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29  2020-12-0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9]
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2021届高三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古诗》)是古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其意义不仅在于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更在于诗歌精神的拓进:将中国诗歌精神推向了最本质的深度,即对人的生存、生活之关注与关怀,体现了中国文学对人及其命运的探索与追问、对大地苍生的悲悯情怀。《古诗》对人的现实存在、生活状态没有任何回避与粉饰。在《古诗》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一般感伤哀怨诗所没有的诗歌精神。
诗歌的意义并不在于功利的教化,或是成就经国之大业,而在于悲悯。这对中外诗歌来说都是普适的,是共同的诗歌精神。东汉直至魏晋,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古诗》以怨而不怒的态度揭示人们的栖居状态,正是要让人们勇于直面无法回避的死亡、离乱、孤独、悲观、绝望等人世之悲;而诗歌的写作者也对人世间的这些悲苦怀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自居。这种悲悯情怀是凄凉人世间的一抹温柔,是灰暗生活中的一道光亮。
在混乱的时代,人的生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死亡”成为《古诗》中悲苦的深源。“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死亡是人之存在的最根本困境,可是人又渴望永恒。愿之不得而生忧,所以人在现实人世中常感到悲苦。《古诗》的时代,因羁旅天涯、交通阻隔等客观因素,人世间的常态是离散,不是团聚。“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挥之不去的孤独与离愁,是诗歌要让人直面的又一个悲观现实。孤独并不以空间为限,它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处境,更是心灵的寂寞无人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其实,心灵悲苦,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一个生存困境。即使交通、通信的问题解决了,为什么心灵的孤独仍难解脱?因为人在本质上就是孤独的。优秀的诗歌总是直面人类存在的悲苦本质,并以各自的方式关怀现实,表达悲悯。
既然谁都无法走出死亡与孤独这样的生存困境,那么何不转而赋予生活以意义呢!所以,《古诗》在揭示人世之悲的同时,也给予人们以现实关怀。“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饮美酒、着华服这类行乐之举,是在看透了存在之悲境后,一种无奈的现实关怀,一种“及时行乐”的存在意识。“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时间无法停留,也无法逆流,但是却可以珍惜。与时间同行,便能在流驶中找到现实生活的意义。另外,《古诗》佚名的作者们深味现实人世之悲苦,但总能在离乱悲苦之余,给人以期待和宽慰:“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同时含蓄地表达出人们最渴望并努力寻求的现实关怀——人之相知,找到知音,达成心灵的理解与共鸣:“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
《古诗》正是以其形象的语言、比兴的手法、含蓄的风格以及深含悲悯的诗歌精神,对后世抒情诗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虽有别于现代,语境或有别于西方,然而其中表现的悲悯情怀却是所有诗歌的共同精神,是现代的,也是世界的。
(摘编自张炳文《悲悯:<古诗十九首>诗意的现代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浏览完整试题 A.《古诗十九首》透露着浓重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主要来自死亡、离乱以及无人理解。
B.《古诗十九首》并不回避现实的悲苦,但也没有为人们指明疏解这些悲苦问题的路径。
C.《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及时行乐”意识是在看透存在之悲后的一种无奈的现实关怀。
D.“悲悯”具有普适性,它既是中外诗歌的共同精神,也是古今诗歌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古诗十九首》的价值意义作为立论前提,并由此引出论证的中心。
B.文章本论部分从“死亡”与“孤独”两方面论证中心观点,论证思路清晰。
C.文章以现代视角来解读《古诗十九首》,通过大量引用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D.结尾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古诗》的影响及价值作了总结,使首尾一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诗人对人世悲苦视而不见,其作品也很难传达出中国诗歌精神中的悲悯情怀。
B.《观刈麦》中,结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尤其能够体现诗歌的悲悯情怀。
C.《古诗十九首》中的悲悯情怀对诗歌精神作了纵深开拓,因此它能超越一般哀怨诗。
