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94  2021-01-0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4]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文中信息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考点58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命题趋势】
信息筛选整合的题目是论述类文本阅读比考的题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对读原文和选项,找到不同之处。
【真题再现】
【2020年高考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浏览完整试题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考点详解】
精准定位十大雷区
1.以偏概全(绝对化)。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强加因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5.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混淆是非(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信息遗漏)。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8.混淆充分、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只有……才 充分条件:只要……就
9.混淆程度深浅(范围大小)
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次元是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个亚文化族群。早期的动画、漫画都是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广义上说,各种虚拟世界的卡通、动漫,电子游戏及其相关的核心产品与衍生产品都可以归为二次元的范畴。
为何那么多人痴迷二次元文化?细究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是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不少青少年沉迷于二次元世界无法自拔,其实是不愿面对充满竞争和纷扰的真实世界。二是寻求认同的心理需求。处于边缘地位的亚文化族群往往要通过对亚文化的集体消费,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感知个体存在的价值。
二次元文化的盛行,于资本市场可能是利好,但对文化领域是喜是忧,则需要时间的验证。当下二次元文化的各类活动主要是在互联网这个场域完成的。新媒体不仅为二次元作品提供了便利宽广的展示平台,还为网络一代找到了同好聚集、思想碰撞的交流空间。在这种环境下,二次元逐渐跳脱了孤立的虚构故事空间,超越了动漫的艺术形式,形成涉及人群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时尚潮流。然而,由于互联网对海量内容的筛选、监管和把控不甚严格,使二次元文化落入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窠臼。
随着主要受众群体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破壁交融的进程将逐渐加速。为了更好地获得年轻人的认同,我们应当通过参与创作或评论引导的方式影响二次元文化,指引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有鉴于此,国产二次元作品,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提倡的要素。二次元这种创作传播方式,须在中华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有所倾斜,这样才能为青少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对接打下基础,给主流文化的发展开辟更多维度。二是从注意力经济转向情感力经济。动漫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国产二次元作品却更多地流于肤浅的无厘头搞笑,或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堆砌俊男美女、宏大场景。试问,如果没有充分的情感张力,又怎能与观众深度互动、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考呢?三是取材于现实,靠生活质感打动观众。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二次元文化唯有回归现实,脚踏实地,才能更加震撼人心,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宋磊《面对二次元潮流 主流文化不应缺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二维图像构成的、画面是一个平面的艺术作品就称之为二次元世界。
B.事实已经证明,二次元文化的野蛮生长和良莠不齐对文化领域来说忧大于喜。
C.亚文化族群常常通过集体消费二次元世界,从而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
D.二次元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其原因是受众年龄的增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就二次元问题从解释概念到分析原因,再到解决问题,可谓层层递进。
B.文章基于对二次元文化的隐忧,最后提出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的三个办法。
