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50  2021-01-06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0]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长安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
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客观选择题做完后,请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对应题号。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主观题答案请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区域内,答案错位或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
孝是最为重要且影响最深的中华传统道德观念。在生活方式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传统孝道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不过,传统孝道精华与糟粕并存,这需要我们在正确地批判分析的基础上,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求子女在物质层面对父母尽赡养的义务,这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规定。但在儒家看来,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对父母的孝还必须要做到“敬”,即对待父母应时刻保持恭敬的态度。无论是物质方面的“养”,还是精神层面的“敬”,都以顺从父母的意愿为标准,但父母的意愿未必都正当,传统孝道的践行还应有更高层次的道德考量。当父母的意愿不正当时,要用温和的方式去劝谏父母,从而避免让父母陷于不义。传统孝道不但体现于父母生前,还涉及父母去世以后。孔子挽:“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女不但在父母生前要对其以礼敬养,父母去世后还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生养、死葬、祭祀,在这三个环节都合乎礼制的要求,才算是实现了完满的孝道。
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产生于古代宗法社会。它是维系古代家庭、宗族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道德规范。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传统孝道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受古代专制等级制度的长期影响,传统孝道被融入了大量维护专制、压抑人性的腐朽因素。这集中体现于“三纲”教条中的“父为子纲,并通过《二十四孝》等通俗读物流传。传统孝道的畸形化与父权的绝对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近现代以来对传统孝道的批判,起到了削弱旧道德对国人的思想束缚、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对于传统孝道本身而言,这些批判实际上也有助于推动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创新与发展。
但也应该看到,在当前社会,传统孝道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能因为传统孝道在历史演变中曾经绝对化、畸形化,就否定传统孝道本身,而应该将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与其种种具体要求区分开来。只有从其根本精神着眼,才能对传统孝道的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也才能根据时代变化对传统孝道进行创新与发展。应当说,传统孝道基于最自然的人伦天性。所谓“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父母对儿女有养育之恩,儿女自然能产生对父母的亲爱与感恩之情。这种亲爱与感恩之情,亦即孝心,是传统孝道的根源与基础。有孝心则有孝行;如果无孝心,即使行为再符合孝道的规定,也不是真正的孝。因此可以说,孝心是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就孝心而言,传统孝道拥有符合当代价值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
对于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但对于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与表现形式则没有必要拘泥。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因时损益、与时俱进的传统。我们可以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对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进行必要的损益和变革,不断探索传统孝道的新的实现形式。这既是传统孝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批判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是为了把握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而把握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也正是为了创新和发展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对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其目的是探索传统孝道在新时代的新实现形式,而不应削弱或违背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杨俊峰《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需与时俱进,实现创新性发展。
B.物质层面的赡养是基础,在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对其恭敬。
C.“三纲”教条的制订使传统孝道出现了压抑人性的元素,阻碍了社会发展。
D.出于孝道自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要探索传统孝道新的实现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论证思路清晰,釆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展开论证。
