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40 2021-03-02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0]
龙泉中学、宜昌一中2021届高三年级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龙泉中学、宜昌一中2021届高三年级2月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宜昌市第一中学
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审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一方面,在中国经典人
文艺术的生长延续中,“山水”不仅寓指自然的空间和时间的长度,它从古至今尤其是魏晋以来,
就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史视野,进而演进为历代文人画家的
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另一方面,“山水”因其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创性,因其坚固地附着并
恪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河床,使得山水艺术之深远、广博及其“超于象外之意旨”,在近现代以来
“西风东渐”的中西文化激荡碰撞、交往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蕴含与审美价值。
事实上,不仅“山水”命题在中国文明史、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艺术与山水
审美,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突出的核心位置。有学者曾言,早期的中国山水艺术审美观,
大致可分为儒家的象征式山水观、道家的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的情感化山水观三类。我们倘若
抽离于自然山水本身,可以看到,这三种自然山水“创造”模式,本质上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
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层次的体察和感知。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高度艺术性与深厚人
文性,造就了其承载的人们对中华文明文化视觉、知觉与感觉的无限变化与可能性,包含了山水
艺术与哲学、宗教、思想、文化乃至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超越于上述关系的艺术“审美性”与
精神“超验性”。
从人文视角看,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其一,山水艺术汲取了中华
传统哲学思想之精髓,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文脉之
中,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人文内涵特征以及传统哲学框架中“画道”①的烙印;其二,山
水艺术注重艺术形式的整体构建与写意构筑,注重自然万物的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强调由“哲理”延伸拓展到“艺理”层面,即重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互动,突破技艺与手法的
限制,使其艺术表达展现出既多元一体、又丰富纷呈的面貌;其三,山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
营造及文化价值塑造品格,如自然生命和谐的情景审美、风景即心境的审美意象、形神兼备的气
韵审美等等,构成了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学特质,也使其成为日臻完善、深具
影响的艺术种类。
当然,应当看到,中国山水画经历了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当下已进入到信息化、
互联网、多媒体乃至人工智能新时代,世界文化交流语境和社会发展背景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作
为置身新时代的山水画研究者、传承者、创作者,必须要保持文化上的警醒与自觉,必须要秉持
艺术上的自律与创造,必须要葆有精神上的反思与追求。那么,我们必须面向传统山水艺术的发
端源头,在时间的流变中守住山水艺术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底线;我们还要保持和发扬山水艺术长
期形成的品质与特征,在空间的格局中拓展山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这两个方面的整合
与归一方能实现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方能凸显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个性与顽强生命
浏览完整试题
力,也才能有足够的度量来吸收消化时间河流中的新文化、新艺术基因,凝结成“山水”命题的
当代意义与人文艺术精神旨归。
(摘编自蔡劲松《山水艺术与中华人文精神》)
材料二:
中国拥有漫长的农耕历史,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渗透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思想文
化等方方面面,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土地——山水田园是农业社会的根本,因为它是托身之
