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42  2021-01-0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2]
2021高考语文复习一轮专练:散文阅读理解训练
2021高考语文复习专练:散文阅读理解训练
“散文理解词义和句意”过关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故乡的沉沦
耿 立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作原乡,作家钟理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荫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我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浏览完整试题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通过对照片的描写与感想,引出了下文的回忆与对乡土中国面貌变换的思考。
B.作者回忆童年在故乡背诵课文时常常仰望星空,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
C.作者有意曲解成语“背井离乡”的含义,是强调故乡在游子心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D.本文的语言饱含深情,深切的回忆交织着对农村现实的深刻思考,富有批判精神。
解析:选BB项,“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有误,应是表达对当初故乡的怀念。
★2.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沉沦”有几重含义。
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内容上的层递关系,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第二段写到“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田园风光的消逝”;紧跟着文章以友人和老兵的故事写人们背井离乡,远离童年的记忆;接着写到“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看不见灵魂的归路”。
参考答案:①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田园风光在消逝;②背井离乡,远离了童年的记忆和时光;③毁容整容后的故乡让我们的灵魂找不到归宿。
3.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
答:                                    
解析:分析题目的作用,可以从结构线索、文本内容和主题表达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②突出了中国广大农村的田园风貌正在被毁坏;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悲愤之情,引人深思。
★4.(原创题)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解答本题,先回归语段找到这句话,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含意。从文中来看,“故乡的土”是一个载体,承载着老兵对故乡、亲人的思念;“配制”意思是替代,因“土”对老兵的意义不同,故“故乡的土”是不可替代的,表现老兵对故乡的感情。
参考答案:故乡的土承载着老兵对故乡深刻的记忆、深切的怀念和对亲人的真挚感情,所以是无可替代的;这句话表达了老兵与故乡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散文探究标题和意蕴”过关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烟火气
吕 峰
自我有了记忆,母亲就与灶台、与烟火联系在了一起。灶台是乡村生活的恒久风景,它和那些粗糙干裂的手掌、那些因烟熏火燎而迎风流泪的眼睛,共同构成了农家生活最本质的背景,掩映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凡常四季。有了灶台就有了安宁和温饱,就有了繁衍和生存。
我清楚地记得,家里有一个大大的灶台,里面镶嵌着一口大大的铁锅。母亲忙碌之时,身影总是被白炽灯映照着,在墙壁上晃来晃去。她在灶前煮东西的时候,便把我放在厨房门口的一张小小的矮凳上。我坐在那儿,托着腮,看灶下熊熊的火,把整间厨房照得通红,而母亲瘦削的脸也淡淡地染上一层美丽的红晕。此刻,母子俩都没有说话,只有食物的香味,兀自在小小的空间里静静地回旋。
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母亲总是想尽办法改善生活。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无非是在玉米饼中加点白菜或绿豆做成的馅儿,或是偶尔炒个糖豆,蒸个花卷。母亲每每为了哄我多吃一些,便带我做一些小游戏。现在回想起来,玉米饼如何下咽似乎已经记不起来了,而留在记忆深处的则是那缭绕在灶台前无法割舍的浓浓亲情。
那时候,村里的每家每户几乎都有一个灶间,有一个烟囱通向屋顶。每当在野外割草或是放学回来,老远就会看到炊烟从村子里的一座座青灰色或红色的瓦房间袅袅升起。每当炊烟升起时,就会看见田埂上许多荷锄归来的人们朝着各自熟悉的那道炊烟走去,疲惫的脚步显得格外轻快。对于孩童们来说,我们熟悉村子里的每一座房子,也熟悉每一个烟囱、每一道炊烟。透过炊烟,我们可以知道是谁家的母亲在做饭;透过炊烟,我们可以亲吻四处飘逸的饭香,咂巴着口水,生出对生活的眷恋和向往;透过炊烟,我们还可以懂得父亲的汗水怎样瘦了自己的筋骨,肥了田间的谷穗。灶台和烟火就是乡下人的日子,是乡情汇聚成的一道优美独特的风景线,也是乡亲们生活的希冀和灵魂。
在我看来,烟火的味道也就是母亲的味道,它是母性的,缓缓上升,维系着整个村庄,也承载着村庄沉甸甸的希望和淌不干的汗水。所以,有村庄就有人家,有人家就有灶台,有灶台就有喜怒哀乐里的一日三餐。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烟火,就是守着一份幸福,一份满足。
