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276  2021-01-0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6]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易错题专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信息比对不准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0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信息比对不准
【典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国际上,对“儿童剧”的通行称谓,是“青少年戏剧”或“未成年人戏剧”,我国习惯称呼其为“儿童剧”。儿童剧剧本从创作之初就需明确,这是给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写的。观众是戏剧艺术的三大要素之一,非常重要。儿童剧不仅仅是属于6至12岁儿童的戏剧。它既有属于低幼儿童的,也有属于少年和准青年的。即便是6至12岁的儿童.观众,还有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之分。因此,称儿童剧为“未成年人戏剧”是很妥当的。
凡是为孩子们(未成年人)创作并演出的剧目,都是儿童剧(未成年人戏剧)。《城南旧事》的主角是儿童英子,但这部电影绝不是儿童片,因为它不是为孩子们创作并摄制的。反之,主角不是儿童的《马兰花》和《西游记》(人偶剧)完全是为孩子们创作并演出的,剧中处处适应儿童的欣赏需求,显示了儿童认知生活的心理特征,描述了儿童的想象世界,满足了儿童的美好愿望。
儿童剧和话剧的关系非常密切,大量出现的儿童剧都采用了话剧的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法,但这不能成为将儿童剧等同于话剧的理由。创作儿童剧的艺术家们有自己独特的观察眼光和思维方式,儿童剧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规律和艺术特征。
儿童剧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剧种,还是与成人戏剧相对应的戏剧范畴。儿童剧除了儿童话剧之外,还有儿童歌舞剧、儿童歌剧、儿童音乐剧、儿童滑稽剧、儿童京剧、儿童昆曲、儿童越剧……艺术家们可以采用成人戏剧各个剧种的艺术样式,针对未成年人的欣赏心理和审美需求,遵循儿童戏剧的艺术规律,创作出名副其实的儿童剧。所以,儿童剧既是一个特定的剧种,又是一个阔大的戏剧范畴。
(摘编自欧阳逸冰《儿童剧不仅是大猫叫叫小狗跳跳——关于儿童戏剧的若干辨惑》
材料二:
童趣是什么呢?有些作品将能使孩子发笑的东西当成童趣,比如扮丑、故意摔倒等,当然孩子看到这些准会发笑;有的会把嗲声嗲气模仿孩子当成童趣……其实,真正的童趣应该是童真,作品应该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思辨力。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孩子拿着玩具车自言自语,好像在自导自演一部关于这个车的故事——这个车载着恐龙要去动物园,但是遇到了堵车,然后汽车长出翅膀载着恐龙飞到了天上。或者几个孩子拿着棍子当枪来一场属于他们自己的“大战”……这些都是属于孩子的童趣,也体现了孩子宝贵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怎么来的?来自思维。那思维是怎么来的?就是看、感受和体验。儿童剧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时空综合、视听综合及现场交流的特性,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立体的感受空间。另外,戏剧几乎可以利用所有的艺术手段和先进技术来帮助孩子把脑海中想象的东西变成现实。
近几年随着儿童剧市场的火热,大量国外儿童剧涌入中国,我们看到了不少作品利用舞台给孩子提供想象的空间。因为语言的障碍,多数引进的国外儿童剧都无台词。这些儿童剧或用木偶,或用光影,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这时,孩子们不再是单纯的观众,他们已经参与到创编故事的过程中了。这种奇妙的体验,其实就是在释放每个孩子的想象力。
“草为什么是绿色的?”“天为什么是蓝色的?”“我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们就像“十万个为什么”。好奇心在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和人格发展也很重要。孩子正因为好奇,才会去观察、尝试、思考,随之孩子的学习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有了学习欲望,孩子就会从内里驱动自己,去探索和求知。国内外很多儿童剧正是通过启发孩子如何去探索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从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的。


浏览完整试题一部好的儿童剧除了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重要的还应引导孩子去独立思考、探索。我们一直想通过儿童剧告诉孩子一些道理,比如做人要善良、勇敢、坚强、友善。这些词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意思,在不同的情境下也有着不同的意思,虽然我们成年人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但我们真的能说清楚哪些行为是善良、勇敢、坚强和友善的吗?儿童剧所要做的是启发孩子去思考,培养其思辨力,而童趣就是一把最好的钥匙。但很多人总会产生疑问,高深的儿童剧孩子能看懂吗?儿童剧的命名只是针对受众而来的,但并不意味着儿童剧是肤浅和幼稚的。高深不等于看不懂,关键是创作者可以给孩子什么,可以启发孩子什么。
童趣是儿童剧必不可少的元素。童趣,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并不容易。作为创作者,除了可以系统学习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学等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看纪录片等方式来贴近孩子。不过更重要的是,创作者一定要俯下身子和孩子平视,如果仰视的话,那肯定看不到孩子,也看不到童趣。
(摘编自段凝《童趣,儿童剧必不可少的元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把“未成年人戏剧”称作“儿童剧”,原因是我国在儿童剧剧本创作之初就将其观众定位于儿童范畴。
B.儿童剧是相对于成人戏剧而言的一门综合艺术,儿童剧与话剧关系密切,其艺术样式与话剧基本相同。
C.儿童剧在孩子的想象力培养过程中占有天然优势,它可以利用一些艺术手段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D.儿童剧是给儿童看的,儿童剧的创作者在创作时要充分考虑受众的理解能力,在剧中避免出现高深的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判断一部戏剧是否是儿童剧,不能看其主角是不是儿童,而要看它是否为孩子们创作、摄制并演出的。
B.有人认为把自己打扮成小孩子的样子或做一些让孩子发笑的动作就是童趣,这是对童趣的误解。
C.即便没有台词,孩子们也可以借助儿童剧舞台,上的道具、光影技术,释放想象力,获得奇妙的体验。
D.作为创作者,要通过多种方式来贴近孩子,只要他们俯下身子和孩子平视,其作品就能够体现童趣。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儿童剧有利于培养孩子想象力的一项是( )
A.利用儿童剧时空综合、视听综合及现场交流特性,给孩子营造立体感受空间。
B.利用儿童剧的艺术手段和先进技术,帮助孩子把脑海中想象的东西变成现实。
