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30  2021-01-26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0]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成都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度上期12月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我国历史上,家教是促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对基层社会治理起着有益的作用。如今,吸收借鉴古代家教在传承主流价值观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更好发挥家教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意义。
(一)传承家训:主流价值观的通俗化。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家庭内部施教,最主要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家训大都是训主结合个人成长生活经历对人伦亲情、世道人心、社会变化做的深入阐述,说理透彻明了,读来亲切可感。历史上的很多家训,不仅对训主一家一时产生了影响,且还泽被后世。
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家训专著,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士大夫著训立说的主要用意和家教的基本内容,也为后世家训树立了样本。清人王钺曾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整体看来,《颜氏家训》体现了进德修业的理念、知行结合的家教方法、重教崇化的价值诉求,对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遵行家礼:主流价值观的日用化。古人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把学礼、尊礼看作人立身处世的重要依托。家礼是传统中国人优良教养的载体,我们常说一个人教养好,是与家庭范围内遵礼行礼分不开的。家礼的内容不单涉及家庭成员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且还对家庭生活中的冠、婚、丧、祭等事宜的具体开展、实施做出了仪式化的要求,说明了相关的程式和具体操作规仪,这也是家礼中最主要的内容。古人制定家礼,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落实“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和“纪纲人道之始终”,即夯实人伦亲情。古人认为要使人伦亲情和谐有序,就需从家庭生活中的点滴言谈举止入手,通过时常练习行为规仪,方能做到临事自然应对。对整个社会而言,千千万万家庭遵行家礼,有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起到化民成俗的作用。
古代家礼文献中,朱熹所著的《朱子家礼》久负盛名,将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礼教做了全面总结和说明,是家礼教育的集大成,影响早已超出家庭。
(三)制定家规:主流价值观的规约化。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是古人制度化的家教方式,是硬性的伦理规范。在古代,制定家规的人多半是文人士大夫、饱学之士、士绅乡贤,他们大都是社会的精英,也都受过主流价值观的教育熏陶,他们在制定家规时,自然都遵循传统的纲常伦理,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家规的制定当中,这使得“家法必遵国宪,方为大公”成了家规的显著特点。实际上,这种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的做法,也起到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的作用。家规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惩戒性的规定,以教育家庭成员改过迁善,起到警示作用。“不孝不悌者,众执于祠,切责之,痛责之。”家规影响所及是细致入微的,有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不能企及的作用,较为直接地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下潜到千家万户。


浏览完整试题历史上,有“江南第一家”之称的义门郑氏,其《郑氏家规》被视为古代家规典范。该家规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制定了具体的惩戒措施,即便是一家之长,违背规定也不能例外。该家规还特地要求入仕为官的子弟“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规定了义学的设置等相关事项,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正因此,郑氏一门在家规的约束下,取得了突出的治家成效,屡屡受到表彰,其家规也影响深远,为后来的家规提供了或直接或间接的借鉴。
(摘编自王永祥《家教传承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历史经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家训专著,因清人王钺的推崇而得以广泛流传。
B.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一般在训主家庭内部施教,其他家庭不可抄袭。
C.古代家礼既有对个体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也包括了一些重大事宜仪式化的要求。
D.为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家规的制定者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家训、家礼、家规三个角度阐述了古代家教内容与主流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B.文章第二段围绕家训的内涵探讨了家训对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促进作用问题。
C.文章论述中以《颜氏家训》《朱子家礼》《郑氏家规》的巨大影响为论据,具有说服力。
D.文章从历史出发,旨在为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显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训、家礼、家规不仅对古人治家有帮助,对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也起了有益的作用。
B.遵行家礼既是个人教养的体现,也有助于夯实人伦亲情,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
C.家规大都是由家族中受过主流价值观教育熏陶的精英人物制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D.家规能直接地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惩戒,因而对家庭成员的作用比法律、道德更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材料一:
管子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再到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彰显了中华民族对法治的不断探索和追求。民法典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它的诞生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可以说,编纂民法典是我国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是我国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奋进。