D.在古代.因为离散是常态,所以,诗歌中必然会有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和离愁情绪。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大数据技术是21世纪最具时代标志的技术之ー。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提出“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简单的说,大数据就是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数据能够及时地进行筛选、分析,并最终归纳、整理出我们需要的资讯。
大数据对各行各业都有着重要影响,教育也不例外。互联网时代,没有大数据分析,教育就是在玩概念。在人类社会的动态博弈中,教育的需求是长期的、动态的。将大数据的概念引入到教育里,能够让我们在教育或者被教育的过程中,更清晰更准确更迅速,甚至能提前“预知”成功。
基于大数据的精确学情诊断、个性化学习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大大提升了教育品质,也帮助了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真实信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大数据的到来,学生在一个课堂中的需求与态度,经由大数据的处理变得可视,这也为教研活动提供了更鲜活的素材。
大数据的渗入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基于大数据,可以精细刻画学生特点、洞察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学习结果。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背景和过程相关的各种数据测量、收集和分析,从海量学生相关的数据中归纳分析各自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行为,进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此外,大数据可以在保障教育规模的情况下实现差异化,一方面可以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达成更大的教育规模。比如MOOC平台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实体教室的限制,课程受众面极广,能同时满足数十万学习者学习需求。由此可见,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深远重大。
大数据与教育相结合是大势所趋。
(摘编自《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2019-03-20搜狐新闻)

材料三:
大数据主要在四个方面对教育产生了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 对数据价值的认识。大数据与传统数据最核心的区别体现在信息采集的方式以及对数据的应用上。传统数据的采集方式相对来说只能够彰显出学生的群体水平,而非个人在同学科课堂上“开小差”的次数分别为多少,他在一道题上逗留了多久,等等。
(二) 方便教师更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大数据让教师能够更方便获得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的真实信息,例如:在不同考试中的错误对比分析情况,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另外,也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整体学习情况选择最合理、最能让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 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高效学习。学生借助“大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针对性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育领域的大数据与当下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在线教育密不可分,当前的教育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期中期末考试评分等等。大数据帮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判断事物的可行性和利弊性,详尽地展现了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无法察觉到的深层学习状态,进而有条件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
(四)增强教师责任心和强化师德建设。因为在大数据平台下,教师之间的竞争更加明显和强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来应对这种竞争。例如:在大数据面前,教师教书授业的好坏,对他个人影响甚微;不认真备课、授课的老师,事业将会停滞不前。
(摘编自百度文库《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
材料四:
新型冠状病毒成了2020年飞出来的一只黑天鹅!那么,这只黑天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怎么样的影响?还是以非典做一个对比,2003年的非典,中国GDP水平12万亿人民币,但是17年后的今天,中国GDP总量水平已经100万亿,也就是说:中国现在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已经是当年的近10倍!
但是,不可否认,这只“黑天鹅”在很多方面“促进”了我们生活的变化。
