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26  2020-12-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6]
河南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绝密★启用前
2020-2021学年(上)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不可谓多,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光明》创刊号的社评曾指出:“《包身工》可称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这“新的记录”自然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新变。《包身工》是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它比较充分、完美地体现出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夏衍的报告文学缩短了和小说的距离,他运用了小说、散文乃至戏剧、电影的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使其具有了文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文学是人学”,特别是叙事性文学,是离不开人物的描写和刻画的,塑造典型人物是这类作品的中心课题。报告文学既然是文学家族的一员,它也应毫不例外地把人物刻画摆在主体地位。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纪实,因而在其兴起的初期,多以报告事件为中心。夏衍的报告文学扩展了人物描写和刻画的范围,而且着意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揭示某些事物的本质,使报告文学开始由以事件作为中心向以人物为中心的转变。例如《包身工》,虽然它还带有浓重的新闻纪实色彩,但由于作者着重刻画了芦柴棒、小福子和不如姓名的小姑娘这三个典型人物,就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特别是通过对芦柴棒烧火做饭、被逼带病出工及下工搜身的三次细腻的描写,相当具体、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夏衍的报告文学是比较讲究艺术结构的,他改变了过去通讯、报导、速写的单纯的结构方式,而使作品的结构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如《包身工》巧妙地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方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勾连横向事件,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缀上一串闪光的珍珠,显得玲珑剔透、严谨精美。在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写上,他善于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作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可感性。比如包身工早晨喝粥的情景就描绘得相当细腻、逼真。对粥的描写,使你立即感到了猪食;女工们用舌头舔着淋漓在碗边外面的粥汁,蹲在路上和门口就食的情景,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至于老板娘用锅焦、残粥搅拌清水来给女工充饥的镜头,把包身工猪狗不如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满腔悲愤!
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的,还是写人的,都是作者在生活中首先有了理性认识或感情冲动,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旁观者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作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遣上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相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方法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焊接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及工厂主的种种罪恶;但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全部爱憎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他又以铁一般的事实和精确的数据,对这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作出直接的评价和深刻的分析。笔法飞灵,情真意切,使作品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张宝华《夏衍报告文学漫议》)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包身工》是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开创了中国的报告文学的新记录。
B.带有浓重纪实色彩的《包身工》完成了以事件作为中心向以人物为中心的转变,目的在于刻画典型人物。
C.《包身工》的结构巧妙,纵线是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横线是与包身工及其制度相勾连的事件。
D.《包身工》既叙述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也直抒了作者感受,还以事实和数据控诉野蛮的包身工制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总分结构,以《包身工》为例来论述夏衍报告文学的特点。
B.第二段以《包身工》中芦柴棒等形象表明夏衍报告文学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C.文中比较了夏衍报告文学与小说、新闻纪实的不同,突出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
D.文章二、三、四段论述了夏術报告文学具有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術的报告文学和小说同样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故也可称之为小说。
B.夏衍的报告文学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着重描写、刻画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
C.夏衍精于艺术营构,善于选择典型的生活场景,作细腻、具体的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可感性。
D.夏衍的报告文学运用多种表现方法来创造主客观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尽管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疫情在全球多个国家次第暴发,对国内公共卫生安全依然是严峻的挑战。在疫情面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每个人都以一种沉重的方式,认识到世界各国面对病毒休戚与共的事实。社会大众的“共同体意识”,得到了一次深刻的“集体唤醒”。
这里所说的“共同体”,不仅指一国之内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个人构成的“社会共同体”,也是世界各国公民共处其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不分国界,这让我们在关心身边疫情的同时,也对异国他乡的疫情发展,尤其是其中的困厄与危机,有了更加真切的关注与关心。
只要还有一个国家的疫情危机尚未解除,全球各国就必须时时刻刻绷紧疫情防控工作的“弦”。正如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便可能在北美掀起一阵龙卷风那样——每个国家遭受的苦难,长远而言都会造成人类社会整体的损失。不难发现,关心远方的苦难与困厄,也是在关心我们自己。
(摘编自杨鑫宇《关心远方的困厄 也是在关心自己》)
材料二:
作为最早受疫情侵袭的国家之一,中国最早开始了全国、全民的疫情防控工作。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我们回想抗疫最为艰难的时刻,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向我们伸出了援手,从政策支持到物资援助,从技术研发到立场声明,这些支援都成为我国疫情防控过程中的有力支撑。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国际间的驰援互助,充分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在世界各国间达成共识。
