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275  2021-01-0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5]
2021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冲刺强化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语言、文本特征类
备战2021年高考二轮冲刺高频、高危题型强化训练卷
第23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语言、文本特征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秋到栗子坪
陈应松
栗子坪,秋来了。秋天是从玉米的枯黄开始的,但结实的玉米也终于成为粮食;秋天也是从路边的打破碗碗花和野苦荬花开始的,黄的金黄,紫的艳紫。
云上的栗子坪在海拔1300米的地方,在湖北生产最好茶叶的五峰采花乡。但此处不产茶,产板栗,村庄的每个角落都是掉落的板栗,一颗颗的青果子,在路上、垄上任人踩、任人踏,在草丛间、水沟里任其老、任其烂。栗子坪的秋天,栗子熟了,玉米也熟了,白玉米,如此白,晶莹如玉,果然是玉石样的玉米,晒满了屋场,就像铺着一层和田玉籽料。
这个古老村庄的秋天很有古意,像在宋人的画中。山是轻描淡写的山,水是飞瀑流漱的水,若用好听的声音形容,就是淙淙流水,每个屋前屋后都有山泉环绕。树是古树,人也有古貌。九十多岁的老人坐在秋阳的阴影里,像是活了九百岁。秋收在这里也是静悄悄的,先收了晒白玉米,再是收烟叶。还有晒红辣椒、紫茄子,也是秋收的色彩。一个收五倍子的,背着满背篓的五倍子从山上下来。也不说话,咧嘴微笑,有劳动者的羞涩。
栗子坪据说成村在11世纪,它远离世界。山水相抱,战乱少侵,土家人在此繁衍生息,唱堂戏,跳丧舞,毕兹卡,撒儿啊,载歌载舞,活得有声有色。……有独特的野生红花玉兰群落,杜鹃在山中卷起团团春火,珙桐在枝头舞出阵阵白鸽。村庄一夜醒来,妩媚野性。到了秋天,这里依然有仙桃正红,与柿子桂花一起比艳。村里是一色的土家吊脚楼,五柱三棋,讲究的人家是七柱四棋,有新的,有旧的,都上过桐籽油。土狗静卧不吠,阳光明而不妖,家家门口挂有衣帽,背篓、背叉子,都萦绕着劳动耕耘的体味。街道一尘不染,田垄庄稼整齐。吊脚楼上的板壁前,吊着白色的玉米。进屋去,火塘上鼎锅里煮着香喷喷的腊肉土豆,头上挂着一排排熏肉猪蹄,这等生活,皇帝只怕也要艳羡吧。
这里的农家乐可能与山外的不同,吃是一方面,吃的人大多是在此小住的人。夏日此地没有溽热,亦无喧嚣。一位老将军,慕名而来,从老远到此住了几个月,天天提着相机拍这儿的美景。爱上此地的不少。沿路有栗花山庄、玉姐农家、染铺农家、奇泉渔家、临风阁农家、兴鑫农家,我们行到一棵至少两百年的古板栗树边,参天大树下有掉落的板栗铺路,有路牌“何家岭”,一个四合院建筑,却是三户人家,原来是何家银三兄弟。本来还有一兄弟,但这小坪住不下,住到坡底去了。几兄弟共一个屋场,中间有花台,合伙做农家乐,妯娌和睦相处,兄弟团结一心。我爬上何家银的吊脚楼,楼上有多个房间和床铺,干干净净。何家大嫂说,过去他们兄弟及孩子在外打工,十分辛苦,现在回来经营农家乐,一年一家也有十来万收入。一个客房平时八十元一间,逢上节假日,一百元一间。在这里避暑的人,吃香喝辣,一租就是几个月甚至一年的,这里没有蚊子,也不用空调。吹山风,喝山泉,推窗满眼青山绿水,庄稼就在脚下,晚上星空当头,虫鸣蛙唱。村民纯朴好客,存有周礼之风,朴者勤稼穑,秀者事诗书。我看到一个农妇在田里种大蒜,刨出土中石块,农妇对我们的到来似未有察觉,也许她对山外人不太在意,她沉醉的是刨土种蒜,这是这里的女人一千年来要做的事。
晚餐自然是秋收宴。何村长留我们吃晚饭,席开十四桌,这么多人,全村就像办喜事一样的,村里的食堂热气腾腾。在北风垭上,北风有了些劲厉。饭不可白吃,村长让我们留下些“墨宝”,这是个有头脑的人。文人经过,茶酒招待,留几个字也是古风。我写了染铺、蝙蝠洞、杜鹃岭、打子岩、卸甲寨、自驾游驿站什么的,一个高山的野村有这么多美好的名字,是何等有趣之事。村长告诉我们,村里几十年没来过这么多作家,我笑说,不说几十年,五千年这也是第一次啊。蒸肉、土鸡火锅、有机蔬菜、溪河小鱼……土家族宴客讲究的“十碗八扣”趁热端上八仙桌,待客人坐定,好客的村民抱着十斤大酒坛为我们斟酒,酒是苞谷老烧,是村里用山泉酿制的,用土碗盛着。跑堂的十多个,添饭也是大木盆。这不就是盛大乡宴么?村民说,村里办喜事也没有这么热闹。


