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55  2020-12-1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5]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12月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历城一中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 文 试 题
2019.12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这两种幸福观自古以来就存在,它们虽然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受到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激发,从过去的羞羞答答走向了今天的大胆直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谋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动机。所有社会资源本身都是利益,而且可以作为带来更大利益的资本。于是,在不少人那里,占有资源便不再是作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成为人生的目标,成为自我实现的标志。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消费主义盛行。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给人们欲望的满足提供了目不暇接、花样翻新的产品和服务。在这种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很容易以为欲望得到越多满足、得到越高层次的满足就越幸福。于是,物质享受幸福观便流行起来。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节选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2017年1月23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 ,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须的,是更应该看重的内容。
B.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的观点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 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福,但其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D. 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幸福的看法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谈论的角度不完全相同。
B. 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C.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D. 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会幸福。
B. 让个体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活快乐,就是幸福。
C. 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资,家庭就会幸福。
D. 大幅度提高国民的工资待遇,国民就会幸福。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答案】1. D 2. D 3. B
4. (1)采用引证法。本文谈的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文中引用了先秦诸子(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和《大学•礼记》中的很多名言警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既增添文章的文化色彩,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2)论述层次清楚。文章设置了三个小分论点:“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


展开余下试题5. (1)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2)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3)敢于担当,奉献社会;(4)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5)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6)享受到社会公平、自由;(7)手中的权利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等等。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项,“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错,材料一原文是“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
B项,“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无中生有。材料一原文说的是“《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
C项,“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理解有误,原文并没有将两种幸福观的危害程度进行比较。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项,“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说法错误。材料三说“评判幸福固然很难”,因此说“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并不现实。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 能力。
材料二举出了我国公民持有的两种不正确的幸福观,一种是资源占有幸福观,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材料二否定了这两种幸福观,分析了其危害,指出其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所以,材料二最后得出结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A项,国家推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主要是改善老百姓的物质生活,不能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C项,考上好大学,将来有好工资,也是物质方面的满足,也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D 项,提高工资待遇,仍然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也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B项,符合材料二的观点,可以作为论据。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手法以及论证结构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题干是“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首先通读材料一,明确本部分的中心话题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大量运用了例证法,先后列举了先秦诸子中的孔子、老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等名言,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设置了三个小分论点:①“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从物质享受和精神快乐两个方面来审视幸福,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精神快乐这一方面;②“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③“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对于幸福真谛的探寻,文章先从先秦诸子的典籍中列举了幸福有着的内涵,再到结合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的关系,最后得到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的结论。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个性化阅读文本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全文,知道各个材料是从什么角度述说的中心话题,与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什么关联最后筛选出关联部分,进行分析作答。本题题干是“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首先要在文本中找出答题区间。材料一在第二段非常明确地提出“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的“幸福”的看法;材料一第三段提出“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 的“幸福”的看法;材料一第四段提出“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 的“幸福”的看法;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可以得出,幸福就是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幸福就是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可以得出,幸福就是享受到社会公平、自由;据“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可以得出幸福就是手中的权利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耕耘
曹春雷
宝山走进院里时,老奎正蹲在堂屋门前的石阶上,稀里呼噜喝面条,花白的胡子一翘一翘的。
“爹,那事您考虑得咋样了?”宝山站在柿子树下,远远地问。
“啥事?”老奎没抬头,鼓囊着嘴,专注于他的面条。
“就是那块地的事啊。别人家都签了,就剩您没签。”
“别人家签了我也不签。我就剩这块地了,以后我上哪儿种地去?”老奎抬起头,停下忙碌的嘴,气气地抛出这么一句话。
“爹,您干嘛非要种地呢? 您看,现在咱们村发展得多好,引来好几个厂子,村里的男人妇女都进厂上班,一个月能拿不少钱。这些厂一年也给村里不少钱。村里有钱了,啥事都好办。”
老奎将饭碗放在身旁的石阶上,抹了把嘴。儿子说的没错,如今村里人出了家门就能上班。就连他,也在一家厂子里看大门,工资不算低。村里给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150元钱。宝山干村主任这几年,村子确实发展得挺不错。
“爹啊,这次引 来的是草帽厂,不污染,别的村子都抢这个项目,因为老板是我同学的同学,我抢来了。建成后,效益肯定不错,咱村的人都能跟着沾光。”
看到老奎不言语,宝山又说:“我是村主任,咱村就您不支持工作。您说,下一届村主任选举,您还打算继续让我干不?”
