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272  2020-12-1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2]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练:诗歌表达技巧题的4大题型
课时作业(十三) 诗歌表达技巧题的4大题型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A组 对点精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泊宁陵
□ 韩 驹①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
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毵毵②。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注] ①韩驹:宋朝诗人,因被指为苏轼之党而遭到贬谪,死于江西抚州。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出都城赴江西任所时而作。②毵毵(sānsān):毛发、枝条等细长的样子。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首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行舟情景,突出行船之快,极有气势。
B.颔联分别交代了出发时及泊舟时的时间和地点,照应题目,对仗工整。
C.颈联具体描写泊舟处的景象,视听结合,反衬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D.叠声词“窣窣”的使用,描摹了风穿老树的声音,以此突出环境的安静。
C [A项,本诗首联中的“汴水日驰三百里”,气势磅礴,与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飞流直下三千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A项正确。B项,颔联中的一“辞”一“泊”点明了事件,“旦”“夜”表明了出发和泊舟的时间,“杞国”“宁陵”交代了出发和泊舟的地点,同时“夜泊宁陵”照应了题目。故B项正确。C项,颈联中的“老树”“寒花”与“垂露”是眼睛看到的;“鸣窣窣”是耳朵听到的。根据注释①和尾联“茫然不悟身何处”可知,诗人的心情是失意而茫然的,所以C项中的“轻松愉悦的心情”分析错误;且“老树挟霜”的细小声音和“寒花垂露”的散乱状态与诗人此时的心情是非常契合的,所以这里是正衬,不是反衬。故C项错误。D项,颈联主要是写夜泊后周围的环境,“窣窣”一词以动衬静,显出环境的安静。 故D项正确。]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阮郎归 西湖春暮
□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解析: 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 因此,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答案: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描写了苏堤的暮春之景。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郑 谷
江国正寒春信稳,岭头枝上雪飘飘。
何言落处堪惆怅,直是开时也寂寥。
素艳照尊桃莫比,孤香粘袖李须饶。
离人南去肠应断,片片随鞭过楚桥。
请简要分析概括首联在该诗中的作用。
解析: 解答此题,考生要先了解古代诗歌首联的作用,一般有总括全诗,领起下文;点明时间、地点,交代心情;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奠定某种感情基调;照应题目,切入主题;营造某种氛围;暗示人物身份等作用。然后,考生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辨别,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正寒春信”点明了冬末春初的时令。“岭头枝上雪飘飘”指梅花像雪一样飘落,正因为梅花飘落了,才有了后面的“孤香粘袖”“片片随鞭过楚桥”的情节,所以此联也起铺垫作用。从尾联中的“离人”二字可知,这首诗是写离别的惆怅,而首联也恰恰渲染了这种气氛。


浏览完整试题答案: “正寒春信”点明离别的时令;“寒”、梅花飘落等渲染了离别的惆怅气氛;梅花飘落为下文“孤香粘袖”等做铺垫。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注]
□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  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首诗尾句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 首句描写了自己所处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次句点明题意,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第三句写当听说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的情景,表现了诸多的意味;末句,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合为一,情调悲怆。全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
答案: ①前三句是叙事抒情,尾句是以景结情。②诗人借暗风寒雨渲染悲凉气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③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B组 综合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 杜 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 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②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③。
[注] 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②亚:通“压”,俯偃低垂。③相传晋代索靖观赏顾恺之的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纹练归去。”并州,地名。唐开元中为太原府,州治在今山西太原,以产剪刀著称,有所谓“并州剪”的说法。
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的前四句先不谈画,而是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诗人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B.“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
C.“舟人”两句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驾舟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诗人着重渲染风猛、浪高、水急的特点,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D.“尤工”二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构图布局和透视比例等方面运用了旷古未有的技法,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精练地概括了我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特色。
D [D项,“咫尺”只是表示画幅小,但并不一定就是“一尺见方”。]
6.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答案: 诗的最后两句意为“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这里运用典故,诗人以索靖自比,将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相提并论,一方面赞美了王宰的画逼真传神,另一方面惊叹于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既简练生动,又趣味无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7~8题。
梁园吟(节选)
□ 李 白
梁王官阙今安在?枚马①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渌池,空余汴水东流海。
宋中十首(其一)
□ 高 适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
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注] 枚马:指汉代辞赋家枚乘和司马相如。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诗先以反诘语气感慨一代枭雄梁孝王宫室已成陈迹,接着悲叹昔日上宾枚乘、司马相如业已作古,不见踪影。
B.李诗“舞影”二句将渌池、汴水等永恒的事物与易于消歇的舞影歌声相对举,将人世飘忽之意表现得十分浓足。
C.高诗一“唯”字串起篇末十五个字,与诗歌首句的内容形成了今昔之间的对比,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D.两位诗人就荒凉颓圮的梁园落墨,不仅抒发了今昔变迁的沧桑之感,也间接流露了他们对唐王朝衰亡的隐忧。
D [“对唐王朝衰亡的隐忧”错,李白的《梁园吟(节选)》有对唐王朝衰亡的隐忧,而高适的《宋中十首(其一)》没有这样的情感表达。]
8.同为咏叹梁园的怀古诗,李诗虚实结合,高诗欲抑先扬,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要求赏析两首诗不同的艺术手法。赏析李诗虚实结合的手法,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虚”“实”各自的内容及效果,再指出诗句运用此种手法所表达的感情。 赏析高诗欲抑先扬的手法,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扬”和“抑”各自的内容及效果,再指出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答案: ①李诗虚实结合,以散落渌池的舞影歌声虚写逝去的繁华热闹,又以东流入海的滔滔汴水实写眼前的凄清寂寥,意蕴深厚,余韵悠长;②高诗欲抑先扬,开篇极言梁王汇聚贤才的繁盛,其后急转直下,写到世殊时异,空余高台陈迹、秋风衰草,顿挫跌宕,悲慨万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金陵怀古
□ 许 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②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③。
[注] ①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②江豚:《南越志》载:“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③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歌首句中的“玉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历来被称为亡国之音。
B.颔联描写了金陵的松楸荒冢、残宫禾黍的凄凉衰败景象,以哀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对于南朝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C.颈联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描写石燕拂云、江豚吹浪的风云晴雨变化,表现了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D.这首诗很讲究炼字,例如颈联中的“拂”字描写出石燕掠雨穿云的轻盈姿态,“吹”字表现了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
A [A项,“‘玉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错误,应为用典。]
10.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 本诗首联和颔联由陈朝灭亡扩展到六朝兴衰,是由点到面;由六朝的世事多变写到当今的江山不改,是由虚到实;结尾句“惟有青山似洛中”,是以景结情;另外,首联“王气终”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呼应。
答案: ①由点到面,由陈朝灭亡扩展到六朝兴衰。②由虚到实,由六朝的世事多变写到当今的江山不改。③以景结情,历代的英雄、豪华都已成过去,能留下来的只有那苍茫的群山。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1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