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57  2021-03-04
标签:苏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7]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卫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返校考试语文试题
卫城中学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初返校考
高二语文 试卷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3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书带给莘莘学子无穷快乐,但有些书却俨(yán)然是无谓的造势。新造、晦涩词汇充斥其间,甚至连扉页也故弄玄虚,拐弯抹角,专捡经典抑或中西巨擘(bò)语录来唬人,一旦芟除引文就不是东西了。
B.天气尤为闷(mēn)热,心情甚是烦躁,南明山走了一遭后,郁闷得以宣泄,本次考试也准备就序,一定不是铩(shā)羽而归,十载心血不会付诸东流。
C.眺望南明湖,湖面水蒸气如云雾缭绕,紫金大桥倒影如画;山分外翠绿了,水分外澄(chén)清了,银杏叶子黄澄澄的。山清水秀,天蓝云白,莺歌燕舞,云蒸霞蔚……中国生态第一市,名副其实。
D.月色融融,没有了白天的聒(gūo)噪,虽已是静谧的深夜,他却如饥似渴阅读,看问题真知灼见,说话要言不烦,旁征博引,不像我们那样肤浅,真让人歆(xīn)羡不已,我们是可望不可及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2-3题。
孤独的梵高,为他所属阶级所不耻,人们对他的画画充满了质疑的目光,然而,弟弟提奥对哥哥却深信不疑。
当年,梵高的画简直一文不名;但提奥像一个精明画商发现了传世珍品一样果断地购买,提奥就这样维护哥哥的自尊与信心。[甲]提奥始终存有一个信念——哥哥的绘画艺术,是其他画家不能望其项背的。
也有一些附庸风雅又不舍花气力的人,[乙]问梵高这样一个问题:“学习画画,有没有什么捷径?一学就会。”
提奥常对哥哥说,你为我画画,我付给你薪酬,有朝一日我会赚回来的。这样一来,梵高对创作更是宵衣旰食,走火入魔,殚精竭虑。[丙]有一次,痴迷画画,竟摔了一跤,被弟弟送进医院,脸上缝了四、五针。
梵高不愿继续成为弟弟负担,于是想到了死,开枪自杀,那一年,刚三十七岁。
梵高去世半年后,弟弟也随之而去。他们的故乡荷兰,至今还传颂着他们的兄弟之谊。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耻 B.一文不名 C.宵衣旰食 D.殚精竭虑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甲 B.乙 C丙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2016年1月,寨卡病毒在巴西和哥伦比亚的部分地区相继引发疫情,世界卫生组织对此高度重视,并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
B.《鲁迅的最后十年》是林贤治的系列丛书之一。作者等笔墨重在描摹作为思想家而非文学家等鲁迅,其中包含了他对人权、国家等一系列理论等冷静思考。
C.克里访华时表示,美中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双方应利用战略与经济对话等机制,加强沟通,加快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等进程。
D.十八大以来,各级高官频频落马显示了新一届党中央等反腐决心,但“打几只老虎”仅仅是第一步,当务之急的工作是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反腐机制。
5. 下面横线处,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对联工整的一项是(3分)( )
我,一个人走在林中,发现,此地无蝇蚊,却有那么多蝴蝶、蜜蜂,无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身边飞,耳畔叫。 甲 。溪水,豆绿色的。小溪对面,有一处摩崖石刻:“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


浏览完整试题 乙 。”

①空气里,有松香味,有草木的青气,闻起来,心里麻酥酥的。
②松香味、草木的青气,混在空气里,闻起来,心里麻酥酥的。
③岩上,一挂飞泉,下面滴成一个不大的潭。
④岩下面是一个不大的潭,一挂飞泉飞泻而下。
⑤一股水,扯成一条小溪,自潭边流出。
⑥潭边,流出一股水,扯成一条小溪。

⑦ 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⑧ 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A.甲①④⑤ 乙⑦ B.甲②③⑥ 乙⑧ C.甲①③⑥ 乙⑧ D.甲②④⑤ 乙⑦
6.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等一项是(3分) ( )
A.或取诸怀抱 怀抱:襟怀抱负 B.放浪形骸之外 放浪:任性不羁
C.虽趣舍万殊 趣舍:舍弃趣味 D.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兴怀:触发感慨
7.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斧斤以时入山林 余船以次俱进
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D.斯天下之民至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8.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例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无乃尔是过与 D.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6分)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①中国社会由唐以下,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②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③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④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9. 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 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 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 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10. 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 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 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 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0分)
城市的树 贾浅浅
(1)每个城市都有树,每棵树都是这个城市的一个穴位,这个城市每条街道的每棵树相连起来就是这个城市的经络图。
(2)一个人气血的通畅在于经络,一座城风水的兴败在于树。
(3)有谁在意过行道树被连根拔起时仓皇的哀嚎。人们会为一只流浪街头的小猫小狗洗澡喂食、看护守候,可谁会为一棵树的倒下默哀、掉泪?
(4)曾几何时,树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人们爬到树上摆脱野兽的追赶、躲避洪水的侵袭、蒙蔽敌人的视线。在树上眺望太阳的初升,观察节气的变化,期盼爱人的归来,探寻族群的踪迹。人们摘果充饥、钻木取火、造房、耕种、打猎,所有的一切都和树木息息相关,甚至当人们喜怒哀乐、婚丧嫁娶、祭祀庆典,都围绕着树展开。那个时候,树就是人们的神灵。


