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60  2020-12-1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0]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福州一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
高三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选修模块试卷
(完卷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 座号 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数字化和互联网环境下,如何避免全民电子阅读情况下传统沉浸式阅读的衰微,解决碎片化浅读及趋同性阅读的问题成为关键。如今中国的阅读研究还相对滞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关于阅读的理论资源,如果我们能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吸取“他山之石”,以攻本土文化之“玉”,就有可能形成新的成熟的阅读文化生态。为此,重访英美 “新批评”和法国后结构主义,通过对前者“细读法”和后者“互文性”理论的考察,有可能发现改善数字化时代阅读文化生态的新启示和新策略。
“细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早已在古今中外的阅读史上留存痕迹。起源于英国、繁荣于美国的文学批评流派“新批评”,就特别强调“细读”的重要性。
新批评派指出,语言是靠着相互关系而产生意义的,一个词的多义性的阐释有助于另一个词的多义性的界定,最终可以确定这些词语的正确意义。文本之意义就在文本的词语背后,所以必须回到“文本自身”,揣摩作品本身的词语及其关系,更要仔细推敲文本的局部因素以及篇章结构,以此确认文本的正确意义,避免主观臆断。
其实,新批评“细读法”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精彩论述不谋而合。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一种形象的概括。每书皆读之数次,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体会,以此达到终生不忘的境界。朱熹也强调“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他认为:“故为学不可以不读书,而读书之法,又当熟读沉思,反复涵泳,铢积寸累,久自见功。”“反复”是指来来回回地阅读,精细把握书中词语;“涵泳”就是深入地体会词语的意义,特别是对一些有歧义或象征性的修辞性词语,只有通过细品咀嚼,方能领会其深意。
在今天中国的阅读文化中,读者对权威、师长、家长、前辈的尊重,远甚于对阅读的自我创新和建构的关注,加之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导向,阅读很容易成为一种对现成答案的接纳、对权威解释的认可、对同一性诠释的屈从。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生产性理论对此很有启发意义。其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娃曾写道:“文本因而就是一种生产性,这意味着:首先,文本与语言的关系是可重新分布的;其次,存在着多个文本的变换组合,即互文性:在一个特定文本的空间内,来自其他文本的几种不同的言语相互交叉,彼此抵消。”这提醒我们,文本是被阅读的对象,是一个语言活动的产物,具有生产性,只有当读者进入阅读,与作品语言产生互动时,意义才会显现。
换言之,创造性阅读就是创造出某种文本互文性关联结构。陆游指出:“学必本于书:一卷之书,初视之若甚约也;后先相参,彼是相稽,本末精粗,相与发明,其所关涉已不胜其众矣……一卷之书,殆不可遽通;此学者所以贵乎博者也。”中国古代所谓“博览群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需要特别强调,互文性所暗含的阅读策略,不是一般性的博览群书,而是如何在“博览”中建立起“群书”的内在相关性。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一种创造性阅读的策略,通过对特定文本的理解进入更多文本的视域拓展和多元理解。一个合格的读者应当是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要建构起一种文本关联结构,在阅读过程中从不同视角有所领悟、质疑、创新,从别人的文字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形成全新的思想和观念。这也是中国当代阅读产业逐渐从消费性阅读向生产性阅读转变的关键所在,前者局限于“有所知”,只是掌握了相关信息,而后者则在有所知的基础上有所悟、有所创,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进而使阅读成为自我创新和自我发现。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谈稼宇、王兆《数字化时代如何重构文化生态:以全民阅读为例》,《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七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机读卡第1题】
A.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有着丰富的关于阅读的理论资源,但只有从西方发达国家借鉴,我们才能形成新的成熟的文化生态。
B.“细读”,要求回到“文本本身”,揣摩作品的词语及其关系、推敲文本的局部因素及篇章结构,这其中可以有一定的主观臆断。
C.读者对权威、长辈等的尊重,以及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导向,造成了如今阅读文化中普遍存在趋同性阅读的问题。
D.从消费性阅读转向生产性阅读,其实就是从只对知识了解掌握到批判否定然后有所悟有所创形成自己独到理解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机读卡第2题】
A.文章引用古代文人言论,目的是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细读法”的理念。
B.文章针对全民电子阅读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借鉴西方经验来解决的办法。
