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71 2020-12-31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1]
吉林省洮南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语 文 试 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 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B.就读者方面而言,“ 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B.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浏览完整试题
C.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
D.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属于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C.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D.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支持。提高产业发展和集聚人口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从业。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和城镇发展后劲。优化东部地区城镇结构,进一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加强城镇化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为指导,做好相关规划的统筹衔接。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避免千城一面。加强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管理。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等机制。(摘编自2014年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针对未来5-15年人口流动迁移态势及相关影响分析,《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指出,预计2020年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预计未来几年将有一亿人进城落户。
此外,根据《报告》,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2013年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平均年龄为27.9岁;2015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平均年龄为29.3岁,也就是说平均为“80后”。
“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继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
(选自《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亿人 80后家庭化迁移成趋势》,《环球日报》2016年)
材料三:
人民智库的一项调查显示,16~40岁的“小镇青年”中,有近8成的人表示自己身边的同龄人“一半以上选择去大城市发展”;仍留在当地的小镇青年,超9成的人打算去大城市发展。
县城,曾经是大多数农村孩子梦想的地方,而今,县城成为“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在一线大城市工作,尽管要背负不小的购房负担和压力,但大城市提供的发展空间却是县城无法比拟的。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更倾向于在城市寻求就业机会。此外,大城市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对年轻人也颇具吸引力。去咖啡店喝杯咖啡、去剧场看场演出,在大城市都是很稀松平常的事,但在一些县城,由于基础设施和文化产品供给相对匮乏,这种生活方式也不是想实现就能实现的。
而至于子女的教育,可以算是选择天平上“大城市”一端较重的一个筹码了。许多年轻人选择在大城市打拼,也是为了能给下一代提供较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环境。
(节选自2020年7月《光明日报》,有删减)
4.下列关于我国“城镇化”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原有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已经不符合我国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B.我国政府准备在城镇化过程中着重解决现有的“三个1亿人”问题。
C.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城镇化水平,就必须要增强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和城镇发展后劲。
D.我国城镇化工作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的。
5.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可见,2013年和2015年我国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不足30岁。
B.在我国“十三五”时期人口流动目的地仍以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为主,致使我国东部地区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
C.在接受人民智库调查的小镇青年中有很大比例的人不愿意在当地小镇上发展。
D.从近些年来我国人口流动趋势上可以看出,城乡发展表现出城镇优于农村、大城市优于小城市的特点。
6.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指出。(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展开余下试题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节选自《赵鑫珊散文选》)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8、文章开头写“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6分)
9、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列举并概括母亲的形象。(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①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毕士安见而器之。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授成武主簿徙知长洲县就改大理评事端拱初太宗闻其名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赐绯。故事,赐绯者给涂金银带,上特命以文犀带宠之。即日献《端拱箴》以寓规讽。
时北庭未宁,访群臣以边事。禹偁献《御戎十策》,大略假汉事以明之。帝深嘉之。
二年,亲试贡士,召禹偁,赋诗立就。上悦曰:“此不逾月遍天下矣。”即拜左司谏、知制诰。是冬,京城旱,禹偁疏云:“一谷不收谓之馑,五谷不收谓之饥。馑则大夫以下,皆损其禄;饥则尽无禄,廪食而已。今旱云未沾,宿麦未茁,既无积蓄,民饥可忧。望下诏直云:‘君臣之间,政教有阙,自乘舆服御,下至百官奉料,非宿卫军士、边庭将帅,悉第减之,上答天谴,下厌人心,俟雨足复故。’臣朝行中家最贫,奉最薄,亦愿首减奉,以赎耗蠹之咎。”
未几,判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讼徐铉,道安当反坐,有诏勿治。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坐贬商州团练副使,岁余移解州。四年,召拜左正言,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直昭文馆,乞外任以便奉养,得知单州,赐钱三十万。
至道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诏命有不便者,多所论奏。初,禹偁尝草《李继迁制》,送马五十匹为润笔,禹偁却之。及出滁,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禹偁爱其儒雅,为买一马。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移知扬州。
真宗即位,迁秩刑部,会诏求直言,禹偁上疏言五事。疏奏,召还,复知制诰。咸平初,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其事。时宰相张齐贤、李沆不协,意禹偁议论轻重其间。出知黄州,尝作《三黜赋》以见志。其卒章云:“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禹偁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
(节选自《宋史•列传五十二》,有删减)
【注】①钜野:在山东省钜野县北五里,现已简化为“巨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授成武主簿/徙知长洲县/就改大理评事/端拱初/太宗闻其名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赐绯
B.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授成武主簿/徙知长洲/县就改大理评事/端拱初/太宗闻其名/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赐绯
C.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授成武主簿/徙知长洲县/就改大理/评事端拱初/太宗闻其名/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赐绯
