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93 2021-01-18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3]
上海市闵行区2021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闵行区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监控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倩何人,______________,揾英雄泪!(辛弃疾《_______·登建康赏心亭》)
(2) 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3)韩愈在《师说》中用反问句强调择师标准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学校举行足球赛,小明作为年级足球队的守门员在出征前宣誓,他用诗句来表达自己做守门员的信心,你认为下列合适的一联是( )。(2分)
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宋代处在以盛唐为标志的古代社会鼎盛期的结尾,因国力的贫弱,内忧外患的侵扰,士人对社会动荡都有深切的体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使得仕途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凡此种种,都促成了“吏隐文化”的发育。
①向外拓展的能力和意愿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②由此情感和思致变得深沉
③而朝政难为与党争不断带给人的纷扰
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
陈胜前
①何为文化基因?其概念比较模糊。它是文化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民族与其他群体间不可完全通约的东西。尼古拉斯·韦德《天生的烦恼:基因、种族与人类历史》一书中指出:人类当下的存在是过去所有时间在内不断进化的产物,其进化单位可以是人类整体,也可以是稳定的社会群体。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基因会产生变化,最终影响到当下的存在。
②中国是农业时代的幸运儿,史前时代温带区域,具有农业起源条件的地方并不多,中国则同时拥有南北两个农业起源中心。农业是靠天吃饭,在农民的心中,最重要的是勤快,唯有勤快才可能有好的收成。跟狩猎相比,农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民族志中可知,农民往往瞧不上狩猎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狩猎者是真正靠天吃饭的群体,他们不会种植,很少储备,日子过得似乎很是自由潇洒,但少有保障。狩猎者之所以不愿意从事农业,多因为农业太辛苦,工作单调、繁重,需要长时间等待才有收获。中国人的吃苦耐劳是写在基因里的,这一点也是世界对在外打拼的中国人的印象,这背后无疑有千百年来吃苦耐劳生活历练的影响。
③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一部不同文化、不同族群融合的历史,非常幸运的是,中国完成了这一过程。相比而言,欧洲错过了融合的最好时机。历史上的中国统一局面远多于分裂,这其中文化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无疑有许许多多的矛盾与冲突,最终都为文化包容所化解。当代世界上许多地方还在为宗教矛盾相对立,中国早在上千年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包容作为一个优秀的文化基因在这个分化对立严重的世界上显得非常珍贵,设若这个世界多一些包容,何至于有那么多的冲突,那么多的流血。
浏览完整试题
④中国人思考问题的习惯总是先整体而后局部,比如中国人对“战略”一词的定义,就认为它是整体性、全局性的问题。而西方对“战略”的定义就是如何去战胜对手的、非战术的策略。整体性思维赋予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有较好的宏观把握能力,而在微观、中观上较为忽视。考察西方当代社会科学,就会发现他们在中层的理论方法方面做得非常好,很值得我们学习。整体性思维的根源就是中国漫长的农业生活史,农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化生态系统,它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生产与自然节律一致,与动植物的习性一致,与人本身的需求一致,整体性是生存的保证。相比而言,西方农业不是自给自足的,谷物农业与畜牧经济存在固有的矛盾,还需要通过远距离贸易才能满足生活需要,由此更偏向对抗与外求。
