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316 2021-01-05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6]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冲刺高频题型强化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访谈、传记类
备战2021年高考二轮冲刺高频、高危题型强化训练卷
第14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访谈、传记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悠悠敦煌情
——专访“敦煌的女儿”常沙娜
常沙娜,浙江杭州人。自幼随父亲敦煌学奠基人之一、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曹可凡:你好!我特别想知道您的名字,当时父亲给您取的时候有些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常沙娜:因为我出生在法国里昂,里昂有条河,法语La Saone,中文就是沙娜。后来好多人很奇怪,说常书鸿挺逗的,给女儿起了一个沙漠的沙,我就成了一个沙漠里婀娜多姿的女子了。
曹可凡:所有我觉得可能人一生冥冥当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您印象当中您父亲是因为什么缘故对敦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誓要做敦煌的守护人的呢?
常沙娜:因为他在巴黎塞纳河边的书摊子发现了一本书,就是伯希和在莫高窟考古调查后,用掠走的东西出了一本《敦煌石窟艺术》。他看得很惊讶,说他整天崇敬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艺术,却不懂我们中国的艺术,数典忘祖。他说他是中国人,一定、一定要去敦煌去看看现状。
曹可凡:常书鸿先生第一次踏上敦煌那块宝地是哪一年?
常沙娜:那是43年。我们坐了一个月的汽车,从重庆一直到甘肃,从秋天一直住到冬天。到了敦煌第一顿饭吃的是一碗面,一碗醋,一碗盐。爸爸说今天也来不及了,明天给你吃涮羊肉吧。他一直这样乐观。
曹可凡:那时候做研究,做保护都要做什么?
常沙娜:第一要除沙。要在莫高窟上面要盖一层短墙就是把那沙给拦住,因为那个地方流沙很快就能把洞埋起来。后来我父亲归纳了三个临摹办法,一个是客观临摹,第二种是复原临摹,第三种是整理临摹。他要求研究所都要采用整理临摹,不能随便复原临摹,如非必要也不要客观临摹。
曹可凡:据说1945年的父女画展很轰动。
常沙娜:当时很轰动,因为没想到常书鸿带的女儿也画了那么多画。我去美国的机会就这么来的。有一位犹太人叶丽华对我爸爸说你女儿画得真棒,但是你不能让她永久呆在沙漠戈壁滩上。她说可以带我到美国去看看。
曹可凡:为什么你在美国呆了两年就回来了?
常沙娜:当时在美国留学生大家都在讲中国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而且把家信念一念。国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留美同学大家见面就说什么时候回国,就成了一个回国的高潮。我为了回国买票,就半工半读,到陶瓷厂拉坯上釉。
曹可凡:听说您回国之后因为陪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看中国第一次敦煌艺术展览,改变了您的自己的人生道路。
常沙娜:是的。当时我父亲高兴的很,在敦煌待了那么多年,临摹了上百件的东西都没有展示过。我父亲告诉我梁思成林徽因先生都很重视这个展览,他们看的激动。之后梁先生和林先生就让我到清华大学营建系的工艺美术研究所当助教。林先生讲我们要抢救工艺美术,现在最需要抢救的是景蓝。我们就搞了一些新的设计,适合现代生活。52年搞了一批亚太和平会议的国家礼品,景泰蓝盘子上设计和平鸽,她说我们不要毕加索的鸽子,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鸽子,我就把敦煌壁画里的鸽子组合在一起了。
曹可凡:您也参加过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是吧?
