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361 2021-01-19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1]
百师联盟(全国卷)2021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三)语文
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全国卷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间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统称,指的是人民群众抒情言志的口头韵文作品。它是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内容最丰富,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历来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一种文学样式。
我国民间歌谣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原始社会开始,它就一直伴随着人民的生活,在人类的集体劳动中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诗歌起源于劳动,最早的诗歌,就是民间歌谣。那时没有文字,民间口头歌谣是唯一的诗歌形式。正如《淮南子》中所说的:“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杭育(yo)杭育派”,这就是原始劳动的节奏和韵律。
这些自然的呼声,如果填上实词,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内容,就是歌谣。《吴越春秋》所记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是远古时代,最早也是黄帝时代的作品,它所描写的只是几个连续的动作,所使用的是竹弓、土弹等简单的劳动工具。八个字,四个停顿,术语简单的一反一复的节拍。其大意是:截断竹子,用弦索把它连接起来;飞射土弹,逐击那奔跑的鸟兽。这是一首反映狩猎过程的原始歌谣。
到了农耕时代,歌谣的内容也就不同了。如《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据传这是伊耆氏蜡祭时的祝辞。从内容到句式,都比《弹歌》复杂一些,但章法有些相似,都是用四种相同事物的并列,在同样句式的反复中来表达中心思想。这一特点,是由于劳动动作的反复而产生的节奏所决定的。
到了夏商时代,歌谣由描写劳动生产开始转为揭示社会面貌,成为“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的工具。歌谣从此具有阶级性质,题材的内容也大大扩展了。周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向封建经济过渡的时期,出现了一个灿烂的民歌时代,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和小雅中的小部分就是民歌,其数量占《诗经》的一半左右。其后的《乐府诗选》、《汉魏六朝民歌选》,又展示了民歌创作的又一高峰,其题材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广阔深厚的现实主义基础,形式从四言到五言,从五言到七言,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的《明清民歌选》明冯梦龙的《山歌》清杜文澜的《古谣谚》李调元的《粤风》等,都保存了不少古代优秀的民间歌谣。
我国人民历来爱唱歌,通过歌咏表达自己的心理和愿望,针砭时政,传达感情,交流经验,调节劳动。民歌是劳动人民心上的话,是他们斗争的武器、精神的食粮。人民群众热爱它,保卫它。“刀刀子拿来头割下,死不了还是这个唱法”(甘肃“花儿”);“只有嘴巴抢不去,留着还要唱山歌”(云南民歌);“唱到云开日头出,唱动天地口不渴”(安徽民歌)。唱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劳动唱歌,各种礼俗仪式唱歌,谈情说爱唱歌,生活的各种场合都有歌。我国还有多姿多彩的民间歌会,都有相当的规模,一直流传到今天。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简明民间文艺学教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歌和民谣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口头韵文作品,但是它们都属于民间歌谣。
B.我国民间歌谣历史悠久,在我国原始社会初期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C.随着原始劳动内容的转变,农耕时代和远古时代的民间歌谣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D.周代出现了一个灿烂的民歌时代,因而诞生了《诗经》这样的民间歌谣经典之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列举我国不同时代的民间歌谣作品简要地展示了我国民间歌谣的发展概况。
B.文章引用《淮南子》和《弹歌》,旨在论证民间歌谣和原始劳动有着密切关系。
C.文章最后引用民歌唱词,目的是论证人民群众热爱民间歌谣并誓死保卫民间歌谣。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总结补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间歌谣在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并占有重要地位,是历来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一种文学样式。
B.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时期,民间口头歌谣是诗歌的唯一形式,它们都产生在人类的集体劳动中。
C.我国的民间歌谣能够展现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图景,常常起着开启一代诗风的作用,对诗歌发展产生影响。
D.我国人民历来爱唱歌,劳动唱歌,休息唱歌,生活的各种场合都有歌,事事有歌,时时在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九月初,一份“余杭区街道办事处的录用人员名单”公示截图在网上流传,名单中清一色都是北大、清华的硕博,甚至还有生物学、地球物理等专业博士。
杀鸡用牛刀?别小看街道办,博士38万年薪起。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街道办,看起来名不见经传的基层岗位,其待遇和前景其实一点都不一般。
清北毕业生可以选择事业编制人员或政府部门高级雇员两种身份。博士,可参照事业副处级薪酬水平,或拿38万元年薪。硕士参照事业正科级薪酬水平,或拿35万元年薪。海外招聘录用人选中,政府高级雇员年薪约50万,政府中级雇员博研约38万,硕研约35万。
此外,还配套一系列生活安家补贴、人才公寓使用、租房购房补贴等各类人才优惠政策。这样算下来,都加在一起的薪资似乎也并不比互联网大厂的一些初级岗位差,况且这还是体制内!
