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12  2021-01-0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2]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榆树一中2020-2021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字序为什么从上至下
汉字最初的行款应该是自由的,字序、行序并没有明确的规则。如江苏吴县澄湖良渚古井出土的黑陶贯耳壶,腹部的4个字呈横斜状排列;而江苏高邮龙虬发现的刻文陶片,可以分为两组,4个字的那组应是竖排。不过,这种自由式的行款在面临字数增多,或是有其他更高功能需求的记录时,不足就非常明显,新型的行款必然出现。
对新行款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应是新需求。根据早期汉字的应用情况,我们不难猜测,它就是甲骨文占卜、竹简记录等活动。所以,能对行款样式起主要作用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甲骨和竹简本身,二是活动性质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的甲骨常被略去,因为甲骨本身对字序、行序没有多少约束;而竹简常受关注,学者们常从持简习惯、书写习惯等方面入手,认定竹简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然而,对于自上而下的字序,尤其是单简书写时,无论是“方便说”,或是“持简习惯说”,都略显牵强。
“方便说”认为,汉字字形便于竖写,所用的竹简宜于竖写,这是汉字书写的决定性条件。但事实上,尚没有真正讲究书写顺序的初期汉字,是无所谓竖写横写的,这时候的书写是为字形服务,而非字形为书写服务。而就竹简而言,客观上也没有明确的适宜横写或竖写,同样构不成竖写字序的决定性因素。
“持简习惯说”认为.古人应是席地而坐,左手持简,置于胸前,右手执笔而书。正是持简的习惯性动作决定了字序的下行。这个说法的前提条件是古人必须有竖向持简的习惯,而这其实是很难确定的。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所说:“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不是别的,就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比如,甲骨是种不易写也不易刻的“不方便”材料,却被选为早期一个重要的书写载体,可见古人有时候对书写的目的更为重视,方便性反而是其次的。
这样,就剩下第二点,即活动本身。它具有两个先天优势。
首先,地位优势。“生民之初,必方士为政”,当时以卜问吉凶、占福祸、决犹豫、定嫌疑,占卜可以用来指导一切活动。其次,亲缘优势。很多学者认为,汉字的诞生与巫及其活动有密切关联。那么,汉字应用相关规则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会遵循巫相关活动的需求而甲骨占卜是先民最重要的巫术活动之一。
从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内容来看,它绝大部分是占卜的结果,即神意由甲骨兆相表达出来的文字呈现,是一种来自神灵的从天而降的“天垂象”式的昭示。行款自上而下的字序,从形式上正好吻合这个特点。
对于这种“天垂象”式的自上而下,我们还可以找到几个辅证:
其一,骨板上多个段落阅读次序的设定。一个完整骨板上,如有若干段卜辞,那么这些段落的阅读是自下而上的,就是从下一段开始,按照次序逐段上读。这正好切合处于下方的占卜者先问问题,然后逐步往上,高居在上的神灵给予昭示的过程,也与占卜活动的性质相契合。
其二,对应“上达”“下传”方式。古代常用火烟作为祭祀“上达”的媒介,它是自下而上;那么表示“下传”内容的神昭示文字。自然就是自上而下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汉字最初的行款是自由的,字序没有明确的规则,是因为早期需要书写的汉字不多。


浏览完整试题B.汉字早期应用于甲骨文占卜、竹简记录等活动,这对新行款的出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C.甲骨和竹简材料本身及活动性质的影响两个方面决定了汉字行款采用什么样式。
D.甲骨本身对字序、行序没有多少约束,对汉字新行款的形成,不像竹简那样有决定性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明确反对竹简在汉字行款形成中起主要作用的观点,论据翔实,论证有力。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方式,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C.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之后主要运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明确了甲骨在汉字行款形式形成中的作用。
D.文章引用李零教授的话,是为了说明“持简习惯说”难以令人信服,其预设的前提往往主观,未必准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便说”和“持简习惯说”均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但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它们作为一种假说的存在意义。
B.远古先民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用占卜来指导,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内容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说法。
C.用甲骨来占卜是先民重要的巫术活动,与之相关的需求对汉字应用规则的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D.甲骨骨板上的汉字,书写时要自上而下,阅读时要自下而上,这是符合神意从天而降的“天垂象”的形式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已有8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超过欧洲44个国家的人口总和。最近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脱贫攻坚完成后将有1亿左右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可以说,这种大体量的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战斗在扶贫一线,带领群众攻破一个个贫困堡垒,筑起一道道防返贫堤坝,书写了新时代最动人的脱贫故事。
(摘编自《惟愿苍生俱饱暖》,《光明日报》2020年8月13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不久前,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贫困人数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
