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81  2020-12-24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1]
河北省邯郸市联盟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邯郸市联盟校2020—2021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⑤+《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2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借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老百姓与统治者的关系。历史的演变,王朝的更迭,向来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内容。无论是官方史书的记载,还是民间演绎的传说,我们都能从中窥到历史真实而有趣的一面。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浩的新作《N个国王和他们的疆土》收录了11篇小说,讲述国王们的故事,却不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正史”中那些位高权重荣耀无比的国王,作者把他们从宝座上拉下来,还原成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真实“记录”他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体验。
小说中的国王有一些有历史依据(比如李煜亡国的故事),有一些是作者的想象或“重构”。11篇自成故事,却又仿佛可在各篇章中找到彼此的身影,好似勾画了各自雄踞一方的地图,作者借助想象,以文学虚构抵达“历史真相”。
(摘编自张燕峰《在文学虚构中抵达历史真相》)
材料二:
文学与历史是人类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通常“历史”既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也指关于历史的记载即历史学,还指与“自然”相对而言的人类“文化”或“文明”。文学可以对历史进行表征,对历史典籍所记载的故事进行借用与演义,书写过去发生的事件,甚至可以成为历史的见证等,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可以表达对历史的判断或者反思,但是文学又有解构历史和超越历史的冲动。
我们先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历史与文学一个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实际上,大多数历史著作的确有自己的叙事特征与文体风格。比如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在表达对法国大革命反讽性的认识时,就将史实与评价、哲理与文思融为一体,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角度与叙述语调。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似乎是想象性与情感性。“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我国古人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自然会想起陈寅恪晚年的呕心沥血之作《柳如是别传》所勾画的集悲苦、刚烈与才情于一体的传奇女子柳如是,以至于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是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
但是历史终究是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带有比较大的争议。可以说,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历史并未在时间中消失,恰恰是叙述赋予混沌的历史以我们所熟悉的形貌。历史可以做到认识论与本体论二者合一,因为在历史书写中表现与被表现者同时到场,因而历史具有建构性。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无法比较、批评和判断。


浏览完整试题培根认为,文学超越历史甚至哲学的地方在于,它不像历史那样依赖记忆或哲学那样依赖理智,而是凭借想象,可以不根据事物的逻辑,既可以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又可以把联系在一起的事物分割开来,造成事物不合法的匹配和分离,形成一种“伪装的历史”。
首先,文学可以借鉴历史著作中的题材塑造历史人物,描述历史事件。其次,小说常常以过去发生的事件为对象,采用过去时,特别是历史小说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和事件为原型,其叙事的逼真性可以起到类似历史读本的作用。再次,从一般意义上来看,作家创造的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融通性,文学或多或少要参照现实世界,特别是再现型文学的纪实性可以形成准历史风貌及认知属性。此外,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在西方的法律传统中,见证相当于目击。文学艺术,不但有传达见证的功能,更有以自身为见证人的任务。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文学的历史表征从不同的角度重述了历史,凸显了事物的多种存在样态,宣扬了美德,增加了美感。
(摘编自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材料三:
文学和历史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精神生产的产物。文学和历史具有不可分割的相通性和互融性,这是因为历史著作、历史叙述与历史话语往往渗透着文学式的虚构、文学式的夸张语言及文学家的观察与思考;而文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也无法摆脱对历史的依赖。
从读者和后人的角度来说,叙述历史时掺进了虚构的成分似乎是难以苟同的,因为在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向认为历史是真实可信的。从文学与历史的相互关系来看,中外很多史学家分析判断历史著作中虚构的成因、文学的色彩,从而可以揭示出历史与文学在“虚构”这一问题上的共同性,进而探讨文学创作与历史写作中的一般规律或相互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和希罗多德的《历史》是神话和民间故事入史的例子。它说明由于时代久远,史料本身就是虚构的。上古时代距今几千年,人们难以认识,而神话和民间故事在人民口头相传中像滚雪球似的逐渐形成。它以幻想的形式,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所以神话实际上是上古劳动人民思想观念的反映。这既是文艺,又是历史的影子,是历史上突出片段的记录。上古历史就是依靠对神话传说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构成了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上古世界。
(摘编自张玉雁《试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定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学家和小说家具有相似性,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
B. 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
C. 文学和历史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不可分割的相通性和互融性。
D. 文学创作不能形成类似历史的认知效应和超越历史的叙述效果。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话和民间故事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
B. 文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有可能摆脱对历史的依赖。
C. 文学无论何时都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
D. 文学应根据事物的逻辑,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3.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史记》中,司马迁在描写屈原以及李广父子时,倾注了无限同情。
B. “三吏”“三别”被视为对唐代由盛转衰时期民众生活疾苦的忠实纪录。
C. 《雷雨》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练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D. 《三国演义》丰富了人们对诸葛亮、刘备等三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基本认知。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A 3. C
4. ①开篇提出论点。首段提出:“文学与历史是人类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接下来文章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②论据充分,真实可靠。例如文中论据:用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所勾画的传奇女子柳如是来说明历史的情感性。③论证具有完整性,论证方法多样。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手法。
