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997  2021-01-0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7]
2021届高考语文易错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不明设错方式造成选择题误选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11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不明设错方式造成选择题误选
【典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愿作兰州一游子
唐军
一条河,一座桥,一本杂志,一个坐标,一份远方的呼唤,兰州在我的心里就有了独特的气质和风情。李修平的《兰州味道》,更像一封邀请函,于是在某个盛夏的清晨,我迎着黄河而上。
列车载着久居江南的我,一路飞奔,这一路是扎眼的横无际涯的黄土;这一路是连绵不断的“黄”山;这一路是三三两两散落于山坡、山谷、山洼间土黄而低矮的民房或村庄,间或看见一星点的溪水或山泉,这使得我不敢相信即将奔赴的城市被叫作“金城”。
置身于如意形状的甘肃大地,黄河一般蜿蜒悠长的兰州,我感于它虽没有北京宫阙的厚重,没有上海高楼林立的繁华,没有南京六朝古都的沧桑,却似曾相识。
若说黄河是中华的根,那么中山桥则是兰州的魂。我解下行囊,奔向中山桥。一场雨却不期而至,偌大的凉爽感扑面而来,即便是盛夏,兰州的太阳也没了脾气,兰州城变得如此清凉。雨不紧不慢地下着,我在雨中散步,酷热难解的心绪、俗世纷扰的感伤,在雨丝自上而下的洗濯中,得以排解,作茧自缚的心性也随之消弭。这里没有沉闷的空气、燥热的气流,有的是清风习习、尘嚣尽落,郁郁枝叶间,鸟韵虫鸣弥漫。
隔栏观望滚滚的黄河水,心中怦然涌起一丝淡淡的依恋,从巴颜喀拉山脉涓涓汇聚的水流,不远千里万里向着遥远的大海,蜿蜒曲折着,一分一秒不肯停下追逐的脚步,又在年年岁岁、分分秒秒地滋润着炎黄子孙坚强不屈的脉搏、歌唱着华夏儿女的生生不息。向西遥望,黄河水不急不缓地流淌,浪花激起片片涟漪,耳际不时响起水流相互击打的哗哗声;两岸绿植或高或低地迎风招扬,蝉站在树上,在黄河岸边的浓荫里欢唱……
黄河南岸,我信步于稀稀疏疏的市民中间,好一幅恬淡闲适、静谧祥和的图画:人们悠然淡定,神情从容,悠悠长长融于蓝天、净土、黄水间……这里还能感受兰州人特有的水车情怀,忽然一辆或者几辆微缩水车扑入眼帘,它们虽不如当年的水车那样雄峻壮观,但也玲珑可爱,或如车轮、磨盘大小,或如锅盖、牛肉面海碗一般,它们都在鲜活的水流中转动。水花闪闪,芳草萋萋,水车在太湖石和黄河奇石的映衬下,吱吱咕咕,唱出古朴的韵律。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这里孕育了生命,它饱含着某种嘱咐,一粥一饭都是尘世里的修行,渐渐地,这里形成了特有的美食。一般说来,在中国说起吃面食,人们想到的不是包子、饺子、馒头,更不是舶来的饼干、蛋糕、面包,而是面条。就像时下热门的宫廷神剧中,美若桃李的都叫娘娘,可被尊奉为皇后的唯有一个。兰州拉面就是兰州人与万物不可名状的契合。据说,它的历史已有百年,正宗的兰州拉面有“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不仅如此,这面里还大有乾坤,蕴含着“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玄学。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油亮)的独特之处,看似简单,却让兰州拉面色香味鲜皆具,入口浓烈却不腻。
一艘依黄河岸而泊的船吸引了我的目光,其实它并非船,而是一间与众不同的面馆。我选择了一个临窗的座位,从巨大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对岸白塔山的全貌,也可以感受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世态光景有静有动,大抵如此。


浏览完整试题据说,浆水面发源于陕西汉中,相传该名是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在此吃面时所起。然而兰州浆水面不同于汉中,其汤清且酸爽,将细面捞入冰爽的浆水,上面只放呛好的一抹香菜、几粒花椒,色香味俱全。颤抖着双手接下这大碗,碗中的面条仿佛就是我的整个世界,面香、牛肉香,还有葱香、辣油香,一股脑地涌上鼻头,嘈杂的面馆似乎也在浓香中安静下来。刹那间,面对值得凝视和深品的珍味,我觉得应该感激这位不知名的厨师,是他用心烹制的这碗面,满足了一个食客的味蕾。一座城好比一个人,在悠长的时间里,也有了它的表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应该是指一个地方会用空气、温度、风、水、土质以及最重要的食物,塑造出一款款与众不同的民风和民性。是不是就因为西北的人们把荒漠之地长成的蓬草,撒进这麦子粉里,并融入自己的食物中,兰州人才有着这样如蓬草般的坚强生命力,让拉面走过了世间的沟沟坎坎,遍布于世间的角角落落呢?在千百次对拉面的揉捏拍打间,他们把生命拉得如此细密绵长,分明有力。
