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 今天,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使其与当代社会发展实际和时代精神密切融合,从而赋予固有的优秀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对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6日15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信赏必罚是法家诚信法律观在实践中的主要表现,内涵是“以信行法,要在去私”。 B. 唐律于十二律中专设“诈伪律”就是为了惩治诈伪,维护诚信,一直为后世沿承。 C. 敦诚守信精神的孕育,儒家思想起了决定作用,使其成为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准则。 D. 敦诚守信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传统法文化的形成并维护其延续,两者是不可分开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中的几次引用,目的是论证诚信是中华法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是法的灵魂。 B. 文章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和阐述了敦诚守信的民族精神与传统法文化的密切关系。 C.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揭示现实作用。 D. 文章既指出民族精神形成的历程,又揭示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具有的重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国策•秦策一》盛赞商鞅,是因为商鞅赏罚公平无私,不畏强权和亲属近臣。 B. 因为法贵诚信是中华法文化的传统,所以唐律中惩治诈伪的法律规范为后世沿承。 C. 孔子将“信”看得重于生命,孟子将诚提到天道的高度,体现了儒家的重诚信思想。 D. 民族精神在发展历程中渗透到了生活、制度、法制各方面,可见其独立性与稳定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摘编自《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有删节) 材料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2050年可能超过70%。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观察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各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了乡村衰退问题,一般要到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在我国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避免出现村衰退问题,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摘编自《求是》,有删节) 材料三: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到95%,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摘编自“央视网”2018年11月24日) 材料四: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自几十年前烧炭业凋敝之后,就成了一无所有的荒山沟,几十年来,村民种过树、搞过养殖业,都效果甚微。近年来,炭厂村转变思路,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措施,加上产业精准施策,短短几年的功夫,打造出了山水相依、美景如画的人气景区“神泉峡”。村民拿股份、开民宿,炭厂村终于找到了产业振兴的正确道路,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炭厂村是北京市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的典范,未来两年,像这样的乡村将会越来越多地涌现在京郊大地。根据《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北京将顺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推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努力培育形成一批突出首善标准、代表首都水平、展现北京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规划引领,典型示范,打造集中连片、点线面结合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摘自《农民日报》 2019-03-04,有删节 )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虽然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但到 2035年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才能进一步得到缓解。 B.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 2017年已达到了58.52%, 2050可能超过70%, 以城镇为主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城镇化迈入转型提升阶段。 C. 我国农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 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产品产量增长迅速,品类更加丰富多元。 D. 北京市提出的乡村振兴规划,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建设美丽宜 居乡村为导向,培育乡村振兴样板,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国农村发展的基础广泛深厚,潜力和后劲巨大,但任务繁重艰巨,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之一便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农村表现最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