老奎还是不言语,掏出烟来,点上。吐出的烟圈,袅袅升起来。屋檐下的一只麻雀扑棱一下,穿越其中一个烟圈,飞出了院子。
宝山站在那里,看着一个个烟圈在空中扩散。
一支烟抽完,老奎闷闷地说:“我签。”
宝山顿时喜眉笑眼起来。走近老奎,从怀里掏出软包烟,抽出一颗,给老奎。
老奎不接,站起来,到牛栏前,看牛。牛卧在那里,慢条斯理地反刍。
老奎对牛说:“老黑啊,好好吃,过了晌午,咱去西洼犁地。”
老黑没搭腔。背后的宝山却说话了“爹啊,您刚才都说答应签了,咋这会儿又说去犁地呢?”
老奎扭过头来,梗着脖子:“我晚上签,没签之前,地还是我的。我愿咋样就咋样。”
宝山知道爹的脾气,不敢再说,转过身,溜溜地出了院门。
老奎进了牛栏,蹲下来,抚摸牛。牛毛不光滑,肋骨鲜明地凸着。老奎说:“老了,老黑啊,你和我一样老了。”停顿了一会儿,老奎又说:“老黑啊,可我心里觉着没老,你觉着呢?”
老黑扭过头来,看他。从老黑的眼里,老奎看到了自已皱纹纵横的脸。
相对无言。很长时间后,老奎拍拍老黑的背,说:“这事咱就这么定了啊,下午去犁地。”说完后,站起来,去库房,拾掇盖满了灰尘的犁具。
老黑是村里最后一头牛了。好几年前,就是最后一头牛了。


展开余下试题现在,他要带着这最后一头牛,披挂上阵。
吃过饭后,老奎用推车推着犁具,牵着老黑,一前一后出了院门。老黑很久没出院门了,走得慢慢吞吞。
一路上,很多人都和老奎打招呼,说:“您这是咋啦?都啥年代了,还牵着牛去犁地?再说,那地不是都租出去了么?”
老奎却只是笑笑,并不答话。
终于到了地边。老奎放下车,将犁具卸下来,放开老黑,让它自己找青草去。这时的太阳,已挪到西边去,将老奎和老黑的影子拉得很长。
一袋烟后,终于要下地了。老黑套上了犁具,老奎扶着。”驾!”老奎喊了。老黑缓缓地迈开步子。
两趟过后,老奎拄着犁具,喘粗气。老黑也张大了嘴,喘粗气。老奎说:“老伙计啊,再坚持一会儿。你知道吗,犁完这块地,咱俩就正式从田里退休了。”
老黑轻轻地甩了甩尾巴,算是回应。
西边的太阳越来越矮,脸越乘越红,像是缀上了个秤砣,斜斜地缓慢地往下坠。
老奎的脸,和夕阳的脸差不多红。汗流浃背。他喘粗气的声音,和牛喘粗气的声音,重叠在一起,越来越沉重,像两个老旧的风箱。
偌大的田野,一个人,一头牛,都披了夕阳的红。
只剩下最后一趟了。
老奎两腿打战。老牛也是,有些站不稳了。老奎喊:“加把劲,老黑,最后一趟了。”
终于到头了。老奎斜依着望,摇晃了几下才站稳。老牛四条腿在打颤。
老奎喊:“老黑——” 老黑回过头来。老奎看见,老黑的眼角慢慢凝聚了一滴泪。这滴泪缓缓落下去,砸疼了大地。
(选自《短篇小说》,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儿子宝山从不同角度苦苦劝说父亲,最后老奎极不情愿地答应签字,这表明老奎内心有一种强烈的保护耕地和环境的意识。
B. 儿子对犁地表示奇怪,老奎梗着脖子驳斥,其他人表示奇怪,老奎则笑而不答,运用映衬的表现手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C. 文中写人和牛喘粗气的声音“重叠在-起,越来越沉重,像两个老旧的风箱”,兼用比拟和比喻,凸显了人和牛的疲惫衰老。
D. 小说中主人公老奎老了、牛老了以及夕阳西下的画面共同写出了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间接反映了农村人逐渐脱离农业生产的现状。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口语化是本文语言的显著特点,如“哧溜哧溜地吃着面条”“鼓囊着嘴”我愿咋样就咋样”等,表现了一个纯朴耿直的农民形象。
B. “看着一个个烟圈在空中扩散”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表现了老奎内心的悠然自得以及宝山内心的紧张,也为下文老奎爽快地答应签字做了铺垫。
C. “西边的太阳越来越矮,脸也越来越红,像是挂上个秤砣,斜斜地,慢慢地往下坠”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沉重的氛围。
D. 小说结尾部分叙述老奎驾牛犁地时,穿插了多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沉重、悲凉的氛围,有力烘托了老人和老牛的形象。
8. 老牛“老黑” 形象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9. 在小说主人公老奎身上,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答案】6. A 7. B
8. ①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牛和土地都是农耕生活方式的象征,老牛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衬托了主人公老奎,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老人和老牛都有着勤劳、缓慢、衰老等特点,两者互相映衬。