B.文章引用《论语•阳货》中的句子,旨在证明孝道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
C.文章既论述传统孝道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论及其对当下的意义,具有辩证色彩。
D.生活方式在改变,但孝道仍有其重要价值,这是主张批判继承传统孝道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即使按礼制进行死葬、祭祀,但如果在其过程中缺少孝心,那也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孝。
B.对传统孝道进行批判与反思,既有助于传统孝道本身的创新,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C.为适应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我们在继承传统孝道时可以进行大胆的损益和变革。
D.批判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和把握其根本精神,二者相互作用,我们应重视二者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有人说,博物馆是城市的文明积淀,书店是城市的精神灵魂,从中足见书店之于城市文明的重要性。但近年来,随着网上购书的兴起,电子阅读的广泛,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被迫关门。为了留住城市里的“书香”,各地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实体书店转型发展,一大批“高颜值”的网红书店应运而生。
人气是实体书店生存的基石,网红书店的出现,就是在汇聚人气上下足了工夫。从经营理念到店内设计、从功能拓展到艺术打造,越来越多诸如新华书店、三联韬奋书店等实体书店不再是传统的、只有图书与书架简单搭配的书店,而是兼具了或旅游景点、或主题公园、或星级酒店等多元文化、多样风格的新书店。这些新书店因为独特的艺术气息,日益成为一座城市的网红打卡地。也正是因为汇聚起了人气,实体书店渐渐回暖。
实体书店可以自主选择多元化经营,可以把空间设计得更有吸引力,但无论如何选择和设计,都必须突出“书”和“读书”这个主题,这是书店得以生存的核心。
(摘编自《网红书店要“红”也要“专”》,湖北文明网)
材料二:
在各个社交平台上,诸多“网红书店”成了游客推荐的“打卡”景点。这让一部分喜欢读书的人直接把它们与“浮躁”“肤浅”的标签联系起来。喜欢购书的秦先生直言不会去“网红书店”,“这些书店是给游客拍照的,本末倒置。环境虽美但也嘈杂,干扰太多,不适宜读书。”还有读者认为“高颜值”对书店来说是种负面效应,“一旦走高颜值路线,就意味着书店的目标受众变了,从读者群体转向游客群体,这两类人群重合度并不高,后者必然影响前者的阅读体验。”
也有一些读者认为,“打卡”来访并非坏事。建筑设计师陈先生说:“打卡也有积极意义,可以带动人们对书的关注程度。”读者林先生说:“看着满墙的书,我会感觉特别开心,随便逛逛都能感受到文化气质。”而在一些从业者看来,以书为基础的“网红书店”,营造的精神氛围不局限于书本身。今年6月开始试营业的玻璃宫艺术书局,光凭造型就足够吸引人——26米高的全玻璃建筑,在阳光照射下透亮干净。联合创始人冬云说,她想借此营造一种“呼吸感”,她希望人们走进书局,能感到舒适和放松。
(摘编自《网红书店“高颜值”锦上添花还是喧宾夺主?》《解放日报》2019年9月18日)
材料三:
一家书店人气的多寡,除了书籍本身的质量,也与阅读氛围的营造有关,而这也是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城最大的区别之一。应该看到,尽管实体书店不再景气,但是纸质书的销量依旧在增长,且国民综合阅读率也在继续上升。二者竞争“顾客”,靠价格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把阅读体验感和仪式感做到极致,才是正确的方向。
另外成功的网红书店,它们在书籍选择、摆放以及其他服务上,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如设置专门的书店“选书师”,他们的工作就是结合书店环境选择书籍并进行摆放,并根据读者的阅读喜好,以最快的速度推荐读物,还能为读者一对一地制定阅读计划。
(摘编自《注重阅读仪式感 网红书店胜出实属必然》,《科技日报》2019年8月23日)
材料四:
新型实体书店可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对不同消费者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获取每一位客户的深度需求,从而对消费者画像。当前,一个书店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读者更多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衡量其附加值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就必须加强对书店从业人员的培训。实体书店应通过业务交流和培训,构建起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书店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水平,让其深度认可书店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自觉成为书店文化特色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服务。
(摘编自《实体书店终究还是要把“顾客”变成“读者”》,《光明日报》2019年9月25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红书店的兴起,引发公众热议,其中有褒有贬,态度不一,这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读者对阅读价值的不同追求。
B.实体书店能够逐渐回暖,原因之一是他们在经营理念、店内设计、功能拓展、艺术打造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汇聚了人气。
C.网红书店不再是单一的纸质图书购买地,而是集书籍阅读、旅游观光、休闲就餐、亲子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
D.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实体书店不再景气,但它仍能够保持一定的销售量,可见它还有自己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


展开余下试题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支持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因此产生了一大批 “高颜值”的网红书店。
B.随着国民综合阅读率的不断攀升,实体书店发展出现转机,可以依靠打价格战击败网上书城。
C.网红书店的“高颜值”实际是“浮躁”“肤浅”的表现,环境虽美却嘈杂,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D.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新型实体书店可以为消费者“画像”,可以了解不同消费者的阅读习惯和深度需求。