所,依靠它养育生命、繁衍子孙,乃至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所以即便在今天,很多中
国农村依然保留有土地崇拜的风俗。不仅如此,围绕山水田园还形成了灿烂的山水文化。中国自
古就有“乐山”“乐水”的传统观念,山水可游、可观、可居,还是涵养性灵、寄托情怀的精神庇
护所,如诗歌吟唱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水
诗先于山水画发展成熟,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山水文化的核心表达。在形成于魏晋时期的山水诗的
带动下出现了专门以山水为题材的绘画,并在五代两宋时期发展达到高峰,形成了诗画交融的传
统,渐而与毛笔书写的书法艺术演变合成诗、书、画一体的独特的绘画表达。尽管历经元明清的
朝代更迭,山水精神和诗书画的传统依然在封闭、节奏缓慢的封建农耕社会的历史时空中随着时
代不断传承、变异,安静地发展了近千年,直至20世纪。所以,山水既是物质的,又是人文的。
物质的山水是生命的依靠和寄托。人文的山水则传递了代代相传的艺术传统、人文精神和哲学思
考。故而,山水不仅是山水,很多时候它就是人身之外的一切;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
它代表着“地”,代表着“天”,代表着至上的“道”。
(摘编自李诗文《山水不仅是山水》
[注]①画道:中国画学加上传统哲学而形成的中国画道理论体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代的山水画研究者、传承者、创作者应当承担起实现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凸显中
国山水画的艺术个性和生命力的重任。
B.“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中的“山”是物质的,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生
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山水是人文的。
C.魏晋时期的诗歌创作带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并在五代两宋时期形成诗画交融的传统,二者
共同构成中国山水文化的核心表达。
D.山水不仅是物质的,是生命的依靠和寄托,还是人文的,包含了世代相传的艺术传统、人文
精神和哲学思考,它代表着世间万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历史中,“山水”寓指自然的空间和时间的长度,更寓指历代文人画家
的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
B.儒家象征式山水观、道家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情感化山水观,三者都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
命、社会文化的体察和感知。
C.要实现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既要保持和发扬山水艺术的品质与特征,又要拓展山
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
D.中国自古就有“乐山”“乐水”的传统观念,缘于山水不仅可游、可观、可居,还是涵养性
灵、寄托情怀的精神庇护所。
3.下列各项中,带有中国传统哲学框架中的“画道”的烙印的一项是(3分)
A.高克恭的《云横秀岭图》,远景主峰突兀,群峰环绕俯仰,近景山坡杂木茂密,丛林掩映云
底,整齐有序,层次分明。
B.蒋乾的《赤壁图》根据苏轼的《后赤壁赋》绘制,画面传达出文人在游赤壁时的感慨:虽朝
代屡次更迭,但山水依旧。
C.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不拘于刻形着物的风格,脱离真山真水,传达出一种写胸中块
垒、传意中山水的倾向。
D.陈宗渊受胡俨之请按实景创作《洪崖山房图》,图中抒写了友人在明初严酷的环境中身居庙
堂、心怀归思的志向和情怀。
4.中国山水艺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寻找王×成
张港
1973年的冬天,冷得邪乎,兴安岭上龙门农场,田鼠冻得钻进知青宿舍。于是,可怕的鼠疫
暴发了。
1月27日夜,狂风打鼓,大雪拍门。一辆马爬犁从三分场驰到卫生院,抬下上海人李志鹏。
李志鹏脸泛了青。高烧的人这个脸色,是真不行了。他要说什么,又发不出声音。他指指我
上衣口袋,比画着。我明白了,他是要写字。我的破钢笔其实只是摆设,极少用。
李志鹏哆嗦着接笔,哆嗦着摸出一块挺旧的手绢包。在手绢上,他费力地写出个“王”,笔就
不下水了。我接来笔,用舌头洇了洇,又下水了。他接着写,写得太费力,写了老长时间,之后
他就闭上了眼睛。送他来的上海人比画:“把这个包——交给这个人——对吗?”
李志鹏点点头,我们几个人连声喊:“一定一定一定。”李志鹏的眼睛睁了一下又合上,就再
也没有睁开。
上海小伙子李志鹏就这样走了。最后陪他的,只有三个上海知青加上一个东北的我。处理完
后事,我们想起了那手绢包。
脏兮兮的旧手绢,里面是钞票,35元。皱手绢上的字,歪歪扭扭,第一个是“王”;第三个
是“成”;中间这个,有人说是“之”,有人说像“云”,有人分析是“立”。不管怎么说,一定要
将这手绢包送到王×成手上——我们点头了,我们答应过李志鹏。
龙门农场也就五六千人,找一个人还不难。我们先从三分场开始,先从上海人入手,可是,
没有王×成。
我们成立了“专案小组”,分工负责,分片包干,拉开大网。然而,还是找不到。
一转眼,上海知青大返城,专案小组成员最后剩了我一个。每一个人走时,都对我说“一定
一定,一定要找到王×成”。
之后,我与上海书信不断,上海与我书信不断。
一晃,我也离开了农场,也娶着了媳妇。我给媳妇讲手绢包的事。媳妇手指在舌上抹湿,一
张一张数过那 35元钱。她将手指头塞进我的秋衣破洞里,一转一搅:“真的不少哩!够织件毛衣
哩!”她枕在我的手臂上,日子穷而甜。
儿子降生,特能吃,而他娘没奶。因为钱断了,所以奶粉断了。媳妇先是骂我无能,然后又
是骂我无能,最后,她摸出手绢包摔在炕上。我狠狠地瞪她,说:“不行!”
