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13  2020-12-10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3]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太和一中高二年级2020—2021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②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礼却不需要这种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用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③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获取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的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个前提。
⑤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浏览完整试题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尽管从某种角度说它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野蛮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和法律、道德不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D.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遍性认知出发,引出文章的观点,指向“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的议论。
B.第②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说明了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第③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作者认为,礼的残酷与否与合理与否没有关联。这表明作者试图维护传统社会中不合理的礼仪秩序。
B.乡土社会中,礼的运行并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它依靠的是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
C.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有按照传统去做,很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反之就可能受挫。
D.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效力无从发挥,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乡土社会缺乏变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西医的科学性和普效性已被公认,中医药的伟大历史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不容否认,两者各具优势。但长期以来,医疗领域普遍重西医轻中医,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遇到困境。
一是中医人员数量增长与中医机构发展缓慢,中医力量薄弱。据统计,全国中医医生1 949年27.6万人,到2002年还是27万余人,53年没有增长;同期西医医生分别为8.7万和157万人,增长17倍;中西医医生比例由3.2:1变为1:5.8.现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520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不足1/10。
二是中医教育日益衰退。语言上,古汉语训练缺乏,许多学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医古籍;课程安排上,中医理论培训严重不足,甚至《黄帝内经》等经典也不研读;技能培养上,中医望、闻、问、切等训练不多。
三是民间中医的发展临困境。我国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但大都得不到正式承认。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要求考西医知识,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民间医生多因无法领到行医执照不能公开行医,若行医即属非法。
四是中医医院存在西医化倾向。目前全国有2800多家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设备。西药进出价差大,检测化验收费高,医生创收、医院盈利、医院评等级均要靠它。中医药虽然简便廉验,若靠它收费,医院无法养活,医生只有受穷。
(摘编自陈永杰《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
材料二: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当前,院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师带徒,出名医,中医独具特色的技艺需要活态传承。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只传承,不创新,捧着金饭碗也只会越吃越穷。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现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我们不能因为创新而忘记“守正”,也不能因为“守正”而不去创新,必须把“守正”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新动力!
(摘编自白剑锋《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
材料三:
近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曾在武汉一线指导和参与救治的专家回顾总结了用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经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说,武汉疫情出现社区传播之后,我们将中医药治疗和干预纳入“四早”内容,第一时间为集中隔离点的发热、疑似、已确诊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以及一些密切接触者发放药物,发放通治方“寒湿疫方”的药72.3万服,覆盖5万多人,使很多病人在早期就得到控制,不向重症发展。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带队接管的江夏方舱医院,通过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综合治疗,564名患者均没有转为重症。