比如“线上购物”对“线下购物”的加速替代。尽管大家早就形成了线上购物的习惯,但是经历这次疫情之后,这个习惯还会被深度发掘,比如买菜,之前我们还是习惯去莱场,但是现在,很多人习惯于在网上买菜了。如果仅从购物方面来讲,未来的购物一定绝大部分都是在线上完成的,即便是线下场景产生的交易,也会在线上进行,就好比你去商超买东西,手机当场就可以下单,然后很快送到你家里。
再如“线上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加速代替。经历这次疫情,很多人习惯了在家里学习,传统的学习/培训机构必须加速转型。就像互联网改变了产品的流通路径一样,互联网同样也改变了知识传播的路径,以前知识传播只有在教室才能发生,每个老师只能面对几十个最多上百个人授课。而现在一个老师可以在线上跟上万人乃至几十万人授课,而且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包括落后山区(只要有网络)。这就是线上教育的核心优势,它使优势的教育资源平民化,而这一点恰恰是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核心。
4.下列关于“大数据与教育”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展开余下试题A.教育需要数据分析,引入数据分析的教育可以是清晰、准确的教育,因而也肯定是成功的教育。
B.数据可以为教学服务,为学情诊断、学习分析提供支持,有利于教师精确洞察学生需求、引导学习。
C.大数据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需求与态度变得可视,帮助教师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模式,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D.数据影响教育的规模,优质课程资源的受众面增大,教育规模扩大;而因材施教缩小了教育规模。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数据能够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数据及时地进行筛选、分析、归纳、整理,体现出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的主要特征。
B.根据数据统计可知,教育培训、医疗、影视动漫是某地网民当前最关心的三个话题,这是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借此能了解特定人群的需求状况。
C.对比2003年与2020年GDP水平,可知我国现在整体的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这说明“黑天鹅”不可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D.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很多,2020年初的疫情使得我们对互联网依赖性凸显,线上购物、在线教育分别对线下购物、传统教育产生了冲击。
6.请简要概括,大数据时代对教师教学产生哪些影响。(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小学教师
[法]巴比塞
天气很热,可以听见苍蝇在飞。除了苍蝇嗡嗡地叫之外,还有一种有节奏的、单调的嘈杂的低语声传到墙外。这是一所小学。这所小学的内部和世界上所有的小学内部一样:一排排黑色的小书桌,许多个小脑袋也是黑的(在桌子的方形上露着小脑袋的圆形);在这些中间,一个男子好似巨人一样出现在那儿:那是小学教师。
像世界上所有的小学教师一样,他施展着出奇的技巧和耐心,以吸引和集中三十个小脑袋的注意力,并要把现实世界的广阔形象往这些小脑袋里面灌输一部分。
这位小学教师名叫巴多梅罗•佐里。他是一个安详、淳朴而又温和的人,全村人都说他认真仔细。在村子这狭小的圈子里,他那严格守时的习惯人人称颂。要是万一他上课迟到,人们就会下这样一个结论:那一定是时钟跑快了。
他在思想上也像在生活上一样以严正的态度要求自己。他的一些主张并非是大家都欢迎的,特别是那些有关于团结与合作的主张。所以有些人说他是一个赤色分子。有些人在他们内心里,在他们那可怜的奴隶的内心里感到奇怪:一个人竟然同时又是赤色分子,又这样诚实。但就是这些人也不禁对巴多梅罗•佐里肃然起敬。
卡瓦达的两位重要人物,两位穿黑袍的人,神甫和他的助理,他们却别有看法。他们挑不出一点可以攻击小学教师的地方——除了他对于自由以及大众福利的魔鬼般的见解之外——因此就越发怀恨他。
神甫和神甫助理监视着小学校——这是塑造下一代的车间。假如要想掌握未来,就应当先把学校抓在自己手里。”
神甫和他的影子——神甫助理对这个过于诚实、过于独立自主的小学教师怀有不共戴天之仇——特别是由于小学教师得到大家的同情,他的危险性也就愈大。然而因为在他的行为和言论中找不到一点真正具有破坏性的东西,那就得想别的办法来整他了。
在今天这个不幸的西班牙,教士们有权闯进学校,监视教学活动。
我说的那天,正在上着课,门忽然开了,阴暗的课堂里显出一小块亮光。两个穿黑袍的人就从那块亮光中走了进来。接着,他们便站在那里,听起课来。
佐里不动声色地继续讲课。他正在向小儒昂尼托提问,这孩子挺胆怯,也许是没有好好听讲,结结巴巴地说:“正义……平等……”
神甫向前跨了两大步,蓦地站在孩子面前,怒气冲冲地问:“这是什么意思?”
儒昂尼托被问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班上最好的学生,十四岁的路易士想显示一下他刚才好好听讲了,并且记住了教员的话,便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背了一通:“神甫大人,人是平等的。”
“岂有此理!”那穿黑袍的人大声喊道。他一边往前冲,一边把拳头一直伸到这好学生的鼻子底下。“岂有此理!这是违反教义的。上帝从没有说过人是平等的,而且圣•保罗倒是以上帝的名义说过人是不平等的!”他叫喊着。鬓角上暴起一根青筋,嘴角流出一些唾沫。这时,指手划脚的神甫助理,把双臂向天举起。
小学教师平静地、坚定地走过去说:“神甫先生,请允许我……”
教士怒吼道:“允许你什么!允许你撒谎,并且教这些孩子们也撒谎吗?孩子们,你们听我说:你们的老师对你们撒谎!”
