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78  2021-01-26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8]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双周练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2019级
12月双周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因为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成为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美育范畴认识的科学性和定位的准确性,不仅是美育研究和美育工作开展的逻辑起点,更关涉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美育目标、体系建设等美育实施环节的依据和宗旨。
蔡元培提出:“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美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审美是人类感性认识的丰富与升华,是一种脱离低级趣味的心理活动,当你感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触动,或是生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叹,它就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你的心灵,浸润着你的人格。意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艺术心物相通、情景交融创造出来的审美世界,更是人的心灵活泼泼的一种状态,是从世俗杂务中超脱出来的“思与境偕”“神与境会”的精神境界。也即是说,审美能力其实是一种与情感密切相关的内在德性。
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就其本质而言,美育更加强调感通性与情感性。人处于世界之中,与他人、与万物交相往来,除了需要正确认识客观条件,理性把握对象的属性与特征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感通能力与同感情怀。它能超越和突破某些语言、文化和历史的隔阂,或者群体、种族、国别的差异,达到更为普遍的交流理解。中国人常说“将心比心”,有一些东西并不是眼可见、耳可听,而是需要彼此的心意相通,有时人与物的相感亦如此,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说的就是这种关感状态。人们日常通过美育陶养心性,保持内心的活泼,避免麻木不仁,这是人与外界沟通达成理解的关键。
就其方式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具象性与实践性。具象性是美育的基本特征,美的教育通过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形象打动人、浸润人,所谓“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中国自古强调美育,也正因为此。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这些教化手段是中国古代美育的基本方式。诗三百中多虫鱼鸟兽草木之名,其意象与情趣对于人感受世界的生机、生意多有兴发之功;礼则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说法,人们依礼行事,通过仪式化的实践培育人内心的神圣性与敬畏感;乐则和顺人情,乐教足以调协情志,涵养人心。中国古代因此十分重视通过诗礼乐的感性陶育,培育出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而在新时代,我们具备更加多元化的美育形式和载体,这些也都是我们开展美育的重要手段。
就其目标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和谐性与整体性。在柏拉图看来,美本身需要有整体的协调性。朱光潜也认为中国古代礼乐教化中,乐的精神在和谐,礼的精神在秩序,内心和谐而生活有秩序,这才是应该追求的境界。美育具体实践中的艺术教育也同样如此,不论是绘画、舞蹈、音乐还是书法,任何一种形式都强调要素之间的整体和谐,这些形式的美育活动强化了人们的协调性和综合性素质的锻炼,有助于培养一个综合而整全的人。可见,美育不只是艺术教育,它的目的也远不只是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而是以美育人,陶养心性,健全人格。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陶楚歌《美何以育人》)
材料二:
首先,我们应继续开展对“美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的追问。“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追问自柏拉图以来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美的本体的探索始终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互联网技术虽然也是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使受众获得感官审美享受,从而触发情感,达到美育效果。
但由于技术或传播模式的限制,互联网技术尚且缺乏有血有肉的触感与全身心的浸润的真实之感,它所提供的,仍然是一种虚拟模式,而缺少心灵自由的愉悦,即深层审美经验。尽管这一浅层审美经验也可以使人的感官产生快感,但无益于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但这一技术形式的变化也实实在在带来了新的生活样式与文化样式,这一新的生活样式与文化样式,将成为互联网美育的新内容。
其次,我们应建立对“美的标准”的重构探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亦杨认为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目前的审美或美育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的美本身不够简洁,太繁复,装饰性太强,有点土豪:二是太注重表象,而不注重骨子里的美感。从这两个现实问题来看,美育尤其是互联网美育最大的症结仍是要重构“美的标准”。李子柒的美仍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将美好宁谧的自然风光与勤劳朴实的农耕生活融为一体,将四季幻化的自然风光、人民数千年来利用自然积淀而来的生存智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优势,打造出一幅美好生活的样本版图,唤起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集体记忆,传递出特立独行的青年对“美”的当下探索。
(摘编自李骏《美育应先“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育固然是独特的教育形态,但它在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同。
B.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能陶养人的感情,能促进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而知识的灌输对于人格的养成并不重要。
C.对中国传统诗词创造的意境的把握和理解属于审美教育的内容,它能丰富与升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
D.美育的开展在互联网时代面临新的挑战,主要问题在于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无法提供直接的审美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想高质量地开展、推进美育研究与美育工作,就应该首先对美学教育的范畴进行科学的认识与准确的定位。
B.美育的开展需要特定的形式和载体,诗、礼、乐等教化手段是中国古代美育的基本方式,当下依然有存在价值。
C.因为中国与西方的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这就使得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风格上趋于一致。
D.对于“美的标准”,我们还存在认识偏差,如过于追求繁复和注重表象,这需要在今后的美育中进行修正改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美育的感通性与情感性特征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李白面对着敬亭山,独坐许久,他凝望着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看着自己,为此,他写下了名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B.明代文学家杨慎认为《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原本应是“十里莺啼绿映红”,理由是:千里莺啼谁能听见?千里红绿谁能看见呢?