C.文章肯定“博览群书”,又强调不是一般性的广泛阅读,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D.文章引用克里斯蒂娃的话有助于论证文本生产性理论对改变趋同性阅读有启发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机读卡第3题】
A.数字化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寻常和便利,细读和创造性阅读可以帮我们培养良好的深读习性,养成专注的阅读文化生态。
B.“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均是古人对细读的精彩论述。
C.创造性阅读需要对特定文本理解之后进入对更多文本的理解,也就是创造出某种文本互文性的关联结构。
D.基于对“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无边落木萧萧下”等的创造性阅读,林庚写出了《说“木叶”》一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习近平强调,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就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4点要求。一是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考古工作任重道远。要围绕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总体安排,集中力量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二是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考古学界要会同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领域研究人员,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三是要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增强历史文化遗产防护能力,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四是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要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摘编自新华网2020年9月29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材料二:
东亚地区有一个文化系统,这个系统的中心就是在中国。从日本的历史上看,很多文化都是从朝鲜传来。而追溯朝鲜文化的起源,可以发现它跟中国文明有着很深的联系。我们之所以对中国文明的起源感兴趣,是因为我们关心自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如何从中国传来,又受到中国文明怎样的影响。所以对于日本人来说,中国历史不是外国历史,日本历史和中国历史是同一个历史。
开始的时候,中国考古发掘方面的技术、仪器都不是很好,他们那时候不了解要做什么,怎么做有利于考古发掘。但是到了现在,中国在田野考古技术方面与日本差不多一样。我2005年来中国的时候,觉得中国考古技术方面和国际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可是现在几乎持平,甚至有的时候中国的技术水平比其它国家还要高一点。
(摘编自宫本一夫《中国考古水平已超发达国家》)
材料三:
科学立足于逻辑、理性、客观与现实四条基本原则之上,是迄今为止人认识世界的最有效的手段。科学并不等于正确,但是它可以避免迷信,它能够接受质疑。正是通过基于四条基本原则的、反复的批评与质疑,科学不断取得进步,但这不能改变科学的真实仍然属于建构的性质。考古学运用科学的一般方法论与众多的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过去,由此形成了一些认识,这些认识是可证伪的,并不是绝对的存在,并不等于真实的过去。
考古学以研究物质遗存见长,但最终研究的还是人。生活中的人是有身份差别的,年龄、性别是基本的,还有宗教、阶级(阶层)、国家、民族、党派等。如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救亡就是根本任务,这里民族认同至关重要。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人的认识深受其所在社会背景关联的影响,所以,有关真实的维度上还需要考虑社会背景关联。自然科学通常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自然界的事物不会因为社会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人的社会是有差异的;而且因为人研究的是自身,如前面所说的社会身份差异是会影响到一个人对社会的认识与感知的。就同一事物,立场的差异会带来迥然不同的认识,而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都是真实的。当下社会如此,古代社会同样如此。考古学家从当代社会出发寻找真实,必定是要受制于自身社会立场,他所探索的社会中同样有许多相关的领域需要探讨。以为自己可以完全不受任何立场的左右,绝对中立,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陈胜前《什么是考古学的真实?》)


展开余下试题材料四:
梁思永并不是中国最先从事现代考古的学者,却是经受现代考古学正规训练的第一人,在殷墟的考古挖掘中,他的加入显示出了重要价值。前三次殷墟挖掘,目的多限于寻找甲骨文和其他遗物,几乎与民间所说的“挖宝”无异;而真正的考古学,关注点远远超出发掘出来的文物,它应当是以研究和发现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为目的。
对于梁思永所发挥的作用,当年参加安阳考古的夏鼐先生说:“梁先生确是野外考古工作的头等人才,不仅工作技术是头等,更重要的是那种负责的精神,能照顾到全局,同时又不遗漏细节,小屯殷墟发掘工作的头几年,参加的人都没有受过正式的田野考古训练,大家都在暗中摸索,想由尝试和错误中获取经验和教训,梁先生参加工作后,才加以整顿,面目一新,他费了大力来改进田野考古技术,拟订各种记录表格,组织室内整理工作,训练年轻人员,使一切都渐入正轨。”因此,有梁思永参加的安阳殷墟的第四次挖掘,由于他对考古科学规范的倡导,被视为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由草创转入正轨。
(摘编自公众号“大美科学”)
4.下列对考古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机读卡第4题】