常沙娜:我参加了。我有一些童子功,就是在敦煌形成的。我画了上百个方案,最后选定了我的一个方案,就是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和外立面,这个现在还在。我搞的那个方案图案是莲花瓣,它组合以后很好看。但是工程师跟我讲设计很好看,但是设计要跟功能相结合。我没有想到要把照明、通风口跟图案结合。这个给我的启示太大了,这决定了我后来这一辈子我从事设计的宗旨。
浏览完整试题
曹可凡:您其实是没有学历的,后来做了中央工艺美院院长……
常沙娜:是,我一辈子是没有学历的学业。但是我是实在在的,是尽力的,是为了我要做的事情而实实在在的,要学我父亲的“杭铁头”(注)的精神,要把事情做好,做完。
(摘编自《可凡倾听), 2017年10月21日)
(注)“杭铁头”,杭州人。
1.下列关于本篇访谈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访谈以“常沙娜”名字由来切入,这样提问拉近了双方距离,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
B.本篇访谈主体部分有时直接提问,明确集中;有时陈述事实,给受访者制造表达空间。
C.本篇访谈围绕“敦煌情”展开,所有问题都环环相扣,逻辑清晰,体现卓越的访谈技巧。
D.本篇访谈语言体现了对受访者常沙娜的尊重,平实、口语化,自然亲切,符合访谈基本要求。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常书鸿先生当年回国扎根敦煌,体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后来常沙娜从美国回国也基于这样的爱国情怀。
B.犹太人叶丽华对常沙娜非常欣赏,并热情的邀她出国深造,因为她欣赏常沙娜绘画造诣,也热爱充满魅力的敦煌艺术。
C.常沙娜在梁思成林徽因的指导下对景泰蓝进行抢救,不仅抢救了工艺,还设计了适合现代生活的用品,有一些设计品成了国家礼品。
D.常沙娜的设计美观,但实用性差,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常沙娜修改后的设计,最终成为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之一。
3.题目“悠悠敦煌情”在常沙娜人生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肩负全国人民的重托,共绘祖国宏伟蓝图。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听他讲述中医药的中国方案。
记者:您这次建议把中医药的相关内容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请您谈谈具体方案。
张伯礼:重大传染病是人类的大敌。传染病在中医里叫疫病,西医称为传染病。一种新型病毒,很难找到特效药,研究出疫苗也不是短期的事情。中医药辨证论治、多靶整合调节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疗效。非典如此,新冠肺炎也是如此,中医药针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是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于2013年6月29日修订,该法共九章八十条,其中并未充分体现中医西医并重的原则,未能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在传染病防治体系中,应强调中西医并重,中西医优势互补,中医应具有知情权和全程参与权。所有医务人员均应掌握中医药防治传染性疾病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也应加强全民中医药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同时,中药作为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与数量至关重要。为了防范疫情暴发导致的物资短缺和价格上涨,进而引起恐慌以及防控乏力,应当对具有特殊疗效的中药品种进行国家储备及统一调配。
记者:2016年12月25日《中医药法》正式出台,在做人大代表期间,您曾经多次提出中医药立法,这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张伯礼:我6次领衔提出中医药立法议案,多次参加调研,3次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16年12月正式通过《中医药法》,对于依法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走访调研,我们6次修改文本,有10多条重要建议被采纳。当宣布通过的那一刻,我很激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医药法终于修成正果,这也实现了几代中医药人的夙愿,开启了依法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征程。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医药的传承和现代化的关系?
张伯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传承与创新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矛盾。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及诊疗技术方法从不曾停止进步,才保障了其历久弥新、学术长青。当前,中医药发展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丰富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色。探索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路径和方法,既要善于从古代经典医籍中寻找创新灵感,也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科学技术,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偏颇。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承与创新,在坚持中不断发展,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实现更好的传承,做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摘编自《专访张伯礼:让<中医药法>落地生根》《人民周刊》记者屈一平)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提议将中医药相关内容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原因,张伯礼认为现行的法规未能充分体现中西医并重的原则,未能发挥中医优势。
B.张伯礼指出在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中医药针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效;要加强全民中医药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
C.在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张伯礼作为人大代表提出中医药立法议案,并多次调研走访,最终促使《中医药法》正式出台。
D.在面对中医药的传承和现代化的关系的问题时,张伯礼认为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中医药发展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周刊》从当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人手,针对《中医药法》的落地生根问题与张伯礼进行了深入对话。
B.记者作为访谈的问题提出者,针对张伯礼在人代会期间提出的议案,追根溯源,让人们了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医药法产生的过程。
C.张伯礼作为访谈的对象,面对记者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医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D.在本次访谈中,双方都肯定了中医药学在重大传染病中的有效性,并就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交流。
6.记者是如何将访谈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对话杨庆祥: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访谈嘉宾:杨庆祥(评论家、学者、诗人)
展开余下试题
凤凰文化:是怎么想要提出“新伤痕文学”这个概念的?