一天天一年年,日子就在灶台前母亲的忙碌身影中流走了,我也像小鸟一样展翅高飞,背井离乡。可是,母亲却怎么也不愿意离开她居住的老屋。每次去看她,她总是蹲在厨房的灶台前,默默地给我们做饭做菜。生火以后,火势不够猛,她便用一根长长的吹管,对着灶下的柴火呼呼地吹气,火星子在灶下狂乱地飞舞。
火势够猛后,母亲便在灶台上以亲情为味精,为她的儿子、儿媳与孙儿做丰盛的饭食。厨房狭小而局促,我常常被烟气呛得呼吸困难。可是在烟气缭绕中掌勺的母亲那张汗水淋漓的脸上,总是隐隐地含着笑意。
母亲的烟火是不一样的烟火,也是独一无二的味道。每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母亲做的饭,我会萌生一种自信、一种满足,那就是在生活这条路上,我会很知足地工作着、生活着、爱着,不会再有饥饿感,会让一切都简单、平和、从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善于描写,乡村灶台的描绘、母亲忙碌的身影、村民晚归的画面……语言生动,充满深情,也令人难忘。
B.荷锄而归的人们朝着各自熟悉的炊烟走去时,“疲惫的脚步显得格外轻快”,是因为回家时人们摆脱了身上的重担,前行更为轻松。
C.文章第二段和第七段写“我”与母亲在厨房的场景,描绘母亲忙碌而幸福的形象,突出了母亲对“我”潜在的影响。
D.文章以“烟火气”为题,写乡下的灶台与烟火,写忙碌的母亲,表现了母亲的满足和幸福,突出了滋养“我”一生的浓浓亲情。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选BB项,“轻松”是因为有温暖的家在召唤。
2.文章语言真情而隽永,请说说最后一段中“不会再有饥饿感”的理由。
答:                                    
参考答案:①从物质上看,母亲所做的可口饭菜让“我”腹中充实,不会感觉饥饿。②从精神方面来看,母亲所做的饭菜充满爱意和幸福,也带给“我”生活的自信与满足,让“我”从容而平和地行走。
★3.“母亲的烟火是不一样的烟火”,结合全文,分析“烟火气”的深刻意蕴。
答:                                    
参考答案:①烟火气是乡情,是乡村生活的独特(永恒)风景,是对生活的眷恋和向往,是生活的希冀和灵魂;②烟火气是亲情,承载着努力和希望,带来了幸福和满足,让人自信、知足、平和、从容。
“散文鉴赏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过关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神眷顾的平原
简 
兰阳平原的孩子,首先认识的是水:雨水、井水、河水……一年两百多天自成一本雨谱,宜兰人恐怕大部分在雨天出生,死时听着雨歌敛目。
宜兰地形长得大胆,像一只从山脉跃下,打算盛海的“水畚箕”,众水汇聚只好归诸天意。这就难怪宜兰人长得水瘦水瘦,一街子来来往往,没几个胖;男的像瘦石、女似竹,眼睛里七分水意三分泪意,好像一生都是湿的。
宜兰人天生带山带水,性格里难免多一份巍峨的柔情,与人订交,动不动就靠近山盟海誓,且在浪漫中又自行加工“舍我其谁”的义气;可是,一旦出现严重裂痕,让他铁了心,其壮士断腕的气概又十分悲壮。这两种极端性格糅合在宜兰人身上并不难理解,柔情属水神后裔,悲壮来自先祖垦拓遗血。祖先们攀山越岭历经艰险,终于在溪埔、河畔落脚时,难免仰首大哭,自后柔水钢刀性格便定了。所以,鸭赏、胆肝与金枣糕、蜜饯成为宜兰名产,外地人弄不懂怎么“咸得要死”与“甜得要死”可以一起出品。只要了解宜兰人性格就懂,它总是加倍给,爱与憎、同志与异类,每一种情感都推到极致。
宜兰人讲“真水”,是动了真感情的,短短二字绕了九拐十八弯,声音极尽缠绵。早年我到台北,有一次买水果,试吃一瓣橘子喊声:“真酸!”老板马上换了表情:“宜兰的!”喜出望外,自家乡亲一切好说,他像不要钱似的猛往塑胶袋装橘子,我是八十给一百不要找,他坚持八十算四十,两人一面“推托”一面“牵拖”把宜兰县市地图复习一遍,总算在远房的远房亲戚那边找到更进一步的交集。这种萍水相逢的恋恋不舍,非常宜兰味。三山一海的平原里,装着水粼粼的人情。
站在我家大门往前看,通过广袤的稻原,最后视线抵达一列起伏的山峦。离家门最近的扭腰处约一百五十公尺,她就是“冬瓜山河”。离开故乡那年,她开始接受整治,逐渐变成今日面貌;没有亲见她转型的过程,保留在记忆里的,仍是她旧时的彪悍与沛然莫之能御的水魔个性。我喜欢坐在屋顶上,隐身于苍郁的丛竹间,想象低飞的白鹭鸶正沿着她的身体投下倒影,想象她抵达海口,终于释放被禁锢的灵魂。漂浮在乡野间的多神传说,让我自然而然形塑她的神格,点拨忧伤、鼓动幻想,甚至在不可言喻的压抑下,期待她借着强台而破堤决岸,赎回狂野与自由。
她,带来大水。水,漫入屋子的速度如厉鬼出柙,浩浩荡荡冲入大门,瓦解屋舍是人最安全的庇护所的定律。苍莽暗夜,一切浸在水里,无边界的漂泊感在我幼小的心内种下一株清明:毁灭与永逝乃动人的暴力。强风咆哮,折断竹身,随势横扫屋顶,砖落瓦碎 的声音如细针掉地而已;滂沱大雨摔击屋顶,耳膜只接收巨大鸣响,无法听辨身旁人的语句。
多年之后,我才发觉自己陷溺文字世界,是因为贪婪地想搜罗更多的唇舌替我抒发抑郁——来自那一条母河长年的鞭打,我愈从文字里显影她,愈了解自己的生命能量乃是从她身上获得的事实。她用一把锋利水刀,砍断我那扎入母腹的双脚,挑明那双痴恋蔷薇不愿远眺的眼睛,她把我赶出新月形沙丘,只交给我暴烈的想象去未知世界构筑自己的命运。即使是最落魄的时候,我在异地街头行走,依然感受她的刀尖抵在背后,冷酷地下令:不准回头。
宛如门神的龟山岛出现在火车右侧,整个太平洋吟诵远行之歌。十五岁那年,我忽然可以理解,在我之前无数离开兰阳平原的子弟,坐在火车里凝视龟山岛的心情:怯弱夹杂悲壮。他们可能趁火车驶入隧道时悄然抹去薄泪,肃穆地在心底为家乡种一棵承诺树,等两鬓霜白,会返回多台平原,回到雨神眷顾的所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孩子出生写起,中经外出闯荡,最后落叶归根,终老故里,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详略有致,张弛有度。
B.第三段里“与人订交,动不动就靠近山盟海誓”一语,运用了比喻手法,突出了宜兰人讲信用的特点。
C.第三段写宜兰名产鸭赏、胆肝与金枣糕、蜜饯,通过“咸”“甜”对立,意在说明宜兰人性格既柔情似水,又有壮士断腕的悲壮。
D.第四段最后一句“装着水粼粼的人情”,将抽象的人情具象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宜兰人天生带水、柔情似水以及重视乡情的特征。
解析:选AA项,“以时间为线索”分析不当,文章是以情感为线索的。
