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381  2021-01-0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1]
备战2021年新高考语文复习专项:小说类文本阅读
专题04 小说类文本阅读
【最新课标】
《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向分析】
分析《考试大纲》及近几年新课标卷试题可以看出:
1.全国新课标卷命题具有灵活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小说的阅读鉴赏,关涉思想情感、人物形象、叙事技巧、语言风格等文学阅读的核心要素,在全面考查文学素养的基础上,要求考生能敏锐地把握文本特色,准确地传达基于个体阅读经验的审美体验,这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鉴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从命题形式看,2016年前全国新课标卷小说命题都是设置4道小题:1道“5选2”的多项选择题,3道简答题。2017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设置1道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2道简答题,分值、阅读量和书写量均有降低,但试题的思维量并未减少,体现了“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的趋势。
3.小说选文范围广泛,题材多样。从选材看,中外作品均有涉及,中国小说以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体裁上,以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为主,偶尔会考查长篇节选。题材多样,有的揭示底层小人物的悲哀,有的展现淳朴真实的爱情,有的歌颂民族团结、人性善良……选材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一、整体阅读指导
(一)小说的基本概念
小说是文学类中的重要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二)小说的三个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小说独特的系统机制:通过以情节为主导、人物为焦点、环境为依托的结构,概括社会生活,绘制社会生活。
1.人物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情节
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但它经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浏览完整试题3.环境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从侧面刻画人物,显示作品主题。
(三)小说的主旨、主题
小说的主旨或主题是指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叙述和描写、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明确小说的主题。
(四)小说的阅读方法
小说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在高考中可通过以下方法快速读懂小说。
1.划分层次,梳理情节
先概括自然段段意,将概括出的内容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切分,这样,小说的构架就出来了,为下一步阅读作好了铺垫。相对于把握小说的典型人物、作品主题这些内在的、隐含的要素,情节是外显的,因而,厘清作品的脉络层次,由外而内是从易到难阅读小说的最好突破口。
2.依据情节,把握形象
塑造人物是在小说的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中来完成的,把握人物形象要依据小说情节(小说中发生的一件件事)来概括分析。
3.分析环境,明确作用
在作品中,环境对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有着特殊意义。分析环境,就是要理解环境描写与塑造人物的关系,与表现主题的关系,明确它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4.提炼整合,概括主题
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的具体体现,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类文本那样直白,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论来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这就是阅读小说“入”和“出”的过程,也是“悟”的过程。概括主题,除了要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含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这样多方联系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出小说主题。
5.分析技巧,领悟特色
小说中刻画人物时表现手法是灵活多变的,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人物间的对比、映衬等。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时,要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赏析,这样才能获得综合审美效果。
【真题解析】
文本阅读 阅读导引
(2018•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赵一曼女士
阿成
①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②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③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士兵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④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⑤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⑥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⑦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⑧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⑨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⑩《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⑪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⑫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⑬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⑭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⑮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⑯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⑰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⑱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⑲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⑳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21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22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23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24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25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26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27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28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29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30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展开余下试题○31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第一步:速读原文,明确小说要素。
从人物上看:
通过题目就可看出小说主人公为赵一曼女士。
从情节上看:
①~②段通过医院引入对赵一曼的描写,总写赵一曼“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
  ③~⑨段写赵一曼被关押在监狱中受审讯的情况。
⑩~○28段写赵一曼在医院中争取警士董宪勋、护士韩勇义,以及逃走被枪杀的情况。