杨庆祥:首先,我已经注意到了有大量的作品在书写“改革开放”这段历史,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涉及了伤痕的问题。这些作品中包括前辈作家余华的《第七天》,阎连科的《炸裂志》和最新的作品《日熄》,还包括大量青年作家的作品。另一方面我又发现整个批评界或者说整个文化界并没有对这种倾向做出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只是从非常简单的社会学角度——比如70后、80后等等——来划分的。我恰恰认为中国当下所谓的 “50后、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00后”其实都是同一代人,他们都在面临整个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伤痕或阵痛。他们分享了共同的心理结构和情感结构,在他们的表达里面有共同的诉求。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新伤痕文学”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历史语境,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凤凰文化:既然今天主要聊“新伤痕文学”,那我们先从“旧”的伤痕文学说起。伤痕文学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文革”的历史创伤),它是一个比较短命的文学现象,当时比较重要的作品如《班主任》《伤痕》,现在看起来是文学史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的。那么属于“新伤痕文学”范畴的文学作品, 也会具有相似的局限或者说遗憾吗?
杨庆祥:八十年代的旧伤痕文学有个很大的局限,对事件的描述大于对人的描述,这就导致了它变成一个非常短暂的潮流。当然它当时被终结也有一定的政治原因。“新伤痕文学”应该从中吸取它的教训。比如余华的《第七天》,在我的定义范畴里面它一定是“新伤痕文学”。但如果“新伤痕文学”止步于余华的《第七天》,它可能也会变成一个短命的文学现象。《第七天》的内在书写模式非常接近于当年旧伤痕文学的模式。其实在我看来,应该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不能上升到这个高度,必然就会很短命,也不能够提供更多的意义和路径。
凤凰文化:你提到“新伤痕文学”不仅仅是发现和揭露,对这个时代也是有照亮和疗愈作用的。这个“疗愈”怎么体现?
杨庆祥: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生活在中国的普通人在社会转型的撞击过程当中积累了太多负面的情感性的东西。个人跟世界的相处出现了问题,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也出现了问题。而我们又没有一个特别明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对这些东西进行整合和改造,这就导致了有很多人会盲目地去追求一些神秘主义的东西。对于真正的现代人来说,其实更需要一种理性的途径。
凤凰文化:“疗愈”就是表达出这种感情吗?
杨庆祥:不仅是表达,而是通过一个“语言化”的过程将这种情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书写可以把这种社会的创伤表达出来,个人的创伤和社会的创伤是互为一体的。这种创伤表达出来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问题的根源所在。
凤凰文化:那么就你的观察,哪些作家或者哪些作品是让人满意的,能够担当起“新伤痕文学”的疗愈作用的?