“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是我们取胜的基础。”张伯礼说,在向其他方舱医院推广经验后,1万多名患者普遍使用中药,各个方舱医院的转重率基本在2%至5%左右。
不少专家表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缓、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就我们在武汉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救治经验来说,一般的病人都有发热、咳嗽、气喘、乏力的症状,还有氧饱和度降低的表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叶永安介绍,采取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后,这些病人症状都有明显好转,发热、乏力、咳喘缓解率都在90%以上,说明综合救治能够有效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


展开余下试题治愈出院的患者中,有一部分虽然核酸检测已呈阴性,但身体还未完全康复,需要持续的医学干预和心理康复。在这方面,中医药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干预的技术手段。有时乏力、咳嗽或精神不太好,肺部炎症没有完全吸收,免疫功能没有完全修复……“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做一些呼吸锻炼,同时配合中医药针灸、按摩等综合疗法,可以改善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对脏器损伤的保护、对免疫功能的修复都有积极作用。”张伯礼说。
目前,仝小林院士团队正在针对恢复期康复的中医药干预开展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和使用。
(摘编自新华社《中医药为新冠肺炎防治作出重要贡献》)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医发展面临严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古汉语训练缺乏,学生读不懂中医古籍是其根本原因。
B.要培养大批中医“专才”,就必须建立以师承教育为主、院校教育为辅,二者相结合的中医教育新体系。
C.“守正”指传承中医药的精华,“创新”指在坚守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为其发展注入动力,二者不可割裂。
D.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病人早期控制、阻止重症转危和康复干预等方面,都独立发挥了重大作用,优势显著。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医医院之所以存在西医化倾向,并非因为中医药不如西药好,而是因为中医药不如西医盈利高。
B.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正式承认。
C.研究中医古籍、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是传承中医精华的重要途径。
D.只有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并保其发展源远流长,清流激荡。
6.请针对材料一“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结合文本,向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提几条有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燕子李三
冯骥才
光绪末年,天津卫出了一个奇人,叫燕子李三。他是个天下少见的飞贼,专偷富豪大户。每偷走一物,必在就近画下一只燕子做记号,表示东西是他大名鼎鼎的燕子李三偷的。此贼牵涉到富贵人家,官府必然下力缉拿,但李三的功夫奇高,穿房越脊,如走平地。遇到河面还能用脚尖点着水波而行,这一手叫“蜻蜓点水”,轻功不到绝顶,绝对学不会。
燕子李三的事闹了半年,府县的捕快使了不少计谋逮他,却连李三的影儿也没见过。有的说模样像时迁,一身紧身皂衣,长筒软靴,深夜出来行盗,人混在夜色里,绝对看不出来。有的说他长相和杨香武一样,嘴唇上留一撮儿两头向上翘的小黑胡,更是“燕子”的来历。于是一时间,留小胡子的人走在街上总会招人多看两眼。后来又有人说,什么时迁、杨香武,都是戏迷瞎诌的。此人肯定长相平平,不惹眼,白天睡觉,半夜出行,像蝙蝠。
这李三怎么突然冒出来的?为嘛以前从没人说过?肯定是新近打外地窜来的。天津卫有钱的人多,有钱的人宝贝多,就把李三这种人招来了。传说这个李三是河北人,燕赵之地的人身上都有功夫,还有说得更有鼻子有眼——是吴桥人。吴桥人善杂技,爬杆走绳,如履平地。说法虽然多,谁也没见过。愈见不着愈瞎猜,愈猜愈玄愈神愈哏,甚至有人说这李三就是几个月前刚打外地调任天津的县太爷。县太爷是河北人,人瘦如猴,能文善武,还爱财。甭管是不是他,反正说来挺好玩,愈说愈有乐子。天津人就好过嘴瘾,往里是吃,往外是说;说美了和吃美了一样痛快。
不过这飞贼李三在人们嘴里口碑不坏。东门内一家穷人欠着房租还不上,被房主逼得无奈,晚上在屋里哭哭啼啼,忽然打后窗扔进一包东西,打开一瞧,竟是不少银子。令这家人更惊奇的是,包袱一角画着一只小燕。这家人急忙出去谢恩人,跑到门外一片漆黑,早没了人影。听说最有机会看到李三长相的是蹲在城门口讨饭的裴十一。李三把一纸包钱亲手撂在他手心里,可裴十一是个瞎子,只捏到李三的手,这手不大却挺硬;虽然脸对脸,嘛也瞧不见。
这一来,李三在人们口里就更神奇了。
一天,燕子李三在天津卫把偷窃一事做到了头——他偷到天津最大的官,直隶总督荣禄老爷的家。
这天,荣禄的老婆早晨起来梳妆,发现梳妆匣子里的一个珍珠的别针不见了。这是她顶喜欢的一件宝贝,珠子大小跟葡萄差不多,亮得照眼,这么大的珍珠在海蚌里得五百年才能养成,当年荣禄想拿它孝敬老佛爷,她都死活不肯。丢了这东西跟她丢条命差不多。最气人的是在放别针那块衬绸上画了一只燕子,这纯粹是和荣禄老爷叫板!气得荣禄一狠劲咬碎一颗后槽牙。
荣禄也不是凡辈,他使个法儿:在大堂中间放一张八仙桌,桌面中央摆了总督的官印,上边罩一个玻璃罩子,然后放出话去,说当夜他要关上大堂门,堂内不设兵弁护卫,只他一人坐在堂上守候着官印。他要从天黑守到天亮,燕子李三有胆量有本事就来把官印取走!
这话一出,算和李三较上劲了,而且总督大人保准能赢。想想看,虽然大堂内没有一兵一卒,可是堂外必然布满兵力。大堂的门关着,官印在玻璃罩子里边扣着,总督又坐在堂上瞪圆眼守着,李三能耐再大,怎么取法?再说,门窗全都紧紧关着,怎么进去?钻老鼠洞?
当夜总督大人就这么干了。桌子摆在大堂上,官印放在桌面中央,罩了玻璃罩子,然后叫衙役退出大堂,所有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总督大人自己坐在公案前,燃烛读书,静候飞贼。
从天黑到天亮,总督大人只在近五更时,困倦难熬时略打一个盹儿,但眨眼间就醒了。整整一夜没听到一点儿动静。天亮后,打开门窗,阳光射入,仆役们也都进来了,只见那方官印还好好摆在那里,纹丝没动。总督大人笑了,说道:“燕子李三只是徒有虚名罢了。”
然后,举起双手伸个懒腰,喝口茶漱漱嘴,喷在地上,准备回房休息。
这时,收拾官印的仆人掀开玻璃罩子时,忽然发现官印朝南一面趴一个虫子似的东西,再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只毛笔画的又小又黑的小燕子!燕子李三画的!
总督大人登时目瞪口呆,他怎么进来怎么出去的?衙门里上上下下没人能猜得出来。
真人能人全在民间,很快民间就有了说法。说李三是在大堂还没关门窗时飞身进来,躲在了大堂正中那块“清正光明”大匾的后边,待到总督大人困极打盹儿时,下来把事干了,然后重回匾后藏身,天亮门窗一开,趁人不备,飘然而去。
这说法合情合理。可是总督大人纳闷,李三当时为什么不拿走官印,只在上边画个小燕?
