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93  2020-12-1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3]
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
张掖二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9月)
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思考推理、传承文明、身份认同。人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并以这种文化身份存在。
社会生活中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需要语言。商贩用语言叫卖商品,教师用语言传授知识,医生用语言探查病情。俗语“三寸舌胜过百万兵”,就是指语言发挥出的极致的交际作用。当然,中国文化很注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交际生活中人们为界定社会关系也需要语言。《论语》中有“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就是提醒人们在交际生活中要了解对方。中国人素来注重说话的场合和彼此的关系,以界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精神生活中人们思考推理、认知外界需要语言。“话不说不明,灯不挑不亮”,没有语言,概念便没有依托,推理进程很难进行。语言是认知成果的储存场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精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情感交流也需要语言。《荀子》云:“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言价值无可比拟,千百年来语言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慰藉。
文化生活中人类创造、记载、传播文明需要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每一种语言都蕴含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生态。今天,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已经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语言在加强民族身份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共同的语言身份将相同文化背景的人联结在一起,使他们即使身处他乡也能得到社会归属感和心理慰藉。小说《最后一课》中,面对母语教育权利被剥夺,法语教师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语言是把民族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是使民族永远充满生机活力的源泉。
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抽象繁复的概念推理,复杂多变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和书写。语言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把人类同周遭世界联结在一起,把人类的精神世界联结在一起。人类的一切生活无不跟语言相融相连,正如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生活里的语言灵动活泼,构成了世界上最美妙的音符。语言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精彩。
(摘编自黄彩玉《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的一切生活都跟语言相融相连,语言能用来传递信息、思考推理、传承文明等。
B.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表现。
C.“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充分说明中国人很注重说话的场合。
D.《最后一课》中法语教师的话说明语言能把民族凝聚起来,使民族充满生机活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浏览完整试题A.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论证了“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中心论点。
B.文章从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来论述语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C.文章第二段至第五段是分论部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证,各段间是递进关系。
D.文章在论证中多处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的主要有俗语、名人名言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俗语“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就是指精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思考推理需要语言。
B.相对于注重说话的场合以及彼此的关系,中国文化更讲究谨言慎行,更看重言行合一。
C.人类生活在语言世界中,人的社会生活和喜怒哀乐、概念推理等都只能用语言来记录。
D.异地相逢的老乡也能得到社会归属感和心理慰藉,是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语言身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 报道,IBM被指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在图片分享网站Flickr上获取了大约100万张照片,用于训练其人脸识别算法。对于技术公司而言,这些照片的价值不言而喻。然而,那些照片上的人,大概并不知情。自己的肖像数据就这样被技术公司收集,“喂”给了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不知不觉地成了人脸识别技术迭代升级的“粮食”,可这并非他们自己的选择。《麻省理工技术评论》官网发表文章说,人工智能研发人员一直在从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搜集大量数据,来“喂”那些饥饿的机器学习算法,因为这些算法的训练需要以大数据为支撑。
个人隐私被不当利用的担忧同样存在于其他场景,如语音识别、虹膜识别、指纹支付等等。人工智能时代下数据保护的问题,一时间成为热议的焦点。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孟小峰谈到:企业是获利者,它收集了我们的数据,有些企业的做法值得大家参考。比如苹果公司就建立了数据中介清算所,所有的数据获取者都需要到中介清算所登记并清算,之后再进行二次分配;马化腾的做法是,在腾讯的数据中台中,严格控制数据的关联性。但是单靠企业自律并不能解决问题。他认为在当下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数据生态中去,因为最终的解决必定是依赖于技术。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两会期间,我国在相关领域有好消息传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立法项目列入本届五年的立法规划。
