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220 2020-12-31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0]
江西省名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2021届高三第二次江西名校联考
语文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期刊不仅是短篇小说的阵地,也是中篇小说的阵地,甚至现在文学期刊多半都偏爱中篇小说。也许我们把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放在一起来讨论一番,才能更好地体会到短篇小说的独特价值。短篇小说与中篇小说是两个极其相近的小说样式,区分二者的外部标准就是篇幅的长短,目前一般是将两万字以下的称为短篇小说,两万字到十万字的称为中篇小说,十万字以上的则是长篇小说了。无论是短篇小说还是中篇小说,基本上都由两大材料组成,一是故事因素,二是艺术意蕴。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除了篇幅有长短外,它们对材料的倚重又有所不同,中篇小说主要发挥了故事因素的优势,而短篇小说则有赖于艺术意蕴的把握。这种差异正是短篇小说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更准确地说,是短篇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分化出了一个新的小说文体:中篇小说。在现代文学诞生之初并没有中篇小说的说法,刊登在文学期刊上的小说统称为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是“五四”新文化的先驱们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它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小说。中国古代小说是一种“说书人”的情景模式,是讲故事的“章回体”。先驱们彻底反传统的决心也体现在对文体的取舍上。他们有一个明确的思想:文学是进行思想启蒙的有力武器,但他们不主张用旧的文学样式来进行启蒙,在他们看来,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是无法有效推广新思想的,于是他们便将西方短篇小说文体引入中国。胡适当年在推广短篇小说的《新青年》上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论短篇小说》,他给短篇小说是这样定义的:“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胡适所说的短篇小说显然是针对传统小说的“故事化”叙事和“说书人”情景模式而提出的一种新叙事,它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只是利用一个场面、一段对话、一种心理或瞬间情感流动来结构小说。从当时发表的短篇小说也能看出作家们多半都是借鉴了西方小说的叙述手法和表现方式。
胡适在短篇小说的定义中一是强调“最经济的文学手段”,二是强调“最精彩的一段”,二者缺一不可。在创作实践中,作家们才发现,“经济”和“精彩”这两个词真是考量一个人的功力。于是,功力不够的作家,或者不愿在这方面下苦力修炼的作家顾不上经济不经济,只图把故事讲圆满。另一方面,中国的读者习惯于从小说中看故事,突然让他们从情节完整、曲折的古典小说转向片段化、情绪化的现代短篇小说,他们还很不适应,读起来觉得很不过瘾。所以,短篇小说风头正健时,不断有读者抱怨短篇小说太“平淡”了。读者的习惯爱好也助长了作家讲故事的行为。为了把故事讲充分就不得不拉长篇幅,于是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家笔下变得越来越长,一般来说,三万字上下是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时间长度。当如此长度的小说越来越普遍并深受读者喜欢时,人们干脆将其命名为中篇小说。中篇小说表面看上去是抢去了短篇小说的风头,但细究起来,其实是中篇小说把短篇小说逼到了绝境:既然故事因素的长处被中篇小说占去了,短篇小说就必须在艺术意蕴上做文章。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贺绍俊《短篇小说对于当代文学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要想更好地体会短篇小说的独特价值,就必须把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放在一起来讨论。
B.文章认为短篇小说不具备故事的完整性,而是利用场面、对话、心理或瞬间情感流动来结构小说。
C.文章认为功力不够和不愿下苦力修炼使有些作家顾不上经济不经济,而是致力于把故事讲圆满。
D.文章认为“中篇小说”这种新小说文体产生的原因是它迎合了中国读者从小说中看故事的口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论证了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主要不同点,接着又详细论证了它们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B.文章引用胡适《论短篇小说》对小说的定义,论证了新文化先驱们在小说文体领域反传统的决心。
C.文章第三段从作家个人原因和中国读者阅读习惯两个层面论证了中篇小说如何脱胎于短篇小说。
D.文章从中国古代小说和西方小说两个角度对短篇小说进行了阐释,既有中国立场又有西方视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现代文学诞生之初,作家在创作小说的时候并没有以创作短篇还是中篇的意识去进行文学创作。
B.既然先驱们认为文学创作不应“旧瓶装新酒”,那么小说之外的文体也应有形式和内容层面的革新。
C.中篇小说能从短篇小说中独立出来并且成为新的小说文体,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小说的故事因素。
