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220  2020-12-0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0]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习(十)文言文阅读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习(十)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军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拒之。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其后,逊上疏欲击备,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破其四十馀营。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断后,仅得入白帝城。
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逊曰:“未可。”诸将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加拜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江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陆逊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B.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C.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D.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仕幕府,指在文武官署中担任一定官职,做军政大吏的佐助人员。
B.出,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出一般指贬官,有时也指平调。古人一般以出任京官为荣。
C.诣都,是到京城,到朝廷的意思,和它同义的词还有诣阙、谒阙。诣阙上书指越级上书中央司法机关申冤。
D.领即加封、兼任,是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或官职较高的官员兼任级别较低的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逊少年不幸,年轻有为。陆逊年少时失去父亲,跟随堂祖父陆康长大,二十一岁就到孙权的幕府中做官,历任东西曹令史。
B.陆逊一心为国,不计私仇。会稽太守淳于式上奏章揭发陆逊非法掠夺百姓,而后来陆逊却在孙权面前称赞他是好官。因为陆逊认为淳于式是为民着想,且互相诋毁的风气不可助长。
C.陆逊胸有谋略,坚持己见。刘备派吴班带人挑战。吴将都想要迎击刘备,陆逊认为必定有诈,没有出战,使刘备的计策失败。等时机成熟,才火烧了刘备四十余营,大获全胜。


浏览完整试题D.陆逊用兵奇巧,调度有方。在与刘备的作战中,在对方军队疲惫,士气沮丧时才寻找战机出战;在孙桓被围求救时,陆逊观测到孙桓得人心,城牢粮足,不需要去救,就能解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2)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
2.读原文节选部分,完成后面的题目。
嗟乎!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曰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对下列两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锻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⑥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中四处“后人”所指的是(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下列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1段写到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他们还是爆发了,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2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5).翻译下列文中划线句子。
①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②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阅读《阿房宫赋》最后两段,回答下列问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负:支撑
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露天的谷仓
C.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逮捕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不暇:来不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对这两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却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嗟呼!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奈何取之尽锱铢 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B.独夫之心 独夫:独裁者,这里指秦始皇
C.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D.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假使
2).对下列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中两个“之”相同,②句中两个“而”不同
B.①句中两个“之”不同,②句中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中两个“之”相同,②句中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中两个“之”不同,②句中两个“而”相同
3).对文中画框的四个“后人”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1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2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展开余下试题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
B.骊山北构而西折 构:建造。
C.不霁何虹 霁:下雨或下雪前。
D.而气候不齐 齐:相同。
2).写阿房宫规模宏大的一项是( )
A.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B.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C.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D.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3).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外观写到内部结构,再写到人物的活动,层次安排清楚。
B.作者先概写阿房宫的来历,再简写阿房宫的外在形式,再详写阿房宫的本体建筑。
C.这两段文字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极富表现力。
D.这两段文字充分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将描写、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6.阅读《阿房宫赋》,完成1~3题。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奈何取之尽锱铢 杳不知其所之也
B.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小则获邑
C.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后秦击赵者再
D.多于九土之城郭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秦爱纷奢”一组的是( )
①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④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⑤独夫之心, 日益骄固
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B.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六个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福生活。
C.文章通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D.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的。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美人名虞 名:名字
B.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 当:抵挡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
D.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顾:回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骓不逝兮可奈何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B.汉军至,无以渡 军中无以为乐
