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42  2020-11-2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2]
山东省济南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济南外国语学校10月试题高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浏览完整试题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 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 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 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 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 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 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 挖掘、整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活体验可以帮助人们领悟节日真意,让人们体悟到节日中天人和谐的态度和美感,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B. 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有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的企望等等。
C. 西方节日让人们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而中国传统节日挖掘内涵同样可以做到。
D. 我们不断地挖掘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4. 请概括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冲击的具体表现。
5.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统节日。
【答案】1. C 2. B 3. A
4. (1)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2)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
5. (一)文化层面的意义:(1).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园情怀;(2).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二)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三)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本题:
C项,“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中“导致消亡”无中生有,缺乏依据。材料二原文是“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本题:
A项,“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中“无法”以偏概全,材料三原文是“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项,正确;
C项,“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中“成了必然趋势”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三只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
D项,关系倒置,应是为了“使传统节日能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从材料三看,“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和“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无关;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本题:
A项,张冠李戴,依据原文“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的应是传统节日。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展开余下试题本题:
答题区间在原文材料二、三之中,结合材料二“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可总结出“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结合材料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可总结出“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 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本题:
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可以结合“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可以总结出“文化层面的意义:(1).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园情怀;(2).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结合原文“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可总结出“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结合原文“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内容概括得出“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粉红色大车
李娟
自从有了粉红色大车,我们去县城就再也不坐小面包车了。小面包车一个人要收二十块钱,粉红色大车只要十块钱。带稍微大点的行李的话小车还要另外收钱,大车随便装。最重要的是,大车发车有个准点,不像小车,人满了才出发,老耽误事。
“粉红色大车”其实是一辆半旧的中巴车。司机胖乎乎、乐呵呵的,每当看到远处雪地上有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公路跑来时,就会快乐地踩一脚刹车:“哈哈,十块钱来了!”
车上的小孩子们则整齐地发出“吁儿——”的勒马命令声。
我和六十块钱被挤在引擎和前排座之间那点地方,已经满满当当的了。可是车到温都哈拉村,又有人塞进来五十块钱和两只羊。这回我被挤得连胳膊都抽不出来了,真想骑到那两只羊身上去……好在人一多,没有暖气的车厢里便开始暖和起来。
虽然乌河这一带村庄稀寥,但每天搭粉红色大车去县城或者恰库尔图镇的人还真不少。每天早上不到五点钟车就出发了,孤独地穿过一个又一个漆黑的村庄,一路鸣着喇叭,催亮沿途一盏一盏的窗灯。当喇叭声还响在上面一个村子时,下面村子的人就准备得差不多了,穿得厚厚的,站在大雪覆盖的公路旁,行李堆在脚边的雪地上。
阿克哈拉是这一带最靠西边的村子,因此粉红色大车每天上路后总是第一个路过这里。我也总是第一个上车。车厢里空荡而冰冷,呵气浓重。司机在引擎的轰鸣声中大声打着招呼:“你好吗,姑娘?身体可好?”一边从旁边座位上捞起一件沉重的羊皮坎肩扔给我,我连忙接住,盖在膝盖上。
夜色浓重,风雪重重,戈壁滩平坦辽阔,沿途没有一棵树。真不知司机是怎么辨别道路的,永远不会把汽车从积雪覆盖的路面上开到同样是积雪覆盖的路下面去。
天色渐渐亮起来时,车厢里已经坐满了人,但还是那么冷。长时间待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空气里,我已经冻得实在受不了了。突然看到第一排座位和座位前的引擎盖子上面对面地坐着两个胖胖的老人——那里一定很暖和!我便不顾一切地挤过去,硬夹在他们两人中间的空隙里,坐在堆在他们脚边的行李包上。这下子果然舒服多了。但是,不久后我尴尬地发现,他们两个原来是夫妻……一路上这两口子一直互相握着手,但那两只握在一起的手没地方放,就搁在我的膝盖上;我的手也没地方放,就放在老头儿的腿上。后来老头儿的另一只大手就攥着我的手,替我暖着,嘴里嘟噜了几句什么,于是老太太也连忙替我暖另一只手。一路上我把手缩回去好几次,但立刻又被攥着了。
车在一个又一个村子之间穿行着,几乎每一个路口都有人在等待。
有的是要坐车,有的则为了嘱咐一句:“明天四队的哈布都拉要去县城,路过时别忘了拉上他。他家房子是河边东面第二家。”
或者是:“给帕罕捎个口信,还有钱的话就买些芹菜吧。另外让他早点回家。”
或者:“我妈妈病了,帮忙在县城买点药吧。”
或者有几封信拜托司机寄走。
车厢里虽然拥挤,但秩序井然。老人们被安排在前面几排座位上,年轻人坐在过道里的行李堆上,而小孩子们全都一个挨一个挤在引擎盖子上,那里铺着厚厚的毡毯。虽然孩子们彼此间互不相识,可是年龄大的往往有照顾大家的义务,哪怕那个年龄大的也不过六七岁而已。只见他一路上不停地把身边一个三岁小孩背后的行李努力往上推,好让那孩子坐得稳稳当当。每当哪个小孩把手套脱了扔掉时,他都会不厌其烦地拾回来帮他重新戴上。
还有一个两岁的小孩一直坐在我对面,绯红的脸蛋,蔚蓝色的大眼睛,静静地瞅着我。他一连坐了两三个小时都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动都不动一下,更别说哭闹了。
我大声问:“谁的孩子?”