⑤上万年的农业生活,强烈的家乡、宗族观念形成一个个关系密切的群体,不合群的人是难以把基因传递下去的。也正因为合群,中国人也就成了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族群之一。文化是社会性的存在,因为有社群存在,种族文化彼此区别,各有共性,各自发展。不过,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个人经济能力与地位的提高,个人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影响,年轻一代合群性弱了许多。
⑥罗素对中国社会的观察有一种旁观者的清明,他注意到一个我们几乎忘记了的中国特性,那就是雅致!琴棋书画诗酒花,中国人的生活已经为近万年农业社会的历史所积淀的文化意义所渗透。中国人可以欣赏素墙上梅花的阴影;可以在阴翳中沉醉于若有若无的画像;写诗追求典雅、精致、含蓄、传神;书法若是没有上溯古代碑刻名帖,笔墨之间看不出联系来,纵然工整也不会有人欣赏。这也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先民对玉石的爱好上,玉的美就是含蓄的,含蓄也成了中国审美的特征。如果不是中国文明绵延不绝,我想不可能有积淀深厚的文化意义,也就不可能有如此悠长的回味。因为经历多了,中国文化不屑于那种没有余地、赤裸裸的表述。
⑦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源在此,向史前时代的追溯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过去数千年中,大部分时候这些文化基因是有利的,近现代则饱受诟病。正当我们即将要将其抛弃的时候,它似乎完成了调整,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当代社会的发展找到了契合点。
(选自《读书》2020年第7期,有删改)
3.第①段中加点词“通约”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下列能够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
A.地处温带是史前中国农业起源的必要条件。
B.欧洲人由于不包容而错失融合的最好时机。
C.因年轻一代的成长,传统族群将逐渐解体。
D.部分史前的文化基因将融入时代不断延续。
5.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相比于农民,狩猎者的基因里没有写入吃苦耐劳。
B.如果这个世界上都是中国人就不会有冲突和流血。
C.罗素是发现被中国人自己遗忘的诗性文化的第一人。
D.先祖们很早就选择了崇玉,玉也蕴含了中国的文化。
6.概述本文的写作思路。(5分)
7.请根据本文的观点,分析黄庭坚《登快阁》一诗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基因。(4分)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山坡上的糖
毛云尔
①在冬天的山坡上,迎着呜呜作响的北风跑来跑去,最消耗体力,所以,跑着跑着,我们的肚子开始咕咕叫起来,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停下脚步,寻找可以吃的食物。结果,很让人失望,山坡上空空如也。
②如果是春天,在山坡上跑累了,肚子咕咕叫起来,我们会就地坐下来,一边喘着粗气,使呼吸慢慢平缓,一边伸手摘几朵野花放进嘴里,这样的话,饥饿感很快就消失了。这种野花,红色的花瓣仿佛放在红色染料里染过一样,特别鲜艳醒目。
③到了秋末,天气渐渐变凉,大地上的草木由盛而衰,那些能吃的东西便开始退潮一样,从我们这些孩子的视野里消失了。这时,也正是大雁飞往南方的时候。这些个头很大的鸟儿,从我们头顶上一拨接着一拨地飞过。它们飞得很低,可以看清楚它们张开的喙。是的,它们张开着喙,不停地飞,这个样子,像极了在山坡上奔跑的孩子。我们这些喜欢张开着嘴巴在山坡上奔跑的孩子,在这方面具有深切的体验。我们可以想象风如何从它们张开的喙里灌进去,可以想象因为灌进去太多的风,大雁的肺部产生了隐隐的像游丝一样的疼痛。当这些大雁飞过了前面那些山峰,整个天空骤然沉寂下来。
④大雁迁徙的时候,是村子里的孩子最安静的时候。我们坐在山坡上,仰着头,我们的目光以及小小的身体,随着大雁缓慢地转动。这时候,如果从远处看,这些坐在山坡上的孩子,仿佛一丛丛说不出名字的草木,被风吹拂着,不停地倒伏下去,继而又抬起来,如此反复。或许是这些南飞的大雁吸引了我们太多的注意力,我们不再感到饥饿。偶尔,我们会从屁股底下的草地上,扯几片草叶子放进嘴里咀嚼。记忆里,似乎是在嚼过这种草叶子之后,辽阔的秋天便被冬天取代了。