C.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D.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乃自刎而死
3).从分句间关系看,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B.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C.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D.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也
4).下面的诗词是后人对项的评价,对其表示同情肯定的两项是( )
①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
②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③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察,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拒渡乌江,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刚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二者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巨鹿之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巨鹿城①。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牤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③;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④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⑤,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史记》,有删节)
[注]①巨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县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很:通“狠”,违逆,不听从。⑤枝梧:抵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胜则兵罢 罢:通疲,疲惫
B.故不如先斗秦赵 斗:使……相斗
C.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 被:通披,穿着
D.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 举:副词,全部,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
B.因置以为上将军 因下令军中曰
C.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
D.无不膝行而前 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
3).以下几句话编为四组,都能表明项羽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
①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
②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③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④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⑤项羽为鲁公,为次将
⑥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了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C.由于宋义不戮力攻秦救赵,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以一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侯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地臣服。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
译文:__________
(2)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译文: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1).B; 2.)D; 3).D; 4.)(1)海昌县连年大旱,陆逊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勉励督促百姓种田养桑,百姓得到益处(或“有了依靠”)。
(2)起初,孙桓另率士兵去夷道讨伐刘备的前锋部队,被刘备包围,向陆逊求救。
解析:1).翻译:刘备知道他的计策无法实现,就率领八千伏兵,从谷中出来。陆逊说:“我之所以不听从诸位攻打吴班,是揣测他们一定有诡诈的缘故。”“知”的宾语是“其计不可”,即“自己的计策不可行”。“其计不可”一句,“其计”是“不可”主语,中间不可停顿,排除AC.“诸君击班者”是“不听”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故选B。
2).“领”指兼任,官职较高的官员兼任较为低级别的官职,没有“加封”的意思。
3).“不需要去救,就能解围”错,原文“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等到我的计策实施,即使不去救安东,安东就会自己解围。
4).(1)振,赈济;劝,勉励督促;农桑,种田养桑。
(2)别,另外;“求救于逊”,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逊求救”,向陆逊求救。
【参考译文】
陆逊字伯言,是吴郡吴县人。他原名陆议,世代为江东大族。陆逊很小就死了父亲,跟随堂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到他的任所生活。袁术与陆康有矛盾,准备进击陆康,陆康便让陆逊和亲眷们回吴县。孙权做将军,陆逊二十一岁,就开始在孙权将军府中任职,历任东西曹令史,外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同时兼管县令职务。海昌县连年大旱,陆逊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勉励督促百姓种田养蝉,百姓得到益处。
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揭发陆逊非法掠夺百姓,骚扰当地。陆逊后来到都城,和孙权说话中间,称赞淳于式是好官,孙权说:“他告你你却推荐他,为什么呢?”陆逊回答说:“淳于式是想要休养百姓,因此告我的状。如果我再说他的坏话来扰乱您的视听,这种风气不可助长。”孙权说:“这实在是忠厚长者之事,只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罢了。”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军来攻打西部边界,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抗击刘备。刘备从巫峡、建平连接营盘到夷陵界,建立了几十个军屯,先派吴班带领几千人在平地设立营寨,想要挑战。诸将都想要迎击刘备,陆逊说:“蜀军这举动必定有诈,暂且看看再说。”刘备知道他的计策无法实现,就率领八千伏兵,从谷中出来。陆逊说:“我之所以不听从诸位攻打吴班,是揣测他们一定有诡诈的缘故。”后来,陆逊上疏想要攻打刘备。众将领都说:“攻打刘备应在开始时,如今竟让他深入五六百里,相互对峙已有七八月,他的各要害都防守严密,攻打他必定没有收益。”陆逊说:“刘备是个狡猾的敌人,经历的事很多,他的军队刚集结时,他考虑周密用心专一,不能触犯他。现在他驻军长久,没有占到我们的便宜,军队疲惫,士气沮丧,无计可施,夹击此敌,正在今日。”于是先攻打一个营寨,没有取胜。众将领都说:“这是白白让士兵送死罢了。”陆逊说:“我已经知道攻破他们的办法。”于是就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用火攻攻破他。顷刻之间火势形成,破蜀军四十多个营寨。刘备登上马鞍山,环绕自己陈列军队。陆逊命令诸军从四面进攻,于是刘备军队土崩瓦解,死者有几万人。刘备于是连夜逃走,驿站的人断后,才逃到了白帝城。
起初,孙桓另率士兵去夷道讨伐刘备的前锋部队,被刘备包围,向陆逊求救。陆逊说:“不行。”众将领说:“孙安东是公族,受到包围处境困顿,怎能不救援?”陆逊说:“安东很得将士的人心,城池牢固,粮食充足,不值得担忧。等到我的计策实施,即使不去救安东,安东就会自己解围。”等到陆逊谋略全部实施,刘备果然溃败逃散。孙桓后来见到陆逊说:“先前我的确怨恨你不来救我,等到今天,才知道你的调度自有方略。”加授陆逊为辅国将军,兼任荆州牧,当即改封他为江陵侯。
2.答案:1).B; 2).B; 3).B; 4).C; 5).①参差交错的瓦缝,比一身衣服上的丝缕还多。
②灭掉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使秦国灭族的是秦国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
解析:
3.答案:1).C; 2).A; 3).C
解析:1).举:拔,攻占。
2.)A.代词,自己的;B.结构助词,的/代词,它,指秦亡的教训;C.介词,比/介词,从;D.语气助词,表感叹/介词,相当于“于”,在。
3).对于秦的灭亡寄予同情的说法是错误的。
4.答案:1).A
2).B
3).B
4).C
5).(1)戍边的士兵(陈胜、吴广)一声呐喊,函谷关就被攻克了楚人项羽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2)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己,并不是天下的人。
(3)假如秦王能再爱惜六国人民,那么可将帝位传递三代甚至万代世代做君王,谁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1届高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