A.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我国的考古成就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B.现在中国考古在田野考古技术方面与日本差不多一样,有的时候中国的技术水平比其它国家还要高一点。
C.考古学的直接研究对象是人,考古学家从当代社会出发需寻找真实,必定是要受制于自身社会立场。
D.真正的考古学,关注点不仅在发掘出来的文物,还应当是以研究和发现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为目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机读卡第5题】
A.要想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
B.宫本一夫对中国文明感兴趣,他认为有的日本文化来源于中国,受到中国文明的影响,日本史和中国史是同一历史。
C.考古学运用科学的一般方法论与众多的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过去,由此形成了一些认识,这些认识是可证伪的,并不是绝对的存在。
D.梁思永费了大力来改进田野考古技术,对考古科学规范的倡导,被视为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6.有人说:“考古学所得到的认识是绝对的存在,等于真实的过去。”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材料阐述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服除,签书武成军判官事。枢密副使庞籍荐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夏竦赐谥文正,光言:“此谥之至美者,竦何人,可以当之?”改文庄。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元祐元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免朝觐,许乘肩舆,三日一入省。光不敢当,曰:“不见君,不可以视事。”诏令子康扶入对,且曰:“毋拜。”遂罢青苗钱,复常平粜籴法。辽、夏使至,必问光起居,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元祐元年九月薨,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与帝即临其丧,赠太师、温国公,谥曰文正。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光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惟不喜释、老。洛中有田三顷,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建炎中,配飨哲宗庙庭。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机读卡第6题】
A.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B.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C.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D.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机读卡第7题】
A.《左氏春秋》,即《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服除,指服丧期满除去丧服。丧服是居丧的衣服制度,父亲去世,儿子要穿三年的斩衰。
C.夏,即西夏,是由女真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王朝,与北宋一直保持很好的关系,后为蒙古人所灭。
D.配飨,也作“配享”,文中指去世的功臣祔祀于帝王宗庙。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机读卡第8题】
A.司马光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年少时,司马光手不释卷,到了不知饥饿口渴和寒暑时节的程度;精通各种学问,惟独不喜欢佛家、道家。
B.司马光敢于直言,勇于担责。起初皇帝赐给夏竦的谥号是“文正”,但司马光反对;郭恩兵败后,司马光数次上书将责任归于自己,但相关官员都没有上报给朝廷。
C.司马光以身许国,勤于政事。司马光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夜以继日,宾客见司马光身体瘦弱,就举诸葛亮的事例来劝诫,但司马光更加努力工作。
D.司马光威望很高,深得人心。辽、西夏的使者来大宋,一定问起司马光的起居情况;他死后,太皇太后、皇帝参加他的丧事,京城的百姓前往吊唁。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5分)

(2)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5分)

11.司马光为何到并州做官?在并州期间,面对西夏人蚕食麟州屈野河西土地的情况,司马光提出了什么建议?(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13题。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南宋】姜夔
云隔迷楼①,苔封很石②,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厓绿嶂,苦被北门③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①迷楼:楼名,隋炀帝建于扬州。与北固亭隔江相望。②很石:石名,在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形如伏羊。相传孙权刘备曾经于石头上论事。③北门:指南宋北疆门户京口。


展开余下试题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机读卡第9题】
A.次韵,即用原作之调、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诗歌创作。本词便是姜夔按辛弃疾词的韵脚填写而成的。
B.上阙起笔三句写了词人远眺江岸,不见江北,只见青苔布满很石的景象。“云隔”、“苔封”既写景,又隐喻现实。
C.“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三句,写征骑与船只年复一年自来自去,由虚入实,给人时事消沉之感。