C.虽无例证和数据,但文章能从理论高度进行逻辑分析,也同样使读者信服。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侧重点就在于剖析了二次元文化受到追捧的两大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互联网只有对海量内容加以筛选、监管和把控,才能使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
B.如果青少年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那么二次元文化或许就没有这么火爆兴盛。
C.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二次元文化,是提升二次元文化品位的重要手段。
D.二次元文化只有回归现实,脚踏实地,才能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纵观当代对《水浒传》的研究,对其思想认识的主要观点是农民起义、地主阶级内部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忠奸斗争等,其中农民起义和市井写作的观点是《水浒传》认识的主流。考察北宋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到,除此之外,《水浒传》还表达了新的思想,其核心是夺回被剥夺的人权,要求平等。
《水浒传》从鲁达开始,将对自己的生存价值、尊严的肯定扩展成为对别人不幸命运的普遍同情,在其后出场的众多梁山好汉身上,摆脱个人不幸命运的渴望逐步发展为争取幸福生活的斗争,对弱者贱者一视如我的同情凝聚为对社会正义的向往。
对黑暗现象的揭露在《水浒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大量游离出土地和宗法关系的人员,朝廷靠扩军来解决一部分,以至于社会上充斥泼皮和军汉,这些人在书中得以充分反映出来。全书开头即写洪太尉误走妖魔,欺上瞒下,透露着北宋的腐败;特别是只因踢得一脚好球,谜昏君抬举做了殿帅府太尉职事的高俅的出现,将北宋朝廷的昏聩推向高潮。本是浮浪破落户子弟,却加官进爵,自私贪婪,进而公报私仇。迫害王进,致使王进母子夜奔,而后林冲夫妇死别、杨志怀才流落……这样的开头。正如金圣叹所评:“是为揭看掣乱为上作”。这样一个徇私枉法、欺上瞒下的北宋朝廷,怎能不激起英雄的反抗行动。
此外,《水浒传》中对108好汉排定的座次,制定了严格的制度法规,并颁布号令:“各各管理,悉宜遵守,毋得违忤,有伤意气。如有故违不尊者,定依军法治之,决不轻恕。”梁山的重新社会化过程首先是对个体成员的同化,书中对一些发生在好汉身上的不良行为一开始就表示了否定,如鲁智深痛打小霸王周通,晁盖骂时迁偷鸡等等,梁山好汉不论以前从事何种犯罪职业,上山后都能以大义为重,遵守纪律,抛弃劣习。同时是行为和目标的自我提高,从劫掠客商到任从客商经过,专一劫富济贫,惩治贪官;从满足于喝酒吃肉,小打小闹到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公然“要与大宋皇帝作个对头” ,梁山逐步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行为准则——指向契约社会及其道德。
“及时雨、孝义黑三郎、呼保义”,这是宋江的称号。他主张兼收并蓄各式各样的人才,如:引用史进、林冲等,使其各尽所能地发挥着作用,使梁山成为众多英雄好汉心目中的自由乐土。因此,有一个品格高尚、清正廉明忠义两全的头领对全局的发展是有利的。
在肯定《水浒传》反映新思想的同时,对于其中混杂的各种不良思想应给予足够的注意。对《水浒传》中思想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水浒传》,四大名著都能由此找到思想来源,是古代局部商品经济条件产生的思潮的不同反映,对于四大名著都有必要作如是观,这样对于四大名著,乃至明代文学尤其是中晚期文学的思想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摘编自乔瑞芳《<水浒传>中的文化内涵探究》)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合当时社会结构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来看,《水浒传》表达出夺回被剥夺的人权、要求平等的新思想。
B.众多梁山好汉身上展示了对自己生存、尊严的肯定,对摆脱不幸命运的渴望,对弱者贱者的普遍同情。
C.梁山是众多好汉心目中的自由乐土,虽然一些梁山好汉以前有不良行为,但上梁山后都能以大义为重。
D.《水浒传》所反映的新思想,也是四大名著的思想来源,还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反映,具有独特的意义。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就指出《水浒传》当代研究的主要观点,以及《水浒传》所表达的新思想的核心。
B.第三段通过举洪太尉和高俅的例子和引用金圣叹的话,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官逼民反的现状。
C. 文章结尾指出,要注意《水浒传》新思想中的不良思想,又要重视四大名著中的思想研究。
D.文章从平等权利、社会现状、契约规定和领导能力等方面论述了作者对《水浒传》的新认识。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对《水浒传》思想认识的主流观点是农民起义和市井写作,作者反对这种观点并提出了不同看法。
B.从拳打镇关西、痛打小霸王、大闹野猪林等情节可以看出,鲁智深为人嫉恶如仇,要求社会平等正义。
C.梁山好汉排座次并制定严格的制度法规,劫富惩贪,就是想建立以契约原则为基础的理想社会和道德。
D.从宋江“及时雨、孝义黑三郎、呼保义”的称号以及他起到的作用来看,首领的忠义对团队的影响巨大。
【模拟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臧棣曾评价新诗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未来所需关注的。