一位技术从业者汗颜,“那要是拿到offer了,岂不是可以直接辞职,拿着最低35万最高50万的年薪,不再需要修福报,不再需要担心自己的发际线,不再需要担心自己35岁被裁,走上人生巅峰?”
(摘编自《街道办招聘,清华北大毕业生挤破头!》2020年9月)
材料二
“余杭是一种特殊现象。”浙江省北京大学校友会会长、亿律科技集团董事长陈云峰这样评价。在陈云峰看来,余杭区对于清北人才的重视和服务到了“精心”的地步。去年底,在余杭区的邀请下,浙江省北京大学校友会的会址落户临平新城。校友聚会上,余杭区的相关领导也会现身支持,并在致辞中恰到好处地推介余杭。
为何清北毕业生如此受重视?陈云峰认为,人才是余杭谋划的第一步,每一位清北毕业生都是一个资源枢纽,背后纽结着导师、同学、学校、企业、项目等各种资源,他们背后庞大的资源库更是余杭谋的一盘大棋。
(摘编自《街道办招的清华北大毕业生,去哪儿了?》)
材料三
最近几天,杭州市余杭区2018年的一份招聘公示在社交网络上火了。这份长长的公示名单里,清一色是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学历均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其中8个岗位还是街道办事处的。
对此,不少网友质疑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去街道工作,会不会大材小用了?事实上,早在2013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当城管就成为过舆论焦点,各种论调铺天盖地,现在仍然还会成为新闻,主要是人们脑海中的旧思维、旧观念依然存在。
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缺少就业的机会和岗位,更多的是大学生们放不下架子,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单就街道办事处来说,上面千根线下头一根针,做的是一些最基础的、与居民打交道的工作,看似对文凭含金量的要求不高,实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居民素质提升、高端企业发展等因素,街道办的工作早已不再是想象中的“街道大妈”那么简单,特别是对于余杭区这种在数字经济大潮前沿的地区。
(摘编自《“清华北大毕业生人职街道办”是教育资源的成功反哺》)
材料四
“现在有一种风气,好像清华北大不能去基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过去的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是国民教育,这是公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打破精英教育的光环,对民族而言是巨大进步。
“大学很重要,但关键是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学识和价值。”竹立家举例说,很多好的政策方针到了基层就打折、缩水、歪曲、流失,所以中国现在亟需高素质人才去打通最后一公里。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后,社区治理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下大功夫提升改善的工作。基层治理的一个前提是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要高,清北学生去基层发挥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作用,这将是对基层的推动。
(摘编自《街道办招的清华北大毕业生,去哪儿了?》)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杭街道办为清北硕博毕业生提供了事业编制人员和政府部广]高级雇员两种身份的选择。
B.清北毕业生背后纽结的导师、同学、学校、企业、项目等各种资源是余杭最为看重的。
C.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很多大学生摆脱不了旧思维、旧观念,放不下架子。
D.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素质人才去基层工作对基层的推动极具意义。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针对清北硕博毕业生人职余杭街道办现象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和讨论,据此可知,高校毕业生人职基层岗位普遍存在,不足为奇。
B.材料二中,余杭区的相关领导现身支持浙江省北京大学的校友聚会,并为了谋划好余杭发展的第一步在此次聚会中恰到好处地推介余杭。
C.材料三中,作为数字经济大潮前沿的地区,余杭区的街道办工作内容和方式与传统意义上的“街道大妈”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有着很大区别。
D.材料四中,基层工作人员的高素质问题关系到很多好的政策方针在基层工作中的落实情况,它也是基层治理工作的一个前提。
展开余下试题
6.清华、北大硕博毕业生人职余杭街道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好人的故事
贾大山
后街里住着一个退休老人,姓石,人们都说那是一个真正的好人。人们不大清楚他的历史,只爱谈论他的故事。那年他在一个工厂里当收发员时,负责卖邮票,谁买邮票只许一张一张地买:
“老石,买张邮票。”
“再买一张。”
“八分。”
“再买一张。”
你若一下买三张,不卖。——他怕弄错账目,给国家造成损失。
“四清”的时候,街上来了工作队,他家的西屋里也住了两名工作队员。工作队撤走那天,他拿着一个小纸包,追了半道街:
“同志,你们丢东西了。”
“什么东西?”
