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43 2020-12-03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3]
浙江省龙港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郭沫若的“崛起”
邹士方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女神》的诞生使郭沫若成为中国新诗界的巨人,奠定了他在整个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女神》的诞生同一个人很有关系,他可以算作是《女神》的“催产婆”,这个人就是宗白华先生。1918年11月,宗白华开始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宗白华就是在这期间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
《学灯》属于“学艺性副刊”,原来占据主要篇幅的是学术性讨论、报道、翻译、名人演讲录及编作者之间的通信。宗白华到来后,把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特别是新诗和戏剧)的血液输入《学灯》,使《学灯》大放异彩,成为闻名遐迩的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在宗白华的建议下,1919年8月15日《学灯》开辟《新文艺》栏,开始刊载新诗。宗白华从大量来稿中发现了字体秀丽的日本来件,深为留学生的浪漫热情而感动。他没有因为上面陌生的作者名字而看轻作品的实际价值,不久署名“沫若”的诗作《鹭鸶》与《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在9月11日《学灯》刊出。
当时郭沫若在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出于爱国热情,他集合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小团体“夏社”,出油印小报。在编印小报过程中,他经常阅读上海的《时事新报》,《学灯》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他在8月29日《新文艺》栏上读到康白情的白话诗《送慕韩往巴黎》,这唤起了他的胆量,遂将自己以前的诗作投寄《学灯》,不想很快刊出,惊喜若狂。在此之前郭沫若虽有创作和翻译,但他知音难觅,作品寄回国内,屡屡碰壁。这次作品第一次变成了铅字,给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历程带来了决定性的转折。
闸门已经打开,诗人的才华之泉终于迸发奔流了!宗白华以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年轻诗人胸中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创造力,看到一颗珍珠正在东洋岛国烁烁闪光,他以惊人的气魄将“无名小辈”的作品接二连三地大量发表,9月下旬至11月下旬就陆续发表了《死的诱惑》《新月白云》《某礼拜日》等十几首。宗白华鼓励比自己年长五岁的郭沫若尽量写诗,为此1920年1月宗在《学灯》取消了《新文艺》栏而代以《新诗》栏。郭凡有诗寄去,宗毫无保留地发表,甚至有时用《学灯》整个篇幅。郭沫若像一座作诗的工厂,产品有了销路,他的诗兴大发,于是他的诗像潮水一样接连不断地在《学灯》上涌现出来。大量地编发一位无名作者的新诗,在《学灯》编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报刊史上也是罕见的。
在现代文学史上,宗白华不仅是郭沫若新诗的最初编发者,而且是第一位评论者和鉴赏家。他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我很希望《学灯》每天发表你一篇新诗,使《学灯》有一种清芬,有一种自然的清芬。”对于《凤凰涅槃》和《天狗》二诗,他热烈地赞颂:“你的凤歌真雄丽,你的诗是以哲理做骨子,所以意味浓深。不像现在有许多新诗一读过后便索然无味了。所以白话诗尤其重在思想意境及真实的情绪,因为没有辞藻来粉饰他。”“你《天狗》一首是从真感觉中发出来的,总有存在的价值,不过我觉得你的诗,就是形式方面还要注意。你诗形式的美同康白情的正相反,他有些诗,形式构造方面嫌过复杂,使人读了有点麻烦,你的诗又嫌简单固定了点,还欠点流动曲折,所以我盼望你考察一下,研究一下。你的诗意诗境偏于雄放直率方面,宜于作雄浑的大诗,所以我又盼望你多作像凤歌一类的大诗,这类新诗国内能者甚少,你将以此见长。但你小诗的意境也都不坏,只是构造方面还要曲折优美一点,同作词中小令一样。要意简而曲,词少而工。”
浏览完整试题
对于宗白华的扶植和帮助,郭沫若是永远不忘的,他认为由于宗白华给予他很大的鼓励使他有最初的一本《女神》的集成,他甚至感激地称宗白华为“我的钟子期!”