杨庆祥:有很多人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地写,但完美的作品目前可能还不存在。我觉得更年轻的作家他们的写作方向是对的,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对话的视角,没有简单地将伤痕“他者化”。老一代的作家容易把伤痕轻易地归结于某一个具体的事物。“新伤痕”不是,更年轻的作家们可能会意识到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问题。每个人只可能从自我出发然后抵达他者、疗愈他者。首先要反思和批判自己,然后重建自我这个现代概念的主体性。比如张悦然最近出版的长篇《茧》作出了一些尝试。
(摘编自凤凰网)
7.下列对访谈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庆祥认为,“50 后”到“00”后有着共同的心理结构,共同的表达诉求,这是“新伤痕文学”出现的重要原因。
B.由于写作上太着力于具体事件,不能上升到哲学和美学高度,旧的“伤痕文学”因缺乏文学价值而成为短命的文学现象。
C.“新伤痕文学”对时代具有疗愈作用,可以通过书写创伤使现代人以理性的途径去对待自己在时代中遇到的问题。
D.年轻作家在写作“新伤痕文学”作品时采用了对话的视角,先反思和批判自己,重建自我主体性,再达到疗愈他者的目的。
8. 下列对访谈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者在对“新伤痕文学”提问时,一方面与本国文学中相似类型的作品进行了比较,另一方面也对其现实价值进行了追问。
B.杨庆祥认为,虽然完美的“新伤痕文学”作品还未出现,但还是有青年作家做出了好的尝试,譬如张悦然的作品《茧》。
C.杨庆祥认为“新伤痕文学”通过“语言化”的过程书写负面情感,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可以将个人创伤转化为社会创伤。
D.杨庆祥认为老一代作家在创作上容易将作品中的“伤痕”简单地“他者化”,作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识不足。
9.杨庆祥为什么说“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请根据访谈材料加以探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岑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指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功勋”人物,2010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入选人物……这些荣誉,标定了他在中国航天领域的特殊地位,也勾勒出一名近30年不忘初心、孜孜不倦书写航天报国情怀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
毫不犹豫的选择
1964年,岑拯出生在湖北浠水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山村,淳朴的民风孕育了他质朴的性格。1982年,岑拯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并在研究生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中国航天事业的摇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从此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8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方兴未艾,“下海”的浪潮席卷大江南北,不少科研人员禁不住外面世界的诱惑,纷纷选择转行。青年时代的岑拯对此毫不在意,而是一门心思扑进了刚刚立项不久的长征三号火箭的研制当中。
“当年进火箭院面试时,有个领导问我,能在这里一直干下去吗?我想也没想就回答:能!”这一干,就是29年。从1989年被分配到一机部运载火箭总体室起,岑拯就没有离开过这里,他的命运与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与中国航天捆绑在一起,与党和人民的期待捆绑在一起。他说:“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我要用自身所学报答党和人民的培养,要一直干下去!”
一定要确保高质量的成功
在岑拯的带领下,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87次发射,成功率近98%;圆满完成了探月工程、北斗组网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任务;此外,还在我国通信卫星、风云气象卫星以及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被誉为中国的“金牌火箭”。
为了满足北斗工程任务三种轨道高度的需要,运载火箭需要具备更多本领。作为老党员,岑拯明白,只有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作为长三甲系列技术创新的目标,才能真正把运载火箭的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作为长三甲型号的总指挥,同时也作为试验队的临时党委书记,岑拯始终将党的建设融入型号研制的各个环节中去。面对型号研制的众多难题,他成立了若干个党员创新攻关小组,亲自率领团队开展大量的技术创新工作,使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不仅具备发射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能力,还开创了我国一箭双星发射高轨道卫星的先例;他们创造性地将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与“太空摆渡车”———“远征一号”搭档飞行,把北斗导航卫星直接送入工作轨道,大大延长了卫星的工作寿命……这一系列创新举措大大拓展了长三甲系列火箭的任务适应性,显著缩短了北斗三号工程的建设进程,并有效降低了工程建设成本。
展开余下试题
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的同时,岑拯还坚持推进持续的质量创新和管理创新。在他的带领下,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开展了优化故障模式识别方法、控制影响成败操作等质量管理的创新方法,总计进行了403项技术改进。在管理创新方面,他们推行“去任务化”的管理思想,使火箭与不同任务自由搭配,以提高任务适应能力;通过移植应用“二维码”,使火箭产品履历更加清晰,管理更加高效……
正是永不停歇的创新脚步,使长三甲系列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我国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运载火箭。
成功的喜悦只属于当晚
作为型号总指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有急难险重的任务,他都冲在队伍最前面。发射基地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出差成了他工作的“主旋律”。
近几年,岑拯每年平均出差200天。数不清的破晓黄昏,他奔波于机场车站;数不清的节日假日,他坚守在工作岗位;任务忙的时候,每天要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有人说他是工作狂,他却笑呵呵地回应:“我也知道这个地球少了谁都能转,可心里就是惦记着工作。”
面对航天发射的巨大压力和繁重任务,岑拯始终是个“乐天派”,有着一名共产党员独特的“苦乐观”。他常说:“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党和国家举足轻重,这份职业带给我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是别的职业很难比的。”
2018年3月30日,长征三号乙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了北斗三号第七颗、第八颗全球组网卫星。然而,成功的喜悦只属于当晚。第二天,一切工作都从零开始,岑拯和他的团队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次发射准备中。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06月29日03版,有删改)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拯出身贫寒,但养成了他质朴的性格,为他后来甘于清贫,一门心思扑在航天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被誉为我国“金牌火箭”的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已多次圆满完成了探月工程等各项国家重点工程任务。