这个盛夏,我立于黄河岸边,不想走了。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希望开始漫延悠远,诗意苍苍的生活。风,携着黄河的气息,漫过曲径街巷,漫过四季日月,使山水环绕的金城越发显出一种宏大的格局来。我在黄河边上坐着,像一个归乡的游子,久久不想离开。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游览中山桥时遇上下雨,对下雨时自己心境变化的描写体现了兰州环境的舒适,以及这样的环境对人的心灵的治愈作用。
B.文中借对流过兰州的蜿蜒曲折的黄河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炎黄子孙坚强不屈”以及“华夏儿女的生生不息”的歌颂与赞美。
C.文章对黄河南岸周围环境的描写,体现出兰州人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兰州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D.文章最后一段照应标题,作者借“游子”这一情感丰富的词语,准确而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兰州城的不舍与眷恋之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使用对比手法,将兰州与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进行对比,体现了兰州独具特色的气质与风情。
B.作者借用“美若桃李的都叫娘娘,可被尊奉为皇后的唯有一个”的类比,目的是突出兰州拉面独一无二的地位。
C.“在水-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既是排比又是用典,借用《诗经>冲的诗句,既突出兰州自然之美又增添文化底蕴。
D.文章在描写兰州拉面时对其进行了色彩性描写,“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用词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3.本文记兰州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4.本文在行文线索与文本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易错点快攻】
【易错点】不明设错方式造成选择题误选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涉及的考点较多,考生往往存在着因不明设错方式造成内容理解方面的偏差,因而易选择错误的选项。
【对策】理解情感主题,知晓设误类型
首先,要读懂文章,也就是理解文章的主题。文章题材的选取、结构的安排、形象的塑造、语言的组织与行文的技巧都是为主题服务的。解读文学类作品,没有主题意识,是难以把握文章内容的。
其次,知晓此类试题常见的设误类型。选择题的四个选项无论是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分析,还是对小说某一方面的赏析,都离不开题材、标题、背景、人物、情节、主题、环境、语言、艺术技巧等几个方面,常见设误类型有:①人物特点、环境特点等概括不当;②写人技巧、叙事技巧、环境描写技巧等判定分析不当;③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的作用分析不当;④事实陈述混乱,如张冠李戴、颠倒顺序、无中生有等;⑤语言理解不当,如含意理解不当、风格分析不当等;⑥思想情感分析不当、主题意图分析不当等。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别针
姜铁军
每年清明节,退伍老兵老钱和老孙都从自己居住的城市千里迢迢赶到长白山里的青鹰峰,为牺牲的战友小赵扫墓祭奠。战友牺牲四十多年了,他俩一直保持清明扫墓的习惯,并约定去世后把骨灰也埋在这里,和自己的战友聚会。
