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362  2021-01-0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2]
2021届高考语文易错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段落、结尾作用分析不全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14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段落尤其是结尾作用分析不全面
【典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天湖
海桀
①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②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③你向她走去。
④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恍恍惚惚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
⑤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
⑥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⑦无限静卧于斯。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⑧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继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寂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弥漫着人烟和爱意的村庄与大地。
⑨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寥的忧伤。
⑩于是,你在自我的影子里结识安慰,在人生的沉浮中呼唤真情,在迷惘的苦痛中虛拟现实,在无序的回味里吟诵自然……既而,怀着稽首的肃穆,怀着洗礼的庄严,怀着对阴柔的向往,怀着对挚情的依恋,思念那西部的奇伟浩瀚,思念那独属于荒野的纯净,思念那原始的真实,思念那你曾触摸过的鲜活的梦境。
⑪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在那片超凡的泰然里,在那摇篮的煦暖里明亮着、闪烁着……
⑫你或许会说,西部的天湖的确很美,可我更喜欢长江黄河,我赞美大海的瑰丽,我崇拜汪洋的宏伟。
⑬我知道,在你心的屏幕上,一旦离开,天湖就正在远去,像退潮的浪花,苍茫在微濛濛的天际……
⑭一块块赤褐色的岩石袒呈开来,一片片鱼鳞状的沙滩裸露而去。
⑮可是我要说,你还是忘不了天湖啊!那天外世界的干净,那自然原始的真朴,那对生命本质的贴近,多么深厚,多么坦然;多么沉静,多么空灵;多么神秘,多么纯粹。寻阅一次,就会成为生命链条上的一个链扣。无须想起,不会忘记。没有痛苦,不思喜悦;没有哀伤,不求幸福……所有的只是那亲爱之中的本真的渴望,所有的只是那深不可测的生命的悲壮和交响……


浏览完整试题⑯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
(选自《经典美文》,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湖虽没有亭台楼阁的陪衬、船帆人群的热闹,却充满了无限的坦然和圣洁,可让人的心灵落脚在这充满爱意的境界中。
B.天湖的特异,主要表现在她古朴、安谧、空灵、和谐等优美动人的意境,这些给作者以深深的生命感悟。
C.本文写出了天湖的独特之美,她美丽迷人的景色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让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D.本文以深邃凝重的意蕴、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而具有独特的魅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开头,自然地引出了全文的描写对象——天湖。
B.文章绘形绘色地直接描写了天湖的清澈、静谧、古朴和神秘之美。
C.“液态的翡翠”“天然的水墨”“静默无语的仙女”“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运用借代、比拟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天湖的纯朴、柔静之美。
D.文章交替使用“你”“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叙述更切自然,富有感染力,表达出作者对天湖真挚的喜爱。
3.文章在写天湖时,插入一段(第⑨段)身处都市感受的描写,对此你何如理解?
