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题,9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明清时代瓷中青花束莲纹,是一种固定的青花纹饰,也称“把束莲”纹。束莲纹,是指在青花瓷器上绘制一束用缎带扎起来的莲花、莲蓬和莲叶的画面。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北宋耀州窑中,元朝普遍用于各类青花瓷。束莲纹形式有置于水波中的“一束莲”、交错对称的“二束莲”“三分天下”的“三束莲”,以及“散莲”等多种形态。青花一束莲的高峰期是明永宣时期,作为青花瓷的一个固定纹饰,“一束莲”因寓意清廉、高洁成为明代青花瓷的主流纹饰,还深受欧洲人喜爱。在“克拉克瓷”中有相当多的“一束莲”远销荷兰、比利时、德国及英格兰,是当时外销青花瓷的一个重要部分。“康雍乾”三朝盛世以后,“青花一束莲”随社会经济的凋敝而日渐式微,从嘉庆朝开始,无论胎质、器型,还是画工、施釉等各道工序的品质都较差了,因而这一时期也成为“青花一束莲”精品和普通器的分水岭。 在器型上,“青花一束莲”主要以盘为主,也有盒、罐、碗、壶等生活用器。元朝中叶曾烧造过一些仿古青铜器的样式,如“方口尊”等,如今极为罕见。外销瓷中的“青花一束莲”,主要器型有大盘、广口盘、深口盘、将军大罐等观赏器,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器极少。 古代瓷器的收藏与其他品种不同,它不以器型新奇为贵。因为瓷器在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应用中,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如吃饭的盘碗、喝茶的杯盏、养花的花盘、写字的笔洗甚至睡觉的瓷枕等,这些圆的、方的、深的、扁的等瓷器样式,已经恰如其分地满足了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瓷器的珍贵之处在于本质,而器型已相对固定,绝少出现新奇器型。 瓷器中“一束莲”的纹样很多,几乎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元明两代一般都是在盘芯点绘束莲纹,外壁绘仰莲纹。清朝的“一束莲”纹样则出现很多变化,盘芯的束莲束越来越粗、越来越密,多了几分写实,少了几分飘逸;外壁也不再绘缠枝莲纹,代之以圆点纹和枝豆纹, 而且盘芯和盘壁的留白面积也较元明时期大为减少。 近几年来,“一束莲”瓷器在拍卖市场上并不少见,市场表现同样可圈可点。随着海内外瓷器收藏家对青花束莲纹的进一步认识,青花束莲纹瓷器的价值凸显,未来市场走势同样值得期待。 (摘编自《“一束莲”在明清瓷器上的流变》,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花束莲纹是指绘制在青花瓷器上的一种纹饰,是用缎带扎起来的成束的莲花、莲蓬和莲叶的画 面。 B. 青花束莲最早出现在北宋,元代普遍使用,明永宣时期达到高峰期,清代三朝盛世后逐渐衰落。 C. 青花一束莲能成为明代青花瓷的主流纹饰,主要源于我国的莲文化,“一束莲”有清廉、高洁的寓 意。 D. 青花一束莲是青花束莲纹中的一种形态,因深受欧洲人喜爱,从而成为当时外销青花瓷的重要部 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一束莲”远销欧洲的事实,证明了青花一束莲在明永宣时期刚开始走出国门。 B. 文章从生活实用的角度切入,论证了瓷器的收藏不以器型新奇为贵,而在于其本质。 C. 文章通过元明与清“一束莲”这样对比,突出了清朝盘芯束莲束粗密和盘壁上变化的特点。 D. 文章主要围绕“一束莲”论述,最后作出推断,青花束莲纹瓷器未来市场趋势可期。
浏览完整试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瓷器,如果其胎质、器型的品质及画工,施釉等各道工序都无可挑剔,那就意味着能够出现 精品。 B. 嘉庆朝成为瓷器“青花一束莲”精品和普通器的分水岭,可能暗示着清代社会经济由此开始走下坡 路。 C. 瓷器能传承,应用上千年,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它们的样式与生活需求相 匹配。 D. 外销瓷器中的“青花一束莲”,主要器型是大盘、广口盘、深口盘、将军大罐等观赏器,而没有实 用器。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B项“青花束莲”以偏概全,原文为“青花一束莲的高峰期是明永宣时期”。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快速浏览原文,了解文章内容,逐个分析选项,注意细节。本题A 项曲解文意,两个分句前后并无因果关系。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求考生按照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把各项带入原文进行比对,发现异同点,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的使用。如本题D项以偏概全,“没有实用器”不当,原文表述为“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器极少”。 【点睛】科技说明文阅读侧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文意的选项。需要通读原文,细读试题,根据有效信息筛选答案。一般而言,设置干扰项主要是在概念上、判断上做文章,主要错误类型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因果倒置、夸大其词、答非所问、混淆已然未然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题,13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4—6题。 拒绝 骆驼 我回去的时候,父亲正在老家的院坝里发呆。几根倾斜的柱子,让人不敢多看。见我回来,父亲突然来了精神。但这样的神色仅在父亲脸上存留了几秒,便逝去了。 我理解父亲的苦处,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在父亲眼里,该是何等的重要啊。不是为了守它,父亲或许早就随我们进城了。多年来,父亲都以看守祖辈留下来的老房子为由,单独在老家生活。这次,我在心里暗喜,或许就是个绝好的机会吧。 父亲说,我找你三表叔看过了,这房子还可以修好。