老钱和老孙都是老人了,可还用“小赵”称呼自己的战友,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9岁。他俩带着酒和祭品来到墓前,看到墓碑下放着一束金达莱花,还有一串别针,有人比他俩早来了。四十多年,金达莱花和别针都会在清明节出现在这里,送花人和他俩一样缅怀安葬在这里的小赵……
长白山里的青鹰峰山腰有一个军用通信维护站,站里有三个战士,分别姓赵、姓钱、姓孙,年近19岁、20岁、21岁。这里有一条边境军用通信线路需要常年进行维护。通信维护站常年有人驻守,以保障线路使用安全。小赵、小钱和小孙肩负重要任务,把维护线路安全看作是自己的生命。
深山老林,常年见不到一个人。报纸和信件每半个月从山下营房送来一次,几本《解放军文艺》《解放军画报》不知看了多少遍,杂志都卷边了。离青鹰峰通信维护站最近的一个村定叫十家堡。那时没改革开放,不允许个人做生意。农村实行统购统销,由供销合作社负责。十家堡新设一个供销社代销点,一个叫山杏的姑娘在代销点当营业员,人长得水灵灵的,很漂亮。
三个小战士星期日轮休,没有轮休的去巡视、维护通信线路。其实到了星期日休息不休息都一样,反正也没地方去。或者到林子里打野兔、捡蘑菇、采山果,或者躺在床上睡大觉打发时间……自打山杏到十家堡代销点当营业员,情况就变了,谁轮休谁跑三四里山路去十家堡代销点看山杏,和她聊天。开始还找个理由,买双袜子呀,买块肥皂呀,买把牙刷呀……这都是借口,就是想到代销点去看山杏,和她聊一会儿,私下里说就是饱饱眼福。
总去看人家姑娘,总去和人家闲聊,耽误人家做生意。士兵的津贴是六元五角钱。买不了多少东西。不买什么东西还找山杏聊天,时间长了怪不好意思的。小钱和小孙去的少了,偶尔去。只有小赵每个轮休日都去。三个人当中数他嘴笨,没啥和山杏聊的,就是想去看看她,时间长了,小钱和小孙就说他:“你光去看人家姑娘也不买东西,影响人家生意的!”其实他俩也知道代销点一天没多少生意,自己不好意思去看山杏,瞧着小赵去心里有点不平衡才这么说。
小赵被他俩说得满脸通红,急得干咂巴嘴,啥也没说。
过了两天,轮到小赵休息了,他本来是想去代销点看山杏的。因天气突变,暴雨倾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加强线路巡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小赵主动不轮休了,和两个战友一起去巡线。


展开余下试题来到青鹰峰脚下,看到一根通信线杆被山洪冲歪了,必须抓紧时间扶正。小钱和小孙用肩膀扛住线杆防止倾倒,让小赵拿锯伐树,准备两根木头把线杆架住。小赵抬头看旁边哪棵树合适时,突然发现旁边悬崖上滚下的大石头朝着战友而来。来不及呼喊,他冲上前推开小钱和小孙,自己却不幸被大石头击中……
收拾小赵的遗物,小钱和小孙在他的军用挎包里发现了990枚别针。别针是代销点里最便宜的东西了,原来小赵每次去看山杏就买些别针,心里有点安慰。和别针在一起的还有一幅画儿,画在信纸上:两颗心用一枚别针穿到一起,下面写着“1000”。他买到1000枚别针时,是不是要向山杏表达自己的爱情呢?
小钱和小孙到代销点去找山杏。
山杏问:“他怎么没来?”
小钱和小孙默默地把990枚别针和那幅画儿交给山杏。
山杏拿着别针和画儿,热泪涌出眼窝。“滴答、滴答”,眼泪把手里的画儿洇湿了……
小赵的父母要求把儿子安葬在他生前守护线路的地方。
小钱和小孙约定,不管退伍到什么地方,清明节时都要来给战友扫墓。退伍后,第一个清明节时,他俩来给战友扫墓。长白山里青草刚刚冒头,只有金达莱不畏春寒,开放淡黄的小花。小钱和小孙在墓碑前看到了一束金达莱,有人在他们之前来扫墓了。他们知道是谁,金达莱旁边放着一串别针。
别针里蕴藏着无限深情,这生这世……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钱和老孙称呼战友“小赵”,是因为战友的生命定格在19岁,他们以此表达对战友的感激和缅怀之情。
B.文章列举三个战士的年龄,旨在向读者强调他们把最青春的年华奉献给了维护边境军用通讯线路的事业。
C.山杏热泪盈眶,一方面是为小赵勇敢无私的大爱所感动,另一方面也是为她和小赵的爱情悲剧而伤感。
D.文章宕开一笔写小赵父母的要求,意在突出父母对小赵的青春经历和生命选择的理解,烘托了小赵的光辉形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设置了双重感念,一是老钱和老孙清明扫墓,二是送花人比他们还早,引发读者对小赵的阅读关注。
B.文章叙写深山老林环境寂静和生活单调,意在为山杏的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的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
C.文章在小赵休息日和天气突变的双重偶然因素的推动下走向高潮,旨在突出三个战士坚守岗位、团结互助的精神。