C.清风吹动了旗幡,引发了两位僧人的争论,一位说是风动,一位说是幡动,六祖慧能看到,走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D.天宝十五年间,因“安史之乱”,长安陷落,诗人杜甫被禁于长安,晚上望月思家,遂作《月夜》,诗中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美育”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摘编自两篇不同的文章,但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请简要分析说明两则材料组合的内在关联。(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冬(之一)
穆旦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
  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1976年12月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第一节写诗人在一个冬日里平淡平凡的生活,但从这平淡平凡中又可看出诗人坚忍不屈的身姿和激昂慷慨的情怀。
B.如果说第一节写的主要是“我”所做的,那么第二节主要写“我”所见的,如“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冰冻的小河”等。
C.第三节写冬夜生活的乐趣,有“温暖的炉火”,有“好友”,有“回忆”,屋内小环境中的温暖压倒了冬日的严寒,快乐驱赶了忧伤。
D.第四节中,“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流露出诗人心迹,写出诗人面对苦难的坦然之情。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各节均为五行,前面具体展开,最后以感叹作结;各节二四五行押韵,一三行不押韵,显得错落有致,回环有序。
B.诗人在“冬”这个核心意象的统摄下,通过“北风”“茫茫白雪”等意象,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
C.穆旦的诗歌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诗中意象的内涵具有开放性,如“严酷的冬天”和“冰冻的小河”均有象征意义。
D.诗中的“冬天”融合视觉、听觉,带给读者强烈的官能感受,如“昏黄”“茫茫白雪”等视觉和“门窗沙沙地响”等听觉。
8.“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中的“又冷又昏黄”有何作用?(4分)
9.《冬(之一)》并不是一首单色调的诗,而是体现了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有哪些矛盾之处?(6分)


展开余下试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大铁椎传
清•魏禧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 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馀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10.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 省:探望。 B.故尝与过宋将军 过:访问。
C.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扣:通“叩”,询问。 D.时座上有健啖客 啖:谈话。
11.下列省略句中补出的省略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北平陈子灿省兄(于)河南 于:介词,到……(某地)
B.故尝与(之)过宋将军 之:代词,他,指代大铁椎。
C.吾始闻汝名,以(之)为豪 之:代词,你,指宋将军。
D.客不得已,与(之)偕行 之:代词,他,指宋将军。
12.下列对《大铁锤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介绍宋将军的“工技击”“雄健”,是为了衬托大铁椎的勇武。用了以勇衬勇的表现手法。
B.文中描写了大铁椎的外貌和言行,表现了大铁椎身怀绝技,轻捷善战的个性特征。
C.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说明他虚有将军之名,这也是大铁锤辞去的原因。
D.“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渲染了战前的肃杀气氛。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1)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
(2)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国殇
屈原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①余行,左骖殪②兮右刃伤。
霾③两轮兮絷④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⑤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注】①躐liè:践踏;②殪yì :倒地而死;③霾:通“埋”;④絷zhí:指绳索绊住了马足;⑤严杀:壮烈的战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国殇与二者之殇有别。
B.此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在秦楚之战时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亡灵,也隐隐的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
C.正如屈原常用香草美人代表美好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用吴戈、犀甲、玉枹、秦弓等美好事物来修饰笔下的神勇将士。
D.在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战士死伤惨烈,但仍奋勇向前,作者想像奇特、辞采瑰丽,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传达出一种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