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曾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可以说,民法典诞生的过程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遵循同样的逻辑,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不管是遇上高空坠物,还是碰到遗产纠纷,抑或遭遇隐私泄露,都需要从民法典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只有全体社会成员以民法典为遵循,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
(摘编自阿斯力格《以民法典实施提升“中国之治”》)
材料二:
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而且通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环境正义、英烈保护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
(摘编自黄文艺《民法典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之重器》)
材料三:
民法典其体系包括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也是检察机关开展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重要实体法律依据。民法典的出台将会给民事检察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冯小光:民法典颁布以后的溢出效应,必然对行政机关、司法权产生影响。首先,民事审判和民事检察适用的最核心实体法律是民法典。此前适用的单行法律和庞大的司法解释规定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协调、不统一的地方,民法典的体系性、协调性为民事实务提供了统一的适用依据。其次,民法典能够对民事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很好的规制。长期以来,如何规制民事法官和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是一个司法改革的课题,民法典在这方面填补了很多空白。


展开余下试题王利明:民法典是基本的民事法律规范,是基本的裁判依据,将来无论是法官、检察官,还是律师,对话、讨论的平台就是民法典,而不是各说各话。民法典颁布之后,就应当从民法典中寻找法律依据;而且规定非常清晰,所有的规则都在这里面了,已经消除了不一致、不统一的现象,就要在这里找统一的裁判依据、裁判尺度。另外要有体系思维,民法典是体系化的产物,为法官、检察官、律师提供了体系化的思考方式。法典就是要求援引多个条款,这是我们在适用民法典时必须要注意的新现象。
王轶:在这个问题上,我只有一个建议,就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应该是实力相当的,监督才能够有效地进行。疫情期间,我写了篇文章,主要讨论行政许可的民法意义,着重从民法的角度分析,行政许可应该做什么样的类型区分,对民事法律行为、合同行为的效力判断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发现,相关司法解释中,较为集中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这可以成为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如果我们能够重点突破,充分树立监督自信,慢慢地,会与被监督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互动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摘编自龚云飞、关仕新《王利明、王轶、冯小光“三人谈”》)
4.下列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法典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整合了我国多年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
B.民法典激励社会主体的自主自治与其推动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并不矛盾,目的都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C.民法典注重以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难题,惩恶扬善,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D.民法典的颁布能规制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从而消除法律规则之间的不协调、不统一的现象。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概括民法典是如何体现“民”这一精髓和要义的。(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蝼 蚁 周海亮
婴儿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疯狂地嚎哭,他们却无能为力。
  他们的头顶上还有士兵。荷枪实弹的士兵,抽着烟,看着婴儿,手指不离扳机。士兵知道附近肯定有人。这里的人们,绝不可能丢下一个婴儿。
  士兵在两小时以前袭击了村子。村人们多被击毙,只有他们躲进地下室。地下室极其隐蔽,现在,那里藏着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女人中,她是婴儿的母亲。
  本来是她的男人抱着婴儿。逃跑时,男人腿部中了一枪,肩膀又中了一枪。他跌倒,爬起,继续跑,用着一种怪异并且滑稽的姿势。他们躲进地下室的时候,男人已经冲进院子,然后,他的后背中了一枪,又一枪,又一枪。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那时地下室的盖口尚未关上,他看着女人,冲她挤挤眼睛,然后目光转向别处。他不想让追赶他的士兵觉察到屋子里还有一个地下室。女人甚至认为,他也许是故意挨上子弹。
女人试图冲出去,可是她被别人强行拖下去。盖口合拢的瞬间,士兵冲进院子。他在男人的脑袋上补了一枪,却留下婴儿。
  他知道村子里还有人。
  一天前,有村人帮助游击队偷袭了他们的队伍。战斗中他失去两个兄弟——真正的兄弟——父亲将他们兄弟三人,一起送上了战场。
  他在等待有人自投落网。他相信这件事终会发生。因为他有一个婴儿。
  婴儿哭着,喊着,也许是饿了。婴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士兵盯着婴儿,心中泛起波澜。然后,士兵对自己说,战争早一天结束,他就能早一天回到家乡。
  杀光隐藏在暗处的村人,就会距战争结束更近一步。这是长官的想法,也是他的想法。
  婴儿一直在哭,一直在哭。
  两个女人将地下室里的女人紧紧箍住。女人想不顾一切地冲出去,抱起她的孩子,撸起她的衣衫,让孩子含住她的乳头,狠狠地吸,狠狠地吸……她想喊出来,可是声音卡在喉咙,将她噎出眼泪。她薅着自己的头发,浓密结实的头发,此时弱不禁风。
  士兵就在他们的头顶。他们甚至可以听到士兵的呼吸。然后婴儿变得安静,女人感觉到婴儿的体温。
  地下室里漆黑一片。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黑暗里的女人认为自己并不重要——是死是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身边还有两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婴儿的嚎哭声再一次挤进地下室,每一声都像刀子,一下一下剜着女人的心。女人听到她的牙齿发出奇怪的声音,张开嘴,伸手去接,她的手心里,多出一颗带血的牙齿。
  附近教堂的钟声响起,女人知道,他们躲进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一天。
  有那么几个瞬间,女人真的想冲出去。冲出去,求士兵放过她的孩子,为此她可以付出一切——她和身体,她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后来她终于决定这样去做,却既动不了,也不能说话。他们将她绑起,衣服堵住了嘴。
  他们知道,女人随时可能疯狂。
  女人感觉她的身体在抖。女人感觉每个人的身体都在抖。她恨他们,又不敢恨。她怕他们,又不敢怕。后来她想,就算她真的冲出去,又能做什么呢?她相信不管她怎么说,怎么做,士兵都会将她射杀,将他们射杀,然后,将她的孩子射杀。
  婴儿再一次变得安静。士兵的脚步声有节奏地在头顶上响起。她听到士兵划一根火柴,点燃香烟。然后,一声重重的叹息。
  女人静静地倚着墙壁,不动。她的手指将坚硬的墙壁犁开一条深深的沟渠,沟渠里,渗出鲜血。绑住女人的绳子早已松动,女人随时可以推开其他人,叫喊着冲出去。可是她没有。她想或许,她已经放弃。