(选自《艺术大师的流年碎影》,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宗白华可以算作是《女神》的“催产婆”,《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女神》 奠定了郭沫若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
B.《学灯》之所以成为闻名遐迩的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与宗白华引入哲学、美学和新文艺,并将其与过去的学术讨论等内容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密切相关。
C.宗白华用大量发表当时并无名气的郭沫若的诗作,打破《学灯》编辑的惯例,激发了郭沫若的创作热情。
D.这篇传记通过记述宗白华发现郭沫若并扶植他“崛起”的故事,既赞扬了宗白华的伯乐之功,也肯定了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才华。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宗白华认为郭沫若的诗有一种自然的清芬,内容富于哲理,意味深浓,形式简单固定,欠流动曲折,意境偏于雄放直率,宜作雄浑大诗。
B.郭沫若不仅具有爱国的热情,还有过人的胆量和惊人的创作才华,这是他成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C.郭沫若对《学灯》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将自己以前的诗作投寄《学灯》,没想到被刊载,这唤起他的胆量,他的生活和创作从此发生决定性的转折。
D.宗白华不重名气只重才情的选诗标准,使郭沫若得以被发现,宗给了郭以知音般的理解,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给他的生活和创作带来决定性的转折。
3.宗白华为郭沫若的“崛起”提供了帮助,以下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宗白华把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血液输入《学灯》,减少学术性讨论行等内容,使《学灯》成为远近闻名的副刊。
B.宗白华不在意郭沫若是“无名小辈”,而看重作品的实际价值,并且敏锐地判断出郭沫若具有不可估量的创造力。
C.宗白华欣赏郭沫若的诗作并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创作意见,既鼓舞了郭,也帮助郭提高了创作水平。
D.宗白华以惊人的气魄接二连三大量发表郭沫若的诗作,给了郭向世人展示才华的机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
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她以茅盾的鼓励为动力,在创作园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茅盾文章发表的第二年,是她创作丰收的一年。
六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鹃作品的评价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去攀登重大题材的高峰,去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在众说纷纭面前,她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措。1960至1961两年,茹志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却只写了四篇小说《三走严庄》《同志之间》《阿舒》《第二步》。
1963—1964年,文艺界更加充满火药味,束缚乃至扼杀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多。许多长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遭到了批判,何况茹志鹃?“在这风风雨雨中,我惶惶然,茫茫然了,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两年间,只写了《月牙初上》和《回头卒》。《回头卒》是她“文化大革命”前写的最后一篇小说,写得艰苦极了。一篇作品不是发自作家心灵深处,还有什么生命力呢?1964年以后,她除写小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作家来说,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我内心是着急、焦虑的,但是无计可施。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正是我所不能的。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善于写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称作时代的要求),可是秉性是难移的。”
实际上茹志鹃创作上的荒芜,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三年就已经开始了。在动乱的年代,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被戴上“文艺黑线的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等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乌云散去,晴空朗朗,茹志鹃终于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她从上海人民出版社调到《上海文学》,任编委,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创作上空白,生活却在延续,感情是延续的。”一个在艺术海洋里顽强探求的人,是不会徒劳的。茹志鹃的追求,果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收的硕果。
茹志鹃作品中的鞭挞,有其深度和力度,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高出一筹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心在流血,眼中充满了泪水。作家的鞭挞依然是属于她自己的。她说:“我不知不觉地在作品中也使用起批判这一武器。……我发现歌颂固然需要洋溢的热情,而鞭挞需要的热情则十倍于歌颂。而且这种热忱,不是洋溢的、轻松的,它灼灼于内,到了使人心痛的程度,然后才流于笔端。”
从歌颂到鞭挞,这一变化说明,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观察社会的方式、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人生的里程中不能为人们所强求。
茹志鹃“文化大革命”后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除保留原来的精粹之外,也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茅盾在逝世前几年,虽然已剩下不多的力气,却仍然关心茹志鹃的创作。以其微弱的余光读了她的许多近作,称为由《百合花》般的清新、俊逸“演变为耐咀嚼有回味的静夜的箫声”。
茹志鹃沿着前辈作家为她指明的路,走过了荆棘丛生的沟沟壑壑;又带着无限的思念之情,走向新的生活。
(摘编自孙瑞珍《茹志鹃传》)
材料二
1977年,《上海文艺》复刊在即。我调回编辑部时,茹志鹃早已参加了复刊的筹备工作。她那时非常忙,亲自组稿、审稿、改稿、发稿。巴老劫后复出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杨林同志》就是由茹志鹃一手编发的。邓友梅的获奖小说《我们的军长》更是在她启发、催逼、帮助下写出来的。当时还在工厂劳动的宗福先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送给茹志鹃看的。
展开余下试题
一位作协老同事的儿子也经常送稿请茹志鹃指点,而当时那位同事被错划为“反革命”还在农场服刑。十几年后,这位同事的儿子以优异成绩出国深造,他一说起在自己被打入另册时,是茹志鹃伸出温暖的手,就激动不已……
我总感到,茹志鹃身上有一股正气,不骄不娇,无私真诚,对上从不媚颜,对下从不施压,她表里如一,严于律己,宽厚待人。
(选自《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
材料三
茹志鹃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极其贫困。由于两岁丧母,父亲离家出走,她只得随祖母辗转沪杭两地,靠手工劳作勉强糊口。11岁才上小学。祖母去世后,被孤儿院收养。后进上海妇女文化班学习。
……
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更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选自百度百科)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在茅盾的推荐下,起死回生,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
B.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1960至1961年间,茹志鹃特意离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创作。
C.十年浩劫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其间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茹志鹃的处境有所改变,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D.从心灵的微笑到深沉的思索,茹志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文章记录了时代的变异和创作上的迂回曲折,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向往和追求。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六十年代初,文艺界对茹志鹃作品评价的分歧,令她感到苦闷,找不到写作方向。
B.1963—1964年,文艺界对茹志鹃的批判,使她极度痛苦,无法发自内心写作。
C.茹志鹃坚守自己的创作秉性,不改变自己以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1964年前后,就近乎搁笔了。
D.茹志鹃的作品加大了对现实鞭挞的深度和力度,作品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她在艺术手法上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6.材料二选文的标题是“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请结合三则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风雨百合花”的理解。(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山 音
秦碧薇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次日,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
我对外公印象不深,依稀记得是个文弱的老人。也只偶尔听母亲谈起,说外公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膝下的子女都走出大山,他却执意守在山脚的泥土房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台永别了。
山里的世界静极了,没有丝毫外界的声音,而那些留守山中的孩子,失去了唯一的老师,与外面的世界相牵的线,就这么生生断了。
“山里人现在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前来给外公下葬的一位大伯对我说,末了还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喏,那边就有一个他的学生。”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正好对上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那是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扎得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她定定地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①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
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地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了一层寒霜,眼皮也耷拉下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谁过?”