⑤冬天来了,我们这些喜欢奔跑的孩子,还是像过去那样奔跑,我们从一面山坡跑向另一面山坡,谁也不知道这样的奔跑到底具有什么意义。村子里的大人们将我们打发到山坡上去,他们挥舞着手说,去疯跑吧,跑得越远越好!因为只有我们这些爱吵闹的孩子离开了他们的视线,这些稳重的大人才可以安下心来做一些事情。比如父亲,可以拿起毛笔,在报纸上作画,重温一个画家的梦想。比如母亲,她会利用稍纵即逝的冬日下午的时光,亡羊补牢似的继续做那些越冬的准备工作。不能不说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没有了大人的呵斥,我们的奔跑变得更加放肆,更加无拘无束。现在想来,这样的奔跑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是的,我们这样跑来跑去,是因为我们小小的身体有一种神秘的欲望在蠢蠢欲动,在一刻不停地驱使着我们。我们当时年纪还太小,还说不出这种欲望的名字,还描绘不出它那种毛茸茸的样子。直到这些奔跑的孩子有朝一日长大了,他们才蓦然明白,他们身体中的这种欲望与飞翔有关,他们的奔跑其实就是飞翔之前的助跑……
⑥然而,我们还尚未飞起来,我们的肚子却已经咕咕叫唤起来了。我们必须寻找一点裹腹的食物吃下去,将嚣张的饥饿挫败,不然接下来,我们的奔跑将无以为继。可是,这是草木衰败的冬天啊,那些为我们提供花朵、提供叶子以及果实的草木全都枯萎了。就在我们失望的时候,有一个孩子喊起来,我们可以吃草根啊。于是,我们开始手脚并用,刨开那些松软的沙土,饿极了的我们像牛一样咀嚼着这些宛如铁丝的茅草根。这些宛如铁丝的茅草根,这些白中泛黄俨然动物骨骼一样的茅草根,竟然像一座小小的糖的仓库。无疑,这些糖,是这些茅草用来抵御这个漫长冬天的能量,是这些茅草积攒下来的从冬天慢慢走向春天所需的粮食,可是现在,它们将这些糖无私奉献给了这些奔跑着的孩子。
展开余下试题
⑦在我的记忆里,从春天到冬天,我们这些孩子都在山坡上奔跑。我们的身体里,吃下了许多草木的叶子,吃下了许多草木的花朵,吃下了许多草木的根,可是最终,我们都没有飞翔起来。我们不免有些沮丧。渐渐地,我们身体里奔跑的冲动消失了,飞翔的欲望像水土流失一样从身体里消逝了。就在这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竟然长大了。长大了的我们,往往对这些草木视而不见。然而,这些记性很好的草木,还清楚地记得我们这些孩子在山坡上奔跑的情景。它们看见我们从山坡上走过,看见我们匍匐在大地上,会发出一阵阵类似叹息的喧哗声。好像它们在愧疚不已,好像它们在责怪自己没有为我们这些孩子提供足够多的糖,才导致我们最终没有飞翔起来。
(选自《散文》2018年第7期,有删改)
8.第③④段都写了孩子们观看大雁,但作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视角,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9.赏析第⑥段的画线句。(4分)
10.文章以“山坡上的糖”为题,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11.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5分)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秋夕宿石门馆
唐·丘丹
暝从石门宿,摇落四岩空。
潭月漾山足,天河泻涧中。
杉松寒似雨,猿鸟夕惊风。
独卧不成寐,苍然想谢公。
12.第一联中扣诗题中“夕”字的字词是____________。(1分)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冲淡平和 B.幽冷峭洁 C.刚健洒脱 D.深沉含蓄
14.本诗二三联写景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7分)
①桓彝,字茂伦,谯国龙亢人。彝少孤贫,虽箪瓢,处之晏如。少与庾亮深交,赴齐王冏义,拜骑都尉。寻辟丞相中兵属,累迁尚书吏部郎,名显朝廷。
②于时王敦擅权,嫌忌士望,彝以疾去职。尝过舆县,县宰徐宁字安期,通朗博涉,彝遇之,欣然停留累日,结交而别。先是庾亮每属彝觅一佳吏部及至都谓亮曰:“为卿得一吏部矣。”亮问所在,彝曰:“人所应有而不必有,人所应无而不必无。徐宁真海岱清士。”①因为叙之,竟历显职。
③苏峻之乱也,彝纠合义众,欲赴朝廷。其长史裨惠以郡兵寡弱,山人易扰,可案甲以须后举。彝厉色曰:“‘夫见无礼于其君者,若鹰鹯之逐鸟雀'。②今社稷危逼,义无晏安。”乃遣将军硃绰讨贼别帅于芜湖,破之。会朝廷遣将军司马流为贼所破,遂长驱径进。彝以郡无坚城,遂退据广德。
④寻王师败绩,彝闻而慷慨流涕,进屯泾县。时州郡多遣使降峻,裨惠又劝彝伪与通和,以纾交至之祸。彝曰:“吾受国厚恩,义在致死,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如其不济,此则命也。”遣将军俞纵守兰石。峻遣将韩晃攻之。纵将败,左右劝纵退军。纵曰:“吾受桓侯厚恩,本以死报,吾之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国也。”遂力战而死。晃因进军攻彝。彝固守经年,势孤力屈。贼曰:“彝若降者,当待以优礼。”将士多劝彝伪降,更思后举。彝不从,辞气壮烈,志节不挠。城陷,为晃所害,年五十三。