全球疫情多点暴发、大范围蔓延,放眼世界,论抗疫最成功、疫情防控最有经验、工作成效最为显著,非中国莫属。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发起者,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面对这次全球性的传染病危机,我们在第一时间站在了最前列;冲到了最前方。我国在国际上的多次表态和正在实施的行动;已经充分证明,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着眼全人类共同发展的伟大战略。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很快将战胜疫情的中国,也将为世界战胜共同挑战作出重要贡献。我们必将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继续践行下去。
(摘编自张景阳《联合抗疫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
材料三:
疫情发生后,中国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主动通报疫情信息,分享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引物探针序列信息,定期向世界卫生组织和有关国家通报疫情信息。国家卫生健康委汇编诊疗和防控方案并翻译成3个语种,分享给全球18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参照使用,中国智库和专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对外交流。
在自身疫情防控仍然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中国迅速展开行动,力所能及地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积极协助世界卫生组织在华采购个人防护用品和建立物资储备库。截至5月31日,中国共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已经或正在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举办线上线下培训400余场;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向1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捐赠抗疫物资。
中国在满足国内疫情防控需要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为各国采购防疫物资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便利,有序开展防疫物资出口。加强防疫物资市场和出口质量监管,保质保量向国际社会提供抗击疫情急需的防疫物资。3月1日至5月31日,中国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其中,口罩706亿只,防护服3.4亿套,护目镜1.15亿个,呼吸机9.67万台,检测试剂盒2.25亿人份,出口规模呈明显增长态势,有力地支持了相关国家疫情防控。
(摘编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以沉重的方式认识到,世界是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B.中国抗疫之初,数十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对中国的援助体现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
C.中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发起者,发起的目的是谋求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D.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不仅对中国抗疫胜利充满信心,也坚信中国将为世界抗疫作出贡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不分国界,疫情在国外蔓延,应阻止境外输入,这既是对其他国家的关心,也可确保国内的安全。


展开余下试题B.蝴蝶效应形象地说明,每个国家遭受的苦难都可能会造成人类社会整体的损失,因此我们不能做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C.在抗击疫情中,中国不仅抗疫最成功、工作成效最为显著,而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精神。
D.疫情发生后,中国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通报、分享疫情信息并定期通报,充分说明中国抗疫公开透明。
6.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是如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6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怀念鲁迅先生
巴金
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始终留在我的耳边:“忘记我。”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悉,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我不知对自己说了多少次:“我决不忘记先生。”可是四十五年中间,我究竟记住一些什么事情?
四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和一个秋天的清晨,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里,我静静地站在先生灵柩前,透过半截玻璃棺盖,望着先生的慈祥的面颜,紧闭的双眼,浓黑的唇髭,先生好像在安睡。四周都是用鲜花扎的花圈和花篮,没有一点干扰,先生睡在香花丛中。两次我都注视了四五分钟,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仿佛看见先生在微笑。
四十五年前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不管我忘记还是不忘记,我总觉得先生一直睁着眼睛在望我。我当时不过是一个青年作家。我第一次编辑一套《文学丛刊》,见到先生向他约稿,他一口答应,过两天就叫人带来口信,让我把他正在写作的短篇集《故事新编》收进去。《丛刊》第一集编成,出版社刊登广告介绍内容,最后附带一句:全书在春节前出齐。先生很快地把稿子送来了:他对人说:他们要赶时间,我不能耽误他们(大意)。其实那只是草写广告的人的一句空话,连我也不曾注意到。这说明先生对任何工作都很认真负责。我不能不想到自己工作的草率和粗心,我下决心要向先生学习,才发现不论是看一份校样,包封一本书刊,校阅一部文稿,编印一本画册,事无大小,不管是自己的事或者别人的事,先生一律认真对待,真正做到一丝不苟。他印书送人,自己设计封面,自己包封投邮,每一个过程都有他的心血。我暗中向他学习,越学越是觉得难学。我通过几位朋友,更加了解先生的一些情况,了解越多我对先生的敬爱越深。我的思想、我的态度也在逐渐变化。我感觉到所谓潜移默化的力量了。
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拿起笔并不感到它有多么重,我写只是为了倾吐个人的爱憎。可是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明白: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情。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从先生那里得到启发的。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我第一次看见他,并不感觉到拘束;他的眼光,他的微笑都叫我放心。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一位朋友在先生指导下编辑一份刊物,有一个时期遇到了困难,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下去,我很难过。”先生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先生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青年。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决不妥协。有些人同他接近,后来又离开了他;一些“朋友”或“学生”,变成了他的仇敌。但是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
“忘记我!”这个熟悉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来,它有时温和有时严厉。我又想起四十五年前的那个夜晚和那个清晨,还有自己说了多少遍的表示决心的一句话。说是“决不忘记”,事实上我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了。但在静寂的灵堂上对着先生的遗体表示的决心却是抹不掉的。我有时感觉到声音温和,仿佛自己受到了鼓励,我有时又感觉到声音严厉,那就是我借用先生的解剖刀来解剖自己的灵魂了。
二十五年前在上海迁葬先生的时候,我做过一个秋夜的梦,梦景至今十分鲜明。我看见先生的燃烧的心,我听见火热的语言: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经过四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我又回到了万国殡仪馆的灵堂。虽然胶州路上殡仪馆已经不存在,但玻璃棺盖下面慈祥的面颜还很鲜明地现在我的眼前,印在我的心上。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写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并以四十五年前送别鲁迅先生的场景作为写作的主要内容。