C.利用儿童剧舞台提供的想象空间,让儿童感受、体验、参与到创编故事的过程中。
D.利用儿童的好奇心,通过儿童剧中的故事告诉孩子一些道理。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儿童剧下一个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易错点快攻】
【易错点】信息比对不准
筛选信息的能力是考生解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应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该考点设题的方式多样,但是往往只在个别关键词上做文章,使近似的文字发生逻辑、内涵上的变化。很多考生往往缺乏对选择题命题方式的考虑,盲目对读,而找不准选项设误点。
【对策】明出处;细比较,知差别;明错误。
1.明出处。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文字。
2.细比较,知差别。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辨明选项是对原文转述错误(细节上个别词语的替换),还是改变了原文句子之间的关系。命题方式不同,选项、原文对读重点也不同。
3.明错误。①转述类。注意语意和原文是否相符,注意查找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时态等设误点。②改变句子之间关系类。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关 系是否和原文一致,注意查找强加因果、因果倒置、条件结果倒置等设误点。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控制论之父维纳在《人有人的用处》中谈到自动化技术和智能机器时,得出了一个危言耸听的结论:“这些机器的趋势是要在所有层面上取代人类,而非只是用机器能源和力量取代人类的能源和力量。”
维纳的激进言辞和今天普通人对人工智能的担心有夸张的成分,但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的确给未来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中,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问题,这催生了人工智能的伦理学和跨人类主义的伦理学问题。准确来说,这种伦理学不同于传统的伦理学,它讨论的不再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是人类与自己所发明的一种产品构成的关联,由于这种特殊的产品一旦超过了某个奇点,就存在彻底压倒人类的可能性。
实际上,对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伦理关系的研究,不能脱离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讨论。在人工智能领域,是依从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来进行的。
首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的路径。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召开了人工智能(简称AI)夏季研讨会,与会者探讨的是,如何将我们人类的各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大脑的思考都变成信息,并加以控制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对人类行为的模拟,即将人类的各种感觉转化为可以量化的信息数据。
然而,在这个阶段中,所谓的人工智能在更大程度上都是在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让一种更像人的思维机器能够诞生。
所以,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即智能增强(简称IA)上。人工智能是否能发展出一种纯粹机器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并以机器本身的方式来进行?这就出现了机器学习的概念,它通过海量的信息和数据收集,让机器提出自己的抽象观念,例如,在给机器浏览了上万张猫的图片之后,让机器自己提炼出关于猫的概念。一旦机器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概念和观念之后,这些抽象的概念和观念将会成为机器自身的思考方式的基础,这些概念就会形成一种不依赖于人的思考模式网络。一个不再像人一样思维的机器,或许对于人类来说,会带来更大的恐慌。毕竟,模拟人类大脑和思维的人工智能,尚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基于机器思维的人工智能,我们显然不能作出上述简单的结论。


展开余下试题不过,说智能增强技术是对人类的取代,似乎也言之尚早。智能增强技术更关心的是如何利用智能机器来弥补人类思维上的不足。这样,由于智能增强技术带来了两种平面,一方面是人类思维的平面,另一方面是机器的平面,所以,两个平面之间也需要一个接口技术,它让人与智能机器的沟通成为可能。今天的人工智能发展目标就是如何形成与人类交流的接口技术。从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的伦理学角度上看,人类与智能机器的关系,应是一种共生性的伙伴关系。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无论是一线的生产,还是对这些因衰老而无法行动的老人的照料,或许都会面对这样的人与智能机器的接口技术问题,这是一种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新伦理学,他们将构成一种跨人类主义。或许,我们在这种景象中看到的不一定是伦理的灾难,而是一种新的希望。
(摘编自蓝江《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
材料二:
去年辞世的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提出“竞速学”,提议要把速度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在维利里奥看来,人类文明的变化,根本上是速度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恰恰缘于速度提升: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上的速度、对大数据的处理速度,完败人的生物“算法”。这轮速度变化的结果是:人们正在把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算法。
从竞速学出发,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在当下主权性的民族国家格局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速度变化,正在使它实质性地拿到越来越多的决断权。
当代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最近提出“人工非智能”这个概念。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文明自身恰恰会进入“人工非智能”——一种人为导致的“系统性愚蠢”。在这个人工智能声称比你更了解你的时代,你不再耗费精力去了解恋爱对象而是通过约会APP算法帮你定位到“最适合的TA”,国家领导人不再耗费精力去深入了解国际上的伙伴与对手而依赖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这才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的真正挑战。
(摘编自吴冠军《人工智能的“人工非智能”效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控制论之父维纳认为智能机器人会在所有层面上取代人类,这一观点虽然夸张,却有一定伦理学依据。