C.只有做到了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才能满足各项工程不同轨道高度的发射需要。
D.岑拯对党忠诚,始终将党的建设融入运载火箭型号研制的各环节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创新攻关模范作用。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岑拯带领团队大胆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提升了长三甲系列火箭的性能,拓展了其任务适应性。
B.技术创新、质量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成果,是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的前提和保障。
C.近年来,岑拯以发射基地为第二个家,因工作的需要,他每年要出差200天,这成了他工作的“主旋律”。
D.面对航天发射的巨大压力和繁重任务,岑拯总是乐观应对,在成就感和愉悦感中形成了独特的“苦乐观”。
12.岑拯为何能在中国航天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和特殊地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
陈 芳 董瑞丰 刘宏宇
“天眼”之父南仁东,2017年11月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4年,8000多个日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
看似一口“大锅”的“天眼”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
它有着超高的灵敏度和巡天速度。与美国寻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凤凰”计划相比,“天眼”可将类太阳星巡视目标扩大至少5倍。随着“天眼”的落成,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正在开启,越来越多的国际天文学专家加入由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
20多年前,这是一个异常大胆的计划。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
1993年的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此召开。科学家们提出,要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会后,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
“天眼”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在“天眼”馈源支撑系统高级工程师杨清阁的印象里,这个工程大到“漫山遍野”。这又是一个多细的工程?“600多米尺度的结构,馈源接收机在天空中跟踪反射面焦点的位置度误差不能超过10毫米。”杨清阁说,“南老师做的事,就是带领我们用漫山遍野的设备和零件建起这口精密的‘大锅’。”
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待遇,可他说:“我得回国。”
做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他扛起这个责任。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也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72岁的“天眼”工程高级工程师斯可克回忆:“南仁东总跟我说,国家投入10多亿元搞这个望远镜,如果因为质量问题或者工程延期而停工,每天损失将达50万元。花了这么多钱,如果搞不好,就对不起国家。”
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
从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没有路,南仁东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
一次,在南仁东下窝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他曾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着砂石,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
“有的大山里没有路,我们走的次数多了,才成了路。”“天眼”工程台址与观测基地系统总工程师朱博勤回忆,十几年来,综合尺度规模、电磁波环境、生态环境、工程地质环境等因素,我们最终在391个备选洼地里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大窝凼。
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许多工人都记得,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为亲自测量工程项目的误差,南仁东也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
“发文章和研发科学重器相比,哪个对科技的实质进步更重要?我选择后者。”南仁东总是这样说。
“20多年来他只做这一件事。”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说,“‘天眼’项目就像为南仁东而生,也燃烧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
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
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天眼”工程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
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
“南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他要吃透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学生甘恒谦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是选择‘天眼’还是多活10年,他还是会选择‘天眼’。”
他一心想让“天眼”尽快建成启用。“天眼”的英文名字FAST,正是“快”的意思。
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是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源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如果将地球生命3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钟诞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秒钟人类才摆脱地球的束缚进入广袤无垠的太空。”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
“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
(摘编自新华网2017年11月18日)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电波环境不断恶化,对人类有效接收外太空讯息的干扰越来越大,南仁东听取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的建议,提出“天眼”项目研发主张。
B.与美国“凤凰”计划相比,“天眼”巡天速度更快,灵敏度更高。随着“天眼”的快速落成,越来越
上一篇: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冲刺高频题型强化训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探究类
下一篇: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冲刺高频题型强化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探究类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备战2021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