展开余下试题
我与上海书信不断,上海与我书信不断。可是,那个王×成,就是找不到。
寻找王×成的队伍渐渐发展壮大,我们这些最穷的人家却最先安装上电话,打着长途电话研
究王×成,研究手绢包。
那一年,上海来了兴致勃勃的电话:“找到了,在上海,原来的龙门知青。”电话要我带上东
西,赶赴沪上。“邮不行吗?”“不行,面当面,物对人,得确认。”
想想那个大风雪之夜的李志鹏,我带上干粮,买了车票。
那人叫王子成,手绢不对,钱的数额也不对。虽然路费是上海人出的,可我欠了债,债是大
田的野草,锄了又长。
一晃,我发现自己老了。这个手绢包,让我长出许多皱纹。可是,怎么办呢?那个大风雪之
夜,李志鹏最后那样子,总在梦里,总在醒时。我与上海人通话,决定发起一次大规模的总攻—
—不管不顾地不分时间地点人物地大讲这个手绢包的故事,发动群众,搜寻王×成。
这天,我接到个电话,那人自称龙门农场的,在城里治病。事情重要,电话说不行,要我到
医院会面。
路上,我忽然想到,这自称叫于诚的人,莫不就是找了20年的王×成?
比我还老的于诚,果然就是“王×成”。
于诚摸着手绢包:“是不是 35块?是不是两张 10块,一张 5块,剩下 1元的,还有两张 5
角?”
“是是是,对对对!”
“两张10块的,卖榛子钱;一张5块的,土豆钱……”于诚老泪纵横。
“找了 20年呀!原来是你。”我终于明白了,在农场时,我是知青,他是山东移民,我们相
隔二十多公里。
于诚翻来覆去地看手绢,翻来覆去摩挲那些市面上已难见的旧纸币。突然,他将钱拍我手上,
说:“原来张眼镜就是你呀!这些钱是你的呀!”
我傻了,我不能不傻。
于诚缓缓气,说:“去过六分场吧。”
我没去过。
“去六分场的路,总走过吧!”
我记不得。
“一辆胶轮拖拉机着火,你们知青救火。这还不记得?”
好像——这事有。
“有个人,救火烧了毛衣。后来我打听了,他叫张眼镜。我就攒了钱,托人买上海毛线,我
得赔人家毛衣呀!托来转去,没了下落。想不到,钱钱钱……钱在这儿,你你你……你在这儿。”
泪如水泼,我不会说话了。
(2020年24期)
文本二:
从体裁来说,故事应该与小说有显著区别,否则它就不是一种文体。故事的基本涵义是旧事、
旧业、先例、典故等,因此,故事一般讲的是已过去的真实事件,不可过于夸张或扭曲。当然,
故事中的虚构与小说中的真实,都是相对而言的。这里面有个谁主谁次的问题,故事中事件主体
不能背离,这是大原则,小说则不一样,芝麻可以说成西瓜,这是它们之间真实与虚构的区别或
差异。
故事中事件的真实性决定其运用的表达形式,即说故事主要通过叙述的方式来讲一个带有寓
意的事件。因此,写故事又叫讲故事,主要用的是叙述的方法,而小说常用的是描写的方法。我
们认为一个故事“好”,亦因为它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从而阐发某种道理
或者价值观。试想,如果你在讲故事过程中大量使用情景描写,别人会怎么看你,肯定会认为你
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吹牛皮!
另外,讲述一个故事,必须话有所指,意有所图,这就是说讲故事要有很强的目的性,这也
就是故事中所谓的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目的地,是故事中要鲜明的。这在讲故事过程中也常要有
所提示,或头或尾或文中,这在寓言故事中更是可见一斑。寓言故事的讲述者始终是主导,其目
标方向很明确,故事中所运用的各种手法,目的总是先将读者引向歧途(这很关键),最后再引向
故事核。
故事留给读者的是事,人反而淡化了。好的故事,几十年后不忘的还是故事本身,而不是故
事中的主人公。当然,故事本身也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但那只是副产品。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志鹏临终前艰难地留下遗言,表明他不想将钱据为己有,也引出下文寻找王×成的故事。
B.“债是大田的野草,锄了又长”形象地写出“我”生活的贫困,反映了寻找王×成的艰难。
C.于诚看到“我”后老泪纵横,虽然其实知道“我”是他找的人,依然为“我”的精神感动。
D.小说不仅写了我在寻找王×成,还有众多的人也参与到寻找的队伍中,传递了人间正能量。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寻找王×成”为题,新颖有趣,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激发出读者的阅读
兴趣。
B.小说插叙“我”当年救助一辆着火的拖拉机的情节,既完善了小说内容,又使人物形象更加
丰满。
C.“我”的儿子没钱买奶粉吃,媳妇骂“我”无能,侧面表现“我”一定要将钱交给王×成的
决心。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由“我”对王×成的寻找贯穿主体情节的始末,使得故事叙述真实
紧凑。
8.读了文本二,如果要把《寻找王×成》推荐给《故事会》,你将从哪些方面阐明理由?(4分)
9.《寻找王×成》是怎样运用各种手法先将读者引向歧途,最后再引向故事核的?(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
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
..
