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62  2021-01-0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2]
2021高考语文专项测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B卷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试卷(二)
(建议答卷时间:90分钟)
校区: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地球气候成因新说
1997~1998年,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促使科学家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海洋-大气层”原理。
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水的热容量是空气的4倍。3米厚的海洋的热容量等于整个大气层的热容量。但是,大气层能量变换的速度是海洋能量变换的数倍。在“海洋-大气层”系,海洋是惯性媒质,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其全球的稳定性依靠海洋来保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海洋水域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根据世界海洋水域双层(表层和深层)循环原则,开始研究“全球海洋输送”理论。北大西洋是海洋多层循环最活跃的地区,那里就像“锁孔”,钥匙在里面转动,造成地球上气候的不稳定。北半球气候最近10年的变化完全符合“全球海洋输送”理论。
科学家承认,目前在海洋洋流循环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无法回答,但已经清楚的是,世界海洋水域对大气层的热力和动力状态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为了填补“海洋-大气层”原理方面的知识空白,世界气象组织推出一项名为“阿尔戈斯”的国际研究方案。这项方案包括建立一个全球海洋观察网,使用漂流浮标监视海水的变化。漂流浮标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域,上面安装有测量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传感仪。科学家认为,正是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这两个因素影响着大气层。
浮标在指定水域的海面固定后,同卫星取得联系。然后,浮标用自身携带的水泵吸入海水,潜至2000米深处后,压力仪发出指令停止下潜,浮标开始在海流中收集信息。10天后浮标浮出海面,将收集到的信息发送给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发送完毕后,浮标重新下潜,进入下一个探测周期。与此同时,卫星把接收到的信息发送到气象中心供研究人员分析研究。这项研究已经取得初步结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洋水域急剧变暖,上面的大气层也相应开始变暖。
今天,世界各地海域共有3000个漂流浮标在日夜工作。科学家希望利用得到的资料,最终绘制“海洋气象图”。
1.从原文看,下列对“阿尔戈斯”方案相关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
B.用装有海水温度和盐度传感仪的浮标,在深海海流中收集相关信息。
C.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接收浮标采集的信息,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
D.分析和研究浮标探明的深层海水热容量的信息,绘制“海洋气象图”。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海水温度的变化速度远远低于大气温度的变化速度,海水密度远远大于大气密度。
B.在“海洋-大气层”系里,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海洋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
C.活跃的循环洋流像一把钥匙,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中转动,导致北半球气候的不稳定。
D.海洋洋流的温度和盐度,改变了大气层的热力状态和动力状态,从而影响地球气候的形成。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海洋-大气层”原理,陆地上大面积水域的热容量,对周边地区的气温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浏览完整试题B.依据“全球海洋输送”理论,重新调控热带海洋洋流的流向,将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宜人的气候。
C.关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人们就可以有效地预报地球的气候变化,从而避免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D.“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思想,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及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选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它已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2.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铜奔马正名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说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寓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子•(人叔)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展开余下试题1.以下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纭。