我心里一惊!三表叔在老家有点名气,全村大部分旧房子都是他带领人修建的,他的话,父亲会信的。 我看了看父亲,没作言语。我说,我先去转转。逃过父亲的视线后,我转而朝三表叔的家走去。我必须尽力说服他,让他阻止父亲再修整旧房。不然,父亲余下的时光,还将在老家度过。 没想到,曾经受过我的无数恩惠的三表叔,居然拒绝了我!三表叔说,没办法啊,侄子,你爹那脾气,没办法啊。 回去之后,父亲说,我准备今天开始修整房子了。你帮我做做下手吧。说完,父亲便开始在院坝边调泥巴了,父亲的身板大不如以前了,他每和一下泥,都能看出力不从心。 我颓然地坐在了老家的院坝边。回想起来,我已经20多年没做过农村的体力活了,看到这些心里就发怵。我走到房屋拐角处拿出手机,给在老家镇上当领导的同学打电话搬救兵。同学告诉我,我们家是前几天定下的重灾户,志愿者下午就可以到。 没想到,当父亲知道我搬救兵的事后,突然大怒。他说,你不愿意修就算了,还去搬救兵,你这不是给政府添乱吗?!昨天,你那个镇长同学已经派人来过了,我没有答应。就这么大点事,还搬救兵?像青川那些重灾区的人,不是要去天上搬救兵?亏你这么多年在外面跑,遇事咋就不晓得个轻重缓急?说完,父亲又开始忙活了。 我独自无语。我想,等下午人到了,父亲也就不会拒绝了。 下午,同学带着几个人,还带来了方便面、被褥等救灾物资。父亲看见他们,脸唰的一下就白了,少顷,又满脸通红。 父亲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头埋得很低,我明显感觉到了他的手足无措。父亲将大家让座到院坝的街沿上,回屋去取出了一包皱巴巴的香烟,给大家散了。而后爬上园子里的苹果树,采摘了一篮早熟的苹果。没想到,父亲此时的身手,会那样敏捷!我在心里长长地舒了口气! 就是像你想到的那样,父亲拒绝了所有人,拒绝了所有救灾物资。我满面愧疚地向大家道歉,同学说,你父亲,我们理解,多年前,他就是全市的优秀共产党员,这样的大事面前,他这样的老干部高风亮节,也属正常!你可能不知道吧,就在“5•12”的第二天,你父亲就向灾区捐款1300多元,还强行要当志愿者,我们没办法啊,他吃住在现场,20多天啊。他肩上和手上的伤,就是救灾时弄的。 我感到了一阵眩晕!每次,父亲在电话里都说,他在老家干这干那,一切都好……我默默地来到父亲身边,问,你的伤,好些了吗?父亲愣了一下,说,知道了啊?没关系的,早就好了。我说,这么大的事,你该告诉我们啊!父亲说,自己身上的肉,还不清楚吗?几天就好了! 我回屋取了把锄头,默默地与父亲一起和泥。父亲长时间地盯着我,抬头看时,他满面微笑,我还看见,有泪从他的脸颊滑过。 回到成都的第二天,父亲打来电话,问我还累不累。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国家干部,国难当头,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问心无愧! 短时的沉默后,父亲说,你给你的同学镇长说说,不是我们这些退休老汉不给他面子,救灾物资要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不要搞平均主义。他给我们家评了,还不是看你的面子? 我说,嗯。 父亲又说,还有,我老了,有些话还得给你先说说,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我们罗家祖祖辈辈,就没有一人吃过国家救济,再大的灾难,都是尽力自救,只要挺过去,一切都会好的! 我长时的无言。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6期)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人,在文中起到了穿针引线、推动情节发展的作 用。 B. “三表叔”以修缮旧房为生,所以他不顾“我”的劝阻,答应“我”父亲帮忙修理“我”家的老房子。
展开余下试题C. 镇长把“我”家定为重灾户,并与志愿者去送救灾物资,既是对灾区百姓的关心,也出于同学情谊。 D. “我”回城后,父亲打来电话对他的做法进行了解释,这一方面表现了父子之情,另一方面也通过 父亲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他高尚的形象。 答案:B。(曲解文意。据“三表叔”自己解释,之所以答应帮“我”父亲修缮老房子,主要是拗不过“我”父亲的执着。) 5. “父亲”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1)大公无私,高风亮节。“父亲”拒绝当重灾户,希望把救灾物资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2)助人为乐,关爱灾民。“父亲”在汶川大地震后主动当志愿者,并向灾区捐款献爱心。(3)自尊自强,严于律己。“父亲”时时以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尽责;镇长带人送救灾物资到家慰问时,“父亲”也一一谢绝。(4)重情恋旧,恪守祖训。“父亲”不愿进城过好日子,而愿意在老家守着老屋陪乡亲们度过余生。“父亲”遵守祖训,决不吃国家救济,而是在灾难面前尽力白救。(大意如此,言之成理,任意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6. 本篇小说将“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请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5分) 答案:(1)神态描写,如父亲“在院坝发呆”、“脸唰的一下就白了,少顷,又满脸通红”,神态捕捉微妙而传神。(2)语言描写,如小说结尾处,父亲那一番话,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格。(3)动作描写,父亲和泥力不从心,爬树摘苹果却如此敏捷,在不同情形下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形象逼真、感人。(4)侧面烘托,三表叔拒绝“我”阻止“我”父亲修整破损的老房子的请求,侧面衬托出“父亲”的形象。(正面描写还可从神态、动作、语言、细节等方面作答,任意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共46分) 本部分有课内外文言文、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等题型,请完成7—16题。 (一)文言文阅读(28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完成7—12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 7. 