4.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梦”,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易错点快攻】
【易错点】结尾艺术效果探究不全面
对结尾表达效果的探究,考生能找到很多答题信息点,但组织答案时往往出现重复、不准确、不全面、缺乏条理性等问题。具体原因是考生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或者是对常见的结尾类型及其表达效果不熟悉。
【对策】探究结尾艺术效果的四个方面。
1.结构/情节。 ①升起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 使情节连贯、紧凑、完整。
2.内容/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 +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3.人物。 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格或精神。
4.读者。打破读者心理预期,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震撼人心,给人以悲 伤(愉悦)之感。
探究句子和语段的作用。
1.根据句段所在的位置。一般情况下,文章开头的句子或段落起到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的作用;结尾的段落一般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旨的作用;而在文章中间部分的句段的作用则有预设伏笔、承上启下、照应上文的作用。
2.根据句段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运用记叙或描写的句段的作用是交代故事内容,使笔下的人物或情节更加形象、完整;运用抒情或议论的句段则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表明自己的观点,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分析句段的作用,要把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份久远的歉疚
阎连科
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怔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20世纪70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对阅读小说因过分迷恋,而对人生,也因此变得有些迷惘。想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地,不得不作于日出,息于日落;因此,并不相信你考取高中就可以不再耕田种地,可以让你变为不是农民的城里人了。也就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陪着同学们如同打哄看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升学考试。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而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
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叫得烦躁不安。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景况之后,他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又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我大姐那时常年有病),这样,也是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完,我和二姐在那个时候都端着饭碗,僵在父亲面前,谁都没有说话。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就像时间成了石块,无形地砌在了我与二姐和父亲之间。
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从灶房端着饭碗出来,说都吃饭吧,吃完了饭,再说这事。就都各自吃饭去了。
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处,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面条的一碗粗粮汤饭,到了门外的一棵树下。树下空无他人。我就在那乡村的空无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食。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我正为上学还是不上的迷惘里,下乡到我们村里的一个知青,男,穿着蓝色制服,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的顺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
他答着去了。
可我,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还看着他的背影,就像看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也就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
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和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
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
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
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
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着,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蚰的叫声,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睡到半夜时候,也许我刚要睡着,也许我已经睡着,刚好醒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轻柔地落在院里。接下,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犹犹豫豫,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推开了我睡的屋门,进来站到了我的床前。


展开余下试题我从床上坐了起来。
二姐说:“你没睡?”
我以“嗯”做了回答。
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
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
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
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
(选自《今日文摘》2020年第14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列举了几个典型事例“说不清自自己出生年月”“村人们说到公元年月要愣怔半晌,表现了当时农村思想文化方面的状况。
B.“无为而治”“随遇而安”在文章中到村里的知青,态度发生了改变。表明了我在开始时对考高中的态度很随便,后来我看
C.“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这句话富有深意,写出了我对外而生活的向往,我开始重新考虑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D.我的后辈们听了我和二姐的故事后,“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表明了两个时代差异很大,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写出我和二姐此时因为只有一人可以上学的问题而内心沉重。
B.“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这些语句引起读者的想象,为后文做了铺垫。
C.文章描绘了优美热闹的夜景,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为全文增添了一丝轻快色彩。
D.文章描述男知青时,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他与村民的不同,同时男知青“点头哼哈”的态度和村民“先和他说话”的恭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3.请阅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及作用。
4.本文画线部分隐含着二姐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5-8题。
夜 观 流 星
林清玄
读宋朝沈括著的《梦溪笔谈》,有一段谈到他夜见流星的事,非常有趣: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沈括学识的渊博早为后世所推崇,但我对这一段描述特别感到兴趣,并不是像有的学者说他对流星的判断正确早在西方天文学家九百年之前,而是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流星陨落的相似经验。
我幼年居住的乡里,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冷气,没有电扇,一到夏天夜晚,就没有人留在屋内,家人全跑到三合院中间的庭院里纳凉:大人坐在藤椅上聊天,或谈着农事,或谈着东邻西里的闲话;小孩子就围坐在地板上倾听,或到处追逐萤火虫。
小时候,家里有一位帮忙农事的老长工,我们都叫做他“玉豹伯”,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民间戏曲里的戏文故事,口才好,姿势优美,颇像妈祖庙前的说书先生。他没有儿女,因此特别疼爱我们,每年夏天夜里,我们都围着听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听到精彩的地方,我们甚至舍不得离开去捉跳到身边的大蟋蟀。
有一天玉豹伯为我们讲《西游记》,谈到孙悟空如何在天空腾云驾雾飞来飞去,我们都不禁抬头望向万里的长空,就在那个时候,一颗天边的星星划出一条优美的长线,明亮的星一直往我们头上坠落,我们都尖声大叫,玉豹伯说:“流星!流星!”然后我们听到轰然一声巨响,流星就落在我们庭院前不远处蕉园旁的河床。
一群孩子全像约好了似的,完全顾不得孙悟空,呼啸着站起往河床奔去,等我们跑到的时候却完全不见流星的影子,在河床搜寻一个晚上毫无所获,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第二天还特别起早,继续到河床去找,后来找到一颗巨大的黑褐色石头,因为我们日日在河床游戏,几乎可以确定那颗新石头就是昨夜的流星,但是天上的明星落到地上怎么会变成石头呢?是我们不敢肯定的谜题。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流星,在那之前,虽听大人说起过流星,知道天上的每个星星就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只要看见天上的流星陨落就知道地上死去了一个人。可是我常自问,地上时常有人去世,为什么流星是那么的罕见呢?还有人说,当你看见一颗流星落下的一刻,闭上眼睛专心许愿,你的愿望就可以实现,当时我们还是孩子,心中没有什么大愿,看到奔射如箭的流星,张看之不暇,谁还顾得许愿呢?