D.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授成武主簿/徙知长洲县/就改大理评事/端拱初/太宗闻其名/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赐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贡士:是指全国各地向朝廷推荐做官的读书人。
B.知制诰:古代官名,接受皇帝命令草拟诏令的官职。
C.大理寺: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
D.昭文馆:官署名,主管详正图籍,教授学生;也可以参与商议朝廷制度的沿革、礼仪的轻重。唐朝曾命名为“修文馆”“弘文馆”。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禹偁关心民间疾苦,心系朝廷。端拱二年冬京城遭遇大旱,王禹偁认为皇帝施政不当,建议从皇上到百官都应该紧衣缩食,以解决老百姓饥饱之忧。
B.王禹偁说话做事刚毅耿直。他极力为被庐州妖尼道安诬告的徐铉辩白,认为应该治道安之罪,为此被贬。后来皇帝再次调用他的时候也曾让宰相告诫他这一点。
C.王禹偁做事有“道”。李继迁要送五十匹马给他作为草拟《李继迁制》的润笔费用,他拒绝了;却能为他所欣赏的、温文尔雅的闽地人郑褒买一匹坐骑。
展开余下试题
D.王禹偁政治信念弥坚。他认为即使自身遭受了委屈也不能让道义受了委屈,就算是自己被贬黜多少次也无所惧。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
(2)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秋兴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③抗疏:上疏直言。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④刘向:汉朝经学家。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写于秋天,身处秋风萧瑟之时,诗人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B.首联写城里千家万户都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颔联写渔人连续在船上过夜,此时正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燕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动景,又有静景,诗人以动衬静,对静景的描写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
15.本诗由眼前秋景而生感,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生发出哪些感触?(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逍遥游》中大鹏腾空万里而飞向南方大海凭借的条件是“ ”,如果“ ”, 则鲲鹏这种大鸟恐怕也难以展翅翱翔。
(2)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的“ ”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报国情怀,“ ”则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和戍边士兵们想家却又难回的矛盾心理。
(3)《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 19题。
一生只能写故乡主题的作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成为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那样一辈子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邮票般大小的故乡”生活的作家,二是成为逃离故乡定居_______的繁华都市、 一辈子在书房里依赖故乡记忆写作的作家。但单单写故乡美好景物与风土人情,是没法让一位作家真正深刻起来的,作家一旦开始用“美图秀秀”式的写作方式来写故乡主题,通常也就到了_________的时候。 海明威说过,辛酸的童年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历练。而童年的痛苦记忆,往往与故乡又有着____________的联系,
( )。莫言很早就提出了“超越故乡”的观点, “对故乡的超越首先是思想的超越,或者说是哲学的超越”。如此,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自由的写作者。
新生代的写作者,是没有故乡的人,所以年轻作家更喜欢写科幻、玄幻、穿越、都市等题材的作品,而对故乡题材__________。坚持写故 乡主题的主流作家们,其笔下的故乡也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味道了。这个时候,更期待有“逆子型”的作家,去勇敢触碰故乡的隐秘与疼痛,写出震撼的、可以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灯红酒绿 捉襟见肘 盘根错节 嗤之以鼻
B.灯红酒绿 江郎才尽 千丝万缕 敬而远之
C.光怪陆离 捉襟见肘 千丝万缕 嗤之以鼻
D.光怪陆离 江郎才尽 盘根错节 敬而远之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 )(3分)
A.这种痛苦记忆能否被超越并得到正视,会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考验
B.能否超越并正视这种痛苦记忆,会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考验
C.这种痛苦记忆能否得到正视并被超越,会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考验
D.能否正视并超越这种痛苦记忆,会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考验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家才能真正摆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一名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写作者。
B.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一名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写作者。
C.作家才能真正摆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自由的写作者。
D.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一名写作者。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 分)
吟诵之所以成为古人喜爱的诗文口传方式,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汉语言文字有平上去入的声调; ① 。通过汉语四声的高低和发声的长短,再配合古诗文本身内在的节奏韵律, ② 。而这个声音形式只靠眼睛来看,只靠默读的方式是无法体现的, ③ 。所以说:声音既是古诗文意义得以表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古诗文外在形式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吟诵恰恰是表现古诗文声音之美的最好方式。
21、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意象或生活中的文化景点,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任选一个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5分)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睡前抖音儿熬半宿,早上头条儿看世界。全家微信学养生,好友全刷拼多多。_________网络小段子
材料二: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方式出现,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_________尼尔•波兹曼
材料三: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_______培根
作为一名中学生,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请面向全班同学写一则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表达你的希望与建议。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时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答案
1、B项。“就读者方面而言, ‘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范围扩大,表述错误。本文所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结合文本内容“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 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分析可知,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
2、D项。“对比论证”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上一篇: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山东省菏泽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B)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吉林省洮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