在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缒:用绳子拴着人从上往下送 ②亡:灭亡 ③共:共同 ④阙:削减 ⑤还:通“环”,环绕 ⑥卒:最终 ⑦度:风度 ⑧创:剑伤 A. ②③⑤⑦ B. ②③⑤⑧ C.①④⑤⑦ D. ①④⑤⑧ 答案:D亡,使…灭亡。共,通“供”,供给。卒,通“猝”,突然。度,常态。 8. 在下列选项中,与例句的特殊句式一致的是( ) 例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A.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 夫晋,何厌之有 D.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答案:A。例句,被动句。A,被动句。B,定语后置。C,宾语前置。D,判断句。 9. 请根据课内文言文知识,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人居远/进兵北略地 B. 箕踞以骂曰/函封之 C. 群臣怪之/使使以闻大王 D. 发尽上指冠/越国以鄙远 答案:选B。A,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状语。B,名词作状语。C,形容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D,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 10. 请根据课内文化常识,选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 《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C.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激愤。 D. 合纵,即战国时期以苏秦为代表的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与秦国对抗的政策。 答案:选C。变徵,声调悲凉。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谖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谖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齐王曰:“善。”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谖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谖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谖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节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11. 在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 文而去/莫顾文者 B. 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 文而去/莫顾文者 C. 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 文而去/莫顾文者 D. 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 文/而去莫顾文者 11. 选A。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尝君被废黜的原因,除了是齐王不满其声名盖过了自己并独揽了齐国的政权,还有就是齐王 被秦、楚两国散布的流言蜚语迷惑。 B. 众宾客的离去反衬了冯谖的忠诚,西行游说的成功更说明了他的能力。冯谖并不同于那些鸡鸣 狗盗之辈。 C. 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而他复职后准备狠狠地侮辱弃他而去的宾客,又反 映了他心胸狭隘,缺乏容人之量。
展开余下试题D. 冯谖不仅善于游说,而且善于劝谏。他巧用比喻劝说孟尝君,并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孟尝君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 12. 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错误,不合文意,文中“愿君遇客如故”意思是“希望您对待宾客像过去一样”,这是希望孟尝君能够像过去一样对待门客。故选D项。 13. 请把上述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答案: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鄙:把…当作边邑。焉:为什么,为何。陪:增加。邻、君:邻国的势力;秦国的势力。厚、薄:雄厚;削弱。) (2)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答案:生命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生命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得分点:生者、物:可译为生命、万物。富贵,形容词作名词,富贵的人。贫贱,贫贱的人。寡,缺少。固:本来。) 参考译文: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王受到秦国和楚国毁谤言论的蛊惑,认为孟尝君的名声压倒了自己,独揽齐国大权,终于罢了孟尝君的官。那些宾客看到孟尝君被罢了官,一个个都离开了他。冯谖就乘车向西到了秦国游说秦王说:“大王也知道齐国罢了孟尝君的官吧?使齐国受到天下敬重的,就是孟尝君。现在齐王因为听信毁谤而废黜了他,他心中怨恨,必定背离齐国;他背离齐国进入秦国,那么齐国的国情,人事的真实情形,会全部送给秦国。齐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得到,岂止是称雄呢!您赶快派使者载着礼物暗地里去迎接孟尝君,不能失掉良机啊!”