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试题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墳涂在规定位置;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一、(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社会分工的结果,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A.分工对于每个人都有利的,因为这是经济的基础,人可以较少劳力得到较多收获;劳力是成本,是痛苦的,人靠了分工,减轻了生活担子,増加了享受。享受( )是人所乐从的,但贪了这种便宜,每个人都不能自足了,不能( ),不能不管“闲事”,因为如果别人不好好的安于其位的做他所分的工作,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这时,为了自己,不能不干涉人家了。B.同样的,自己如果不尽其分,也会影响人家,受着人家的干涉。这样发生了权利和义务,从干涉别人一方面说是权利,从自己接受人家的干涉一方面说是义务。各人有维持各人的工作、维持各人可以互相监督的责任。C.没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可是这有什么保障呢?如果有人不遵守怎么办呢?这里发生共同授予的权力了。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D.这权力愈扩大,社会分工也愈复杂。如果不愿意受这种权力的限制,只有回到“不求人”的境界里去做鲁滨生,那时才真的顶天立地。不然,也得“小国寡民”以减少权力。再说得清楚些,得抛弃经济利益,不讲享受,象人猿泰山一般回到原始生活( )上去。不然的话,这种权力也总解脱不了。——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同意权力。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为政治》) 1. 填在原文( )里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固然 独善其身 水准 B. 当然 独善其身 状态 C. 自然 坐视不管 水准 D. 虽然 坐视不管 状态 2. 与文中的“同意权力”的发生比较一致的说法是( ) A.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 B.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老子•第八十章) C.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D.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性恶) 3. 结合上下文,选出文中A、B、C、D四处划线句子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1. A 2. C 3. D 二、(30分) 阅读下面所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陶潜 正如鲁迅一再指出的,“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由此可知,陶潜是不能超脱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关心的,也不能忘掉‘死’”。陶潜的超脱尘世与阮籍的沉缅酒中一样,只是一种外在现象。超脱尘世的陶潜是宋代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 实际的陶潜,与阮籍一样,是政治斗争的回避者。他虽然没有阮籍那么高的地位,也没有那样身不由己地卷进最高层的斗争漩涡,但陶潜的家世和少年抱负都使他对政治有过兴趣和关系,他的特点是十分自觉地从这里退了出来,为什么这样?在他的诗文中,响着与阮籍等人颇为相似的音调,可以作为答案。“密网栽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作”等等,这些都是具有政治内容的。由于身份、地位、境况、遭遇的不同,陶潜的这种感叹不可能有阮籍那么尖锐沉重,但它显然仍是使陶潜逃避“诚足贵”的“荣华”,而宁肯回到田园去的根本原因。
浏览完整试题陶潜坚决从上层社会的政治中退了出来,把精神的安慰寄托在农村生活的饮酒、读书、作诗上,他没有那种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对整个人生社会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他也没有像后期封建士大夫信仰禅宗、希图某种透彻了悟,相反,他对生死问题和人生无常仍极为执着、关心,他仍然有着如《十九首》那样的人生慨叹:“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否”…… 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但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在怀疑论和无神论的世界观基础上,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宁同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温饱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曲以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只有他,算是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快乐和心灵的慰安。从而,田园景色在他笔下,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成为诗人生活(参加了一定田园劳动)兴趣的一部分,这样,就与谢灵运等人大不相同,山水草木在陶诗中不再是一堆死物,而是情深意真,既平淡无华又盎然生意: 时复墟里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益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其实却只有通过具有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和情感才可能达至到。 陶潜和阮籍在魏晋时代分别创造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一个超然事外,平淡冲和;一个忧愤无端,慷慨任气。它们以深刻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应该说,不是建安七子,不是何晏、王弼,不是刘琨、郭璞,不是二王、颜、谢,而是他们两个人(阮籍与陶潜),才真正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 (李泽厚《美的历程•魏晋风度》) 4. 对材料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超脱尘世 陶潜是宋代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其实“陶渊明并不是浑身静穆,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鲁迅语),所以,我们不能片面的理解他。 B. 与陶潜一样,阮籍也想逃避当时政坛的危险,但只有他没有能也不可能真正的退出来,所以,他“忧愤无端,慷慨任气”。 C. 陶潜之所以“真个能不要”(朱熹语),是因为他认识到只有内在的人格和不委曲以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 D. 山水草木在谢灵运等人笔下只是一堆死物,而陶诗中的山水草木却是客观的、真实的,是有思想情感、有灵性的。 5. 为什么说“陶潜的超脱尘世只是一种外在现象”?(答出一条理由即可) 6. 