D.借鉴了西方小说叙述手法和表现方式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摆脱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原则的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治理,需要在理念上从数据驱动转向用户需求驱动,促进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的精细化、智能化。在推进新时代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有两类问题需重点关注。
其一,数字治理工具的基础是公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个体行为和移动大数据,其应用必然面临着提升政府效能与保护公众隐私之间的矛盾。对大数据技术可能带来的个体行为监视、个人隐私保护缺失,已成为国际社会关于数字技术发展的一个核心伦理问题和关键治理议题。在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保护公众隐私之间寻求平衡,除了从制度层面加强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积极回应民生诉求。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疫情防控中对居民诉求的积极回应有助于居民了解健康码等技术在复工复产方面的有用性,增进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感,进而缓解使用中对隐私问题的顾虑,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数字治理工具的接受度。
其二,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必然要应对“数字鸿沟”可能带来的新的社会公平问题。许多数字治理工具都依托于智能手机,而部分不会操作或无能力购买使用智能手机的弱势群体的需求很容易被忽视。调查显示,在老年人和本科以下教育程度的群体中,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小程序的比例较高。数字治理工具如能更好地考虑到不同人群在掌握数字技术和获取信息能力上的差异,特别是积极回应弱势群体诉求,努力弥合数字鸿沟,必将推动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供给更加精细和包容,使每个市民尤其是弱势群体都能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摘自刘志林、陈济冬《数字技术使城市治理更好回应人民关切》,《光明日报》2020年9月21日)
材料二:
城市数字治理是城市治理与数字治理的最新“融合”,区别于传统城市治理,跳出单纯依靠技术更新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窠臼,强调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城市治理重要作用基础上,倡导政府城市治理职能基于数字化“再整合”,通过数字化方式逐步弥合城市治理不同部门间“信息鸿沟”,打通各个单位“数据孤岛”,最终破解城市治理难题。以治理对象数字化为基础,实施机构改革全面整合“放管服”改革、政府实体大厅、网上大厅、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政府网站和政府热线等多项工作内容,在政府网站即可实现政策信息“一网通查”、市民留言“一网通答”和政务事项“一网通办”,是未来城市发展和治理新的模式和思路。
(摘自张文君《数字治理引领城市未来发展新方向》,《光明日报》2020年11月5日)
材料三:
城市数字化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化工程项目,其发展需要激发内生驱动力量,通过数字竞争力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自我调节、优化实现持续发展。各地在数字化过程中,应认清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的优劣势,避免盲目跨越式发展。借助城市群发展力量,结合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特征和资源优势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一方面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联动,支撑城市群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各具特色的城市在数字化转型中错位互补,更有利于城市聚焦优势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数字标杆城市。
(摘自何超《大数据发展:加快数字中国建设进程》,《社会科学报》第1713期)
4.下列对数字治理与城市发展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治理大量运用数字技术,在推进新时代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
B.城市数字治理需要把城市治理和数字治理真正融合起来,这样才能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治理难题。
C.城市数字化发展要认清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优劣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D.数字治理运用于城市,还需更好地回应人民关切,比如要解决好提升政府效能和保护公众隐私的矛盾。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民在掌握数字技术和获取信息能力上存在差异,这就容易形成“数字鸿沟”,要弥合“鸿沟”,就要提升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质量。