⑤时贼尚未平,诸子并流迸,宣城人纪世和率义故葬之。
注:①海岱清士:海内清正廉洁的人。②语出《左传·文公十八年》。鹰与鹯:比喻忠勇的人。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四》
1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于时王敦擅权( ) (2)以纾交至之祸( )
16.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寻辟丞相中兵属( )
A.寻找 B.不久 C.继续 D.谋求
(2)因为叙之( )
A.依次序排列 B.叙述,述说 C.记述,著述 D.按功提升
17.翻译第④段画线的句子。(5分)
吾受国厚恩,义在致死,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如其不济,此则命也。
18.用“/”为第②段画线句断句。(3分)
先是庾亮每属彝觅一佳吏部及至都亮曰
19.简析第③段桓彝引用《左传》中语句的用意。(2分)
20.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作者是怎样刻画桓彝这一人物形象的。(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兰溪县灵隐寺东峰新亭记
唐·冯宿
①东阳实会稽西部之郡,兰溪实东阳西鄙之邑。岁在戊寅,天官署洪君少卿以为之宰。君之始至, 用信待物,用勤集事,信,故人阜,勤,故公济,未期月而其政成。后三年夏六月,余过其邑,洪君导余以邑之胜赏,于是有东峰亭之游。
②背城之,半里而近,初届佛刹,刹之上方而亭在焉。松门盖空,石道如带,足倦累息,然后造夫极焉。向之池隍馆宇之多,旗亭阛阓之喧,途道往来之众,薄书鞅掌之繁,顾步之余,忽焉如失。但山风飕飕,岭云峨峨,飞轩凭虚,洞壑在下。向背殊状,昏明异色。指遥青而点黛者问之,则曰某山某岩,某林某墅。指远白而曳练者问之,则曰某洲某渚,某湫某塘。高深互呈,心目相竞,飘若象外,意其幻成。
③余既谐其私,爰究其本。先是邑微登攀游观之所,洪君曾是挈俸钱二万,经斯营斯。因地于山,因材于林,因工于子来①,因时于农隙,又何易也!崇山濬谷,佳境胜概,绵亘伏匿,一时发朗,又何能也!
④君在建中、兴元之间,为江南西道节度使曹王所知。时方军兴,贼寇压境,供亿仓卒,赋平人和,王实赖之。故御史大夫郑滑节度卢公群与君尝同僚,每号之曰:“精金百炼,良骥千里。”诚矣。然则是邑之理,兹亭之胜,于君之分,不为难能。夫播芳尘而鼓馀波者,非文莫可。遂揽笔为记,刊于石而附诸地志焉。
注:①子来:自愿来。
(选自《唐文粹》)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且 B.则 C.然 D.夫
22.第②段的对比描写很有特色,请赏析。(4分)
23.第③段画线句中的“私”指______________;“本”指_____________。(2分)
2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前后呼应,撰文的缘由和撰文的目的混融一体。
B.本文以游踪为线索,叙写登亭揽胜的所见所感所思。
C.作者认为好的文章有传扬善举美名使之不朽的价值。
D.作者赞赏洪君时流露出洪君是大材而被小用的意思。
25.本文题为“兰溪县灵隐寺东峰新亭记”,但写“亭”的笔墨并不多,且意不在“亭”,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三 写作 70分
26.作文。
刻意地特立独行是否就能避免随波逐流?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闵行区一模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10分
1.(5 分)(1)唤取红巾翠袖,水龙吟 (2)香雾云鬟湿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5分)(1)C (2)B
二、阅 读70分
3.(2 分)找出共同点
4.(3 分)D
5.(2 分)D
6.(5 分)文章首先以设问和引用(1分),指出文化基因具有独特性、历史性和现实影响力,为下文奠定立论的基础(1分),接着从民族发展的历史角度和与其它文化的对比中(1分)分析指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有勤快、包容、整体性、合作、雅致等因素(1分),最后联系现实,指明这些文化基因在现代面临的挑战和生机(1 分)。
展开余下试题
7.(4 分)【答案示例】黄庭坚的《登快阁》写渴望从俗事中脱身,投身自然审美、琴酒自娱的生活,体现了对雅致的艺术性生活的追求,在表情达意上用借景抒情、用典、选取优美典雅的意象等方式,体现了含蓄的文化特征。
【答题要点】文化基因特征(1分),呈现的具体内容(3分)。
