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75 2020-12-14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5]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三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卷
普兰店区第38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Richard Lehan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非我辈所长与所愿;我们的兴趣是,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关注的不是区域文化,而是都市生活;不是纯粹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如此兼及“历史”与“文学”,当然是我辈学人的学科背景决定的。
关注“文学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谈到都市,我一再坚持,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另一方面,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解读诸多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在我看来,意味无穷。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
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今人之谈论“都市想象”,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言的建筑、遥远的记忆、严谨的实录、夸饰的漫画、怪诞的传说、歧义的诠释……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珍惜,并努力去寻幽探微深入辨析。
因而,在对都市的解读中,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学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较中外;可以专注某一城市,也可以是城城联姻或城乡对峙;可以阐释建筑与景观,也可以是舆论环境或文学生产;可以侧重史学,也可以是艺术或文化。一句话,只要是对于“都市”的精彩解读,不讲家法,无论流派。
(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
材料二
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目前我们对城市学本身的理解还存有一定的问题。城市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学子嗣,换句话说,在传统学科里面增加一些城市视角,以此应付分散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社会学中的城市问题,以及历史学中的城市主题,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称之为一门自足的学科。真正的城市学有着它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并且,唯有在这样一种问题域之内加以观照,在这样一种独有的方法论的统摄之下,城市学才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才能触及到这门学科所要处理的对象的本质。在这一点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
浏览完整试题
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一种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
而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他们既要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经验走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学的评论也不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
(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城市作为阅读对象也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方式,研究者通过不断还原历史真实,去除误解,从而丰富对城市的解读,也就丰富了城市本身。
B.通过跨学科研究,在诸如文学、历史、社会等传统学科里面增加城市视角,以整合分散在各学科领域里的城市研究课题,是城市学得以成立的关键。
C.中国文化有重乡土轻都市的传统,当代的城市学研究者既要思考现实的城市经验,也要面对文学传统中的城市经验。
D.关注“文学的城市”,是在传统的文学史叙述中,加入新的元素,从关心文化的整体发展,到关心区域文化,对国家东西南北的文学版图有细致的研究与挖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说明朝营建新都时,刘伯温为制服恶龙,将北京城设计成八臂哪吒的形状,这可以作为解读北京的素材,应该为研究者珍视。
B.城市文学研究不应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是因为它的视野更大,突破了文学研究内部各种规则的制约。
C.研究城市文学,可以借助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用数据、图表进行科学论证,但并非必需,研究成果一定要有对“人”的关切。
D.青年一代作家生活在城市之中,已经不再可能出于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作品,像前人一样诅咒城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城市文学研究对象的一项是(3分)
A.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B.张岱《陶庵梦忆》
C.老舍《骆驼祥子》 D.陶渊明《桃花源记》
4.在材料一中,作者提到了将“记忆”“想象”带入城市研究具有哪些作用?(4分)
5.根据材料内容,请概述城市学与城市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一9题。
街灯不语
离开老家没过多久、有坏消息传来,三爷去世了。
我握着手机。呆愣愣地站着,心里又酸又疼几天前,干瘦询倦着的三爷,伸出鹰爪一般的手,那样坚定而又流畅地升起街灯,咋说没就没了呢?