15.本诗采用叙(叙述)赞(议论抒情)呼应的表达方式,完美表现了中心思想,请结合诗歌具体阐释二者的关系。(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夸张手法,用“ , ” 两句写出了阿房宫占地之广和建筑之高。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钉子与百姓的粮食进行了对比的两句是“ ,
”。
(3)《师说》中的士大夫以年龄地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又瞧不起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韩愈对此批评道:“ , ”。
(4)白居易《琵琶行》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描绘琵琶声,不仅以声写声,而且以形写声,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王维是盛世的产物。只有盛世才可能出王维,才有“王维热”。王维红极盛唐,绘画才能一流,音乐才艺也一流,但最能征服时人的还是他的诗。盛世读王维,就是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优选途径。
( )?他的诗写盛唐气象,写盛世感受,写出了唐人的自由意志和诗意生存状态;他的诗写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和谐。王维的诗体现了盛世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他的眼中没有 ,只有美,只有和谐。这是一种“万物备我”的盛世满足,是盛唐社会 风貌的艺术反映。
王维诗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反映人对于纯美与和谐的特殊追求。读这类诗,内心容易平静,进而得以享受心灵自由的快意。古人说王维的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色籁俱清,读之肺腑若洗”。说的就是,王维的诗可以让人 、息心止贪、荡污去躁。人静则心平,则气和,则少了浮躁,也少了烦恼,对事物对世界的看法也就不那么偏激了。
王维还热衷于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和闲居生活中 的情趣。其诗多“光风霁月”意象,充满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爱怜和抚慰,充满着生存智慧。它给我们的启发就是珍爱家园、珍爱生命、珍爱自然,就是颐养心性、诗意栖居、陶冶精神,就是走出异化怪圈、培养珍爱情趣。
总之,社会越是稳定,政治越是昌明,经济越是繁荣,王维的读者就会越来越多。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给我们的启发就是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家园,就是陶冶精神、诗意栖居、顾养心性,就是走出异化怪圈、培养珍爱情趣。
B.它给我们的启发就是珍爱自然、珍爱家园、珍爱生命,就是颐养心性、陶冶精神、诗意栖居,就是走出异化怪圈、培养珍爱情趣。
C.它给我们的启发就是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家园,就是颐养心性、陶冶精神、诗意栖居,就是培养珍爱情趣、走出异化怪圈。
D.它给我们的启发就是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家园,就是陶冶精神、颐养心性、诗意栖居,就是培养珍爱情趣、走出异化怪圈。


展开余下试题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盛唐的上升期,王维深受追捧
B.由此可见,在盛唐的上升期,王维深受追捧
C.在盛唐的上升期,王维为何深受追捧呢
D.那么,在盛唐的上升期,王维为何深受追捧呢
19.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乌烟瘴气 河清海晏 北窗高卧 平心静气
B.河清海晏 太平盛世 北窗高卧 平心静气
C.乌烟瘴气 河清海晏 平心静气 北窗高卧
D.河清海晏 太平盛世 平心静气 北窗高卧
20.下面文段有多处语病,请指出其中六处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6分)
①随着“十一”黄金周的临近,②旅游商家也都纷纷拿出各自的“压箱货”。③据了解显示,④携程平台已有约4000家以上国内游旅行社上线了数万款国庆旅游产品,⑤涵盖数十个主题和亚文化领域。⑥目前上线的产品覆盖有“安心游”标签,⑦同时还将采取验码、测温、消毒等。⑧大量出游需求的刺激下,⑨旅游市场瞬间火热,⑩不少热门目的地也出现了预订量、价格明显上涨。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4分)
2020年9月5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简称“国航”)冬奥主题彩绘飞机“冬奥冰雪号”在首都国际机场正式亮相并飞往成都完成首航。这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携手航空客运服务合作伙伴国航设计喷涂的首架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彩绘飞机。“冬奥冰雪号”得名源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各取首字“冰”“雪”既体现了冬奥会冰雪运动特点,又紧扣“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的美好愿景。首航结束后,“冬奥冰雪号”将陆续在广州、上海、武汉、杭州等各地亮相。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新学年开学典礼大会上,致远中学对上一届考入“双一流”大学的同学和高一新生中入学成绩前十名的同学给予每人一万元的奖励。对此,有同学认为,表彰奖励优秀学子无可厚非,但只靠金钱刺激并不可取,应在理想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上多做文章,做到数措并举;也有同学认为,空洞说教没有金钱的诱惑力大,古人不是常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对此,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致远中学普通学生的身份,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重金奖学”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2019级