B.文中反复提到鲁迅先生说的“忘记我”,说明先生坚持真理,反对后人膜拜自己,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C.作者回顾了自己初次向鲁迅先生约稿,先生大力支持,以及走上写作岗位后,先生及其作品对自己的影响。
D.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极为感人,描写鲁迅肖像,记叙两人交往,评价鲁迅人格,抒发个人对鲁迅的深厚情感。
8.文中写鲁迅先生“燃烧的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分)
答:
9.文章首尾都写到了万国殡仪馆送别鲁迅先生及先生的容颜这一细节,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子丹者,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荆轲遂见太子,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令计举国不足以当秦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以顺适其意。秦将王翦破赵,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荆轲有所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荆轲怒,叱太子曰:“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徴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既至秦,秦王见燕使者咸阳宫。……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大怒,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0.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擅:独揽
B.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 造:拜访
C.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夺取
D.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谒:禀告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B.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C.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D.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能支/秦必人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晋,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现在指山西省。
B.既祖,祭祀祖先,古人在饯行和送别时常祭拜祖先,祈求保佑一路平安。
C.羽声,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羽声音调激愤。
D.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丹在秦受辱,归国渴望报仇。太子丹曾到秦国做人质,秦王待他不友好,所以他心生怨恨而逃归燕国,寻求报复秦王的办法。
B.太子丹心有谋划,为此礼待荆轲。太子丹想联合诸侯后,找勇土刺杀秦王,使秦国内乱,逼秦归还各国封地,打败秦国;他厚待荆轲,希望荆轲能实现这一计划。
C.太子丹催请荆轲,众人易水送别。荆轲想与人一起去,但太子丹嫌他动身迟缓,怕他反悔,再次催荆轲出发;荆轲发怒斥责太子丹,后与众人易水诀别。
D.太子丹计划失败,后为燕王所杀。荆轲刺杀秦王未能成功,秦王震怒,攻打燕国;燕玉派使者杀了太子丹,想献给秦王,但仍然难逃国灭被俘的结局。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译文: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项羽里①
林景熙②
英雄盖世竟何为,故里凄凉越水涯。
百二③势倾争逐鹿④,八千兵散独乘骓。
计疏白璧孤臣去,泪落乌江后骑追。
遗庙荒林人酹酒,至今春草舞虞姬。
[注]①项羽里,指项羽故里,在今江苏宿迁市南郊。②林景熙(1242-1310),南宋末期爱国诗人。③百二,语出《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载百万,秦得百二焉。”借指秦国,后喻指山河险固之地。④逐鹿,语出《史记•淮阴候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以鹿喻指帝位,后以“逐鹿”喻争夺统治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先问项羽这样的盖世英雄结局如何,然后以其故里凄凉的境况暗示他的结局。
B.三、四句用典,先写秦国统一六国称帝,后写项羽的八千子弟亡散,自己骑乌骓马逃命。
C.第五句写项羽的无知,在鸿门宴未采用范增计谋,反接受刘邦白璧,致使范增无奈离去。
D.第六句写项羽兵败后泪洒乌江,在后有敌军骑兵追杀的情况下走投无路,令人扼腕。
16.诗歌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人的穿戴来渲染送别气氛的句子是:“ , 。”
(2)徐志摩《再别康桥》中,开头用“ ”,结尾用“ ”,两次写与“云彩”作别时自己的动作。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 。 ”两句,说明作者旧地重游后自然引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既是一位娱悦大众的通俗作家,又是一位有艺术独创性的伟大天才。他 寒微,童年亲身体验了社会底层人们的不幸,这对他的文学事业大有益处。他练就了奋笔疾书 的写作本领。他领到大英博物馆图书室的借书证,拼命读书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他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 、生活习性、矛盾纠纷都是他仔细观察、研究的对象。由于积累的雄厚生活,加上特殊的天赋,使他终于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二十三岁时就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赢得声名,从此事业一帆风顺,一生共创作十四部半长篇小说和大量其他作品,《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远大前程》,每一部都造成轰动,他终于成为可以与莎士比亚 的英语作家。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里也没有同时容纳三十个人吃粥的地方。
B.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C.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奧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
D.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19.依次填人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出身 一蹴而就 一颦一笑 并驾齐驱 B.出生 一挥而就 一颦一笑 旗鼓相当
C.出身 一挥而就 喜怒哀乐 并驾齐驱 D.出生 一蹴而就 喜怒哀乐 旗鼓相当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积累的雄厚生活,加上特殊的天赋,他终于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B:由于生活积累的雄厚,加上特殊的天赋,他终于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C.由于积累的生活雄厚,加上特殊的天赋,所以他终于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D.因为生活积累的雄厚,加上特殊的天赋,使他终于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2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都有词牌;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是长调。
B.《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C.“六书”指汉字构成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独体字是以图形为基础的“象形字”和“指事字”。
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共20篇,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也是儒家“六经”之一。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20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