D.文章塑造的青年群像与《百合花》十分相似,青年战士忠于职守、善良互助,乡村姑娘含蓄善良、重情有爱。
3. 文中两处划线句子是如何塑造小赵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4.小说别出心裁地使用了“金达莱”和“别针”两个物象,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挖光阴过日子
荆爱民
①乡下老家常有人来,来了人,我总是问东问西的。宾主之间话稠得很,说得最多的,就是谁的日子过得宽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老家人走半天了,心里总是牵牵挂挂的,忽然就感悟到了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
②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充足,谁的生活就好;谁生活在山坳里,能照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的日子就黑乎乎的,就缺面无光。
③在靠北的办公室里工作了二十多年,深深感到向阳与背阴的巨大差距,在寒冷的冬天,向阳的房子本来有暖气,再加上明晃晃的太阳,在这面办公的人穿着夹衣上班,而背阴处虽有暖气,但还是觉得太冷,人要穿着厚厚的棉衣上班,即使是这样,暖气稍微跟不上,背阴的房间就冷得坐不住。背阴房间养的几盆花,花叶小,长得不旺,很少能有开花的机会。花儿的日子也不好过啊。在同一个季度,甚至在同一层楼里,只是因为背阴向阳的不同,这日子的差别可就大多了。同样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同呢?就是因为各人过的日子不同,也即拥有阳光的多少不同啊。
④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
⑤同一片树林中刚长出的小树苗,几乎大小一个模样,但几个月后就有了变化,那些叶儿大一些个子稍微高一点点的,就能多得一份光和热,就能多承接一份雨和露,几年时间后,同一片树林子中的树木就变得大大小小的,几十年过去后,大树就把小树荫蔽死了,应了那句古话:大树底下不长小树。当大树参天而立之时,谁还想得到那大树下灰黑僵卧的枯枝与大树是一娘所生的。
⑥曾经看过一篇短文,题目记得很清楚:《一米阳光》。大意是说一个青年与奶奶相依为命,因为生活在两个高楼中间的一个小房子里,每天只有一米阳光,他把最美好的一米阳光让与奶奶享受,整篇文章是积极向上的。但在我看来,一米阳光总是有限的,是万不得已,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那样,老奶奶的床就放在那狭窄的小房子中间,如果那老奶奶不用去捧那一米阳光,而是天天坐在阴凉处纳凉那多好啊。
⑦老家在陇东农村,童年的生活曾经在地坑庄子里度过,在漫长的冬天里,地坑庄子里的阳光总是来得迟走得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蹲在阳凹窝窝里晒暖暖,那是多么让人向往的时光啊。
⑧长大了东奔西走,偶然的一天才省悟自己受尽磨难也就是寻找阳光,寻找冬天里晒暖的地方啊。
⑨寻找阳光的过程就是过日子,母亲在世时总是劝我,要好好过日子。这好好过日子就是寻找阳光寻找温暖的过程,过日子要积极行动,要善于奔走。在我们家乡,把会过日子的人家称之为光阴好,把能过上好日子的人称之为能挖光阴。原来这光阴也能挖来啊。农民辛苦,经历春风秋雨夏暑,就是一种挖光阴的行为,挖光阴讲究的是行动,要积极去挖,才有自己的好光阴可言,才有好日子可过。农村人常有的一句话就是人有懒筋,把懒筋拉开了人就勤劳了。
⑩街面上多的是美容美甲店,电视上多的是养生养颜术,在我们普通人来说,那是相当遥远的事,美容与养生离我们劳动人民还很远,我们要做的事是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挖光阴,这才想到人类生活了几千上万年,还在祖祖辈辈地挖光阴,看电视上传播的一些所谓大片,也仍然是强调挖光阴的,弘扬崇尚的是一种力量、技术与勤劳,无论是哪个国度哪个朝代的艺术品都演绎的是同样一个主题,即挖光阴。
⑪汉字的妙处还在于:光阴,不但有光还有阴,也即热了往凉处挪,冷了往热处走。光阴一词充满了哲学意味,光阴是阴阳二极,是人生的正负两面。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于是盛夏就创造了空调,冬天就有了暖气。
⑫小时候读过一篇故事《火龙衣》,说是一个长工因为顶撞了地主,被地主关在磨坊中,长工冷得受不了,推上空磨转了一晚上,早上起来对地主说他穿了件火龙衣,简直热得受不了。故事的后半段不用说了,我想说的是长工靠智慧赢得了生存的机会,故事的本身也说明,日子要过好,就得行动起来,就得积极去挖光阴。