(摘编自《别把个人隐私不知不觉“喂”给人工智能》)
材料二:
中国云安全市场规模及增长率预测
(图表摘自《(2020年我国云安全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
材料三:
据了解,在山东、上海、河南等地的一些幼儿园和小学,已经开始探索运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校园智能安防。还有一些学校也开始“试水”用AI技术来保证出勤率、提高听课效率,还有的已经用AI技术参与日常管理。
有学生和家长担忧,这样的做法有侵犯个人隐私之嫌,一举一动都被人脸摄像头监视,“让人后背发凉”。校方表示,学校之前已向公安部门和法务部门咨询,由于教室属于公开场所,因此不存在“ 侵犯隐私”的说法。对此,北京律师赵占领说:“我国法律对于隐私权没有特别明确的界定,严格来看,教室属于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虽然不违法,但需要明确告知学生,给学生知情权和选择权。”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苏尚锋认为,教室内使用人脸识别是符合“人工智能+教育”未来趋势的。
面对教育场景内不甚成熟的人脸识别类技术应用,以及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等风险和争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表示,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他还表示,目前教育部已开始关注这一情况,已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研究。
(摘编自《AI进校园,边界在哪里?》)
材料四:
人工智能应用与隐私保护并非不可兼得。一方面,人工智能应用决不能以隐私泄露为代价。人工智能技术无论如何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辅助人、服务人,为使用者提供便利,而不能成为肆意损害人格权利、恶意泄露个人隐私的工具。这是人工智能应用必须坚守的底线,否则人工智能技术就会失去价值,也难以走远。另一方面,不能因为存在隐私泄露的伦理风险,就延缓甚至放弃人工智能应用。目前,人工智能应用得到世界主要国家的高度重视,被认为是科技创新的下一个“超级风口”,具有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是我国发展必须牢牢抓住的宝贵机遇。我们既要有效防范伦理风险,又要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从伦理层面对人工智能应用加以正确引导,将隐私泄露的风险降至最低。
(摘编自《势所必然:兼顾人工智能应用和隐私保护》)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相较于IBM的做法,孟晓峰认为有些企业的举措可能更值得借鉴,比如苹果和腾讯就在数据利用上采取了相关措施。.
B.近几年来,我国云安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并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21年云安全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
C.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无论是进行教学效果分析还是日常管理,都不可避免要收集海量数据,这些都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D.尽管人工智能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与隐私保护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海量信息数据是人工智能迭代升级不可缺少的“食粮”。有了大量数据之后,人工智能变得更“智能”了,就不再需要个人信息数据了。
B.人工智能技术如今被应用于企业、商业、学校等场所,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人工智能加以正确引导,降低隐私泄露的风险。
C.人工智能本身就有善恶、对错之分,只要我们抱“鸵鸟”心态,拒绝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的隐私就不会被泄露了。
D.人工智能如同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在人工智能应用中兼顾隐私保护,就能避免人工智能在应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6. 人工智能时代怎样保障用户的个人隐私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7~9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展开余下试题②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⑪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8.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⑤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6分)
9.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书吴、潘二子事
(清)顾炎武
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
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
(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B.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C.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D.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展开余下试题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生,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这里指“科举之路”。
B.左丘,春秋末期鲁国史学家,相传著有《左传》和《国语》。
C.及第,指科学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D.畏友,品德端重让人敬畏的朋友,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炎、潘柽章有才华而又有气节,在明朝灭亡之后,放弃寻求功名之路,以诗文自豪自娱。
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留传后世,于是,他们广泛搜集材料,埋头写作。