后来我还在庭院里看过几次流星,但都远在天外,稍纵即逝,不像第一次的感受那么深刻,心中只是无端的茫然,若是天空中的星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一刻落下的又是谁呢?不管是谁,人世里不是行者就是过客,流星落下不免令人感触殊深。如果流星是一个人的陨落,那么浩渺的天空就对应着广阔的大地,人的群落就是星的聚散,这样想时,我们的离恨别情便淡泊了许多——光灿的星落到地上只是一颗无光的石头,还有什么是永远的光明呢?
我总觉得不管有多少天文学家,尽管人类登陆了月球,我们对天空的了解都还是浅薄无知的,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多少天空的事物,而是它给了我们心灵什么样的启示。
从很年幼的时候我就爱独自坐着看天空,并借着天空冥想。一直到现在,我出门时第一眼都要看看天色,这或许是看天吃饭的农家子弟本性,然而这种本性也使我在大旱的时候想着渴望雨水的禾苗;在连日豪雨之际思念着农田里还未收割、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在巨风狂吼之时忧心着那些出海捕鱼的渔夫。天空的冥思是可以让我们更关切生活的大地,这样站在地上仰望天际,就觉得天空和星月离我们不远,也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心情。
我最担心的是,在我认识的都市儿童中,大部分失去了对天空的敏感,有的甚至没有好好地看过天色,更不要说是流星了。现在如果我看见流星,我想许的愿望是:“孩子们,抬头看看那一颗马上要失去的流星吧!”
5.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段中“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指玉豹伯因疼爱孩子而产生亲和力,以及他因为“脑子里装满了民间戏曲里的戏文故事,口才好,姿势优美”而在讲故事时散发吸引力。
B.第八段中“心中只是无端的茫然”,指“我”由流星的陨落想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从而产生迷茫失落的情感体验。
C.文章真切感人,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小“我”的天空冥思背后隐藏着大我情怀,隐藏着人们对天空的敬畏,对大地的情愫,对生活的期盼与忧思。


展开余下试题D.作者从自然宇宙写到人生社会,从乡村写到都市,旨在揭示现代都市儿童的生存现状,体现了他的人文思考与关怀。
6.下列对文中划曲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渴望雨水的禾苗”“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巨风狂吼”都采用了夸张手法,使文字形象生动,也体现出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
B.以“我”的视角为起点,在句式上整散结合,后半部分以整句的形式刻画出“我”身为农家子弟对土地渔农的天然忧思,情感在铺排中推进升华。
C.采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体现“我”内心的柔软敏感,对世界以善意相待,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
D.作者善于捕捉日常琐事细节,记叙儿时乡村生活的经历和心灵体验,在平凡生活中挖掘哲理与感悟。
7.简析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8.结合文本,赏析“流星”在文中的多重意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半个故事和三个结尾
凌可新
这么的,五七片雪花你根本没在乎,手里捏着蓝花瓷酒盅,有一种暖暖的感觉。望着小酒馆里出出进进的人,你笑了,尽管有一丝说不出的苦在里面,但你笑了。把盅儿里的酒咽下去后,你发现这家小小的酒馆其实十分暖和。你不对人忌讳你进城的目的,你是来领儿子的,你的儿子被关进监狱三年。你从未想到有一天会来领他回去,你曾对别人说你儿子死了,至少在你心里死了。但你却无法绕过他。