我立在窗前。望着外面的鹅毛大雪,心也浮起了茫然的苍白,覆盖原野的大雪成了我眼前的背景,窗玻璃成了屏幕,我在上面看到了三爷的一生,那是简单的一生,也是虚无缥缈的一生,唯一真切的,除了挂灯还是挂灯。我决定马不停蹄地赶回老家.哪怕大雪封了路,也不能动摇我的决心。
出租车折腾了大半天一直折腾到天黑,才把我送进村里的大庙台前。奇怪的是,漫天漫地的雪却越下越亮,亮得每一片雪花都是晶莹别透。下了出租车.我才看明白,平时三爷挂灯的旗杆不见了,替代它的是两根桅杆似的现代灯架.两轮小圆月亮高高地悬在上面,“圆月”的上方横着两片大阳能硅光板。
哀乐渐渐地冲进耳鼓,我追寻着声音,一步一个雪窝地往前走。三爷的家门前立着一盏白灯笼和半盏红灯笼。没等我询问灯笼上咋能有块红斑,就有人给我扎孝带。领我到三爷的灵前磕头跪拜。
礼仪过后.我才从人们七嘴八舌的言谈中。理出三爷的死因三爷是在大阳能街灯立起来那天发的病}听不到声音的三爷。没有意识到现代科技已经替代了他的街灯,依然生活在三十年如一日的生活里。伶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他立刻呆若木鸡了,那个他熟悉的旗杆突然不见了。
村支书一拍脑门儿,忘了三爷是个聋子,听不到安装太阳能街灯震耳欲聋的施工声。他指着沉降下去的大阳.意思是说犬阳生了俩孩患子.替你值夜班了。
三爷的眼前和天一样,立刻黑了,构楼的身子直挺挺地向前跌去……
此后,三爷整天不出屋吸着嘴,闷闷不乐地坐在炕上一步也不肯往外走。三爷觉得,他的生命和挂不出去的街灯一样,没有了意义。他开始为自己扎灯笼、扎两个白灯笼。
昨天夜里,三爷觉得自己真的不行了,胸口胀得难受,嗓子咸咸地含着一股腥味,医生时他死于肝硬化的预言已经迫在眉睫、三爷撑着力气挂出了第一盏白灯笼。第二盏白灯笼还未挂起一口鲜血全喷了上去。
两盏灯笼悄然而亮的时候.三爷用尽最后的力量,爬上自己搭设的冥床.街住一枚铜钱之后,将自己的嘴用胶带封上。三爷不想让鲜血弄污了自己,不愿意麻烦别人收拾他的冥尿,他干干净净地走了。
三爷安详地躺着,似乎安慰所有来看他的人,不要悲伤他在那边耳聪目明,逍遥自在。
三爷的遗物,除了生活的必需品,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唯一让大家不解的是,三爷的那对街灯不知放到哪儿了。人们想了好久,忽然想明白了,那是三爷的心肝宝贝,三爷的一双儿女,三爷的眼珠子,三爷的魂灵,三爷自然要将它们放到离他最近的地方。人们掀开冥床。果然看到了那两盏街灯。
展开余下试题
我惊讶地发现。三十几年一直崭新着的街灯。突然间陈旧不堪了,羊皮灯罩迸出了无数道裂纹,灯座也是锈迹斑斑,还有那两个活灵活现的龙凤,死掉了一般,垂落下来。有人试图取出街灯,用手一碰,居然散了架子。三爷去了,街灯也追随他去了。
天是湛蓝的,地是洁白的。白灯笼熄了。大雪覆盖住了灯笼上三爷的鲜血,还给三爷一个清清白白。借着明媚的阳光,我看到了晚上没有看清的白对联,对联是村里一位语文老师写的。
上联: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
下联: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
横批:沉默是金
我一句话不说地跟随着送葬的队伍。送三爷去祖坟。
雪大得没了膝盖,我跋涉在雪野里,眼睛迷离了,似乎看到了四十几年前的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着接生婆一步一娜地走向我的家。猛然间我的耳中炸响起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音是那样燎亮,那样有力。我觉得,这似乎是我的第一声啼哭,也似乎是村里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在啼哭。
百日之后,我又回到村里、祭奠三爷这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可我并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大庙台上的太阳能街灯被人盗走了。两株古槐的树洞突然旬然炸裂,所有的枝干摔落在地,摊满了广场,勤快的人把它们检回家去.当了柴烧。我忽然觉得。村子空落得像没了魂三爷死了,街灯死了,古槐也死了,没有街灯照耀的村子,变得生硬,变得苍白。变得孤寂。
来到三爷的坟上,我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光天化日之下一只猫头鹰雕塑般立在三爷的墓碑上,任凭风吹掀它的羽毛,依然纹丝不动。我碰了它好几下,感觉到它是那样坚硬,硬得如同一块石头。
这是一只死掉了却依然富有生气的猫头鹰,我尝试着把它从三爷的墓碑上拿下来,可它的爪子已经深深地嵌入了石头里,不管我怎样用力,仍旧无济于事,似乎是坚定不移地要为三爷守墓。(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爷的街灯突然间陈旧不堪,一碰就散架,说明街灯确实老旧,也暗示其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B.三爷发现挂灯旗杆不见时的“’呆若木鸡”,侧面反映了街灯不存的残酷事实及三爷悲痛、绝望之情。
C.太阳能街灯被盗,古槐氰然炸裂,暗示村民对三爷和传统街灯的怀念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抵角虫情绪。
D.本是春天.“‘我”却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看似矛盾的叙述中蕴含着‘“我’‘对三爷的深切怀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详写我知道三爷去世后的心理活动‘意在表现“我”送三爷的决心.体现三爷在“‘我”心中的地位。
B.小说中所引的对联不仅对仗工整,与横批内容呼应,而且巧用象征。暗扣了“‘街灯不语”的题意。
C.小说中插叙三爷的死因,既表现三爷对他日日挂起的街灯的特殊感情。也能引发读者的深沉思考。
D.小说结尾运用比喻和细节描写刻画猫头鹰.从侧面烘托了三爷的独特形象,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8.三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以“街灯不语”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岁歉馑,其家虽给,而每饭不过一器,岁丰乃复。或问之,答曰:“四方病饥,独能饱乎?”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立诛之,寇亦引去。召为吏部郎中。后拜御史中丞。