B.“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二名跟铜奔马造型相合,但未被采用。
C.“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
D.“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等。
2.以下不用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3分)(  )
A.《三才图会》一书授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铜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生物发光的奥秘
说到生物世界里的发光现象,人们首先会想到萤火虫,但是除了这种昆虫外,还有许多生物也能发光,人们发现,不同的生物会发出不同绿色的光来,所有的植物在阳光照射后都会发出一种很暗淡的红光,微生物一般都会发生淡淡的蓝光或浅绿光,某些昆虫会发出黄光。仔细地划分一下,生物发光可分两类:一类是被动发光,如植物,那些微弱的红光不过是没能参与光合作用的多余的光,这种光对植物是否有着生物学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但一般的看法是这种光无意义,就像涂有荧光物质的材料经强光照射后再置于黑暗中发光那样;另一类是主动发光,尽管有一些主动发光的意义目前还未全部认识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绝大多数生物的主动发光是有用途的。光是一种能量,主动发光是对能量的一种消耗。生物的生存策略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在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去节省能量,因此主动发光必定是主动受光生物生存的一个重要手段。
1885年,杜堡伊斯在实验室里提取出萤火虫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指出萤火虫的发光是一种化学反应,后来,科学家们又得到了荧光素酶的基因。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了。我们知道,化学发光的物质有两种能态,即基态和激发态,前者能级低而后者能级很高。一般地说,在激发态时分子有很高并且不稳定的能量,它们很容易释放能量重新回到基态,当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时,我们就看到了生物发光,如果我们企图使一个物体发光,我们只需要它足够的能量使它从基态变成激发态就行了。但生物要发光则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酶是一种催化剂,并且是高效率的催化剂。它可以促使化学反应的发生,给发光物质提供能量,且能保证消耗的能量尽量少而发光强度尽可能高。在萤火虫体内,ATP(三清腺酸苷)水解产生能量提供给荧光素而发生氧化反应,每分解一个ATP氧化一个荧光素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从而发出光来。目前已知,绝大多数的生物发光机制是这种模式。不过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荧光素则换成了光蛋白,如常见发光水母的绿荧光蛋白,这些绿荧光蛋白与钙或铁离子结合发生反应从而发出光来。
1.根据文意,下列对“生物发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物发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的被动发光,一类是具有意义的主动发光。
B.生物发光指的是生物在激发状态时因能量释放而形成的一种发光现象。
C.生物发光是一种化学发光现象,它只有在两种能态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才能产生。
D. 生物发光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也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反应来提供能量。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植物吸收的光部分未参与光合作用,因此有些植物只能发出暗淡的红光。
B.因为杜堡伊斯找到荧光素酶的基因,才使得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
C.科学家在分析物质的化学发光原理时,一般认为在激发态时分子更容易释放很高且不稳定的能量然后重新回到基态。
D.被动发光的生物拥有更多的基态,主动发光的生物拥有更多的激发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要一个ATP和一个荧光素发生氧化反应,萤火虫体内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
B.生物之所以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因为体内拥有荧光素或光蛋白。
C.生物发光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生物体内的酶越多,发出的光越强。反之亦然。
D.荧火虫发光原理的揭示,为人类开发利用高效节能的新光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德用激光捕捉观察到原子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激光首次成功地捕捉并观察到原子,这一重要成果有望用于制造量子计算机。
这项实验结果是由该研究所格哈德•雷姆普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发现的。在此之前,科学家虽然能捕捉和观察带电荷的原子即离子,但对中性原子则无法控制和观察。这是因为控制原子的过程非常困难,温度升高千分之一都会导致实验失败。德国科学家在实验中将温度控制在近乎绝对零度(零下273.15摄氏度)。设想在此温度下,实验的铷原子在激光作用下进行能量交换,向上跃迁到原子轨道的最高点,然后受重力场作用又回落,持续上下,进入所谓的振动器状态。