6.请你根据上述材料,为网红书店更好地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絜,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原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僇矣。”息畏汤,终不敢言。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后张汤果败,上闻黯与息言,抵息罪。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七岁而卒。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第六十》,有删节)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
B.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
C.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
D.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石,古代的容量单位或重量单位。作为容量单位时,十斗为一石;作为重量单位时,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文中的“二千石”指的是汉朝的官秩(俸禄)等级,为郡守(太守)的通称。
B.公卿,古代“三公九卿”的简称。“公”是周朝封爵之首,“三公”即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C.五铢钱,中国古铜币名。源于西汉时朝廷为“解决铸币失控”而下令禁止郡国铸钱,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的货币改革。钱上有“五铢”二篆字,重约五铢。这种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是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长寿钱”。
D.拾遗,古代谏官名称,分左拾遗和右拾遗。职责为讽谏人主,为皇上提供咨询建议,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以弥补皇上政策决策的失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就曾担任过左拾遗一职。本文中指的就是官职名。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汲黯为人性情傲慢,品行端正廉洁。对他人的过失,他会当面指出;善待与自己合得来的人,却不愿耐心接见与自己性格不合之人。
B.汲黯直言不讳,多次冒犯君主。他批评君主内心欲望很多,表面广施仁义,实际不能效法明君治国之道,这得君主大怒罢朝,众臣恐惧。
C.汲黯缺少礼数,不攀权富贵。他对位高权重的武安侯田蚡和地位尊贵的大将军卫青都不行拜礼,田蚡和卫青不仅没有怪罪他,还认为他很贤明。
D.汲黯为官有道,政治清明。尽管他不愿远调外地,但还是听从了皇帝的安排任淮阳太守;在淮阳,他采用原来的方法治理郡务,淮阳政事清明。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5分)
(2)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5分)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3题。
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①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②锦,朝露漙漙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④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⑤。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①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在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②摛:音chī,铺开。③漙漙:音tuán,形容露水多。④指西晋陆机、陆云。太康末年,陆家兄弟都来到都城洛阳,因才华横溢深受张华推重。⑤《论语·述而》中,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意思是,孔子对颜渊说:“被任用就施展抱负去做事;不被任用就退隐,洁身自好。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11.下列关于这首词的体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旋律与节奏等音乐性的词调,这个词调的名称叫词牌。“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
B. 词的全篇字数、句数、平仄都是固定的,从篇幅看,该词应为中调。
C. 词来自民间文学,后成为诗的别体,谓“诗余”,但该词仍可吟唱。
D. 词一般来说都分段(也称片或阕),这首词有上下两段,故称为双调。
12.以下各项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三句描绘了出发时清晨冷清萧瑟的环境。
B.“世路无穷,劳生有限”抒发了作者因人生遭遇坎坷而感到的无可奈何之感。
C.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阕景色中同时融入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D.“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表明作者想悠然度日,不被俗务困扰的超然态度。
13.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苏轼在这首词中化用了此句,试比较分析二人对“用舍行藏”看法的不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每空1分,共15 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5分)


展开余下试题(1)《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 , ”来嘲笑大鹏高飞远行。
(2)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的话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拍打翅膀激起的浪花冲天,“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去。