李吉甫复当国,出为湖南观察使。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公绰曰:“朝廷谓吾儒生不知兵邪!”即请自行,许之。引兵渡江,抵安州,听以军礼迎谒。公绰谓曰:“公所以属鞬负弩,岂非兵事邪?若褫戎容,则两郡守耳,何所统一哉?以公世将晓兵,吾且欲署职,以兵法从事。”听曰:“唯命。”即以都知兵马使、中军先锋、行营都虞候三牒授之,选兵六千属焉,戒诸校曰:“行营事一决都将。”听被用畏威,遂尽力,当时服其知权。军出,公绰数省问其家,疾病生死厚给之。军中感服曰:“中丞为我知家事,敢不死战!”故鄂军每战辄克。
元和十一年,为李道古代还,除给事中,拜京兆尹。方赴府,有神策校乘马不避者,即时搒死。帝怒其专杀,公绰曰:“此非独试臣,乃轻陛下法。”帝曰:“既死,不以闻,可乎?”公绰曰:“臣不当奏。在市死,职金吾;在坊死,职左右巡使。”帝乃解。以母丧去官。服除,为刑部侍郎,领盐铁转运使,转兵部,兼御史大夫。
改礼部尚书,以祖讳换左丞。俄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行部至邓,县吏有纳贿、舞文二人同系狱,县令以公绰素持法,谓必杀贪者,公绰判曰:“赃吏犯法,法在;奸吏坏法,法亡。”诛舞文者。其厩马害圉人,公绰杀之。或言良马可爱,曰:“安有良马而害人乎?”
太和四年,为河东节度。遭岁恶,撙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均。北虏遣梅禄将军李畅以马万匹来市,所过皆厚劳,饬兵以防袭夺。至太原,公绰独使牙将单骑劳问,待以至意,辟牙门,令译官引谒,宴不加常。畅德之,出涕,徐驱道中,不妄驰猎。
以病乞代,授兵部尚书,不任朝请。忽顾左右召故吏韦长,众谓属诿以家事。及长至,乃曰:“为我白宰相,徐州专杀李听亲吏,非用高瑀不能安。”因瞑目不复语,后二日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保,谥曰元。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孔穆崔柳杨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
B.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
C.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
D.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史,负责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之职。刺史制度在中国古代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B.神策军是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负责保卫京师和宿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为唐时朝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
C.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掌管文武官员的选拔、任用以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D.赠,古代朝廷对死去的功臣或其先人追封爵位或官职。本文中的“赠”就是朝廷在柳公绰死后追封他为太子太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公绰体察底层疾苦。遇荒年歉收,他说百姓受苦挨饿,自己不能独自饱食,每餐饭不超过一碗;撙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均。
B.柳公绰遵守礼制法度。巡行邓县杀掉了舞文弄法者,因为他认为破坏法令罪行更严重;良马害人,杀掉良马。都体现了他遵守礼法。
C.柳公绰为人正直耿介。他任京兆尹时处死了一名神策军校,皇上恼怒他擅自杀人,没有上报,他说上报不是自己的职责,最终使皇上平息了怒气。
D.柳公绰对国家忠心耿耿。柳公绰一生任京兆尹、节度使、御史大夫、尚书等职务,治境安边,均有佳绩,他的忠心得到朝廷的认可。
展开余下试题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立诛之,寇亦引去。
(2)畅德之,出涕,徐驱道中,不妄驰猎。
14.韩愈在《与鄂州柳中丞书》中高度评价柳公绰“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柳公绰有怎样的名将风范?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①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
B. 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C.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D. 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
16. “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 , ?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 。
(3)《六国论》中,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一句是: 。
(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回答弟子子贡所问的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的话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船,那多赞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客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捻起一根竟像没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她们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漂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迎着新月的寒光,往上流僻静处远去。爱热闹的少年们携着他们的女友,在船沿上支着双双的东洋彩纸灯,带着话匣子,船心里用软垫铺着,也开向无人迹处去享他们的野福——谁不爱听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