浏览完整试题体验了土家乡宴,泡一杯采花毛尖,村里又为我们备下了联欢的篝火晚会。点燃大木柴,锣鼓铿锵响,我们欣赏到了土家族的摆手舞、撒儿嗬和毕兹卡。土家男男女女围着蓬勃大火,唱着他们民族的歌,跳着他们喜欢的舞。火光熊熊,火星飞舞,栗子坪的寒冷被驱散了,夜空被映红了,山村的夜晚沸腾了。这古老的土家的精灵之舞,灵魂之歌,在大火中飞旋,在霜风中扩散,在黛青色的山冈上激荡。
老想有这样一个去处,听流泉,看古松,杖藜桥东,足散烟霞。霜天古寺边,千里红尘外。村子不局促一堆,山野很开阔,每家守住一坪一丘,有山泉绕过,村夫古道热肠,状若圣人。庄稼安静,山峰沉稳,阳光白净,田畴井然。到了傍晚,山头红云聚集,群鸟归巢。心无物趣,坐有烟云。月下荷锄,默然相守,村霭袅袅,不问归期。宜昌五峰栗子坪,就是这样一个好地方。
(节选自《文汇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描绘栗子坪秋天的景色,先从成熟的庄稼写起,再写到村庄和人事活动,其中,还提到一位老将军慕名而来,连住了几个月。
B.何家银兄弟是栗子坪好客村民的代表,他们曾出外打工,因思念家乡,毅然回来经营农家乐,依托家乡的青山绿水,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C.作者在记叙自己一行人享用栗子坪村民提供的晚宴以及欣赏他们的歌舞表演的同时,赞美了新时代给栗子坪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气象。
D.文章结尾借写自己多年来的理想,再次勾勒“世外桃源”般的栗子坪悠闲、惬意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身处栗子坪的恬静、愉悦之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标题《秋到栗子坪》交代了时间、地点,诗意浓浓的秋日,作者来到宜昌五峰栗子坪,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是全文的线索。
B.文章开头写栗子坪丰收的景象,描写路边金黄艳紫的打破碗碗花和野苦荬花蓬勃绽放,衬托人们内心的喜悦,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C.本文语言感情色彩浓厚,直抒胸臆,声调和谐,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多采用长句,气势奔放如虹。
D.文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既生动地描绘了栗子坪美丽宜人的景观,又传达出作者喜悦、轻松的心情。
3.文中说“这个古老村庄的秋天很有古意”,“古意”指的是什么?请分条概括。
4.请结合本文分析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过手
朱以撒
喜好笔墨的朋友来,有时会提一卷纸,说是送给我的。摊开,已经很温润了,心里便琢磨纸的年头。他说是古纸,从一个旧官僚后人那里弄来的。又有朋友来,拉开公文包,抓出两锭墨,它们安睡在墨盒里很久了,此时立于桌面,乌黑、粗大,很安稳。如果用五指把住、研磨,出墨会很顺畅。由于纸、墨的出现,几次交谈都围绕它们进行,也使我知道一些人不谙书道,却以藏文房四宝为快,只进不出,如何都不愿割爱。所谓藏,就是一种吸纳、堆垛,算得上人的嗜好之一。
物越传越旧,越传越少,也就越见珍稀。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声名和地位,必须尽全部精力与智慧,或求人借力,方有所进。这是多难的一件事。物的升值与人相反,无须努力工作,躺着沉睡就可以了,这个世界不论发生什么巨变,它都一如既往地缄默。就像一张老纸,如果百年内不遇水火,伏在干燥的箱子深处,它就可以由老纸升为古纸。这种变迁随处可见——一个到遥远山乡插队的青年,后来离开了,再后来成为名人,当地就在他住的房门上挂个牌子,标上某某旧居,算是村子里的一个人文景点。随着时光流逝,房子越来越旧,价值越来越高。