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早期新文学的推手胡适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他自身仍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除他之外,还有许多诗人的诗作皆有古典诗的影子,如废名、朱湘、戴望舒、卞之琳、林庚……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地上生根发芽,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可否定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的学识和视野都经过国外教育的熏陶而得到了极大拓展。西方诗潮在中国的大力宣扬和广泛传播,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然趋向。留美归来的胡适对诗歌的构想无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响,以自己的《尝试集》率先为白话新诗铺路;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的冰心也推出自己“爱”的代表诗集《繁星》、《春水》,为新诗注入新鲜血液。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艾青、卞之琳等人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观念的影响;40年代九叶诗派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较大;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朦胧诗与西方现代派的关系也很密切;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新诗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也很可能带来视野的局限,对这两者应如何结合和接受所呈现的迷思是新诗一直在摸索与调适的。新诗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中接受阳光雨露变革旧诗,结合西方诗艺追求新理念,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而两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间的融合和失真状态,是其不断追求中所一直呈现的迷思。朱光潜曾指出:“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我们必须郑重谨慎,不能让它流产。当前有两大问题须特别研究,一是固有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在不同的时期、文化、社会环境中,新诗的选择是不一样的。龙泉明也曾说:“新诗对传统与西方的选取,在各个时期,各个诗派与当今诗人那里,常常是有条件的,有其选择重点的。”
接受古今中外的诗歌影响是新诗百年来的重要标识,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如何对待这标识所体现的交融迷思却仍在摸索中,这一自身特点将有待于诗歌的自身呈现和不断拷问,也有待于在今后的诗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领悟与解释。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陈西西《新诗的追逐与迷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新诗就是将古典诗歌的审美元素与外来诗歌的审美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B.我国新诗在发展中与古典诗歌出现了反叛与背向,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
C.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D.我国新诗一直没有停止摸索与调适自身应如何将我国古典和西方诗歌结合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先写新诗产生的背景,再提出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的问题。
B.二、三段运用例证分别剖析了影响新诗发展的两大因素——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
C.第四段引用朱光潜和龙泉明的新诗理论,论述了我国新诗追求过程中迷思的成因。
D.末段指出如何对待新诗的迷思仍在摸索之中,呼吁人们深入审视新诗这一自身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适作为早期新文学的助力者,虽然看不起文言旧诗,但是透过他的诗作能让人看到宋诗的风格。
B.《繁星》的出现为新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阅读《繁星》,我们也能感受到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
C.不同诗歌流派、诗人在新诗发展过程中对如何接受古今中外诗歌的影响受时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各不相同。
D.现在我们还不能对新诗在中外诗歌影响下体现的交融迷思有清晰的认知,但这种认知会越来越丰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谶言源于古代巫文化,本指古代巫师、方士等以谶术所作的预言。从先秦起,谶言在历史故事中已多有记载。到了明清时期,谶言被广泛运用于小说叙事中,它在文学创作中有逃避文字狱的特殊作用,是这一时期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
《红楼梦》多以诗词的形式来预示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即诗谶。曹雪芹以谶言的手法和诗词隐语的特点,使每个人物口中或笔下的咏物诗词既是个人遭际的抒发,寄托了身世的慨叹,又隐含着对自己的命运前途的预感。从而与人物刻画结合得贴切自然,成为人物性格描写的一个点睛之处。第七十九回宝黛修改《芙蓉女儿诔》引出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的谶语。这里明是诔晴雯,暗则是诔黛玉,为黛玉作谶,也是为宝黛爱情的落空作谶。小说中黛玉听后“忡然变色”便是一种暗示。而此前许多相关她命运的谶言,多是出自她自己之口,如《葬花辞》《秋窗风雨夕》,是黛玉伤春悲秋的心情表述,也是作者在哀叹黛玉命运的暗示。