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已端稳,也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隐忧仍在,必须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
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形成有效的机制。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同时,还应在教育和宣传上,进一步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摘编自常莹《对粮食还是要保持敬畏之心》,《光明日报》2020年8月14日)
材料三:
在央视批评所谓大胃王吃播秀浪费严重,有的甚至吃了再把食物吐掉后,各平台迅速响应。8月12日,斗鱼回应:将积极响应中央相关号召,加强对之后的美食类直播内容审核,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共创风清气朗的直播氛围。抖音、快手也回应:吃播内容有浪费粮食,或是以假吃、催吐等方式博眼球的行为,将予以删除作品、关停直播、封禁账号等处罚。
(摘编自澎湃网《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推动“吃播”优胜劣汰》
材料四:
越来越多的报告证实饮食和碳排放的关系密不可分。总部位于挪威奥斯陆的非营利性组织EAT最近发布的报告称,不健康的饮食模式不仅增加了人类的疾病负担,与此相关的生产活动也正在挑战地球的承载极限,比如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前所长樊胜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一次营养转型,从营养不足、饥饿到现在的超重、肥胖,各种慢性基础疾病,像心脏病、糖尿病、癌症……它们大多都跟饮食有关系;我们吃的与我们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吃越多的肉就需要越多土地来生产粮食来喂畜牧业动物,而这里头,就有一定的比例,是以砍伐热带雨林和森林为代价的,所以说,饮食上,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健康饮食对减排、对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也同样重要,通过饮食转型可以获得健康和营养,也可以保护环境、延缓气候变化,这两个方向是一致的。
(摘编自良食《疫情之后……》,瞭望智库,2020年8月18日)
4.下列对饥饿贫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2013年到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种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脱贫的人口数量超过了欧洲国家的总人口,占同时期全球减贫人口的七成多,为世界脱贫减贫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
C.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决策指导下,各地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深入扶贫一线,谐写了新时代脱贫事业的动人乐章。
D.2020年全球新增饥饿贫困人口数量悲观预计破亿,联合国新近发布的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是重要原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世界相当大数量人的粮食安全,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朱雨绸缪的呼吁。
B.我国虽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但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惊人,这成为我国粮食生产而临的诸如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等问题的根源。
C.多个网络平台的一些美食直播严重误导观众,在社会舆论对吃播严重浪费行为进行批评后,各平台迅速出台了对吃播问题节目的处罚揩施。
D.相关组织的报告和权威专家都认为不健康的饮食方式既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又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6.当前我国提出的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有着重大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展开余下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名 医
袁炳发
梅子涵是苇子沟的名医,这是苇子沟的人公认的。
梅家是鼎鼎有名的中医世家。关于梅家的来历有很多版本,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梅子涵的祖父梅春鹤早年是宫里医术高深的御医,后来因为无意被牵扯进宫里的一个事件,不仅丢了差使,还险些丢了性命,就一狠心跑到了东北的苇子沟。
许多年下来,梅家在当地已是屈指可数的殷实人家了。
梅子涵自幼聪颖,勤奋好学,白天从塾师攻读经书,晚上随祖父、父亲学医。他对医学有着特殊的爱好,在弱冠时就已通读了《本草纲目》《千金方》《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这便为日后行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祖父的教导下,梅子涵的医术日臻成熟,各科兼能,得到远近推重。祖父过世后,梅子涵独挑大旗,继续光大着梅家祖传的医德医道。凡是来他医室治病者,不待启口言明病情,他已在视行、听声、切脉、望色中,即能揭示是何病症,言之确凿,就似见到病人体内的五脏六腑一般。对于疑难杂症,有的就在患者平日不良嗜好中找到得救之法;有的并不示方,只告患者谨慎起居饮食,化病于不药之中。
大凡别人医不好的病,到最后就只能求到梅子涵的门下。如果梅子涵再治不好,这个人恐怕就时日不多了。今天来的病人是这样的,家里已经为他备好了入殓的棺木和寿衣,来这里是因为仰慕梅子涵的大名,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情来此一试。
梅子涵一边细听家人讲述病人的病史,一边走上前为病人细细切脉,回头开出一个方子,而这方子外人是难得一见的,只留作自家的医案。随后,梅子涵又亲自到后院自家药房配药,梅家的这一规矩始自于梅春鹤。待药配好后,梅子涵又亲自将药煎好,要病人立时服下。他嘱咐病人的家人:“如果此人能在子夜时分醒来,说明还有存活希望,不然就真的无药可救啦!”