没人回答。车厢里一片鼾声。
我又问那孩子:“爸爸是谁呢?”
他的蓝眼睛一眨都不眨地望着我。
我想摸摸他的手凉不凉,谁知刚伸出手,他便连忙展开双臂向我倾身过来,要让我抱。真让人心疼……这孩子身子小小软软的,刚一抱在怀里,小脑袋一歪,就靠着我的臂弯睡着了。一路上我动都不敢动弹一下,怕惊扰了怀中小人儿安静而美好的梦境。
(选自《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车的司机性格开朗,热情地对待乘客。他的缺点是贪财,只有乘客交钱的时候才高兴。
B. 两个胖乎乎的老人夫妻被我无意间隔开,他们却一句话都没有说,说明他们隐忍的性格。
C. 很多人不坐车却也吩咐司机做很多事,作者没有写司机的任何回答,暗示司机习以为常。
D. “我”问了很多问题,如“谁的孩子”“爸爸是谁”,没有人回答,说明乘客们的冷漠。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开头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大车与小车相比,有诸多的优点,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B. “孤独地穿过一个又一个漆黑的村庄”,既写出了大车的孤独,也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


展开余下试题C. “绯红的脸蛋,蔚蓝色的大眼睛”,外貌描写,写出了孩子的单纯可爱,为后文埋下伏笔。
D. “怀中小人儿安静而美好 梦境”,是作者的想象,也是她对孩子未来生活的真切祝福。
8. 赏析画横线的句子语言方面的特点。
9. 有人评价李娟的散文不乏“具有深情的生活描写”,请结合车内人物的表现分析这一特点。
【答案】6. C 7. D
8. (1)运用了借代、夸张的手法。(2)写出了“我”在拥挤的车厢内的感受和心情。(3)形象生动又不乏幽默。(4)同时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和后文的美好感觉形成对比。
9. (1)司机是个热心人,他不落下任何人,对别人托付的事从不推辞。(2)车内的乘客,无论是一对老夫妻,还是年龄大的孩子,都能帮助别人。(3)“我”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对孩子精心呵护。(4)这些人构成了一个温暖的集体,给彼此的平凡生活带来温暖和真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项,“他的缺点是贪财,只有乘客交钱的时候才高兴”有误,文中“每当看到远处雪地上有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公路跑来时,就会快乐地踩一脚刹车:‘哈哈,十块钱来了!’”这是司机幽默的表现,不是“贪财”,作者这样写更有生活气息。
B项,“说明他们隐忍的性格”曲解文意,依据后文老头和老太太帮“我”暖手来看,说明他们热情善良的品格。
D项,“说明乘客们的冷漠”理解有误,文中“车厢里一片鼾声”,可见,是因为乘客们睡着了,所以没人回答,不是表现乘客们冷漠。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D项,“也是她对孩子未来生活的真切祝福”没有体现,是过度解读。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品味小说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题,重点分析其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六十块钱”“五十块钱”分别借代六个人、五个人,“我被挤得连胳膊都抽不出来了”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在拥挤的车厢内的感受和心情。同时此处描写的拥挤和后文的美好感觉形成对比,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依据题干“结合车内人物的表现分析”,可以从司机、车内的乘客、“我”三个角度来分析。
司机“从旁边座位上捞起一件沉重的羊皮坎肩扔给我”,对别人托付的事从不推辞,是个热心人;车内的乘客,老夫妻帮我暖手,年龄大的孩子“只见他一路上不停地把身边一个三岁小孩背后的行李努力往上推,好让那孩子坐得稳稳当当。每当哪个小孩把手套脱了扔掉时,他都会不厌其烦地拾回来帮他重新戴上”,他们都乐于帮助别人;结尾“这孩子身子小小软软的,刚一抱在怀里,小脑袋一歪,就靠着我的臂弯睡着了。一路上我动都不敢动弹一下”,可见“我”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对孩子精心呵护。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渤,字浚之,后魏横野将军、申国公发之后。九年,以著作郎征之。岁余,迁右补阙。