12月双周练语文答案
1.C A项美育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及体系建设”等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同,于文无据;B项蔡元培先生只是说“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不源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并非人格养成的源头,但“不源于”不等于说“不重要”;D项,依据材料二第一自然段的表述,借助互联网技术,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使受众获得感官审美享受的,而视觉、听觉的冲击,是能提供直接的审美体验的。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熏要信息的能力。
2.C 依据材料一第五自然的表述,就美育的目标而言,柏拉图和朱光潜的认识有相同之处,可以得出“中国与西方的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的判断。但中西方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无法得出“使得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风格上趋于一致”的推断,具体到创作实践上,中西方艺术家的风格是否一致,文中没有提及。
3.B B项中杨慎对“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理解不符合题干所说美育的通感性与情感性,杜牧写“千里”并非一定就是眼前之景,它是有想象的成分在里面的,“千里”虽然看不见,但在诗人的审美世界里,眼前的江南春色可通过想象得到合理的延伸,“有一些东西并不是眼可见、耳可听,而是需要彼此的心意相通”,而杨慎是用实证的方法理解,即杨慎是“理性把握对象的属性与特征”;A 项体现的是美育的通感性与情感性特征中的“人与物的相感”;C项体现的是美育的情感性,“心动”,反映的是人与物发生作用、关系时,人的内心判断与情感理解;D项体现的是人与人“彼此的心意相通”。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4.美育是一种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美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的,具有感通性与情感性、具象性与实践性、和谐性与整体性的教育形态。
【解析】判断句式:属概念:教育形态;核心:方式方法;特点。各1分。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
5.①材料一的分别从美育的核心、本质、方式、目标等方面阐述了“美育何以育人”,(2分)
②在此基础上,材料二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美育特点以及我国目前审美存在的问题,强调要建立对“美的标准”的重构探索。(2分)
③两则材料先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围绕“美育”这一核心话题进行了论述。(2分)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6.A(“又可看出诗人坚忍不屈的身姿和激昂慷慨的情怀”理解有误,根据“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可知诗人有着淡淡的忧伤。)
7.B(“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错误,从诗歌整体来看,冬天虽然是严酷的,但也是温暖的。)
8.①“冷”指天气寒冷,“昏黄”指阳光暗淡,突出了“严酷的冬天”的特征;②与首句中的“短命”相呼应,传达出年衰岁暮之感;③为下文的深沉感慨“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做铺垫。(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解答本题,要先弄清楚“冷”和“昏黄”的内涵,联系整首诗尤其是第一节来看,“冷”指向的是天气,“昏黄”指向的是“淡淡的太阳”,这两个词都突出了“冬天”的特征。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又冷又昏黄”在结构上的作用,看是否照应了什么内容,或者为什么内容做了铺垫。)
9.①在“死寂的原野”上,小河却仍在冰下“低语”;②在“严酷的冬天”,“我”却享受着“人生的乐趣”;③诗人笔下,“严酷的冬天”与“感情的热流”并存,两者相反相成,交叉渗透,丰富了诗歌意蕴。(每点2分)(解答此题,要明白题干中所说的“矛盾”指什么。题干中说“体现了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那么这个矛盾指的就是“现实生活”和诗人的“感情”的矛盾。明确了题目要求,然后通读诗歌,找出诗歌中能体现“现实生活”和诗人的“感情”的矛盾,回答问题。通读诗歌,结合诗句来看,现实是“严酷的冬天”,有“北风”,有“茫茫白雪”,但诗人“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据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0.D(啖:吃。)
11.B(之:代词,他,指高信之)
12.C写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是侧面衬托大铁椎。不能说宋将军是胆小鬼
13.(1)我已经数次杀死响马贼(强盗),抢夺他们的物品,所以(他们)都仇视我。如果(我)在这里常住下去的话,那么将会连累到你。
(2)宋将军向来(本来)自以为了不起,并且也很想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沙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