这些老纸、古纸、老墨、古墨,我藏了起来。有时无事就打开看看,摩挲一番。南方多雨的日子,它们的气息会发生一些变化,从视觉和触觉上能感受到。我曾经到江南那个盛产纸和墨的古镇,看它们落满灰尘,在架子的角落里。引导者说年头久了,连包裹的那一层毛边纸都很有价值了。看了看价格,觉得是有意标高的。有人要抽一张纸让我试笔,我以为缘分未到,不想动手。真要动手,一开始就有一点目空的架势,信手抽一张纸,任百年、五百年之久,摊开,以铜镇尺镇住。抽一支笔,也不试,就直接濡墨后落下。此时一定是心无芥蒂的,势必把这张纸写满甚至写破,干裂晕润无所不及,那才是快哉快哉。物是为人驾驭的,而不是用来唬人的,我对物的态度大抵如此。
对于赠送者来说,不唯赠送的纸、墨,延及大红袍、紫砂壶,都会顺便附上“手作”一词,这两个字一出来,物品似乎就增值了。譬如装裱店里机器在那里工作,工人却说是手作装裱,我不质疑手工曾介入过,我想区分的是手工的精粗。比如老纸、老墨,绝对来自手工,虽然年头久了,还是可以看出工人曾经的动作是熟练还是生疏,他们的手有的可称为巧手,有的则是生手、笨手。这么多的纸、墨,来自不同年龄的手,还有背后千里万里相隔的情性,看起来都是一声不吭地炼烟、打浆,或全神贯注,或心不在焉,手感全不在一个格调上,也就使这些物件在后来越发生出差异。笔墨同道总喜欢说“人书俱老”,廉价地赠予上了年纪的人,这个“老”究竟是指手上功夫老辣、老到,还是暗指老朽、老化?有时和作品对照一下,还真是后者。
家族的收藏可以让人看到莫测的远处——只要物件不损毁,永远看不到收藏的尽头。我对“尽头”没有兴趣,一个人不能长生 与物厮守,也就没有义务以收藏的方式为后来人保留藏品。这一代人之所好,在下一代人眼里可能什么都不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趣味。收藏是很私人的事,此生可以因收藏而开心,至于日后,似乎不必多虑。当一个人不愿收藏了,觉得是个累赘,也完全可以使用这些藏品。不知从哪一天起,我开始用藏墨研磨,挥洒在那些藏纸上面。由于年份不同,指腕感觉也不同,神情上有了一种开张驰骋的肆意。物尽其用,不用又待何时?特别是具备了品位的物质,自己不享用,总想留给后来人,真是没有道理可言。


展开余下试题消耗老纸、老墨、古纸、古墨的那几年,日子过得特别慢,面对那条长流不尽的闽江,我总是缓慢地研磨着,使墨的颗粒更加细腻,墨香更充分地沁出来,以此来斟酌小楷尤佳。时光是不需要追赶的,也追不上,那么就坐下来,看一锭墨如何由高挑而至矮小。一锭墨屹立起来有那么高,急性子是受不了研磨的慢动作的,我倒担心一锭墨不经磨就化为汁水,那么时光就走得太快了。老墨、古墨都有自己的特点,坚实、细密,敲击时像青砖那般发出脆响。它们的消失往往让人浑然不觉,是坚硬无比的砚台锉走了它们的高度,就像一个人老了,他的盛气就弱下来。末了的一锭墨,就如同伏在水中的一片荷叶,接着,它化于水中,它曾经的坚硬,以柔软呈现。每一锭墨的终结都会使我有所思忖,从固体到液体,由于我的执着和力量而转化。
美好的东西不要放得太近——以前听人说起觉得很有哲理,然而过日子是不需要那么多哲理的。就像这些曾经有过美名的古纸、古墨,如果不用它们而任其沉睡,或敬它们供它们视若神明,它们就永远起不到作为物用的功能,而我在过手之后,就有把握和人言说什么是适意。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将人提高自己的声名和地位与物的升值进行对比,又举到山乡插队的青年所住房屋后来成为名人旧居一事,强调了物升值之易。
B.作者对一说“手工”物品就似乎增值了的现象不以为然,认为手工也有优劣精粗,并不是所有的“手工”都随时间的流逝而日益精巧。
C.作者认为藏品应该被懂得藏品的人收藏,另外,还认为人们收藏为的是开心,不必过多考虑日后,反对为后人保留而进行收藏。
D.古墨在书写人缓慢的研磨中由固体变成液体,直至消失,书写人在消耗着古墨,也在享受着适意——这写出了物为人所用的美好意味。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朋友给“我”送来古纸古墨,再由古纸古墨引出收藏的话题,自然顺畅,显示出作者成熟老练的写作功底。
B.第一段谈及一些人不谙书道却以收藏文房四宝为快,只进不出,看似随意,其实为下文表达“我”对藏品的观点做了铺垫。
C.第三段中“真要动手……就直接濡墨后落下”两句话多用短句,又多以动词为骨干,少修饰,干净利落,有一种明快的节奏感。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其中又以抒情为主,这是因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作者的态度。
7.文章内容写的是收藏,题目却是“过手”,对此你如何理解?