“药。
工作队员一看,是两片四环素,就笑了说:
“我们不要了,扔了吧。”
“真不要了?”
“真不要了。”
“真不要了,我就吃了。”
“你又没病,吃药干什么?”
“有病没病,吃了总没坏处——国家造的东西。
脖子一仰,真的吃了。——他不昧人东西,也不糟蹋东西。
那年县里成立了火化场,没人愿意到那里工作,领导上就把他调去了,让他烧火。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心里很不平静,一夜没睡好觉,大清早就去问领导:
“一个人,得烧多大时辰?”
一个钟头吧。
“胖人呢?”
“也是一个钟头。”
“瘦人呢?”
“你看着烧吧!”
倒把领导问烦了。
一天下着雨,一个死人正要入炉,一个活人把他叫到一边叮嘱:
“烧好点儿,这是个局长!”
他愣了一下,放下扒拉钩子,又去请示领导:局长怎么烧?领导大笑,他便请了另外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一同去烧,自己不敢烧。
干了两年,领导看他忠诚可靠,想培养他入党。一天领导和他谈话:
“一个人入了党,得听党的话。”
他点点头。
“党指向哪里,得奔向哪里。
他又点点头。
“是刀山也得上。”
他吃了一吓,眼都直了:
“哎呀——”
“怎么了?
“做不到,做不到。”
他不欺骗自己,更不欺骗领导,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那年他退休了,文保所下属的天宁寺雇清洁工,把他雇去了。白天让他打扫寺院的院落,晚.上让他在寺院里睡觉。所长向他交代:这座寺院是国宝,一定注意防火防盗,睡觉也得睁一只眼。干了两天,他就瘦了,所长问他:
“老石,病了?”
“没有,睡不着觉。”
“怎么睡不着觉?”
“睁一只眼睡不着觉。”
其实他是不敢睡觉。
有一天,他上街买笤帚,看见商场卖彩券,他也买了一张,不料竟然中了奖,得了一辆摩托。他被吓坏了,推着那辆摩托,一定要给了所长。
所长当然不要,他就急了,急得满头是汗地说:
“那钱不是我的!”
“你中的彩,是你的。”
“买彩券的钱不是我的!”
“不是你的,是谁的?”
“那是买笤帚的钱,公款!”
所长望着那辆摩托,倒被愁住了。
后来,天宁寺里招收了一些待业青年,他就不干了,彻底歇了。
彻底歇了,但是日子并不寂寞。街上死了人,总是请他去给死者穿衣服、净面。他给死者穿衣服,手儿很轻,像给婴儿穿衣服;他给死者净面,鼻孔、耳孔都净,手指甲、脚趾甲也要细心剪一剪。他还会用金纸银纸马粪纸给死者糊个电视,很像。街上的老人们都很尊重他,见面就说:“老石,我死了,也得劳动你啊!”