住惯城市的人不易知道季候的变迁。看见叶子掉知道是秋,看见叶子绿知道是春;天冷了装炉子,天热了拆炉子;脱下棉袍,换上夹袍,① ,穿上单袍:不过如此罢了。② ,地下泥土里的消息,空中风吹的消息,都不关我们的事。忙着哪,这样那样事情多着,谁耐烦管星星的移转,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同时我们抱怨我们的生活,苦痛,烦闷,拘束,枯燥,谁肯承认做人是快乐?谁不多少间咒诅人生?
18. 第一段的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 拟人、比喻、夸张 B. 拟人、比喻、排比
C. 对偶、借代、排比 D. 对偶、借代、夸张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同时我们抱怨我们苦痛、烦闷、拘束、枯燥的生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实体书店的发展,②许多地方出台了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一系列政策,③开展了各式各样阅读活动。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700多个城市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⑤400多个城市设立了区域化的阅读节、阅读月(季),⑥实体书店的生存和发展培厚了沃土。⑦实体书店只有乘势而为、开拓进取,⑧积极借助互联网等新科技打通传统书店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桥梁,⑨才能在创新中行稳致远。。
22.请对下面的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随着经济发展规模和文化消费方式的变化,中国举办的艺术节日益繁荣活跃。中国艺术节格外关注年轻人的艺术品位,如2019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在新锐演出领域大胆突破,推出VR音乐体验等新形式,探索为古典音乐赋予新内涵。中国艺术节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如乌镇戏剧节充分发挥江南水乡、古镇风韵的特色景观优势,成功实现了艺术与旅游共同打造地方品牌的双赢战略。中国艺术节正在往基层拓展,内容、模式和承办主体也变得更加多样,许多小微型艺术节开始出现像“毛细血管”,将艺术养分输送到各个角落。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朋友圈流传着一个“稻草定律”: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理会。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
但如果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卖螃蟹的人拿它去捆绑螃蟹,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人的价值有时也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与谁在一起。但也
有人觉得“‘稻草定律”并非人生宝典,稻草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稻草,螃蟹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螃蟹,螃蟹的美味是稻草永远不会具有的。稻草不应通过攀附他人来提升自己的价值,
稻草的价值在于它是稻米成长的母体,而它孕育的稻米的价值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范围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2021第一学期高三语文第三次考试答案
1.C(A项,“还原历史真实,去除误解”错,根据文中“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在城市的阅读中还存在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等多角度与方法。B项,“是城市学得以成立的关键”错,根据文意,即使具备这些条件“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称之为一门自足的学科”。D项,“对国家东西南北的文学版图”错,文中强调“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2.B(“视野更大”,“突破了文学研究内部各种规则的制约”两处错。前者于文无据,后者,文中表述是“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
3.D (《桃花源记》写作对象不是城市。)
4.①把“记忆”“想象”带进城市研究,就是把人的主观情感和想象力带入,这样才能发现城市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看到城市的既古老又新鲜的样子。②“记忆”既是对历史的客观承载,又在遗忘、误解的同时延续了人类的精神,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5.①城市文学研究应作为城市学的子题。②城市学范畴内
上一篇: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试题语文
下一篇:
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辽宁省大连”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