(3)庄子在《逍遥游》中用“ , ”来表现了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会因外界的毁誉得失而影响自己。
(4)《陈情表》中,在从内外两方面写了自己既没有近亲,也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之后,用 , 来形容自己的凄凉生活。
(5)《陈情表》中李密恳求奉亲的心愿被成全,表达了“自己活着不惜性命为国效劳,死后也要报答君王之恩”的两句是 , 。
(6)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之圣人”的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尚且从师学习;而“ ”,竟然抱有耻师的观念。
(7)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其中“ ”一句从视觉角度用比喻手法来写滔滔的江流。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以“ , ”两句深刻地揭示出饱经磨难对于一个人成才的意义。
(9)《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20题。
每在电商促销节期间,各式平台、商家的促销短信就会接踵而至,令用户应接不暇。 特别是在“618”“双十一大促的临界日,促销短信更是狂轰滥炸,不断地向手机用户推送,有时用户一天能收到几十条短信。尽管短信业务早已 ,可这样的场景每年都在上演,平台、商家 。目前,平台、商家的宣传推广渠道以网络为主,辅之以电视、报纸、路牌等,短信只是其中之一,总量占比并不大。但是,短信对应的则是实名制手机用户,具有信息直达、受众面广、打开率高、成本低廉等优势,备受商家青睐。
促销短信虽然让用户更及时的了解了商家的活动信息,但是促销短信泛滥也产生很大 的社会负面影响,侵犯到短信用户的权益。“双十一”促销短信,是“馅饼还是“陷阱”?消费者需注意 。目前很多电商平台、商家的促销短信,都是以默认选项的方式,骗取消费者的同意,本质上属于“霸王条款”,而且退订也往往无效,造成实质违规,沦为人见人厌的垃圾短信。所以, 加强对短信业务的监管力度,由电信运营商承担内容审核、管理的责任,防范促销短信泛滥成灾。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江河日下 乐此不疲 甄别 必须
B.日暮途穷 甘之如饴 辨别 必须
C.江河日下 乐此不疲 辨别 必需
D.日暮途穷 甘之如饴 甄别 必需
16.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陷阱”这一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 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简直太难了。
C.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
D.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促销短信会让用户及时了解商家的活动信息,但随着促销短信的泛滥,使短信 用户的权益受到损害,并带来很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B.促销短信虽然可以让用户及时知道商家的活动信息,但会侵害用户的权益并带来很 大的社会负面影响,主要原因是促销短信泛滥所致。
C.虽然促销短信会让用户及时了解商家的活动信息,但如果泛滥,会产生极大的社会 负面影响,并让短信用户的权益受到损害。
D.促销短信虽然可以让用户及时了解商家的活动信息,但如果泛滥,就会侵犯到短信 用户的权益,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1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连篇累椟(dú) 绣闼(tà) 付梓(xīn) 期功强近(qī)
B. 辎铢必较(zī) 屋檩(lǐng) 迁徙(xǐ) 讫今为止 (qì)
C. 殚精竭虑(dān) 脑髓(suǐ) 纰漏(pī) 模棱两可(léng)
D. 叨陪鲤对(dāo) 纸鸢(yuān) 确凿(zuò) 咬文嚼字 ( jiáo)
1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叫“叙”或“引”;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古代还有一种送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或勉励之辞,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如《出师表》、《陈情表》等。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B. 苏轼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京合称“宋四家”;王安石曾花巨资疏浚黄河水道,却以失败告终。苏轼到任徐州后,面对黄河决口的水患,治水有方,成效显著;被贬密州时,苏轼俸禄微薄,闲时务农开垦了城东一块坡地,因此自号为“东坡居士”。
C.“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陈子昂、骆宾王。四杰之首王勃命途多舛,在南下探望被贬的父亲时,路过湖南的滕王阁,在席间写下骈文《滕王阁序》。骈文,也称“骈体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全篇多对偶句,讲究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D. 在北宋,海南属于蛮荒之地,迷信之风盛行,文教也很落后,连秀才也很少有。苏东坡到海南后,三年里积极兴办学堂,授徒讲学;他传播药物、病理知识,设法改变了当地人杀牛祭神治病的陋俗。在他北归后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了乡贡,苏轼为此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后世人一直把苏轼看作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
20.请结合语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之和前面的句子形成对应。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写作对象请在所给人物中选取。(5分)
屈原 苏轼 韩愈 张衡 关羽 赵云 周瑜 诸葛亮
古人取“名”和“字”颇有讲究,“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与“名”互为表里。名与字,或含义或相同相近,如:班固,字孟坚,“固”和“坚”都有坚牢之意,同显意志之坚; 。或相反相对,如:朱熹,字元晦,“熹与“晦一明一暗,含哲理之思; 。或由此及彼,于联想中识雅趣,如:贾岛,字浪仙,由岛联想到浪花的洁白自由; 。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同一个人,步行过马路时,遇上急事可能会闯红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陕西省西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