“好的,好的,没有问题。”他总是这么说。
他给死者穿了衣服,净了面,丧事办完了,死者的家属便要酬谢他。
给他酒,不要,他不会喝酒;给他烟,也不要,他也不会吸烟。别的礼物,更不收。他看人家实在不落意,就说:“走,我到你家吃碗杂烩菜吧。”
无论谁劳动他,都是一碗杂烩菜。
我看见这位老石,是在他很老了的时候。那年夏天奇热,晚上人们爱到开元寺里歇凉,他也去。他个子偏矮,稍胖,脸很大,没有胡子,不笑,见了人不打招呼。他总是坐在距离人们稍远一点的地方,瞅着天空听人们说话,偶尔也插一句嘴,像是自语。人们说物价又涨了,他说工资也涨了;人们说现在的东西尽假的,他说京九铁路是真的。不喜不怒,散淡安闲,一副天下什么事也没有的样子。
一天晚上,我提起关于他的一些故事,问他是否真有其事?他笑了,举起手里的棍子,象征性地打了我一下说:“没有的事。”
去年冬天,他不能出门了,街上的人们天天去看他。人们称颂他的德行,埋怨社会风气,都说,假如人人都像他这么活着,该多么好啊,哪里会有假冒商品,哪里会有车匪路霸,哪里会有卖淫的、嫖娼的、买官的、卖官的……他听着听着,笑了,他笑着说了一句颠三倒四的话:人人都像我,世界就好了;人人都像我,世界就坏了。
那天后半夜,他就死了——这也是传闻,不知真假,但是那辆好像应该属于他的摩托确实还在天宁寺里扔着。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没有主线情节,而是将生活的片段组合在一起,写了一个“好人的故事”
B.小说除了大量使用语言描写,还通过侧面描写精细地刻画老石的形象。
C.“人人都像我,世界就好了;人人都像我,世界就坏了”体现了老石对生活的理解。
D.本篇小说体现了现实主义塑造人物的创作风格,传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
8.本篇小说叙述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
9.老石的“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乘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B.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C.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D.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经》,相传孔子整理的六部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B.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人,故称宫禁。
C.太师,为辅弼国君之官。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有很大的实际权力。
D.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出身官宦家庭,有良好的家风。韩愈的父亲受到百姓的爱戴,在他离职的时候,百姓在石头上刻下事迹来歌颂他的美德。
B.韩愈自幼丧父,敏而好学。韩愈跟随兄长在岭外生活,从小就知道读书,长大之后,全面贯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考中了进士。
C.韩愈正直敢言,不畏强权。韩愈上表劝谏皇帝迎佛骨,皇帝大怒,皇亲贵戚和显贵们为他求情,才被赦免,贬官到了潮州。
D.韩愈才华出众但仕途坎坷。朝廷派他去安抚镇州的王廷凑,元稹替他鸣不平感到可惜,认为韩愈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5分).
(2)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风(其一)
杜甫
秋风浙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①。
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神都②寒未还。
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
中巴③不曾消息好,暝传戍鼓长云间。
[注]①上牢下牢:上牢指巫峡,下牢指夷陵。修水关:修堤防。②神都:指东都洛阳。③中巴:指巴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巫山”二字点明诗人所在。
B.诗人以“吴樯”“楚柁”写出漂泊之苦,又用“神都”点明对家乡的向往。
C.颈联写诗人平叛的决心,为国分忧为民解难,本就是杜诗一大主题。
D.诗人所见所闻,寒冷凄绝,国家战乱不断,更给秋景增加一重悲凉。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 ”。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概括中国人民始终秉承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在新中国的创立、巩固、发展过程中体现得最为 。( );建设岁月,中国人民 、艰苦创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跨越,用心血和汗水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团结奋进、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共和国始终无愧于“人民”的称号,是人民用坚实的臂膀托举起共和国的荣光,是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共和国的历史。中华儿女始终无愧于祖先的冀望,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坚定的信念信仰,让
的精神火炬越燃越旺。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酣畅淋漓 战天斗地 同心同德 奋发图强
B.淋漓尽致 战天斗地 勠力同心 自强不息
C.酣畅淋漓 能征敢战 勠力同心 奋发图强
D.淋漓尽致 能征敢战 同心同德 自强不息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革命年代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
B.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在革命年代筑起捍卫民族尊严、拯救民族危亡的钢铁长城。
C.革命年代,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
D.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在革命年代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
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民共和国始终无愧于“人民”,是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共和国的历史,是人民用坚实的臂膀托举起共和国的荣光。
B.人民共和国始终无愧于“人民”,是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共和国的荣光,是人民用坚实的臂膀托举起共和国的历史。
C.人民共和国始终无愧于“人民”的称号,是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共和国的历史,是人民用坚实的臂膀托举起共和国的荣光。
D.人民共和国始终无愧于“人民”的称号,是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共和国的荣光,是人民用坚实的臂膀托举起共和国的历史。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人们的全球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分不开的。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界限与跨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当人们对文学的认识还局限在民族的界限时, 。只有到了人们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学看成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时,比较文学才可能产生。这种文学观念上的全球意识,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开始萌芽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初期,正是民族和民族文学的形成时期, 。到了19世纪,人们的眼光才打破了民族、国家和地域的界限而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 ,比较文学的产生也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5分)
新华社昆明2020年9月30日电,云南省勐腊至勐满口岸高速公路30日19时正式通车运营。这是中国云南省通往老挝的第二条高速公路。腊满高速公路与老挝3号公路、亚洲公路网AH3号公路共同构成中老边境地区跨国环
上一篇:
海南屯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西藏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百师联盟(”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