B.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类间构成怎样的关联,这也是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最大挑战。
C.如果找到了连接人类思维和机器的接口技术,就能更好地利用智能增强技术来弥补人类思维上的不足。
D.从“竞速学”角度出发,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在于机器处理速度提升,但这也带来了“系统性愚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讨论人工智能的伦理学和跨人类主义的伦理学问题,就不能忽略人工智能究竟是模拟人类思维,还是纯粹机器学习的思考。
B.在让人工智能模拟人类大脑思维这个阶段中,如果我们修正了人类思维的定式和短板,就能给人工智能带来更加良性的发展。
C.机器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概念和观念后,再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但它究竟能否脱离人类的掌控,目前还未可知。
D.智能增强技术未必会取代人类,如果我们能够让人类和智能机器形成共生性的伙伴关系,或许就可以打破老龄化社会的困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智能增强技术的一项是( )
A.自动驾驶 B.围棋机器人(阿尔法狗)
C.快递分拣机器人 D. 餐厅的上菜机器人
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人工智能(AI)和智能增强(IA)的区别。
5.从“竞速学”的角度来看,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是怎样成为“人工非智能”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已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玫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余下试题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路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白话文运动的目的是推进小说的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散文的地位则退居边缘。
B.散文撤离“中心”位置,功用由“载道”转变为“言志”,散文写作的“架子”和“戒律”溃散了。
C.“大品”的散文篇幅长、结构大、命题大,其水平远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或“小品”。
D.台湾杂文承袭并发挥了鲁迅杂文针砭时弊、平和中带着辛辣的创作特色,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梁启超、胡适、鲁迅等人推崇小说,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改变了中国原有的散文一家独大的文类等级。
B.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热闹,散文发展则偏于沉稳平静,时代变化和散文家的观念影响着散文的变化。
C.史铁生等作家把“五四”以来散文中相对薄弱的理性精神,上升到了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D.文化乡愁是梁实秋、余光中等老一代作家文学创作的一大母题,也是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精神内核。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大品”散文范畴的一项是 ( )
A.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虽写雨和乡愁,但他勇敢涉足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使这部作品经历时间的洗礼。
B.《道士塔》出自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展示了近代中国由于愚昧和落后而发生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
C.郁达夫《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
D.韩少功《山南水北》是一本对生活与文化不断提出问题的书,作者以亲历演绎了城乡之间的焦虑和选择。
9.请概括改革开放后台湾当代散文的特点。
10.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它们构成《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如改说一字千斤,那么这里就有几万斤的沉重吧。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揉杂在一起,使这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睎,……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曾植)。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陆杋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刘琨有“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乎若云浮”。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魏晋风度》)
材料二
自先秦以降,春秋代序、日月不留的忧思就充满诗歌中。在魏晋的诗文里,亦多有感念时光飞逝、生命无常的作品。如李泽厚《美的历程》一书所言:“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建安及曹魏诗人,均处于易代之际,连年战争和频繁发生的瘟疫,剥夺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士人生活亦漂泊如转蓬。曹操、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等文人面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实以及亲友从身边突然消逝的痛苦,时光易逝与生命无常之感甚深,对生命之短促、死亡之不可避免,都有过深深的喟叹。建安文学作品感叹生命之短暂,其悲凉程度不逊于《古诗十九首》。
与建安文人相比,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正始诗人的生命体验中,不再简单是时光飘忽的时间易逝感,更增添了世事变化无常、生命不可把握的恐惕,由此而形成了此一时期特有的忧生之嗟。自汉末以来,生命之死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消失,战争与瘟疫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是建安时期生命诗歌的主题。而到了正始,士人的非自然死亡又加上了政权之争而造成的阴谋杀戮,很多士人成为争夺权力的牺牲品。他们的诗文中认真思考了社会异常、生命异化给人生带来的悲剧。
两晋时期悼时伤逝的主题不绝如缕,但嵇康、阮籍之后,写感时悼逝主题最为集中而且有其特色的当属陆机和由晋入宋的诗人陶渊明。陆机遭吴覆亡,北迁入洛而仕晋,这在其人生中,是至为重要的转折。遭此巨变,作为天才而又敏感文人的陆机,对生命、对人生会有非常人所能感受到的认识和体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1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