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43  2020-12-0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3]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10月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宋婵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其诗歌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光尧题金山一绝》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他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一诗品与人品》,有删改)
材料二: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京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浏览完整试题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沙场,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诸葛亮、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之一。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编自《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材料三: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摘编自《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
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
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2.结合材料-和材料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C.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作品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
B.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C.《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围绕三要素分析)。(6分)
5.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二十朵丁香花
包利民
①她记事起,就已经有了门前的那几棵丁香树了,每到春天,艳艳地开满了粉红的花,空气中流动着波淡的清香。她从小就喜欢丁香,常常在一簇簇的花丛中寻找有五个花瓣的花朵,传说五瓣丁香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好运。
②是的,她是那样幸福,她一直深信那是门前的丁香花的福荫,因为五瓣丁香极少见,而她却总能在花开的时候找到几朵。就这样她走过童年,走过少年,走进了大学的门槛。去外地上大学,父母只有一个要求,寒暑假可以不回来,但丁香花开的时候一定要回来住几天,不管多么忙。她虽然有些不解,可还是答应了。
③上大学的第一个春天,母亲给她打电话,告诉她门前的花已开了。于是,她坐了一天的火车,回来看那些花。未到家门,香味便已弥漫过来,而那些花,映得她心里暖暖的。她知道,其中一定有几朵五瓣的花在等着她去采摘,那是她幸福的使者。而父母,就站在门前对着她微笑,从小到大,每次从外边回来,都是如此。
④第二年,她依然在春天回来。花依旧,而心情却有了浅浅的感伤。因为她无意间发现了一张小时候的照片,抱着她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她问母亲那人是谁,母亲说是一个远房的亲戚,而她却清楚地看见了母亲一瞬间的惊慌。她便忽然想,自己难道不是父母亲生的?照片中的那个女人,也许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要不那眉眼怎么竟和自己如此相像?带着疑惑和忧伤,她离开家门回到学校。


展开余下试题⑤不久,母亲打电话告诉她,她的确是抱养的。那一瞬间,二十年来从没有忧愁的她,眼中蓄满了泪水。母亲又说,那几棵丁香树,是她出生后不久,她的亲生母亲栽下的。她忽然明白,为什么自已那样喜欢香花,因为它传递着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她像无教个被抱养的孩子一样,在心底喊着为什么,为什么生我而不养我?
⑥她记起了照片上的那个女人,那个给了她生命的人。她再次回到家,对父母说,我不需要你们告诉我事情的经过,我只想知道她的地址。父母无言,在纸上写了一个地址,交给地,看着她出了家门。
⑦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她辗转来到了那个小城,找到了那个低矮的土房。叩响那扇门,当脚步声传出来,她的心跳得如此剧烈。门开了,一个白发的老人看见她,惊得说不出话来。她的心一痛,亲生的母亲应该不到五十岁,怎么就白了头发?这时,眼前老人叫出了她的名字,喃喃地问,你怎么来了?她默默地凝视了这个应该叫母亲的人一会儿,只是问,为什么?母亲无语,带她进了屋,家徒四壁,贫寒无比。母亲只说了一句,这样的家庭,给不了你好的生活和未来。她说,可是,可以给我亲情,给我真正的妈妈。母亲摇头,也许可以给你一个妈妈,却不是一个好妈妈,而且,我给不了你应该叫爸爸的那个人。
⑧母亲从床底拿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打开,里面全是枯萎的丁香花,一共有二十朵。母亲说,每一年我都去看你,都要摘一朵花回来。每一年我都能看见你很快乐地成长,看见他们对你的爱与呵护。他们是你真正的父母,他们给了你温暖的亲情,你不要有什么遗憾。
⑨白发,泪眼,她的心忽然疼了起来。在母亲支离破碎的生活中,她是母亲伤口中流出的血,时时让母亲疼痛,在疼病中继续着无望的生活。看着那二十朵枯萎的花,明白了养父母为什么要她年年回来看花开,心渐渐地丰盈起来。终于,她叫了一声妈,拥住了白发的母亲,一如拥着二十年的生命中所有的爱与牵挂。
⑩她知道,她的生命真的比别人更富有,有那么多的爱包围着她。无论以后走出多远,她都要回去看门前的丁香花,还有门内的三位老人。那些美丽的花,年年绽放着幸福。丁香的叶子很苦,而花朵却是那样香甜。母亲就如那苦苦的树,而她就是树上最香的花。最苦的树开最香的花,像极了眷眷的亲情,而那花香悠远绵长,浸透了整个的生命!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细致地描写了“她”见到生母时的场景,衔接上文知道自己是抱养的后去寻找生母一探究竟的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完整,并为下文原谅生母做铺垫。
B.小说第⑨段写“她的心忽然疼了起来”,这里的“疼”仅仅是自己的心疼,是生理上的疼。
C.文中说“她”的命比别人更富有,是因为有更多的爱包围着“她”。在养父母这里,“她”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家,收获了亲情、温暖和疼爱;在亲生母亲那里,“她”收获了血浓于水的牵挂和守护。
D.文中先写她从小就喜欢丁香,常在花丛中寻找传说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好运的五瓣丁香;接着写五瓣丁香极少见,而她却总能在花开的时候找到几朵。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幸福和好运难得,但她却拥有。