8.(4分)【答案示例】第③段采用孩子们的视角描写大雁(1分),体现了孩子们观察的仔细(1分),这样有利于写孩子们移情于雁,借大雁写出自己奔跑的感受和想象中飞翔的感受(1分)。第④段通过“从远处看”,采用旁观者的视角写孩子们观察大雁的情形(1分),表现了孩子们的专注、好奇,与山也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山野自然的一部分(1分)。多视角的描写,有利于全方位地展现了孩子们观察大雁时的情景,也有利于表达孩子们丰富的内心思想感情(1分)。
【答题要点】视角 2 分,作用答出 2点即可。
9.(4分)【答案示例】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把草根比作铁丝、骨骼和仓库,分别写出茅草根的干枯、瘦小、刚韧而又富含糖分的特点(1分),两种特点形成反差(1分),写出了孩子们吃到草根时的欣喜之情(1分)。照应标题(1分),表达了作者对苦难童年的复杂感情(1分)。
【答题要点】手法1分,效果 3分(答出五点中的任意三点即可)。
10.(3分)“山坡上的糖”,指山坡上生长的能够给孩子们充饥的花草,也指无私奉献出体内的糖给孩子们的草根,还指那些一直记着孩子、关心孩子们的草木。它是孩子们成长的见证,也是作者对痛苦童年的记忆。
11.(5分)【答案示例】本文通过回忆童年的生活,表现了孩子们童年时的童真、梦想和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1分),反思了随着人的成长,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疏离(1分),及由于童年得不到丰富的滋养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欲望及对自由的追求(1分),指出了当时所处环境的恶劣,(1分),引发人们进行反思和总结(1分)。它警示我们,在生活中要珍惜理想、滋养理想,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不要放弃对理想的追求(1分)。
【答题要点】思想概述 3分,评析 2 分。
12.(1分)暝
13.(2 分)B
14.(5分)【答案示例】1.本诗二三两联写月亮倒映在山脚下清澈的潭水中随波荡漾,天上的银河也倒映在山涧的河流中,如同从天而降;杉树和松树的叶子在秋风中坠落,如同寒冷的秋雨,发出沙沙的声响,树上的猿猴和宿鸟被阵阵秋风惊醒,发出尖利的惊叫。作者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来写景,其中“漾”和“泻”极富动感,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生动地写出山间秋夜的清幽与空旷,并表达了诗人与谢公一样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答题要点】赏析 2 分;角度2 分,情感1分。
15.(2分)(1)独占、专享 (2)缓解
16.(2分)(1)B (2)D
17.(6分)我蒙受国君的深厚恩德,按道义应该献出自己的生命,怎能忍受耻辱来和叛贼来往通话!如果这次平叛不能成功,这也就是命啊。
18.(3分) 先 是 /庾 亮 每 属 彝 觅 一 佳 吏 部/ 及 至 都 /谓 亮 曰
19.(2分)说明清除背叛朝廷的人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并表明平定苏峻叛乱的坚定决心。
20.(3分)【答案示例】通过桓彝自己“去职”却举荐徐宁,表现他的正直无私;通过平叛中的“厉色”“慷慨流涕”“辞气壮烈”等神态的正面描写,体现出他的坚贞不屈。通过俞众的坚守兰石、力战而死的表现表明其作为部下深受桓彝影响,侧面体现出桓彝忠勇的品格。
【答题要点】正面描写(含神态、语言、动作等)、侧面描写(含反衬、正衬)。手法1分,事例1分,人物形象特征 1分。
21.(1分)B
22.(4分)【参考答案】将山下幽深景象与山上的开阔景象相对比(1分),山外喧闹和山里清净相对比(1分),突出强调山里、山上的开阔与清净特征,强烈的反差(1分),给人如入幻境、物我两和的审美感受(1分)。
23.(2分)“私”指游玩。“本”指亭的来历。
24.(2分)B
25.(4分)本文写亭,对亭的外貌形制没有描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亭”的来历、建造过程和亭周围的景色(1分),还写了洪君稳定一方、供应军需的事迹和同僚对他的极高评价(1分),作者意在写人,赞扬洪君为政善治、举重若轻、造福一方的功绩(1分),并希望以此来垂范后人(1分)。
26.写作(略)
上一篇:
上海市崇明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12月)语文试卷
下一篇:
云贵川桂四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上海市闵行”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