼人在汲郡交战,崔光远仅率领汴兵一千人援助,很不得力。到他镇守魏州时,派将军李处崟抵御贼兵,郭子仪不援救,交战不胜,李处崟率军逃回,贼兵便靠近城下欺诈呼喊说:“李处崟召我来却不出来接应,为什么呢?”崔光远相信了这话,斩杀了李处崟。李处崟善于作战,众人依仗他作为靠山,等到他死了,人们更感到危急。魏州城经过袁知泰、能元皓等修筑,十分牢固,崔光远不能坚守,夜晚突围冲出,逃奔到京城。皇帝赦免他的罪责,授任太子少保。 正值襄州将领康楚元、张嘉延反叛,攻陷荆、襄各州,便授任崔光远持荆、襄招讨,充山南东道兵马都使,又升任凤翔尹。原先,岐、陇贼郭愔等抢掠州县,设立五座城堡,崔光远到来,派官员劝谕招降了他们。随后他沉迷于饮酒而不亲自处理政事,郭愔等暗中约定党项及奴刺、突厥,在秦、陇打败韦伦,杀掉监军使。皇帝气愤崔光远没有成绩,召回他。又任他为剑南节度使。正值段子璋在东川反叛,崔光远进军讨伐平定了叛乱。但不能禁止士卒抢劫士女,甚至有人砍断士女手腕夺取金镯,杀戮了数千人。皇帝下诏监军使审查他的罪行,崔光远因忧虑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 漫感①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②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 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②分:料想。 8. 下面对诗句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 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B. 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C. 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 两首诗中都提到了剑和箫,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表明诗人希望用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 E. 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9. “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8. BD 9. 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或: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B项,“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错,后诗中的“一例消”,是指他击剑的剑气和竹箫的音韵,在他剑舞乐音中融合为一,并不能传达出忧愤悔恨之情。 D项,“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有误,后诗更侧重于诗人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怅惘。 故选B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这两首诗要抓住“剑”和“箫”这两个重要意象来分析诗人形象。《漫感》一诗中的一剑一箫,是创作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解析其心事的必由之途。本诗开篇由绝域从军即一向关注的西北边疆局势遥遥说起,实指那种气寒西北何人剑的经世雄心,可是现实中哪里能寻得这样一个舞台?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后二句:“箫”指赋诗忧国的哀怨幽情。“剑”指报国的雄心壮志。剑态、箫心,是龚自珍诗词中经常对举出现的两个意象。读懂《己亥杂诗》的诗意:一位少年擅长击剑又擅长吹箫,他击剑的剑气和竹箫的音韵,在他剑舞乐音中融合为一。谁也无法料想到,在他的剑气和箫韵中,涵韵着的是人世的苍凉还是步上归途之舟的释然,终归是万般千种的哀与乐都集中在这剑气和箫韵里了。后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阅读者两首诗可知:诗人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