“住嘴!”小学教师说。他脸色变得很苍白,目不转睛,双手有点发抖。
可是对方咆哮得更凶了。
小学教师倒退了两步,脸色比方才越发惨白了,眼睛瞪得更大了。孩子们站了起来,骚动起来了。小学教师感到自己完蛋了,结结巴巴地说:“你是个卑鄙的家伙。”
他刚喃喃地说出这句话来,神甫助理就向他扑去,抓住他的双臂。同时,神甫举起手来就要打他。
可是枪声响了两下。神甫摔在地上,神甫助理也倒下去了。
神色凶猛的小学教师从自己的疯狂行动中惊醒过来,又开了第三枪,倒在两个教士身旁。
1926年,一位敢于对孩子们讲正义的小学教师就这样死去了。
(王尚民译,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写小学教师时用“一个男子好似巨人一样出现在那儿”,既表现出他和坐在教室里的小学生比身材高大,也暗含其人格高大的意思。
B.神父和他的助理之所以怀恨小学教师,与小学教师有不共戴天之仇,是小学教师对于自由和大众福利的见解得到了大家的同情,对二人形成了威胁。
C.“鬓角上暴起一根青筋,嘴角流出一些唾沫”,这里的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神父在面对一个十四岁的小学生回答问题后气急败坏的神情。
D.小说在刻画主人公时既有正面描写,如佐里在课堂上的讲课,面对教士蛮横态度时的神情;也有侧面烘托,如他万一上课迟到时村民的态度。
8.小说的前半部分以介绍人物为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如何理解小说结尾“1926年,一位敢于对孩子们讲正义的小学教师就这样死去了”这句话?请结合作品分析其含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起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展开余下试题  二十四年,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弱冠为侍中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兴嗣/弱冠为侍中/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B.子兴嗣弱冠/为侍中/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C.子兴嗣/弱冠为侍中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D.子兴嗣/弱冠为侍中/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主,文中指刘备。蜀国是刘备建立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出仕时是刘禅 在位,所以他在该书中称刘备为先主。
B.太守,又称郡守,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理地方郡一级的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战国时就开始设置郡守。
C.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汉以前一般指现在湖北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湖南省、江西省一带。
D.弱冠,泛指男子十八左右的年纪。十八岁体犹未壮,所以说“弱”;十八岁行冠礼,以示成人,所以说“冠”。
1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羽心存旧情,竭忠尽义。他身陷曹营时,即便受到曹公赏识和厚待,也仍然不忘先主主旧情,不忘跟先主同生共死的誓言,最终奔袁绍军中寻找先主。
B.关羽知恩图报,淡泊钱财。他为了报答曹公的厚遇,而主动请缨,解了白马之围。他离开时,把曹公所有的赏赐封存起来留下,还留了一封辞行信。
C.关公武艺高强,骁勇善战。他曾于千军万马中斩杀袁绍的大将颜良,也曾于樊城斩杀曹公的将军庞德,曹公为避其锋锐,甚至想迁离许都。
D.关羽意志坚强,定力卓绝。他曾经被流箭射中,箭穿透了左臂,毒入骨头,割肉刮毒时,他跟没事人一样,跟将士们饮酒聊天,谈笑自如。
1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

(2)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后出塞五首(其二)
杜甫
朝进东门营①,暮上河阳桥②。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③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④。
[注]①东门营: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军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这句点明征兵的地点。②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黄河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③悲笳:静营之号。④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描写部伍生活的五言古体诗,从本诗题目可以看出,杜甫的“后出塞”诗共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B.开头两句交待新兵入伍的时间、地点及出征的去向,一“朝”一“暮”,反映出军旅生活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C.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勾勒出军旅生活的多重画面,创设苍凉悲壮的氛围,以悲笳阵阵,表达战士们反战思乡之情。
D.这首诗的结尾两句借历史典故,表达新兵初入军营的好奇和对统兵将领的称赞,也暗含作者对朝廷黩武开边的讽意。
15.这首诗勾画出哪几幅军旅生活的图景,各突出了军队的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陶渊明“ , ”两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在《滕王阁序》中,王勃表达自己身处困境仍能保持开朗乐观的句子是:“ , ”。
(3)荀子在《劝学》中用“ , ”来论述成日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中国梦”,它关乎着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________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________、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一百多年来,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无数中华儿女________,不屈不挠,誓死抗争,终于建立了新中国。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________,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高歌前行……
梦想虽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   ),全国各族人民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它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
B.它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
C.它关乎着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
D.它关乎着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中国梦”的实现有现实的基础,有梦想的指引
B.我们要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坚定的信心
C.“中国梦”的实现任重而道远,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D.“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很多困难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坚贞不屈 生生不息 前赴后继 百废待兴
B.坚定不移 生生不息 前仆后继 百废俱兴
C.坚贞不屈 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百废俱兴
D.坚定不移 自强不息 前仆后继 百废待兴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六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