③深化了小说的内涵,含蓄地揭示着小说的主旨。对老牛的刻画,特别是最后老牛流泪的形象,对小说主旨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④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从“老黑”的身上也含蓄地表现出主人公老奎的情感,牛犹如此,人何以堪。
9. ①作者对于老奎所代表的那一代老农的勤劳执着、对于土地的热爱和眷恋,是肯定和赞扬的;②对于因为失去热爱的土地,老奎他们所遭受的精神失落和打击,是理解和同情的;③作者认为在向城市化、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传统农耕文明走向衰落是无可挽回的趋势,应以包容心态,冷静对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项,“有一种强烈的保护耕地和环境的意识”错误,“老奎极不情愿地答应签字”说明他热爱土地,说“有一种强烈胡保护耕地和环境的意识”过于拔高人物形象,不合文意。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文章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项,“表现了老奎内心的悠然自得以及宝山内心的紧张,也为下文老奎爽快地答应签字做了铺垫”错误,这一细节描写说明老奎的内心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宝山内心的着急。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一般应从对其他人物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特殊效果几个方面思考。本题老牛“老黑”的形象对情节的作用,可以这样思考,如果没有老黑,文章内容就少了许多,也就没有后面老奎带着老黑最后一次犁地的情节,文章感染力也会消弱许多,因此可总结出: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牛和土地都是农耕生活方式的象征,老牛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及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从“老黑”的身上也含蓄地表现出主人公老奎的情感,牛犹如此,人何以堪。老黑的形象对主人公老奎有烘托作用,二者有衰老、勤劳等共同点,是老一辈农民的缩影,可总结出:衬托了主人公老奎,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老人和老牛都有着勤劳、缓慢、衰老等特点,两者互相映衬。老黑的形象同主人公老奎一样对主旨也起到了含蓄的表现的作用,可总结出:对老牛的刻画,特别是最后老牛流泪的形象,对小说主旨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情感主旨的能力。
首先,由原文“老奎的脸,和夕阳的脸差不多红。汗流浃背。他喘粗气的声音,和牛喘粗气的声音,重叠在一起,越来越沉重,像两个老旧的风箱”“偌大的田野,一个人,一头牛,都披了夕阳的红”等内容可知,作者对老奎所代表的那一代老农的勤劳、执着、对土地的热爱与眷恋是肯定和赞美的。其次,由原文“老黑扭过头来,看他。从老黑的眼里,老奎看到了自己皱纹纵横的脸”“老奎看见,老黑的眼角慢慢凝聚了一滴泪。这滴泪缓缓落下去,砸疼了大地”等内容可知,对于老奎他们因为失去热爱的土地而遭受的精神失落和打击,作者是同情和理解的。作者认为在向城市化、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传统的农耕文明走向衰落是无可挽回的趋势,应以包容心态,冷静对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洽,字和仲,临邑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天启初,诸贤汇进,洽有力焉。迁太常少卿。三年冬,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洽本赵南星所引,及魏忠贤逐南星,洽乞罢,不许。
五年四月,御史李应公希忠贤指劾洽,遂夺职闲住。崇祯元年,召拜工部右侍郎,摄部事。兵部尚书王在晋罢,帝召见群臣,奇洽状貌,即擢任之。上疏陈军政十事,帝并褒纳。寻上言:“祖宗养兵百万,不费朝廷一钱;屯田是也。总督张佳允、巡抚张国彦行之蓟镇,为豪右所阻。遗天施地生之利,而日讲生财之术,为养军资,不大失策乎!乞敕诸道监司,遵先朝七分防操、三分屯垦之制,实心力行,庶国计有裨。”帝称善,即命行之。尝奏汰年深武弁无荐者四十八人,以边才举监司杨嗣昌、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济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