秦王听了非常高兴,就派遣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去迎接孟尝君。冯谖告别了秦王而抢在使者前面赶往齐国,到了齐国,劝说齐王道:“我私下得知秦国已经派遣使者带着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来迎接孟尝君了。孟尝君不西去就罢了,如果西去担任秦国宰相,那么天下将归秦国所有,临淄、即墨就危在旦夕了。大王为什么不在秦国使者没到达之前,赶快恢复孟尝君的官位,挫败秦国的阴谋,断绝它称强称霸的计划。”齐王听后,顿时明白过来说:“好。”于是召回孟尝君并且恢复了他的宰相官位,同时还给了他原来封邑的土地,又给他增加了千户。 自从齐王因受毁谤之言的蛊惑而罢免了孟尝君,那些宾客们都离开了他。后来齐王召回并恢复了孟尝君的官位,冯谖去迎接他。还没到京城的时候,孟尝君深深感叹说:“我素常喜好宾客,乐于养士,接待宾客从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有食客三千多人,这是先生您所了解的。宾客们看到我一旦被罢官,都背离我而离去,没有一个顾念我的。如今靠着先生得以恢复我的宰相官位,那些离去的宾客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我呢?如果有再见我的,我一定唾他的脸,狠狠地羞辱他。”听了这番话后,冯谖驩收住缰绳,下车而行拜礼。孟尝君也立即下车还礼,说:“先生是替那些宾客道歉吗?”冯谖说:“并不是替宾客道歉,是因为您的话说错了。说来,万物都有其必然的终结,世事都有其常规常理,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孟尝君说:“我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冯谖说:“万物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万物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您难道没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向市集里拥挤,侧着肩膀争夺入口;日落之后,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市中已经没有了。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平白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希望您对待宾客像过去一样。”孟尝君连续两次下拜说:“我恭敬地听从您的指教了。 (二)诗歌鉴赏(8分) 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1)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2)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1)被酒:醉酒。(2)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4. 在下列选项中,对本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上阙写了作者丧妻后的孤单凄凉,下阙回忆了往日与妻子在一起的生活片段。 B. “被酒莫惊春睡重”,词人当日醉酒,睡梦沉沉,“莫惊”一词,表现出妻子对词人无微不至的体贴 与关怀。 C. “当时只道是寻常”,表明词人正在从哀痛中恢复过来,体现出他豁达的内心。 D. 全词情景相生,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平常之景之事,却极其典型,也极为动人。 答案:选C。伤心的纳兰性德明知无法挽同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更是字字皆血泪。卢氏生前,词人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平平常常。言外之意,蕴含了词人追悔之情。 15. 在本词的上片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运用这些意象有何作用?(5分) 答案:(1)上片选用了“西风”“黄叶”“残阳”等意象。(2分) (2)描写了萧瑟、凄清的秋景,烘托出人物凄凉、悲伤的情感。(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6. 请完成下面的默写题。 (1)烛之武说退秦军后,子犯请求袭击秦军。然而,晋侯沉着应对,认为“ ”,这是不明智的;“ ”,这是不勇武的。 (2)在《沁园春•长沙》中,引出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 , 。 (3)《论语》中提到了“ , ”的可贵品质,孔子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 (4)《出师表》中写诸葛亮在艰难时期承担重任的句子是: , 。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达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 。 答案:(1)失其所与;以乱易整。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22分) 17.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正确、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遒劲(qiú) 浪遏飞舟(è) 下载(zăi) 凄婉(wăn) B. 变徵(zhĭ) 目炫(xuàn) 相濡以沫(rú) 自刎(wěn) C. 斑斓(lán) 颓圮(pĭ) 浮藻(zăo) 阙秦(quē) D. 凌侮(wŭ) 炮制(páo) 火铂(bó) 麦槽(cáo) 答案:C。(A,下载,zài。B,目眩。D,火钵,bō;麦槽,zāo) 18. 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屠维岳的锋芒逼人的眼光下,这张长方脸儿上渐渐显现出忸怩不安的气色。 B. 登上仰慕已久的黄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万 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