说来也奇,这位病人在服下药不多时,便有了动静,不到子夜时分,只见他已能微张双眼。此后数日,几服药服毕,病人的状况竟一天好似一天,最后竟能自己起身了。病人的家人为此感激不尽,特地将一面写有“妙手神医起死回生”八个烫金大字的匾额送到了梅子涵的府上。
梅子涵治病救人的奇事逸闻,在苇子沟几乎是妇孺皆知,人们都尊称他为神医,称他的医术为仙术。经他手医好的病人到底有多少,就连梅子涵自己也记不清了。
多年行医下来,有一件事一直深深困扰着梅子涵。这就是他始终没有找到可以传承他医术的合适人选,梅子涵膝下有一儿一女,但这一儿一女对祖传的医术竟都毫无兴趣,谁也不肯去接续梅子涵的衣钵。
岁月如驹之过隙,转眼梅子涵已年届花甲,眼看着祖传的医术就要在他这一代失传,梅子涵心急如焚。无奈之下,他只好登出启事,招徒传艺。最终从应招者中挑选了两个人跟自己学医。这时的梅子涵恨不能在一日里,就把自己的所知所学都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徒弟,但他又深知欲速则不达这个理,这最是急不得的事,只能慢慢来。
不料,天有不测,三年之后,梅子涵突然患病,他自己给自己配了一服药,服下却未见好转。不久,病情竟日益加重。两徒弟见状痛心不已,于是各自小心翼翼为师父切脉、诊病,并各自开出了一个方子,可踌躇半晌,竟都不敢轻易给师父下药,都怕自己药方不当,而延误了师父的病。
几日后,梅子涵病势加重,两徒弟只得跟梅子涵的家人商量,把师父送进省城的一家中医院。一名年轻的中医在诊过梅子涵的病后,马上开出了方子,谁料,不等药煎好,梅子涵就断气了。
师父突然撒手人寰,两徒弟心存疑惑,便追问那位年轻的医生,问自己的师父究竟患的是什么病,竟会这么快就走了!那位医生告诉
他们,其实也不是什么大病难病,只是一般普通的肺热,但因医治不及时,虚火上升转而成了急症,如果当初医治及时是不致搭上性命的。
两徒弟听后立时都红了脸,愧疚地低下头。
后来,当省城的那位年轻的医生得知被自己诊治的人,就是苇子沟大名鼎鼎的梅子涵时,禁不住大惊,继而摇头叹息:“想不到救人起死回生的一代名医,自己竟然死于轻如鸿毛的小病之上,可悲呀!”
(选自《小说月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交代“梅子涵是苇子沟的名医”,开门见山,既点明标题,也引出下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B.小说介绍梅子涵的家世,意在说明梅子涵的医术来自家传,没有祖父的悉心教导,他就不会成为一代名医。
C.小说的语言平实朴素,在疾徐有度的叙述中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同时也令人唏嘘的故事。
D.在梅子涵救活垂危病人的情节中,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梅子涵的医术高超,不负“名医”盛名。
8.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创设“省城年轻医生”这一人物有何作用。(6分)
9.小说以“想不到救人起死回生的一代名医,自己竟然死于轻如鸿毛的小病之上,可悲呀!”一句结尾,请结合文本说明造成这可悲结局的原因。(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举万历十一年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二十六年召为左庶子,寻擢南京礼部右侍郎。三十五年五月,擢向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十一月入朝。明年,首辅赓卒,次辅廷机以人言久杜门,向高遂独相。当是时,帝在位日久,倦勤,朝事多废弛。向高用宿望居相位,忧国奉公,每事执争效忠荩。自独相,即请增阁臣,帝不听。及吏部尚书孙丕扬以荐贤不用求去,向高特疏请留:亦不报,遂引疾。屡谕,乃出视事。四十年春,向高以历代帝王享国四十年以上者,自三代迄今止十君,劝帝力行新政。复以用人行政请,不报。向 高志不行,无月不求去,帝辄优旨勉留。向高复言:“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帷幄不得关其忠,六曹不得举其职,举天下无一可信之人,而自以为神明之妙用,臣恐自古圣帝明王无此法也。”熹宗初政,帝本冲年,不能辨忠佞,魏忠贤、客氏渐窃威福。刑部尚书王纪削籍,礼部尚书孙慎行、都御史邹元标先后被攻致仕去。向高争不得,因请与元标同罢,帝不听。忠贤益恨向高,而其时朝士与忠贤抗者率倚向高。忠贤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向高以时事不可为,乞归二十余疏。乃命加太傅,遣行人护归,所给赐视彝典有加。寻听辞太傅,有司月给米五石,舆夫八。向高既罢去,韩嬷、朱国祯相继为首辅,未久皆罢。居政府者皆小人,清流无所依倚。熹宗崩,向高亦以是月卒,年六十有九。
(选自《明史•叶向高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
B.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
C.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
D.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首辅,明代内阁大学士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称,与内阁“次辅”“群辅”相对而言。


展开余下试题 B.冲年,意为幼年孩童,古人常以发型来区别年龄,如总角、垂髫、束发均指幼年。
C.削籍,旧时指削除名籍被革职,古人常用移病、乞骸骨等来表达自请退职。
D.清流,与“浊流”相对,常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古人也称“白马清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叶向高忧国奉公,独撑朝政。皇帝长期懒于上朝,国事荒废,官职出缺不补;叶向高德高望重,独居相位,主持政事竭忠尽力。
B.叶向高执着尽忠,敢于直谏。他规劝皇帝推行新政,直言皇帝不信任百官、刚愎自用的做法,并不是圣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
C.叶向高力抗奸臣,维护忠良。奸人窃取国家大权,朝中重臣遭到攻击、排挤之时,叶向高极力抗争,成为与魏忠贤对抗的朝臣首领。
D.叶向高志在救时,毫不恋栈。他多次因皇帝不听谏言主动请辞,皇帝以加封太傅、赏赐超过常法的荣宠挽留,他却辞去了太傅职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向高特疏请留,亦不报,遂引疾。屡谕,乃出视事。(5分)
(2)忠贤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向高以时事不可为,乞归二十余疏。(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
[北宋] 晁补之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14.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以景起头,首两句写词人伫立江畔所见之景,气象凄迷,景物优美。
B.“余霞散绮”承首句“红日暮”,“回向烟波路”承次句“大江东注”。