B.地方政府在疫情防控中越是积极回应居民诉求,越是能增加居民对健康码等技术有用性的理解,越能增进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感。
C.在未来城市发展和治理新模式下,我们将来可以实现政策信息的“一网通查”、市民留言的“一网通答”和政务事项的“一网通办”。
D.数字化过程中借助城市群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既能促进城市之间合作联动,又能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错位互补,聚焦优势资源。
展开余下试题
6.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运用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湖州:词语 胡桑
我的湖州在词语之中。
很小的时候,我刚会写字。我在石灰墙上用红砖碎片划出两个词:湖州、杭州。我把从大人们嘴里听来的声音通过语文知识转化为文字。但我不知道杭州在南、湖州在北,也不知道我属于杭州还是属于湖州。那时候,湖州和杭州一样,只是一种陌生的身份和归属。地理和行政于我是难以感觉的东西。
后来上中学,行政的观念渐渐输入我的意识。带着一种对外部世界的遐想,我激动地去写信,写给偶尔发现的远方朋友,从远方的城市邮购一些杂志或者什么物品。在寄信人一栏,我详细而谨慎地写上我的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联乡孟西村东升。(那时候新市镇还没有兼并新联乡)我会在“省”和“县”之间植入一个添加物:“市”。这对邮寄并没有多少裨益。可是,在我这里,湖州是个奇怪的概念。一个必不可少的余数。这个神秘的余数让我体验到缥缈的感觉。对我而言,湖州的引力场比德清的更为强大,让我的神经末梢往那个方向生长。德清是经验上的时光,湖州是词语中的历险。我热衷于虚构和幻觉,对真实的经验深恶痛绝。因此,湖州成为一个恰到好处的车站,我在那里向远方出发。
我在文字中、在湖州的郊区提前来到湖州。所以我的双脚踏上湖州的街道时,它已成为我的故地。我从一本学校发的乡土教材《湖州——太湖南岸的明珠》里,找到了流淌在“湖州”这个词语里的记忆。这里是春申君的故土。“战国”就成为我可以触摸的一件东西。我偏爱遥远的事物,又在寻找遥远与近处的关联,那是我想象的结点。湖州正好是这个结点上的时空机器,我在它的两面自如地穿梭。沈约、孟郊、苏轼、姜夔以及其他一些名字,我在书上读到他们。感到他们是一种进入历史的权力,同时也是一种亲近高处的仪式。苏轼们代表了一种令人向往的高处,无论是生活的乐趣、人品还是对历史的用处。正是这种高处,让我的身体和意识蠢蠢欲动。我想自己后来去北方和寄居于文字,和这些名字有很大关系。沈约和孟郊是湖州武康人。苏轼乌台诗案”的发生地在湖州。而晚年姜夔久寓湖州。他的词里会经常出现“吴兴”这个词。(古代的湖州时常叫作吴兴,这全凭统治者的心血来潮)尤为令人迷醉的是隐居湖州的张志和笔下的湖州:“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緘鱼肥。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湖州城外。这位“烟波钓徒”的一首《渔歌子》让湖州成为出名的世外桃源。
湖州是个不大的城市。即使是城市化如此疯狂的现代,湖州依然是一个清静的不过20余万人口的小城,在繁闹的长三角偏居一隅,成为一块与商业若即若离的化外之地。在我后来的阅读中,湖州总会如同一道白光照亮我的眼睛。我在随笔《果皮上的疤痕》里写过自己如何想象中国的城市,我这样写湖州:“想象湖州,因为柯平、沈方和祖籍湖州的北岛。”这三人均为当代诗人,代表着湖州在我心目中的另一种高度。
我的意识早就游走在湖州的大街小巷。除了阅读,我当然还有一本《浙江地图册》,其中有一张比例尺很小的湖州街道图。我在上面寻找骆驼桥、铁佛寺和飞英塔的确切位置。它们的面目在我脑海里已经异常清晰,虽然我至今未与它们谋面。
我来到湖州,是在高中毕业的那个夏天。我要去“远方”(西安)。我选择在苏州坐火车,到湖州订车票。我见到了弧线形的狭窄的街道,湖州浸在绵绵细雨里,一副湿润的样子。自那时候起,湖州就是个湿漉漉的词。今年春节我去湖州,晚上雨再一次和我相见。我写了一首诗,题目和雨水有关:《湖州:一个湿漉漉的晚上》。唐诗、宋词里(我忽然记起来北宋词人张三影也是湖州人)的湖州在我的意识里继续绵延。湖州成为一个湿漉漉的词语,一个和水伴生的词语。
湖州,我一再提及这个词语。一个美丽的词语。然后意识中就出现雨的景象。这个被雨水打湿的词语,在我这里,永远无法干掉。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湖州”这两个汉字中,“湖”字的偏旁是三点水,那是“太湖”的缩写,水的右边是我的姓氏,永远暗示我和这个词的姻亲关系。
我口袋中揣着“湖州”这个湿漉漉的词语,走在文字的路上,我大概是个幸福的人。我喜欢水,喜欢词语,喜欢南方(这是最近的事情)。湖州是这些事物的三位一体。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说在寄信人一栏里自己会在“省”和“县”之间添上“市”,意在表明“我”与湖州之间关系的亲密。
B.文章提到“古代的湖州时常叫作吴兴”,虽加深了湖州的历史底蕴,但“我”似乎并不喜欢这个称呼。
C.文章写两好到湖州都是雨天,说它昼“湿漉漉的词”,这样能化抽象为具体,峻者更好地感受湖州。
D.文章引用随笔《果皮上的疤痕》里想象湖州的文字,是有意突出湖州在“我”作品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8.本文对苏轼等与湖州相关的历史人物的讲述用了不少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