○29~○30回到现实,通过写“我”与老人的对话,表现了赵一曼的革命事迹一直被人民铭记。
○31段通过书信,表现了赵一曼既有母爱的情怀,又有为国捐躯的大义两方面的性格特点。
从环境上看:
既交代了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也写到了现实中我所访问的纪念碑。
从主题上看:
赞颂赵一曼女士。
第二步: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
共三个题目:
第一小题为选择题,涉及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第二小题为简答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
在速读中已知,“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出现在第②段,显然应该在文本下文中去筛选答案。
第三小题为简答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在速读中,已知○29~○30写的是现实,其他段落则是写的历史。即使写历史,也有时间上的错位与穿插。
第三步:回归文本,逐题分析。
在速读文本和阅读题干的基础上精读材料,从原文文本“扣”答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一是下列选项是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二是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找准区间,分析选项。
题目共四个选项,涉及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
选项 选项分析 对应
考点
A 标题称“赵一曼”为“女士”,而不是“烈士”“同志”“英雄”等称谓,一改常规用法,表达的是作者对主人公的敬仰之情,还起到了吸引读者阅读的艺术效果。 标题
理解
B “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句话是大野泰治审讯报告中的话,结合第⑥段中“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可知“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错,属于内容推断过于武断。 情节
分析
C “我”与老人的一问一答,体现了赵一曼不朽的精神,尽管革命岁月已过去很久,但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人物
描写
D 文章以医院为切入点,将“我”与赵一曼女士联结起来,将她的特殊经历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凸显了她的英雄本色。 情节
安排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
【答案】 B
2.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一是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二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第二步,借助联想,迁移知识。
首先,明白文人的气质是什么。可以理解为如雅致、浪漫、睿智等。结合作品寻找主人公身上这几点的体现:喜欢丁香花(高雅,香气袭人,古代诗人多以丁香写愁,丁香在文学作品中多象征着高洁、美丽、哀婉的事物);深情回忆往事,回忆往事谁都可以,但深情和甜蜜的想象是属于文人的情怀; 感化青年,这是文人语言的力量。
其次,理解军人的冷峻是什么。可以理解为如意志坚定,不怕牺牲,冷静沉稳等,在文中寻找相关表现,即可做出答案。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一是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二是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三是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第二步,借助联想,迁移知识。
首先明确题干要考查的考点,“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叙述方式的好处”可以归为情节安排及作用类题目。这类题目应从主题的体现、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安排及效果三个方面来考虑。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二、分析小说情节
【思维导图】

情节是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包括四个角度。
考向一 梳理小说的脉络线索
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
1.单线形式
具体来说,小说的线索安排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以人物为线索。如鲁迅作品《孔乙己》以“我”——一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②以事物为线索。即所谓的“物线法”。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等。
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
④以空间、时间或人物心理为线索。
2.双线形式
有的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而暗线则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展开余下试题在小说阅读中,分析小说线索的独特之处,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但要注意的是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的。如鲁迅小说《药》“华家故事”和“夏家故事”的连接点就是“药”。
【真题解析】 1 (2015•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马 兰 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有两点:一是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二是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三是简要分析。
第二步,找准区间,梳理脉络。
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小说的主人公是马兰花,故事情节也是围绕马兰花借给麻婶钱,看病人不提钱,为钱与丈夫产生矛盾,收到麻婶女儿的信和钱来展开的。所以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而另一条线索则是麻婶借钱、记账、住院、去世,女儿还钱感恩。虽然麻婶母女还钱为暗线,着墨不多,但还是表现出了她们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丰富了小说的主题。而在表现马兰花一家因借钱而引发冲突的同时,将马兰花朴实善良、善解人意、做事有原则和麻婶母女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明暗线交织,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也更突出了马兰花这一人物形象。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他们的品质,丰富了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技法梳理】 
1.确定小说线索的方法
单线 关注文章的标题。
寻找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事物。
注意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借助某一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等。
双线 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但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如典例中的“钱(款)”,一条线是借款引起的冲突,另一条线就是还款的过程。找到了这个共同点,双线结构自然明了。
2.分析小说线索的作用
情节
方面 可使小说结构清晰,使情节集中、紧凑、完整。 双线结构:两条线索并行,丰富拓展作品内容。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人物
方面 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突出、更鲜明。
主题
方面 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考向二 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分析小说情节必须了解其常见的几种模式。
1.顺叙(基本模式)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其优点在于情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基本模式即:

作用: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晰,次序井然。
2.起伏(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备战2021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