C.吴炎、潘柽章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有了名声,两人就应邀参与了庄廷鑨《明书》的编辑。
D.吴炎、潘柽章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可谓志同道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5分)
(2)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注]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末,当时安史叛军气势正盛,国事艰难。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裴迪送客时看到早梅开放,想念杜甫并寄赠一首诗,本诗是杜甫对裴迪的答谢之作。
B.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
C.颔联紧承“动诗兴”,具体写裴迪送客的情形,寄寓了作者对裴迪没有自由的同情。
D.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要不然诗人面对折梅一定会感慨万千。
15. 尾联中说“朝夕催人自白头”,是什么催诗人“白头”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
了“   ,   ”的结论。
(2)李商隐《夜雨寄北》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仕途失意、羁旅之愁与亲人盼
归但欲归不得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中。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泪水”外化为艾青表达诚挚的爱国情感的意象。在屈原的《离骚》里,以“泪水”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对宇宙起源的解释不是个新话题,数千年前,这个世界上就流传与此相关的各种神话传说,给出的解释    ,这些神话传说更多仰仗脱缰放马的想象力,满含激情,又不失智慧的光芒。( ),宇宙并非无始无终,至少不是“无始”的,而是起源于约137亿年前的大爆炸。同样,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也不是自来就有的,大约45亿年前,地球才奇迹一般粉墨登场。说这是一个奇迹,并不是因为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就要   ,而是因为在地球上最终出现了生命。迄今为止,我们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没有发现其他星球有生命的迹象。可怜的人类不时就感到孤独,而无数次满怀激情地   过与外星人相遇的场景,就如科幻电影《外星人E. T》 或者《星际迷航》带给我们的畅想一样。略有些遗憾的是,这些激动人心的场景只在文字或者银屏上呈现,至今没有确切证据表明这样的事情发生过,我们始终没有摆脱孤独。值得欣慰的是,孤独也常常扮演激情的母亲的角色,最富有激情的人常常也是最孤独的。我们今天   的是,从生命初露头角到人类最终登场,生命的进化是个极其漫长,又富有魔术意味、激动人心的过程。常常只要我们偶然一瞥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就会感到激情澎湃。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千奇百怪 自吹自擂 预想 乐此不疲 B.千奇百怪 自吹自擂 想象 津津乐道
C.稀奇古怪 大言不惭 预象 乐此不疲 D.稀奇古怪 大言不惭 想象 津津乐道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今天我们可以科学地推测,全得益于许多科学家的努力
B.得益于今天我们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可以科学地推测
C.得益于许多科学家的努力,今天我们可以科学地推测
D.许多科学家的努力是得益的,今天我们可以科学地推测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只要我们常常偶然一瞥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就会感到激情澎湃。
B.常常我们只要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偶然一瞥,就会感到激情澎湃。
C.常常我们只要偶然一瞥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就会感到激情澎湃。
D.只要我们常常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偶然一瞥,就会感到激情澎湃。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目前,南方城市一般使用空调和电暖器来度过寒冬,而这种方式不仅浪费资源,不利于节能减排, ① 。南方冬季温度不是很低, ② ,这些技术适合分户或分栋的分散供暖方式。 ③ ,分散供暖,每平方米每冬季只需5公斤标准煤,是大规模集中供暖所耗能源的一半;另一方面用户的经济负担也更低。现在,在南方的一些小区已经开始采用污水源热泵(以城市污水作为冷热源的一项制冷制暖新技术)或地源热泵(利用地球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源转换的能源技术)集中供暖。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在9月29日结束的2019年女排世界杯赛上,中国女排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以3:0击败阿根廷队,取得11连胜,以全胜战绩成功卫冕,夺得史上第五个世界杯冠军。在颁奖典礼上,本届世界杯最佳阵容揭晓,中国队共有4人入选,分别是最佳主攻朱婷、最佳副攻颜妮、最佳二传丁霞、最佳自由人王梦洁。同时,朱婷荣膺了本届世界杯最有价值球员,这也是她继2015年世界杯后再次夺得这一奖项,成为女排世界杯历史上首位蝉联最有价值球员的球员。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亚历山德罗•达维尼亚曾说:“种子不寄‘希望’于光,就生不了根,然而希望并不那么容易,希望需要自觉、开放和许多失败。希望不是乐观者的毛病,而是强有力的现实主义,是一颗脆弱的种子的现实主义。种子只有接受地底下的黑暗才可能长成树林。”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写成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不得套作。
张掖二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9月)
高三语文答案
1.C(不是“说明中国人很注重说话的场合”,根据第二段内容应是说明“中国文化很注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
2.C(“各段间是递进关系”分析错误,应是并列关系)
3.D(A项俗语“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是指语言发挥的极致的交际作用;B项“更讲究谨言慎行,更看重言行合一”错,原文中并无比较之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甘肃省张掖”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