⑬如果住在地坑庄子里,就要早早地收拾柴火,种好庄稼,多收一些玉米秆、麦草,或者扫些树叶,把土炕烧得热腾腾的,把日子过富足。或者勤劳致富挣下钱买来大块大块的炭,把火炉生得旺旺的,火炉上熬上罐罐茶,烤上洋芋,那日子才叫过得有滋有味呢。
⑭如果生在北极,就能依靠祖上的遗传基因,刚出生后就可以在冷水中受得洗礼,更要在后天的生活中把身体历练得棒棒的,卧得冷雪,受得寒冻,并且在这样的地方生存繁衍,只有这样去做,光阴也就挖下了。


展开余下试题⑮思绪万千地正在往下写,几年不见的一个熟人来看我,张嘴就问,老荆,日子过得怎么样?
⑯正在挖光阴呢,我顺口答道。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在向阳和背阴的房间里工作的不同与同一片树林中小树苗成长的不同,都意在说明阳光对生命的重要性。
B.在作者看来,《一米阳光》中的老奶奶“去捧那一米阳光”值得赞赏;但若换个思路,“天天坐在阴凉处纳凉”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生活方式。
C.作者建议我们,作为普通人,不要做那些不切合我们生活实际的事情,而要立足于自己的现实情况,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好好过日子”。
D.作者说“光阴是阴阳二极,是人生的正负两面”“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这启发人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顽强拼搏。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通过比喻和对比,形象地解说了什么样的日子是“宽裕”的,什么样的日子是“紧巴巴”的,具体而生动。
B.文章第⑧段借助议论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为下文进一步揭示“寻找阳光”的内涵做铺垫。
C.作者善于借助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表达哲思,比如通过记叙读《火龙衣》的故事,说明“日子要过好,就得行动起来,就得积极去挖光阴”的生活道理。
D.这篇议论性散文围绕“过日子”展开联想,循着“什么是过日子→过日子的艰难→怎样过日子”来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有条理。
7.第④段中提到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这句话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8.文章以“正在挖光阴呢,我顺口答道”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留住美丽
李忠元
我一向喜欢花草,就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对每朵花都心怀怜惜。我认为每一棵花草都是有生命的,即便是名不见经传的野花,也和人类一样时刻需要呼吸,同样值得敬畏。
别人爱花草,也许都垂青于名花异草,而我却单单对那些野花小草感兴趣,对它们的成长与花落花开有特别的期待。那些小草,再普通不过,路边、草原上随处可见。所谓野花,就是小时候大草原上随处可见的野花,名字也稀奇古怪,登不了大雅之堂,什么烟火头、黄马料、小蝶花、药吊、婆婆丁、紫茄子花、黄花,但别看名字不伦不类,花却开得争奇斗艳,芬芳四溢。
小时候,我还是一个草原放牛郎,从早到晚在草原上,手握一柄长笛,骑在牛背上,一边放牧,一边吹奏,引来玉蝶花间飞舞,那意境俨然神仙一般。
那时的草原辽阔,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百鸟鸣唱。草原之上,藁草丰茂,像铺了一卷厚厚的毡子,走在上面软绵绵的,迎面扑来的是青草的清香。其间,一朵又一朵纯朴的野花交相点缀,把整个草原装点成五彩斑斓的世界,诗情画意,美不胜收。我经常和伙伴们在草原上流连,采野花、掏鸟窝、捉蛤蟆,做各种各样的游戏。等晚上回到家,还要把采来的野花插到水瓶里,让这些野花陪家人度过一段芬芳妖娆的时光。对于那些带根的花草,我则把它栽到家里的小园中,给它浇水、施肥,让它茁壮成长,把美丽留在身旁,延续下去。那时,家里的小园里还栽种着好几种野花,让每年春夏的小园姹紫嫣红,美丽非凡。
长大后,我离开农村,住上了楼房,但我还是喜欢将一些小花小草移栽到花盆里,欣赏它们花开花谢,仿佛重返童年岁月,顿感无限温馨。