D.“依依”在描摹柳枝形态的同时又表现了南渡前辛弃疾复杂的心情。词人以想象收束全篇,读来意蕴颇丰。
13.诗人塑造了辛弃疾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4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分)
(1)《赤壁赋》中 “ , ”两句表达作者与仙人相交、与明月为伍的愿望。
(2)《琵琶行》中“ , ”两句写出音乐由婉转流畅变得阻塞压抑直至清冷凝滞的两种意境。
(3)《出师表》中写诸葛亮躬耕南阳时本无意于功名、表明其志趣的句子是“ , ”。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以寄托诗人愁思的诗句是“ , ”。
(5)“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虞美人》一词中也用到了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 , ” 。
(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两句是“ , ”。
(7)《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苏轼诗词中对“鸿”的书写浩如烟海,经常是用来自喻的。“鸿”是候鸟,随季节的更换飞来飞去,( )。进一步说,不但是跑来跑去的时候像“鸿”,整个人生也就是在世间的一次旅行,所以人生也像“鸿”一样飞过这个世界。那么留下来什么呢?也许有些痕迹,就是“雪泥鸿爪”了。这“雪泥鸿爪”出自他早年写的诗,可以说是他有关“鸿”的书写中最为妇孺皆知的了。
不过,这仅仅是苏轼写“鸿”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经过一生,后来有个终点。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他从贬谪之地海南岛获赦北归。5月1日舟至金陵,遇见老朋友法芝和尚,作《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这是他对“鸿”的最后一次书写,7月28日,苏轼病逝于常州。
苏轼写下“何处不归鸿”的时候,心情无疑是喜悦的,这与写“雪泥鸿爪”时的心境是相去甚远的。“归鸿”亦有自喻之意,身世的飘忽不定和人境相值的偶然性,似乎被这“归”字消解了去。从“雪泥鸿爪”到“何处不归鸿”,意味着苏轼从悲观中涣然冰释。
15.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机读卡第10题】
A.浩如烟海 B.妇孺皆知 C.相去甚远 D.涣然冰释
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机读卡第11题】
A.苏轼是个像“鸿”一样随朝廷的差遣跑来跑去的官员,两者极为相似
B.两者极为相似,苏轼是个随朝廷的差遣跑来跑去的官员
C.苏轼是个官员,也要随朝廷的差遣跑来跑去,于是他觉得自己像“鸿”
D.苏轼是个随朝廷的差遣跑来跑去的官员,于是他觉得自己像“鸿”
17.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3分)
例句:整个人生就是在世间的一次旅行,所以人生也像“鸿”一样飞过这个世界。
仿写:整个人生就是在世间的 。
18.下面一段文字中有三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6分)
今日我到府上拜访,可惜没能与您见面,期待下次能与您畅叙友谊。想当年,我们风华正茂,现在您是业内翘楚,风范犹存,我却一事无成。现奉上大作一篇,敬请指正。特惠赐鲜花一束,以表感谢。
(1)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2)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3)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19.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我们总在说生物发育,但你知道土壤也是会发育的吗?土壤并非天生就能够生长植物,与生物发育一样, ① 。土壤是由岩石变来的,岩石通过风化作用成为成土母质,再经成土作用而变成原始土壤。在土壤发育过程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这五个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生物的出现标志着真正的土壤形成过程开始,生物的生命活动会积累有机质,使土壤肥力得以形成并逐步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生物, ② 。时间是一切事物变化的舞台,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是在各成土因素长时间综合作用下进行的, ③ ,成土作用越强烈,效果表现越明显。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包含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等内容。
某中学准备就该文件召开学习交流会。请你在教师、家长、校友、在校学生中任选一方,写一份发言稿,在会上谈谈你的学习体会,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高三半期考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
1.C(A说法绝对,B文中说“避免主观臆断”,D文中只是说有批判性思维,不是批判否定所阅读的文本)
2.A(引用陆游的话不是论证“细读法”)
3.B(“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不是对细读的精彩论述)
(二)
4.C(物质遗存也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5.D(梁思永参加的安阳殷墟的第四次挖掘,被视为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6.参考答案:(1)考古学界的阐释是不能独立完成的,要会同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领域研究人员共同完成,而文化、法律、政治等认识很难保证绝对真实性存在。
(2)考古学运用科学的一般方法论与众多的自然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福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