你丢下酒盅时已经醉了。你喝光了一瓶白酒。你朦胧着的意念中有一点清晰如旧:你又得亲手教训那不肖之子了。其实你对你的儿子一直是十分严肃的。儿子十分怕你,三年来你总是后悔对他的教育太少了、太轻了。要不,他也不会走这一步路。今天你来,就是为了弥补你的缺憾。你的手又痒了。你的手痒了三年了。
付了钱,你晃出酒馆。大约今天的雪是这个冬天最后一场雪了,它们一落到街面上,很快就化没了,不见了。你的手插在衣兜里,攥住一团东西。那东西冰一样冷,像一条死去的蛇。
这三年,一想到你儿子,你就气得头疼。你争胜要强了半辈子得到的好名声,没想到被你儿子一下子给败光了。你恨不得一刀捅了他,这个念头纠缠了你好长时间,今天你又可以收拾他了。想到这里你就笑,笑完了你又想哭。到现在你还是认为,只有棍棒才可以修理出一个有用的人来。
街很长,你向路人打听监狱在什么地方,得到的尽是吃惊的目光。儿子被抓起来后你从没去看过他,甚至不知道他关在什么地方。你认为不需要了。确实,儿子已经在你心里死去了。你一边走一边想象着跟儿子见面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你想象不出来他会是个什么样子。
远远地看见监狱了,你周身的热血开始沸腾起来。你吐了一口恶狠狠的浊气,抓攥着那团东西的手抖得厉害……
结尾一:
你红着眼走进接待室,一眼就看见了畏畏缩缩站在一边的儿子。忽然间你觉得儿子很可怜。他原来很明亮的一双眼睛已黯然无光。你似乎想扑过去紧紧抱住他,但马上又改变了主意。你走过去,恶狠狠地给了他两个无比响亮的耳光。你看见他哭了,泪水和鼻血弄了一脸。你把衣兜里的那团东西取出来,是一根漫透水的绳子,你拎着它在儿子身上死命地抽、抽、抽……
结尾二:
你红着眼走进接待室。你没有看见你的儿子,你问一个穿警服的人。那人冷冰冰地看了你一眼,说:“你儿子本来是今天刑满释放的,可他怕见到你,他说你以前打起他来不要命,他怕回去后你饶不了他,今天早晨,他撞墙自杀了!”一时间你懵了,握攥着那团东西的手松开了,你号啕大哭。但是晚了,一切都不可挽回了……
结尾三:
你红着眼走进接待室。你没有看见你的儿子,你问一个穿警服的人。那人一听你是XXX的父亲,立刻抓住你的手,表情激动地说:“你儿子真了不起!”你满面疑惑,不知道一个刑事犯怎么会了不起。那人继续说:“昨天半夜有个杀人犯越狱逃跑,你儿子见了,奋不顾身地扑上去,与他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他身负重伤倒下去,但却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你放心,他正在医院抢救……”
你慢慢地松开了握着的那团东西,呆呆地站在那里,一时间痴了。外边的雪花还在飘飘逸逸地下着。直到现在你才真正感受到,这大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雪天,竟然分外温暖迷人……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父亲认为“只有棍棒才可以修理出一个有用的人来”,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使得儿子十分害怕他。
B.小说生动地描绘了父亲进城领刑满释放的儿子的过程中复杂的心情,塑造了一位性格鲜明的父亲形象。
C.小说开篇写父亲对雪花并不在乎,出酒馆后又写雪“一落到街面上,很快就化没了,不见了”,暗示了小说的悲剧结局。
D.“这大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雪天,竟然分外温暖迷人……”一句,表现了父亲得知儿子的所作所为后的欣慰之情。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进城领出狱的儿子这件事为线索,在有限时间内展开故事,情节紧凑。
B.小说谋篇布局打破常规,给故事安排了三个结尾,构思新颖、巧妙。
C.小说选材立意以小见大,以一名父亲进城领出狱儿子的普通事件反映了家庭教育的大主题。
D.小说选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故事,可以直接向读者倾诉感情,且增强了亲切感。
11.在小说的“半个故事”中,父亲有哪些心理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12.这篇小说共有三个结尾,请根据你对小说的整体理解,围绕其中一种谈谈这样结尾的好处。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1届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