人们笑道,官印?李三爷能拿却不拿,就是告诉你,那破东西只有你当宝贝,谁要那个!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李三“每偷走一物”必就近画只燕子以示自己所为,交待了绰号“燕子”的由来,且与结尾官印上留下燕子记号形成照应。
B.小说第三、四段以市井小民视角带领读者试图揭开李三的传奇面纱,对读者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C.文中叙述语言多用短句,干净利落,“愈哏”“为嘛”“嘛也瞧不见”等天津方言融入其中,展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展开余下试题D.小说巧借民间说法解开了李三如何进出总督大堂的悬念。人们的“笑”既是对荣禄的嘲讽,也是对李三的赞许,如此结尾,耐人寻味。
8.小说中的燕子李三大名鼎鼎却无人亲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从侧面塑造这个形象的。(6分)
9.《燕子李三》是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中的一篇。请结合本篇小说内容谈谈你对“俗世”与“奇人”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小题。
李沆,字太初,沼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为将作监丞、通判潭州,迁右赞善大夫。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雍熙三年,太宗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真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时李继迁久叛,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帝访于沆,沆曰:“继迁不死,灵州非朝廷有也。莫若遣使密召州将,使部分军民空垒而归,如此,则关右之民息肩矣。”未即从沆言,灵州陷。沆为相,王旦参政事。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遂封岱、祠汾,靡有暇日。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流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景德元年七月薨,年五十八。赠太尉。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沆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节选自《宋史•李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
B.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
C.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
D.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定谥号有法:肇敏行成曰真,贵贤亲亲曰仁;文中真宗、仁宗都是谥号。
B.“待罪”在文中是传主谦言,表示自己担心因失职而获罪,并非真的有罪。
C.“赠”某官职;指朝廷授予已故官员或现职官员的已故直系亲属荣誉职衔。
D.古代儒教将供祀祖先的地方称“庙”,官宦的和帝 王的对应称家庙和太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沆入职不久,即得到赏识提拔。他应宰相之召,负责起草约束边将的诏书,太宗十分满意;后来,他又被太宗提名,不仅加官晋爵.还获得了特别跃升。
B.李沆料事如神;经常有先见之明。他准确地预见到了宋军在强敌面前难以坚守灵州;他也曾担忧真宗在太平年问会渐生奢侈之心;这些都不幸被他言中了。
C.李沆备受重视,影响力持久不衰。他不赞成皇帝册立刘贵妃:当场烧掉诏书,并附上自己的意见:此议最终作罢;他对梅询的评价,多年后仍被皇帝看重。
D.李沆忠良纯厚,居高位仍尚节俭。他为人光明磊落,不喜欢暗中奏报;他总拿一些艰难的国事提醒皇帝要居安思危;他对于厅堂的狭小逼仄,表现得很不介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
(2)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简卢陟[注] 韦应物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余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注]卢陟:人名,韦应物的外甥。作者做此诗时,安史之乱余波未平,又有节度使反叛,不久后蜀之乱又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简,即书简,作书信之意。本诗是诗人写给他外甥卢陟的,全诗简朴而高古,平淡却情深。
B.诗人起笔以“阳春白雪”喻外甥之才,曲高和寡,难遇知音,表达了对外甥的认同与宽慰。
C.颔联中,作者讲述了自己曾在军旅中恓惶不安,在淮海边流落失意的经历,只为自伤身世。
D.颈联笔锋一转,着力描绘暮春之景,看朝雨春树,听山鸟啼鸣,超然旷达,别有一番境界。
15.诗歌尾联被称为“治愈系”经典名句,请结合“风尘”一词的含义,赏析尾联表达的情 
感。(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
(1)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大家整天空想不如学习片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2) 屈原在《离骚》中,用“美人”作喻来表达自己遭朝廷小人极度陷害的苦闷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表现要达到“逍遥游”的真正境界,必须忘我和不求有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基础与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精准防疫,既要到位,也要防止 。当前,一些地方在推动生产生活秩序恢复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一些“堵点”“断点”。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的运行秩序, 是要做好疫情防控,让疫情防控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从而更加科学。如今,不少地方已经根据形势变化,适时动态调整优化防控措施。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打通堵点、清除障碍,有助于促进消费释放和人气回升,加强复工复产效率,让我们的城市动起来,经济活起来。
当然, 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并不意味着放松疫情防控之弦。当下,唯有下足更精准的“绣花”功夫,才能保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商贸流通行业复工营业情况总体向好,但百货商场、购物中心、住宿餐饮、美容美发等领域复工率还有客流的恢复依然偏低,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对出门消费、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依然存在着不少顾虑。( )这样才能真正化解人们的担忧,让人们增强信心,尽快回归正常生产生活状态。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过犹不及 首当其冲 因势利导 齐头并进
B. 过犹不及 当务之急 因地制宜 并驾齐驱
C. 矫枉过正 当务之急 因势利导 齐头并进
D. 矫枉过正 首当其冲 因地制宜 并驾齐驱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打通堵点、清除障碍,有助于加快复工复产效率,促进消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太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