我们在高中语文课本里也学习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你认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文中所说的“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的诗句是哪两句?请默写出来,并加以分析。 材料二: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褉(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极:穷尽 B.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诸:兼词“之于” C.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化:变化 D.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所以:原因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夫人之相与一俯仰一世,/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C.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当其欣于所遇/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9.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永和,是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如“建安”“贞观”“永乐”“乾隆”等。 B. 癸丑,古人用干支纪日。干支纪日法出现较晚,萌芽于西汉初,通行于东汉后。 C. 褉,古代习俗,每逢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人们于水边相聚宴饮,认为可拔除不祥。 D. 觞,古代盛酒器。“流觞曲水”的应该是羽觞,浅腹、平底的椭圆形酒器,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故也称为“耳杯”。 10.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B.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C.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D.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1. 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12. 王羲之(321年—379年)是东晋大书法家,与陶渊明(365年—427年)大体是同时代人,同样也可以算是“魏晋风度”的代表,虽然具体时代不同,身份地位不同,但这篇《兰亭集序》与陶渊明的一些作品还是体现着共同的“时代精神”,试结合材料一说说他们的共同之处。
展开余下试题材料三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这里借指裴迪。) 13. 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是一首五律。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人,抒写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B. 首联写山中秋景。“转”字和“日”字用得很巧妙。寥寥十字,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写出了山水的灵秀。 C. 颔颈联是诗人的形象。倚杖柴门之外,听风中蝉鸣,看秋山落日,既赏佳景,更有好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 D. 尾联刻画了裴迪的形象,醉酒狂歌,是真性情,秋山落日,是大自然,相映成趣。既表现了二人的深厚情谊,也扣合诗题中的“赠”字。 14.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一联是王维的名句,体现了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苏轼语)的特点,历来被人称道。试结合诗句中的动词赏析这一联。 15. 诗人以“五柳先生”陶渊明自比,“墟里上孤烟”,也是从陶诗点化而来。但王维笔下的“山水”与陶渊明的“田园”还是有所不同。结合本诗和材料一,简要概括这种不同之处。 【答案】4. D 5. 因为实际的陶潜,与阮籍一样,是政治斗争的回避者。从他的好多诗作中可见其好多诗作内容“都是具有政治内容的”。 6.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因为这两句里的景物“村”“墟”“烟”是“真实、平凡”的,这种朦胧、空灵的美感又是“不可企及的”,犹如人间仙境。 7. C 8. C 9. B 10. D 11. (1)许多有才能的人都来了,年轻的年老的人聚集在了一起。 (2)以后的人看待今天的我们,也犹如我们看待以前的人们一样。 12. 共同之处:①作品中都崇尚寄情山水,喝酒纵歌,洒脱倜傥自由的人生追求。材料一中陶渊明把精神寄托在农村生活的饮酒、读书、作诗上,他笔下的田园山水“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也记述了“群贤毕至”的集会的乐事,如赏景、饮酒、赋诗等洒脱的行为。②二人作品皆崇尚清谈,对生命都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和见解。材料一中“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和人生无常仍极为执着、关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也有作者对生死的看法。 13. A 14. 这一联 动词“余”和“上”。“余”字是剩余的含义,写出了渡头夕阳落下的过程,此时正是夕阳快要落尽之时;一个“上”字描绘出炊烟袅袅上升的动态,这样更加动态的形容了落日和孤烟的状态,使得景致更加生动。正可谓“诗中有画”。 15. 对于山水二人的主体参与度不同:田园景色在陶渊明笔下,成为诗人生活(参加了一定田园劳动)兴趣的一部分;而王维这首诗中的山水是局外的、徒供观赏的对峙物。 三、背诵默写(6分) 16. 按照提示在横线上填写相关古诗文名句。 古往今来,人们因水而思,临水而歌,借水言志,以水传情,留下了大量引人深思的生命感悟。 (1)杜甫登髙远望,只见万木萧疏大江奔流,发出慨叹:__________,__________。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亡国之君李后主面对“春花秋月”却发出千古悲叹: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面对滔滔江水,遥想赤壁当年,不由得无限遐思: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歌行》中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志向和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边落木萧萧下 (2). 不尽长江滚滚来 (3). 问君能有几多愁 (4).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 浪淘尽 (6). 千古风流人物 (7). 山不厌高 (8). 海不厌深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所给文本,完成相关题目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纪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纪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块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