C.上片末四句既从下面用笔描写景物,又从侧面暗示时间已由黄昏到黑夜。
D.上片,词人处理情、景、意的关系,理路,词笔极为浑成。
15.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9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的用典出自《离骚》里的“ , ”两句。
(2)《逍遥游》中“ , ”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想起英雄人物刘寄奴,发出对他北伐赫赫战功赞叹的句子是:“ , , 。”
(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乡土小说是中国新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新小说中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的文体重镇。如果从鲁迅乡土小说开始算起,中国乡土小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与之____的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也有百年的发展历史。百年来,伴随着中国乡土小说的萌生、发展、繁盛、蜕变、断裂、复归到再度新变的复杂而曲折的历史演进,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也历经初创、中兴、转向、畸变、复兴、繁荣、分流与深化的复杂而曲折的____过程。在百年沧桑岁月中,中国乡土小说得到了几代批评家和学者的长期关注与深入研究,有关研究论文和著作,真可谓____。但遗憾的是;中国百年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自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研究与关注,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区域。开垦这片学术荒地,( ),正是中国乡土小说研究之研究的中心任务与目的。中国乡土小说研究之研究,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乡土小说研究的对象与范围,亦即要明确乡土小说之所指, 确定研究之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在百年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中,先后出现了“乡土文学”“农民文学”“乡土小说”等概念。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鲁迅和茅盾对“乡土文学”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乡土文学”成为批评界普遍使用的概念。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形影不离 递嬗 汗牛充栋 从而
B.寸步不离 交替 恒河沙数 进而
C.形影不离 交替 恒河沙数 从而
D.寸步不离 递嬗 汗牛充栋 进而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百年中国乡土小 说批评与研究自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研究与关注,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荒地。
B.百年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自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与研究,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荒地。
C.中国百年乡土小说批 评与研究自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与研究,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荒地。
D.中国百年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自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研究与关注,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荒地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梳理中国乡土小说研究自身的百年发展历史,辨识其学术价值,推进其发展,总结其经验得失
B.梳理中国乡土小说研究自身的百年发展历史,总结其经验得失,推进其发展,辨识其学术价值
C.梳理中国乡土小说研究自身的百年发展历史,辨识其学术价值,总结其经验得失,推进其发展
D.梳理中国乡土小说研究自身的百年发展历史,总结其经验得失,辨识其学术价值,推进其发展
20. 请阅读下面内容,指出文段从哪四个方面介绍了“绒花”。每点不超过4个字。(8分)
绒花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资文化的代表。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当年南京的“花市大街”曾是绒花的海洋,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匠人制作一朵直径约十厘米的绒花,至少得花两三天,还不包括选购蚕丝等前期准备工作。红、粉、黄、绿等色的蚕丝绒,在钳子下被穿上钢丝,弯成花朵、柿子、元宝、如意等各种形状的绒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位于南京甘家大院南京民俗博物馆的赵树宪绒花工作室具有全套绒花工艺操作和设计能力;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绒花艺人赵树宪成为南京唯一仍在从事绒花制作的艺人。由于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收益慢,绒花技艺后继乏人。
① ② ③ ④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对于中国而言,2020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2020 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用炒面加步枪对阵敌军的飞机大炮,把侵略者赶出三八线; 2020 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继续奋斗; 2020年中国将发射神舟十二号和天舟二号,正式开始打造中国的国际空间站;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吉林省榆树”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