5. ①都具有叙事性、想象性和情感性,但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②文学可以借鉴历史著作中的题材塑造历史人物,描述历史事件。③小说常以历史人物、事件为原型,有类似历史读本的作用。④再现型文学的纪实性可以形成准历史风貌及认知属性。⑤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D项,“文学创作不能形成类似历史的认知效应和超越历史的叙述效果”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文学可以对历史进行表征,对历史典籍所记载的故事进行借用与演义”“文学又有解构历史和超越历史的冲动”可知是可以形成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有可能摆脱对历史的依赖”错误,根据材料三第一段“文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也无法摆脱对历史的依赖”,可知“有可能”错误。
C项,“文学无论何时都可以……”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六段“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可知,选项缺少了“在特定的情况下”这个前提。
D项,“文学应根据事物的逻辑,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五段“文学超越历史甚至哲学的地方在于,它不像历史那样依赖记忆或哲学那样依赖理智,而是凭借想象,可以不根据事物的逻辑,既可以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又可以把联系在一起的事物分割开来”,可知“根据事物的逻辑”错误。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A项,可以作为材料二第三段“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似乎是想象性与情感性”的论据。
B项,可以作为材料二第六段“再次,从一般意义上来看,作家创造的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融通性,文学或多或少要参照现实世界,特别是再现型文学的纪实性可以形成准历史风貌及认知属性”的论据。
C项,“《雷雨》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练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错误,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材料二主要论述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选项只是阐述作品的文学价值。
D项,可以作为材料二第六段“首先,文学可以借鉴历史著作中的题材塑造历史人物,描述历史事件”的论据。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联系文本内容整合答案。开篇提出论点,首段提出,“文学与历史是人类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接下来文章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我们先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似乎是想象性与情感性”“但是历史终究是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论据充分,真实可靠,例如文中论据,“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自然会想起陈寅恪晚年的呕心沥血之作《柳如是别传》所勾画的集悲苦、刚烈与才情于一体的传奇女子柳如是,以至于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是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可知用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所勾画的传奇女子柳如是来说明历史的情感性。论证具有完整性,论证方法多样。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手法,“比如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在表达对法国大革命反讽性的认识时,就将史实与评价、哲理与文思融为一体,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角度与叙述语调”“培根认为,文学超越历史甚至哲学的地方在于,它不像历史那样依赖记忆或哲学那样依赖理智,而是凭借想象……”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非连续性文本中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从四个维度去把握。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探究的范围和角度。其次要紧扣原文,寻找相关线索。再次,要整体感知,注意抓个性。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文本内容,善于进行个性化解读。最后,客观准确,注意委婉性。非连续性文本不同于文学作品,探究的开放度受文本事件、主流观点、舆论氛围等因素影响,不能脱离材料作无限度发挥,遣词造句要委婉辩证,全面公正。“但是历史终究是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带有比较大的争议。可以说,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即都具有叙事性、想象性和情感性,但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文学可以借鉴历史著作中的题材塑造历史人物,描述历史事件”,即文学可以借鉴历史著作中的题材塑造历史人物,描述历史事件。“小说常常以过去发生的事件为对象,采用过去时,特别是历史小说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和事件为原型,其叙事的逼真性可以起到类似历史读本的作用”,即小说常以历史人物、事件为原型,有类似历史读本的作用。“从一般意义上来看,作家创造的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融通性,文学或多或少要参照现实世界,特别是再现型文学的纪实性可以形成准历史风貌及认知属性”,即再现型文学的纪实性可以形成准历史风貌及认知属性。“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在西方的法律传统中,见证相当于目击。文学艺术,不但有传达见证的功能,更有以自身为见证人的任务”,即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①(节选)
沈从文
(1)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3)“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4)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象地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无结果,到后如何躺在渡船上。
(5)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6)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7)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东西挪开。
(8)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呢,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9)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翠翠的父亲,便是唱歌的第一手,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这些事也说到了。翠翠母亲如何爱唱歌,且如何同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展开余下试题(10)翠翠问:“后来怎么样?”
(11)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12)祖父于是沉默了,不曾说“唱出了你后也就死去了你的父亲和母亲”。
[注]①(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最,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节选部分发生在翠翠对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心生爱慕,而傩送与哥哥天保兄弟俩知晓了各自都喜欢翠翠这一心意,并约定当夜开始以唱歌的方式争取自己心爱的姑娘之后。
6. 下面有关《边城》这部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边城》以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B. 《边城》中,翠翠的父亲服毒而死,翠翠的母亲等到腹中的小孩生下后,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C. 作品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历程,令读者不禁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D. 《边城》是幕爱情喜剧,文字轻松酣畅,笔墨浓晕幽幽,她 感人正是因为主人公爱情的奔放浓烈。
7. 下列对节选部分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景物描写,视、听、触、嗅相结合,写出了黄昏的温柔美丽与平静,隐含着静谧迷人的生活情调。
B. “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就是指有所爱的人来填补自己的空虚和寂寞,实际上,翠翠此时所缺的就是亲情。
C. 作者描写翠翠时,将语言、行动与心理结合,静观、揣摩其在青春期所表现的各种情态,展示出其独特的个性。
D. 祖父回答翠翠“后来怎么样”时,没有告诉翠翠“唱出了你后也就死去了你的父亲和母亲”,表现出祖父对翠翠的疼爱。
8. 请分析第(8)段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9. 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作者为什么不把这很长的故事写出来?