8.朱以撒先生的散文有一个特点是“闲散”,请结合本文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①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蜒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11)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12)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做出衣裳的是针线”,从父亲常说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一位传统手工裁缝对自己职业的尊重,表现了父亲质朴的品性。


展开余下试题B. 文中父亲年少便拜师学艺,饱尝生活的艰辛,“师带徒”这种方式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父亲最终得益于师父的严格要求。
C.父亲手艺有绝活,做得一手漂亮盘扣;但“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这体现了传统手工艺人保守、不能与时俱进的一面。
D.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裁缝生活不易,但父亲不贪他人之物,朴实厚道,手艺精湛,这是他深受乡人敬重的主要原因。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在内容上交代了父亲练就好手艺的原因,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叙事清晰,内容连贯。
B.描写父亲用画粉画线的“绝活”时,文章运用“捏”“拉”“压”“拈”“弹”等动词,彰显了父亲的高超技艺,富有立体感。
C.“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一句,运用比喻、借代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重之情。
D.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父母“白头偕老”,作者选取独具时代特色的生活画面来见证时代变迁,以小见大,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11.请结合文本分析题目“一针一线皆关情”的丰富意蕴。
12.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天坛十三记(之九)
肖复兴
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在天坛,柏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
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祈年殿和圆丘,俯瞰四周,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唱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
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圆丘,也是不适合的。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它是斜躺在那里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灾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载倒在地。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
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
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叶茂。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皴裂的躯干。这时候,我觉得它就像一只鸡婆,四周围绕着一群鸡娃,或者像一个孙儿绕膝的老爷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我一遍遍端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
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声,不是树的语言。树叶的语言,无须借助风。树叶也不是树的嘴巴。我们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呼吸,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说话,我们不知道树的语言是什么。我们的先人讲究天人合一,我们如今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我们和它们隔膜得很。
古柏很有特色,尤其是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历史而富于生命感的力度和深度。当年,梵高居住在法国阿尔的时候,很爱画柏树,即使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了,还在画疗养院里的柏树。他说:“柏树在线条和比例上都很美,像埃及的方尖碑。”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以这样崇高的比喻评价柏树。
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独钟,也曾经从绘画的角度说那里的古柏“躯干和树冠可以表现的元素太丰富了,随便换个角度都会感觉不一样”,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枝条,像是岁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在一起的大帅子有特殊的故事感”。
面对柏树,梵高是画家的角度,史铁生则是作家的角度。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梵高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
梵高画的柏树,是丝柏树,和天坛里的柏树不完全相同,而且,也没有天坛里的柏树古老。不过,他对柏树的这个“方尖碑”的比喻,让我感到新鲜。我想,如果在梵高眼里普罗旺斯的柏树是“方尖碑”,天坛里的古柏,尤其是我自童年就见到的这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又该是什么呢?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比“方尖碑”更崇高更合适的比喻,可是,思短词穷,一直没有找到。
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晷,由一根针一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状,指向天空。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着吗?而且,比日晷的倾斜度还要大。我觉得古柏、起码这棵古柏就像我们古代的日晷,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和天坛相配。
(有删改)
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以天坛的柏树为描写对象,由“天坛十三记”可推知,作者应记录了许多与天坛相关的事物,柏树只是表现天坛的一个方面。
B.“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写出了人们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又以帝王为例,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
C.由“我听不懂树的语言”到“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作者通过个人生活经验推及人类社会,写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隔膜。
D.梵高和史铁生对柏树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作者认为将他们两人的观点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天坛古柏的认识。
1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双线索贯穿全文,一棵斜躺的古柏是明线,古柏引起的联想与思考是暗线,明线暗线巧妙编织,显隐结合,使文章摇曳生姿。
B.“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我坐在它对面画它”,叙述性文字的插入,丰富了文章的表现方式,体现出作者与天坛古柏间的深情。
C.文章善用比喻,将一棵斜躺古柏比作了一个武士、一尊雕塑、一尊卧佛、一个老爷爷、一块日暑等,形象地展现出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
D.作者的散文文笔细腻,意味隽永,能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本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
15.如何理解文章前后两次写到古柏“和天坛相配”?
16.鲁迅在谈及创作时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的创作特点。
五、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7-20题。
瓦浪如海
肖复兴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1年新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