9.本文按照两个时间行文,一个是“我”成长的时间:很小的时候一上中学一高中毕业的那个夏天。一个是历史的时间:古时的湖州——现在的湖州。请结合文本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乔允升,字吉甫,洛阳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除太谷知县。以治行高等征授御史。历按宣、大、山西、畿辅,并著风采。三十九年,大计京官。允升协理河南道,力锄匪类。而主事秦聚奎、给事中朱一桂咸为被察者讼冤。察疏犹未下,允升虑帝意动摇,三疏别白其故,且劾吏部侍郎萧云举佐察行私,事乃获竣,云举亦引去。寻迁顺天府丞,进府尹。齐、楚、浙三党用事,移疾归。天启初,起历刑部左、右侍郎。三年,进尚书。魏忠贤逐吏部尚书赵南星,廷推允升代。忠贤以允升、南星党并逐主议者允升复移疾归既而给事中薛国观劾允升主谋邪党诏落职闲住崇祯初,召拜故官。时讼狱益繁,帝一切用重典。允升执法不挠,多所平反。二年冬,我大清兵薄都城,狱囚刘仲金等百七十人破械出,欲逾城,被获。帝震怒,下允升及左侍郎胡世赏、提牢主事敖继荣狱,欲置之死。中书沈自植乘间摭劾允升他罪,章并下按问。副都御史掌院事易应昌以允升等无死罪,执奏再三,帝益怒,并下应昌狱,镌佥都御史高弘图、大理寺卿金世俊级,夺少卿周邦基以下俸,令再献。弘图等乃坐允升绞,而微言其年老可念。帝谓允升法当死,特高年笃疾减死,与继荣俱戍边,世赏赎杖为民。尚书胡应台等上应昌罪,帝以为轻。杖郎中徐元嘏于廷,镌应台秩视事,应昌论死。四年四月,久旱求言,多请缓刑,乃免应昌及工部尚书张凤翔、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都督李如桢死,遣戍边卫。允升赴戍所,未几死。允升端方廉直,扬历中外,具有声绩,以诖误获重谴,天下惜之。
(节选自《明史•乔允升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忠贤以允升为南星党/并逐主议者/允升复移疾归/既而给事中薛国观劾允升主谋邪党/诏落职闲住/
B.忠贤以允升为南星党并逐主议者/允升复移疾归/既而/给事中薛国观劾允升主谋邪党/诏落职闲住/
C.忠贤以允升为南星党并逐主议者/允升复移疾归/既而/给事中薛国观劾允升/主谋邪党诏落职闲住/
D.忠贤以允升为南星党/并逐主议者/允升复移疾归/既而给事中薛国观劾允升/主谋邪党诏落职闲住/
展开余下试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等,也称高第,旧时指各级考试或者官员政绩考察列入优等。
B.畿辅,畿指京畿,辅指京城附近的地方,合指京都周围的地区。
C.移疾,也称移病,旧时指官员向皇帝上书称病,请求辞官离职。
D.御史,秦代开始设立的官职,负责监察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乔允升才能出众,政绩卓著。任太谷知县因政绩考核优等被提拔为御史,巡査京郊等地,都以风采出名。
B.乔允升秉公办事,性情坚毅。发现秦聚奎等人蒙冤,多次上书皇帝表明原因,后得到皇帝的支持和肯定。
C.乔允升性格刚宜,执法不屈。崇祯初年诉讼案件繁多,刑罚过重,乔允升坚持公平办案,平反很多案件。
D.乔允升受累获罪,戍边去世。皇帝因京城囚犯越狱事大发雷霆,乔允升被罚戍边,因年高有病,不久去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中书沈自植乘间摭劾允升他罪,章并下按问。
(2)允升端方廉直,扬历中外,具有声绩,以谨误获重谴,天下惜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节选)苏轼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瞰①。
海南仙云娇堕彻②,月下縞衣来叩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注]①瞰(tun):初升的太阳。②砌:台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写梅花开放在荆棘丛中,朝阳映射明洁如玉,饱含作者的欣喜之情。
B.诗人在歌咏梅花时,着力于正面描写和具体刻画,突出了梅花的独特个性。
C.第五、六句写诗人酒醒绕树,对花妙意存心,却终而无言,表达深沉的思绪。
D.第七、八句写诗人强作排遣口吻,独把清樽,对此名花,领取这短暂的欢愉。
15.清朝评论家汪师韩称: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縞衣来叩门”两句非常“传神”。请赏析这两句诗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表示时间交替、匆匆不可待的两句诗“ 、 ”
给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感觉。
(2)荀子《劝学》中,以人出行千里打比方,从反面说明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 、
”
⑶杜甫《登高》中“ ”一句,写出落叶飘零天边、纷纷扬扬的场景;“ ”一句,表明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9月22日,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特别是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冲去的这一年,丰收来之不易,意义。丰收不仅关系着中国人的口粮、饭碗,而且为国家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了信心和底气。有了丰收的“成绩单”,农业基本盘才能牢牢稳住,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才会有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专门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不是增加了农民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是强化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穰穰满家,丰收后的农民分外欣喜。