7.“她”在文中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作答。(6分) 
                    
8.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标题“二十朵丁香花”的丰富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放鹤亭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B.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C.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D.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熙宁”,是北宋时宋神宗一个年号,共计十年,因王安石在此期间变法而闻名。王安石的变法也称“熙宁变法”。
B.“山人”,一般指隐士或与世无争的高人,还指修身、悟道的人,或者是与世俗少争议的文人墨客的别号。
C.“郡守”,官职名,郡的行政长官,始置于战国。汉代改称太守,明清则专称知府。
D.“鹤”,在中国是权势、吉祥、长寿、忠贞、仙雅、健美的象征,也是文人雅士洁净脱俗的人格和孤独自由的生活方式的象征。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和收鹤的描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和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3--14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展开余下试题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轮鞅,泛指车马。②墟曲,乡野。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中的“人事”指和官场交结往来之事,“杂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语带厌恶。
B. 诗人紧闭柴门,在空寂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杂念,也不和任何人来往。
C. 庄稼生长旺盛、开垦土地越来越多令诗人喜悦,但又时时担心辛勤劳动毁于霜雪。
D. 全诗叙述了诗人村居日常生活的片段,表现了乡村生活与官场截然不同的感受。
14. 本诗所抒发了哪些感情?试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诗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___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____。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①)。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诗的传统,(②)。它靠的不是____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③)。才有了以后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印。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悠闲自得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B.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C.悠闲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D.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前的情景和心情。
B.①要得益于杜甫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后的情景和心情。
C.①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D.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B.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C.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我国戏剧中的“丑角”, ① ,有忠厚老实的,也有尖刁促狭的,是戏曲中表现面最广泛的行当。诚然,多数的丑角 ② ,似乎丑人都是坏人,但是丑陋的人物类型中也有值得表彰的好人,也有厚道本分的丑角,如《盔甲》中的时迁。我国的戏曲是一种唯美的艺术形态,美始终是其一贯追求的目标。但是,没有丑,也就没有美, ③ ,美的表现必须以丑的衬托来实现,所以丑角在戏曲领域中具有特殊的功能。
答:① 
② 
③ 
20.请从以下中国名人中任选一位为其点赞,并写出点赞的理由。语言要连贯,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 (5分)
   毛泽东 郭沫若 闻一多 袁隆平  曹操 
我为中国名人 点赞: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一 诗人流沙河生前有一次回母校,写过一副对联:正当花朵年龄,君须有志;又见课堂灯火,我已无缘。
材料二 现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睡前抖音熬半宿,早上头条看世界,全家微信学养生,好友全刷拼多多。小视频用户调查显示,抖音.上的用户90%都是24岁以下,这个年龄或许在读书,或许刚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A B项,“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错误。原文内容是“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选项中“都少了”表述绝对,不正确。C项,材料-的观点有两个一“文如其人”“言非心声”,而杜甫的诗歌只能证明其——“文如其人”,选项中“全面论证以偏概全,不正确。D项,材料二倡导的“君子”品格是家国情怀,而材料三中的“邻于理想”应该是更广义的内容,包含家国情怀在内的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所有内容。选项中“相同的”概括不准确。
2答案B B项,从材料一“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可见选项中“只要……就”表述绝对,不正确。
3.答案CC项,“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狭隘了诗歌主题,不能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4.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名家作品为论据,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②采用递进式(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5. (1)要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西省晋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