“弟弟妹妹,还有奶奶。”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虽然只差了三四岁,但我们之间已然如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
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
“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
“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
渐渐地,我跟她熟稔起来。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
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缕缕下来。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洁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我不由得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
她不能相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远山浅淡,与天相接的地方只剩一条极细的线,是她抿起的嘴唇。她凝望那阵奔跑的风,似乎想将它捕捉。又转而凝望后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似被水浸透,我转过头,看见她②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
她侧过身去不想说话了。
深绿铺满整座山林,光斑繁密。细细的芒草摇晃,若在轻吟。她口中“苍色”的天空,从静水深渊中升起,万里无云。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
而这声声呜咽在某一天顺着彤云出岫,搭上山鸢的翅膀,竟一路传到了远方,又托四月的山花捎回了一个令人为之一振的消息。
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
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分毫不差地踏着我的影子。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
“真的?”
“真的!”
而我撞入她③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
是山音。
7.(本题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对雾霭和雨的描写渲染了沉闷悲凉的氛围,衬托出“我”因外公离世的悲伤心境,但结尾的一抹亮色却给人以温暖之感。
B.文中大伯的话,既侧面突出了外公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也引出了主要人物小女孩的出场,反映出了山村的教育现状。
C.全文以“我”的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采用第一人称,记录了“我”从回乡到离开的一段真实经历,叙中有情,含蓄动人。
D.标题“山音”意蕴深厚。既指山里自然的声音,也指小女孩内心的渴望,更指大山的呼唤:呼吁人们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8.(本题6分)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9.(本题6分)描绘眼睛是小说塑造形象的重要方法。文章画波浪线的三处描写分别体现了小女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二、诗歌阅读(33分)
(一)现代诗歌阅读
10.下列《红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展开余下试题
A. 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 欣羡的红烛中去。
B. 诗人用整整7个诗节来书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和流泪。
C. 对红烛悲剧型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它物呼为同类。
D.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长城谣
席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①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注:①焉支,山名。
1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城上城下征战了一部历史”“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这些诗句高度概括了长城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见证者的内涵。
B. 长城“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深沉感悟。
C. 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时不能成篇”,表现的了诗人对长城炽热的情感,将长城融进了自己的生命。
D. 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说明民族“争战”带来的创痛,依然让世人难以安眠,体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1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全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意象鲜明独特,语言活泼俏丽,感情淳朴真挚,流露着诗人深深的愁思。
B. “无情”“蹲踞”“冷眼”,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长城人格化,突出了长城作为旁观者的角色。
C.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采用排比的手法,将长城与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融在一起,加强了情感表达。
D. “地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勾勒了一幅恬静清旷的画面,意境悠远。
13.本是大量使用第二人称,结尾又使用了第一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建[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 “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人。
C. 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
D. 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15. 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上片描写湘江江水澄碧,舟船往来场景的句子是: , 。
(2)《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出“ , ”的怅问,表现了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3)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的句子是 , 。
(4)《沁园春•长沙》中,作者回忆起往昔革命岁月,那时他和同学们正值青春少年,“ , , ”三句,写出了他和同学们的书生意气。
(5)曹操在《短歌行》中劝说那些有才能的人赶快择主而栖的诗句是“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________。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________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________,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________,多一些优品精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在企业家们看来,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焕然一新 精益求精 投机倒把 偷工减料
B.耳目一新 精益求精 投机取巧 粗制滥造
C.耳目一新 千锤百炼 投机倒把 偷工减料
D.焕然一新 千锤百炼 投机取巧 粗制滥造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
B.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C.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D.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抬升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B.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C.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
D.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
20.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横贯(héng) 揳入(qiē) 逞能(chéng) 瘟神(wēn)
B.救济(jì) 淤塞(sāi) 笨拙(zhuó) 浸渍(jìn)
C.巍然(wēi) 亲昵(nì) 撰写(zhuàn) 体贴(tiē)
D.宿敌(sù) 调侃(kǎn) 悲怆(càng) 芥菜(jiè)
2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与文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汪翻译官对瑞芬的态度,很是有些特别。
B.街上的冷静,使她的声音显着特别得清亮。
C.必须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
D.生长在北国的小孩子们,特别喜欢着冰天雪地的景象。
2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上一篇:
甘肃岷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四川省广安代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第一学期第1次月考语文试卷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龙港”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