会泽潞节度使郗士美卒。渤充吊祭使,路次陕西。渤上疏曰:“臣出使经行,历求利病。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摊逃之弊,苛虐如斯,聚敛之臣唯思竭泽,不虑无鱼。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穆宗即位,召拜考功员外郎。岁终,定京官考,不避权幸,自宰相而下皆行升黜。状入,留中不发,议者以宰辅旷官,自宜上疏论列,而渤越职钓名,非尽事君之道。乃出为虔州刺史。未满岁,迁江州刺史。度支使张平叔奏征天下久逃逋租,渤上疏曰: 度支所收贞元二年流户赋钱四百四十万, 臣州治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顷,今已旱死一千九百顷有余。若徇度支所敛,臣惧天下谓陛下当大旱责民三十六年逋赋。臣任刺史,上不能奉诏,下不忍民穷, 无所逃死,请放归田里。”
入为职方郎中,进谏议大夫。敬宗冲年即位。坐朝常晚,一日入阁,帝久不出,群臣候立紫宸门外,有省年衰病者,几将顿仆。渤出次白宰相曰:“昨论晏朝事,今坐益晚,是谏官不能回人主之意,渤之罪也。渤请出阁待罪”会唤仗,乃止。
宝历元年,改元大赦,先是,鄂县令崔发闻门外喧斗,县吏言五坊使下殴击百姓。发怒,命吏捕之,曳扶既至,时已曛黑,不问色目。良久与语,乃知是一内官。天子闻之怒,收发系御史台,御楼之日,放系囚,发亦在鸡竿下。时有品宫五十余人持仗殴发,发破面折齿,台吏以席蔽之,方免。是日系囚皆释,发独不免。渤疏论之曰:“县令不合曳中人,中人不合殴御囚,其罪一也。然县令所犯在恩前,中人所犯在恩后。中人横暴,一至于此,是朝廷驯致使然,若不早正刑书,臣恐四夷闻之,慢倍之心生矣。”
后因谏,上以渤党发。出为桂州刺史,充桂营都防御观察使。太和五年,以太子宾客征至京师。月余卒,时年五十九,赠礼部尚书。渤孤贞,力行操尚,不苟合,而阘茸[注]之流,非其沽激。以言摈退,终不息言。以救时病,服名节者重之。
(选自《旧唐书•李渤传》有删改)
[注]阘茸,指人品卑劣,或者庸碌无能。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正确的一项是
A. 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B. 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C. 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D. 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著作郎,官名,主管编修国史;至唐,主管秘书省之著作局。
B. 疏,一种文体,是指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奏章。
C. 留中,指皇帝将有争议的臣子留在朝中任职,不交相关部门处理。
D. 鸡竿,一端附有金鸡的长竿。古代多于大赦日树立,后用为赦罪之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渤考评公正,不避权贵。作为考功员外郎,李渤对皇帝宠信的奸佞之人一概给予降职的考核评定,却遭到越俎代庖、沽名钓誉的非议,最终被贬出京城。
B. 李渤体察民情,维护君王。度支使张平叔不顾百姓疾苦,竟建议征收三十六年前的拖欠,李渤如实汇报江州的旱情,并明确指出,一旦征收,必引来对皇帝的非议。
C. 李渤忠于职守,勇于担责。敬宗“坐朝常晚”,李渤进言劝谏,第二天皇帝仍我行我素,李渤觉得未能尽谏官之责,主动请罪。
D. 李渤仗义执言,坦陈时弊。崔发抓捕了殴打百姓的“中人”,遭致群殴,李渤挺身而出为崔发鸣不平,并直言朝廷如果不整治“中人横暴”,必然后患无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摊逃之弊,苛虐如斯,聚敛之臣唯思竭泽,不虑无鱼。
(2)时有品官五十余人,持仗殴发,发破面折齿。台吏以席蔽之,方免。
14. 选文对李渤作了哪些评价?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均摊逃亡户赋税的弊政,苛刻暴虐到如此地步,搜刮财货的臣子只想抽河水(捕鱼),却不思虑最终无鱼可捕。
(2)当时五十多名有品级的官员,手持棍棒殴打崔发,崔发的脸被打破、牙被打断。御史台的吏员用席子遮蔽崔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济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