科学家在这个实验系统中设置了两个相距仅0.1毫米的平行镜子,用微弱的激光通过镜面夹缝射入铷原子系统。根据光的波粒两相性,激光既可以看成是波又可以看成是粒子,因此微弱的激光相当于是光子的作用。利用激光器自动开关提高光子的打击强度,这样就能控制原子处于振动器状态。虽然原子滞留的时间非常短,只有0.2秒,但科学家已经能够实时观察到原子的振动。令科学家惊讶的是,实际观察的结果与计算机模拟原子的振动非常一致。
雷姆普教授认为,这一实验结果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应用。理论上有了一种全新的显微检测办法,可以跟踪一个孤立原子的运动;实践上可用于未来量子信息的加工。德国科学家准备由此设计一种“光子枪”,它能够按点发射光量子,将它装在计算机里,可以实现量子比特的信息传递。据雷姆普教授介绍。除他领导的课题组外,美国加州的一个课题组也获得类似的结果,这两个课题组在研究量子光学原理方面正齐头并进。
1、文中画线处“捕捉”一词的意思是(3分)( )
A、俘获原子,使原子不再回到原来位置。
B、捆绑原子,使原子不再活动。
C、驾驭原子,使原子按试验要求活动。
D、控制原子,使原子作持续上下活动。
2、从文章来看,捕捉原子的过程非常困难,其中最困难的是(3分)( )
A、要选择好试验的原子对象,一般是铷原子。
B、应有的温度必须受到绝对控制,不得升高或降低。
C、光子要有巨大能量,保持足够的打击强度。
D、原子滞留时间只有0.2秒,要确保及时观察。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使对原子的观察更充分,必须努力延长原子滞留的时间。
B、原子观察与离子观察都是对于原子的观察,但前者意义和作用更大。
C、捕捉观察原子这一成果可能使计算机更新换代,实现量子比特的信息传递。


展开余下试题D、捕捉观察到原子提供了全新的显微观测办法,可以跟踪一个孤立原子的运动。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植物的嗅觉之迷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被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基础。
1.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2.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项是(3分)( )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
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
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进展。
参考答案:
一、
1.B(A答非所问,这是厄尔尼诺现象。C选项中卫星是用来收集信息的,不能控制浮标的工作,这可以从文章倒数第二段了解到。D选项我们从文章最后一句话可知,绘制海洋气象图是科学家的一个愿景,也不属于这个方案。)
2.B(文章第二段,根据常识我们也应当了解,海洋在与大气层的关系中怎么可能仅仅是被动呢?它们应当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3.A(B选项调控热带海洋洋流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C选项人们也无法因为关注“锁孔”而达到预报全球气候变化。D选项“阿尔戈斯”方案只是科学家对未来气候推测提供一条依据,不可能就此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二、
1.B
2.D(恩格斯并没有去论述天人合一思想,也就自然谈不上“丰富”,更谈不上“指出了它的局限性”了。所以D项的理解就犯了凭空臆造的错误。)
3.D
三、
1.B(文本作者认为先前各种命名都不恰当,都不符合出土文物的含意,所以作文为其正名。)
2.C(此项本身正确,但并不是否定题干所说的“飞廉铜马”这个结论的,而是否定“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这个断定的。)
3.C(推断绝对,扩大范围。文本中说:“两汉之间神话颇多,……亦有骑马的形象”。)四、
1.D(A“这种光对植物是否有着生物学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并不能断定它是“无意义的被动发光”。B只是生物发光的一类情况。C“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是无中生有。
2.C(A.因果关系不成立。B“后来,科学家们又得到了荧光素酶的基因。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才使得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D文中“基态”和“激发态”不是以多少来衡量,而是以“能级”的高低来衡量。)
3.D。
五、
1.D(“捕捉”实际上与“控制”是同义语,而“控制”的目的又不是使原子不再活动,而是使原子持续上下,进入所谓的振动器状态。)
2.B(第二段,在指出“控制原子的过程非常困难”之后,紧接着讲的就是“温度升高千分之一会导致实验失败”。)
3.C(“虽然原子滞留的时间非常短,只有0.2秒,但科学家已经能够实时观察到原子的振动”,可见不存在要延长原子滞留时间的问题,A项错;文章看不出原子与离子观察的比较,B项错;第四段:“理论上有一种全新的显微检测办法,可以跟踪一个孤立原子的运动”,D项错)
六、
1.D(在第3段,“化学信号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D项漏掉了“……转变为电信号”这个过程。)
2.C(A.信息点在2段“嗅觉信号道路理论提出后”在时间上就表述错误了。B项“嗅觉信号道路理论提出后”又把时间弄错了。D.相关句子为4段“当阿克塞尔……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错成了“得知……过程后”。)
3.A( B并不能得出“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这种啼笑皆非的结论。C第2段说“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可见一个人只有一个嗅觉受体。D根本没有相关信息,属无中生有。)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1高考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