对花草之爱,可能来源于母亲。母亲痴爱花,一年四季在家里养花,家里的花盆难以计数。只要是能开的花,她就爱不释手,非得把它移栽回家,把它们伺候得无微不至。
母亲一直蜗居乡村,她的小园见缝插针,种满了各种花草,春夏时节花团锦簇,五彩斑斓,给平凡的乡村岁月平添了无限生趣。
左右邻居经常慕名而来,欣赏园子里的花花草草。母亲非常仁慈,除了在物质上接济乡邻,还将自家养的花草赠予友邻。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母亲看到别人家的小园也开满鲜花,她便开心地笑着,与人分享自己的养花技巧。
母亲爱花出了名,她作为小村花神,播撒爱的花种,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将一种叫石竹的花扩散到小村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户人家。弄到这种花种,还有一个特别的经历。弟弟小时多病,为了治好他的病,父母经常奔波于各大医院。在医院就医时,母亲第一次看到石竹花,感觉此花矮小,如碟状,色彩艳丽,煞是好看。母亲动了心,捋了花籽回家种植,没想到石竹花生命力极强,很快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起来,开在园子里,齐刷刷一大片,如碟状的艳丽花朵分外惹眼,很快在母亲的极力推广下普及开来。
遗传母亲的爱花基因,我也很关注花草,对花草格外殷勤。可时代不同了,因为草原的过度开发,那些在童年时司空见惯的花花草草现在越来越难找到。所以,一旦看到哪一种野花,我都会视若珍宝,想方设法弄来花籽或幼苗来精心培育,在它上面捕捉童年美好时光的点滴记忆。
在我家阳台上,不但摆放着玫瑰、长寿、月季等,还摆放着几盆诸如紫茄子(紫花地丁)、婆婆丁等野花,闲暇时,我躬身窗前,浇水、施肥,一样也不落,一边伺候,一边满含期许,静待每一朵花开。
这些野花虽然植株低矮,但开起花来却毫不逊色,一朵一朵艳丽芬芳,惹人喜爱。周围邻居见了,都爱围在窗前观赏,啧啧称赞。
为了投母亲所好,讨母亲欢心,我有时也会把好看的花种或花苗带回家,让母亲栽在老家的小园里。
我一直钟爱丁香花,也曾采摘丁香花的花籽种在花盆里,待出苗后移栽到老家的小园里。盼望着,盼望着,经过父母的精心侍弄,两三年的光景,几棵丁香花终于开出繁茂芬芳的花朵,如期绽放自己的美丽。
父母望着开得烂漫的丁香花,闻着馥郁的花香,每每笑得合不拢嘴,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得到父母的肯定,我感到无比自豪,父母养育多年,能回馈一二,实属幸事。
此后,我更加关注花草,把更多的花草带回家,期待每朵花都开出绚丽的花朵,吐露出馥郁的清香,满足母亲的爱花情结,表达一下自己孝顺老人的拳拳之心。
(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花草”,表达了作者对花草的喜爱之情以及众生平等的观点。
B.第二段写野花小草的名字稀奇古怪,登不了大雅之堂,重点是为了表现这些野花小草的卑微。
C.母亲在自家小院里种植花草,“我”在阳台上养花,环境的变化也暗示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
D.母亲痴爱花,日常养花,“我”把好看的花种花苗带回家除了自身的热爱外,也有取悦母亲的意思。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指出在爱好花草方面“我”和别人的不同之处,也为后文介绍这些野花小草做了铺垫。
B.第四段对童年草原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草原的姹紫嫣红、生机勃勃,同时也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C.文章第六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我”在童年时对花草的热爱,引起下文对母亲热爱花草的描写。
D.本文语言朴素自然、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充溢着真挚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长辈的孝顺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11.在众多花草中,作者重点介绍了石竹花的故事,对此你如何理解?
12.本文为什么以“留住美丽”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1届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