【答案】6. D 7. B
8. 第(8)段景物描写既烘托了父母爱情的美好,又写出了翠翠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向往。
9. 父母的爱情故事“激活”了翠翠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祖父讲父母的爱情故事,翠翠对母亲“神往倾心”,对母亲有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正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之所以在这里不把父母的故事“和盘托出”,一是给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二是塑造人物的需要,因为翠翠是作品的主要人物,详写父母的爱情故事,势必削弱对主要人物的描写。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D项,“《边城》是幕爱情喜剧”错误,翠翠最终与心上人傩送分开,不知他是否还会回来,爷爷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死去,是一个爱情悲剧,而不是“喜剧”。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分析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实际上,翠翠此时所缺的就是亲情”错误,从文中来看,翠翠听祖父讲父母的爱情故事,情窦初开的内心中也萌生了朦胧的情愫,因此所缺的不是亲情,而是爱情。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从烘托氛围来说,“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这美丽的景象与祖父给翠翠讲的父母的爱情故事相映衬,衬托出他们爱情的美好;
从渲染人物心情的角度来说,“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以声衬静,这种夜的宁静给翠翠丰富的内心提供了安全舒适的环境,从而让她一边听着父母的爱情故事,一边也产生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与向往,渲染少女情窦初开的朦胧情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安排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来看,翠翠父母后来的故事是“唱出了你后也就死去了你的父亲和母亲”,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其实是不想打击孙女对父母美好爱情的向往,故而只挑选了其中最美好最温馨的“这种歌唱出了你”来作结;
从结构来看,祖父讲述翠翠父母的爱情故事,其作用是为了烘托和引出翠翠对爱情的向往,翠翠的故事才是文章的中心,如果离开翠翠而去长篇大论地讲述她父母的爱情,便偏离了主线,也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不符;
从读者感观来看,不把这个故事全盘托出,其实反而增添了他们故事的凄美与神秘性,让读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彭伦,初职为湖广永定卫指挥使,累功至都指挥同知。成化初,从赵辅平大藤峽贼。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茅坪铜鼓叛苗贼掠乾溪伦讨之贼还所掠与盟而退。伦以贼入时,道邛水诸寨,不即邀遏,乃下令,贼入境能生致者予重赏,纵者置诸法。由是诸司各约所属,凡生苗轶入,即擒之,送帐下者累累。明年,充右参将,仍镇清浪。益尽心边计,戎事毕举。妖贼石全州潜入绞洞,煽动古州苗,洪江、甘篆诸苗咸应之。伦遣兵截擒,并搜获其妻子。诸苗将攻镇远,伦大败之,斩首及堕崖死者无算。无何,邛水十四寨苗纠洪江生苗为逆。伦分五哨往,甫行,雨如注,伦曰:“贼不虞我,急趋之,可得志也。”竟进夹攻,絷其魁,俘斩余党。贼尽平。靖州苗乱,湖广总兵官李震檄伦会讨。军至邛水江,诸熟苗惊,欲窜。伦与佥事李晃计曰“苗窜必助贼”,乃急抚定之。又缘道降天堂、小坪诸苗。既抵靖州,伦将右哨,出贼背布营。贼走据高山,伦军仰攻之,贼败走。遂渡江,捣其巢,大获。乘胜攻白崖塘。崖高万仞,下临深渊,称绝险。伦会左哨同进,得径路。夜登,贼仓皇溃。追斩二千余级,俘获如之,尽夷其寨。初,臻、剖、六洞苗侵熟苗田,不输赋,又不供驿马,有司莫敢问。伦遣人谕之,顿首请如制。录功,进都督佥事。久之,御史邓庠勘事贵州,总兵官吴经等皆被劾,独荐伦智谋老成。弘治初,经论罢,即以伦代。伦用师,先计后战,故多功。四年,以老致仕。卒,予恤如制。
(节选自《明史•彭伦传》)
10. 下列对文中黑体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茅坪/铜鼓叛苗/贼掠乾溪/伦讨之贼/还所掠/与盟而退/
B. 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茅坪/铜鼓叛苗/贼掠乾溪/伦讨之/贼还/所掠与盟而退/
C. 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茅坪/铜鼓叛苗/贼掠乾溪/伦讨之/贼还所掠/与盟而退/
D. 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茅坪/铜鼓叛苗/贼掠乾溪/伦讨之贼还/所掠与/盟而退/
11. 下列对文中楷体词语相关内容 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化,是年号。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邯郸”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