★2.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解析:赏析画线句时,可先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虑,该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分别指明比喻和拟人在句中的具体体现;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该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先用“长得大胆”写宜兰地形,赋予无生命的地形以人的性格,再以“水畚箕”作比,写宜兰地形的特征。全句通过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宜兰多雨水的特点,含蓄地写出了宜兰人天生与水打交道的特殊经历。
3.作者写兰阳平原的子弟离开家乡时的心情是“怯弱夹杂悲壮”,怎样理解这种心情?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作答本题,要抓住“怯弱”和“悲壮”两个词语,通过对词语的理解达到理解情感的目的。可以采用设问的方法来促进思考,如离开家乡时为什么会有“怯弱”感?为什么在家乡时没有这种感情?“悲壮”从何说起?通过设问和思考,可以从对家乡的依恋、对陌生地的担心和毅然前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解答。
参考答案:生于斯,长于斯,家乡养育了自己,自己对家乡又有着极大的信任和依赖之情,担心自己将要前往的地方能否像家乡一样美好,能否托身,“怯弱”是依恋和畏惧的共同反映。然而,有志者志在四方,雄鹰不可恋巢,纵然前程莫测,也应毅然前行,“悲壮”是勇毅的表现。
★4.(原创题)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文章是怎样描写“冬瓜山河”的。
答:                                    
解析:题干中已明确指出要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所以解答本题,首先应找出描写“冬瓜山河”的段落,接着对其认真研读和找出其虚写与实写的部分,然后举例说明,最后点明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文章写“冬瓜山河”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如“想象低飞的白鹭鸶正沿着她的身体投下倒影,想象她抵达海口,终于释放被禁锢的灵魂”,实写如大水“漫入屋子的速度如厉鬼出柙,浩浩荡荡冲入大门”。通过虚实结合,既突出它以前的彪悍、豪放和内在的狂野,又写了它被整治后的平和与被禁锢的状态。


展开余下试题 “散文分析结构思路和概括内容要点”过关检测
(2017•北京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遍,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 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解析:选DD项,从原文中“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可知,“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错误。
★2.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                                    
解析:第二段共四句话,都在描写和介绍根河。回答第一问,要对第二段逐句进行分析。第一句主要讲根河拥有巨大的生命力。第二、三句主要讲根河河水纯真清洌透明。第四句主要讲根河的两个方面,一是它一次次回到童年,一次次丰满成熟;二是它养育了两岸生物。据此分析可以得出根河的四个特点。第二问,分析根河的象征意义,就要跟人联系起来,就要重点把握根河与当地人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整体感知文章可知,根河象征着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品格等。
参考答案: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澈;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
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3.(原创题)文章第八段“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解析:第八段独句成段,很显然有强调意味,并且本段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分析时主要从这些方面结合文本作答。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本段写了新时期“山外人来看山,山上人搬下山”这一现象,独句成段,有明显的强调意味;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我们山外的人踏进根河的所见所闻所感,引起下文鄂温克人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告别山林,开启新的生活。
4.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答:                         
解析:分析“这河的深奥”的含义,要回到原文,看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文章主要写的是根河的特点以及鄂温克人的历史、精神世界、生活状态等,从这些方面分析“这河的深奥”体现在哪里即可。“我”“抵达不了”是因为“我”的身份,“我”是外来游客,探索不了“这河的深奥”是自然的。作者说自己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是对鄂温克民族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1高考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