红楼谶的独创性在于谶语不再仅仅作为悬念和伏线,而是与人物的性格相结合,使每个人的谶语都成了一首美妙的诗作。如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史湘云的判词“湘江水逝楚云飞”,都充满了美感,表现了曹雪芹对女儿的美的赞颂。谶言和诗营造出的艺术境界更是别具特色,假如没有谶的暗示,《葬花吟》的魅力便会大减,读者无法感知到其中的隐喻,语言便不再令人伤痛和动容。当“葬花”的凄凉和“埋香”的雅致与谶言合二为一时,《葬花吟》才显出它的生命力来,它的意境才是最独特的。
《红楼梦》中的谶多是隐蔽式、不明朗的暗谶,如有以小说中的戏曲情节来暗示人物命运的,如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从脂砚斋批注看,《一捧雪》是伏了贾府的败落,《长生殿》是伏了元妃之死,《邯郸梦》是伏了甄宝玉的送玉,《牡丹亭》是伏了黛玉的死。而宝钗过生日时,又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的戏文,点中了宝玉将最终出家。可见小说中的每一个布局都有作者的用意。另外也有以环境和景物来作预示的,如七十九回紫菱洲的寥落之景,是以淡淡的笔触,带出一种模糊的凶兆,兆示着不仅迎春会离去,大观园中的每一个女儿都会离去,宝玉所感伤的是大观园失落的感伤,也是青春繁华失落的感伤。
《红楼梦》的叙事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反谶现象,即预言和应验并不彼此相对,而是背道而驰。如薛宝钗的金锁上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文字,但她的命运却是被抛弃,独守空闺,完全向着另一个的方向行进。反谶以出乎意料的力量,利用预言和结果的巨大反差所形成的冲击力,获得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小说的结构不落入俗套,而读者亦感觉更加有趣味性。另一个反谶的例子是香菱,第六十三回行令,香菱掣的是一根并蒂花,上面写着“连理枝头花正开”,但香菱遇上薛蟠,并未得到幸福,遇上金桂,更是命丧黄泉。作者选择反谶以反说正,更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力感。
事实上,《红楼梦》的主题自始至终都是通过家族的兴衰表现封建社会土崩瓦解的到来,这是明清之际的社会性忧虑。曹雪芹处清朝乾隆时期,前期家族盛大,受皇恩庇护,见识了生命的最繁华。直至家族败落,又穷困潦倒到极致,看到了生命的最衰败。因此他得以更冷静地观察社会,透过浮华看到宿命的征兆。在小说中每一个谶的运用都有其道理所在,对情节的发展和整部作品的主旋律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摘编自徐雅萍《<红楼梦>中的谶言艺术》)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谶言源于古代巫文化,有预言的含义;从先秦起它就被广泛运用于小说中,对逃避文字狱有特殊作用。
B.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结合了谶言的手法与诗词隐语的特点,突出人物性格特征,预示人物的命运。
C.具有独创性的结合了人物性格的红楼谶,不是悬念和伏笔,而是和诗营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的谶言。
D.曹雪芹能够冷静地观察社会看到个人命运的征兆,所以才能在家族的兴亡中看到生命的繁华与衰败。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解读谶言在叙事小说中的作用为中心话题层层递进,论证《红楼梦》谶言的艺术特色。
B.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红楼梦》谶言的独创性在于与人物性格相结合。
C.文章强调《红楼梦》中的谶多是不明朗的暗谶,论证时分别列举了元妃、黛玉、宝玉等例子。
D.文章末段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论述了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及其人生际遇对其创作《红楼梦》的影响。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的诗谶寄托了人物对自已身世的慨叹,隐含人物对自己的命运前途的预感,使人物性格更鲜明。
B.《红楼梦)中的暗谶既有用小说中的戏曲情节的形式,也有借用环境和景物的形式来暗示人物的命运。
C.作者认为,在《红楼梦》中每一处暗谶的布局都是曹雪芹的用心所在,每个谶的运用都有存在的道理。
D.反谶现象存在于《红楼梦》的叙事中,以预言和应验的不同,形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赋予小说魅力。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书法与国学有诸多联系,但不能直接画等号。书法是艺术,国学是学问。把书法当成国学,与把传统文化当成国学如出一辙。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有用国学方法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才是国学。
那么研究书法的学问是不是就是国学了?不全是。举个例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传统书学,可称得上国学。
古代书论文献大多是文学性描述,多运用比喻、夸张和想象等文学手法,且行文简略,如孙过庭《书谱》中有一句经典概括“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意思是取法古人,不能背离时代条件,同时又不能随大流,过于迎合今人。写不出自己,看不到古人,是书法大忌。孙过庭以简短八个字,把古今书学的道理说通了。而这用短短几个字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备战2021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