  嚎哭声再一次挤进来,却那么无力,那么微弱。教堂的钟声再一次传来,此时,他们躲在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两天。两天里,孩子没吃一点东西,没喝一点水,她躺在冰凉的地板上,任寒风将她的脸蛋冻伤,将她的四肢冻僵,任士兵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将她打量。
  女人知道,她的孩子正在一点一点死去。
  她再一次有了冲出去的冲动。却不是去救孩子,而是让自己死去——死去,便再不必理会孩子的死活,也不必理会别人的死活。
  她相信,让她在孩子死去以前死去,她会好受很多。
  可是她终没有动。她闭着眼睛,十指深深地嵌进墙壁。她感觉不到疼痛。
  她是在孩子死去之前死去的。她因痛而死,因绝望而死。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
  剩下的人们,安静地等在地下室里,或者等待士兵离开,或者等待被士兵发现。等待活着,或者等待死亡。
  士兵是在三天以后离开的。那个婴儿顽强地撑过三天,终因饥饿而死。
  婴儿死去时,士兵落下一滴眼泪。
士兵希望战争结束,他用了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当战争结束,士兵就会回到家乡。家乡有他的妻子,还有他五个月大的女儿。女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痛苦”与 “极舒服”这对 自相矛盾的词语,充分表现了男人无私伟大的父爱。
B.为了避免女人随时可能发疯,暴露藏身之处而引来杀戮,地下室里的其他人将女人绑起来,用衣服堵住她的嘴,显示出他们的冷漠麻木和自私自利。
C.女人为了孩子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这里的女人似乎不那么“高尚”,却更加符合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的心理。


展开余下试题 D.“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女人在痛苦和绝望中死去,这里却说上帝“宽容”,因为听凭孩子死去而无力施救,对一个母亲来说更痛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两段采用倒叙方式,一入笔直接描写地下室内外紧张恐怖的情势,然后再交代事情由来,从而造成强烈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B.小说多处运用反复和排比手法来增强表现力,如“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就突出了地下室的阴暗和压抑。
C.小说中的人物没有姓名,作者有意识地使用男人、女人、婴儿、士兵这种类型化称谓,意在消除人物身上的个性色彩,凸显题目“蝼蚁”的隐喻意味。
D.小说呈现出明显的虚化时空的倾向,战争的年代、地点和具体背景都是模糊的,这种写法增强了作品内涵的普遍意义和对战争的批判、反省力度。
8.在小说中,士兵这一人物身上体现出深刻的矛盾,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9.贯穿始终、无语言、不谙人事的“婴儿”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秉忠,字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迁,为官族。曾大父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因家焉,故自大父泽而下,遂为邢人。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
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式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已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桀然一新。
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至元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体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十一年,危从至上都。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
(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10.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
B.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
C.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
D.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帝即位前如果为太子,自然居于东宫,也就没有潜邸;如果非以太子身份继位登基的,则称其即位之前原来的住所为“潜邸”。
B.《易》也称《周易》《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后来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一起并称“五经”。
C.“癸丑”“己未”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元朝中书省在远方还有一些派出机构,即各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秉忠心地善良,仁爱宽厚。在攻打宋时,他常以天地有好生之德劝喻皇上不要滥杀无辜,因他得以保全性命的百姓不可胜数。
B.刘秉忠才华横溢,不拘一格。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出仕后又弃官隐居为僧。后受世祖召见,与海云禅师一起入府觐见,颇受赏识。
C.刘秉忠精通治理,敢担责任。他以天下为己任,通晓治理之道,善于古为今用,辅佐世祖建立元朝,并为元朝定规立制费尽心血。
D.刘秉忠恬淡闲散,好学不懈。身居高位后,他仍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日恬淡安静,与以往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自乐。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4分)
译文: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分)
译文:
(2)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琴歌 【唐】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
B. 诗中写琴歌效果和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C. 第五句写铜炉熏染,华烛闪烁生辉,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
D.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泪下。
15.结合具体的诗句,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2)贾谊的《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的巨大影响力,写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才会智慧明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表现宇宙永恒,生命代代相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千金散尽复还来。(李白《将进酒》)
(6) ____________,更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蝙蝠”谐音“遍福”,即“遍地是福”。此外,蝙蝠在小型哺乳动物中属于寿命极长者,( )。古人对其形象的最早记录可 至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的玉蝙蝠。此后,在商代、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都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成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