..
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
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
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大吏,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
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
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
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
为大农僦人 ,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
①
.
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
余资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
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
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
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①僦人:承雇服役的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
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B.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
展开余下试题
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C.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
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D.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
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洗沐,即休假。汉朝制度,官吏五日一次休假,沐浴休息,唐宋时延为十日一休。
B.舍人,官名。汉代以舍人为皇后、太子及公主的属官。亦可指豪门贵族的门客。
C.守,代理官职。文言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行、署、改、权、判、假、摄等。
D.二千石,汉代官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世因称郡守(太守)为“二千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庄行侠仗义,喜爱交友。他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远播;慰问老友,与宾客交往,乐此不
疲。
B.郑庄追慕长者,以礼待人。他仰慕德高望重的人,唯恐见不到;对宾客无论贵贱都执宾主之
礼。
C.郑庄推崇贤才,仁厚爱士。有进言的机会,他就称道天下贤士;从不直呼官吏名字,尊重对
方。
D.郑庄家境清贫,死无余财。他喜好馈赠朋友,平日里把俸禄和赏赐分给宾客,导致他死后家
无余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4分)
(2)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4分)
14.班固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不隐恶”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小题。
鹧鸪天
元好问(金朝)
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金屋暖,玉炉香。春风都属富家郎。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① ②
[注]①西园:原指铜雀园,三国魏曹植置之,以招文士,这里指文士雅集的庭园。②相思树:典
出东晋干宝《搜神记》,后以此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候馆灯昏雨送凉”既点明了诗作的时间、地点,也渲染了氛围,体现了传统的诗词开头方
式。
B.“今夜还如昨夜长”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受着相思的煎熬,故觉夜长;二是夜夜相思,不
止一天了。
C.结尾两句意为将像梅花那样熬过寒冬,迎来海棠开放的春天,在自我宽慰中,希望与悲感交
织。
D.这首词以闺中女子的视角展开,侧重展现其所见所思,用词绮靡甜腻,语言含蓄绮丽,富有
表现力。
16.“浓浓情思”是前人对此词的评价,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落叶”是秋的典型特征,在杜甫的《登高》中“
,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秋景。
(2)苏轼《赤壁赋》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
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
“
,
。”
(3)《论语》中借松柏来表现“艰难困苦的境遇,更能显现人的高贵品质”这一思想的语句
是:“
,____________
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经过几代中国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开创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
成就。设立“中国航天日” ,旨在宣传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 ,大力弘扬航天精神 ,
(
),唱响“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
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
基因。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梦想
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
,中
国人民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科学普及航天知识
B.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以科学的态度普及航天知识
C.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
D.以科学的态度普及航天知识,把全民族探索创新的热情激发出来
19.依次填入文中橫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坚贞不屈
B.坚定不移
C.坚贞不屈
D.坚定不移
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
生生不息
生生不息
百废俱兴
百废待兴
百废待兴
百废俱兴
奋起直追
奋发图强
奋发图强
奋起直追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生物多样性事关文明的兴衰。
①
,人类文明才能健康发展;反之物
种贫乏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则人类文明发展将受阻。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良好的生态系统、
丰富的生物物种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少疾病传播。然而,
②
,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2020年《地球生命力报告》指出,自1970年以来,动物的种群数量平均
下降了68%。
③
,艾滋病、埃博拉等致命疾病肆虐就是后果之一。
因此,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22.根据要求完成下题。要求:格式规范,表述准确简明,措辞得体。(5分)
我校高三(1)班准备12月30日在教学楼310教室举行座谈会,主题为“迎战高考”,想邀
请学部主任在那天16时30分来参加座谈会。请你以高三(1)班班委会的名义给主任写一份请柬。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半个多世纪以前,我们以“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都带有“阶级”的词语评价人的身份;
十几年前,我们又以“白领”“蓝领”“金领”等带有“领”的词语区分人的身份;今年,央视新
闻的一篇《早安啊,打工人》公众号文章让越来越多的人以“打工人”自标身份……
而“打工人”这一称呼也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赞同“打工人”这种提法的,认为“打工人”
是对所有从事体力和技术劳动者的统称,是当代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也有人表示反对,认为
这一称呼本身带调侃甚至嘲讽的嫌疑……
要求:请你围绕上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打工人”的思考和感悟。要明确文体,
上一篇: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下学期综合测试(三)语文试题
下一篇: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2月开学线上测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龙泉中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