这样的喜悦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分享,把幸福通过节日传遍千家万户。亿万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社会各界话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电商促销促丰收等 的活动已经陆续展开,“中国农民丰收节”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的文化符号。丰收的喜悦,写在 的景色里,更写在亿万农民的笑容里。在广大农民喜迎丰收的欢歌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实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治可小康”的愿景必将变为现实。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约而至 非同寻常 各具特色 五彩斑斓
B.不期而至 非同凡响 各具特色 五光十色
C.如约而至 非同凡响 别具匠心 五光十色
D.不期而至 非同寻常 别具匠心 五彩斑斓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专门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强化了农民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增加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B.专门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不是强化了农民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是增加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C.专门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增加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强化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D.专门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不是增加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是强化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们要保护好黄河,否则,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B.王勃的“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
C.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D.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山上。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尽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 ① 。中国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正是因为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安全有着可靠保障。不管社会如何发达, ② ,是实现一切发展目标的根基。因此,在生产环节,我们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粮食播种、田间管理、收购、运输和储存等全链条的节约;③ ,我们要培养节约习惯,倡导文明健康消费风尚,在全社会形成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文化氛围,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习惯。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5分)
截至2020年11月17日凌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已在轨飞行116天,飞行里程:超过3亿千米,距离地球约6380万千米。探测器姿态稳定,能源平衡,部分分系统完成自检,各系统工作:内正常。在轨飞行期间,天问一号已经完成三次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机动等飞控工作。11月初,着陆巡视器进入舱和火星车的多个分系统完成首次在轨自检,结果正常。天问一号计划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2021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报道,某省中考体育分数即将跟语文、数学、外语一样都是100分,消息传出,引来了巨大的争议。有人认为“重视国民身体素质,身体才是硬道理,有人认为“进一步提高体育分值,会让学校、家庭更重视体育,有人认为“此举可以解决体育教学被边缘化的问题,有人认为“如果各校围绕体育考试科目进行训练,会形成新的应试科目,有人认为“此举很可能使孩子们成为教育试错的牺牲品,有人认为体育成绩不好不能上高中影响教育公平……
对此,你是怎么
上一篇: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河南省洛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江西省名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