展开余下试题 (5)现在人们对树已是视而不见了,因为摆脱了最初对它们的生存依靠、情感投射。在现代人眼中,一棵树存在的意义和一块指示牌一样,任凭人们的调遣、摆设。
(6)古老的树、美丽的树、芳香的树,被起吊机小心移走,送往大宅小院、室内屋外,那裸露在外的白森森的根须在颠簸的卡车上让人哀叹。
(7)一夜之间,为了城市规划、道路扩建,那些原本好端端站着的树消失了。早上起来只留下一个个老碗粗的窟窿,在丝丝地冒着凉气。
(8)在我的记忆中,儿时的树像妈妈的头发一样又浓又密。风吹过来时,树上的叶子来回翻转,阳光照射的一面发白,照不到的一面发暗,远远望去树冠像绿色金丝绒在左右摇晃。伴随着树叶沙沙作响,孩子们踩着从树叶间隙投向地面的小光点跳皮筋儿、打沙包。往往这时,巷子的那头就有一位推着小推车卖冰棍或是小镜糕的老婆婆,吆喝着朝我们走来。
(9)那时,树在我的童年中站成了一排温暖的回忆,像外婆手中的蒲扇,送去的不仅是清凉还有慰藉。
(10)本来树就应和这个城市的建筑血肉相连、浑然一体,多少老照片,记录的不就是这样一个个动人的场景吗?
(11)我们家离大雁塔很近,在一个中轴线上,只有两站路的距离。每次不管步行还是开车或坐公交车走在雁塔路上都很舒服。虽然马路只有四车道宽,但两旁那满眼葱翠、繁茂旺盛的国槐,给它身后的大雁塔都增色不少。多少次我站在路旁默默注视着眼前:国槐巍峨挺拔像忠诚的士兵庄严地站在两侧,簇拥着余晖中的大雁塔,而此时的大雁塔王一样地气定神闲、霞光万丈、气势磅礴,我内心涌动着对生命的赞叹。忽然有一天,当我再次坐上公交车时我有些恍惚,总感觉哪里不对劲,直到经过一个临时围起来的修地铁口的路段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路的国槐都被砍掉了。为的是四车道变六车道,为的是修地铁口,让更多车辆载更多的游客到此一游。再抬头望大雁塔时,没有士兵的首领显得如此突兀、局促、尴尬,所有的一切都一览无余。我低下头不忍直视,心里产生一种悲愤,像是被人强扭着剃光了头,又像是忽然与相处多年的好友失联。。
(12)剔除、剥离大自然的生灵,随意打破树木与环境之间的默契、和谐,人们已没有了敬畏之心、怜惜之情,无所顾忌地掠夺、恣意妄为地砍伐,让人惋惜悲哀。
(13)树是每座城市的穴位。树目睹自己的同类被一棵棵连根拔起,它们会不会在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集体释放一种有害的物质或气体,来对抗人类的冷漠与野蛮?这个星球会不会终有一天被沙尘暴、雾霾吞噬?假如有一天我们终将被迫迁徙到另一个星球,那里还有没有我们最初赖以生存的树做伴?我不敢再想。
(14)那就双手合十恳请树成为这个城市的精灵,它守住的是一城人的风水,倾听的是一城人的故事,目睹的是一城人的兴衰。愿它永远守候在我们的身旁,一代又一代,绵绵不绝。
11.结合全文,说说首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 12.鉴赏(4)段划线的句子。(4分)
▲ 13.联系全文,概括城市的树对人与城市的重要意义。(6分)
▲ 14.(11)段写去大雁塔的道路的变化,试联系全文,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谈这样安排的目的。(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20分)
赠医潘况秀才序 刘攽
始,潘君以术游京师,疾病之至门者日数人。有知潘君者曰:“潘君相有病于未病,治已病于无病。”“潘君视隐如显,视远如迩。色喻于目,脉喻于指,声喻于耳,三者并用,药至病去,所谓国能也!”
他日往,则疾病之至者益多,日数十百人。则又有知潘君者曰:“潘君守学固而处心平,不以人之向己而喜,不以人之去己而沮,泛然唯吾所以自任而已,所谓有道者也!”
他日又往,则疾病之至者无数,举京师之人将迁焉。则又有知潘君者曰:“潘君不为利疚,不为势回,治人以疾病轻重为差。其视富贵如贫贱,视布衣如王公,得千金之谢,犹箪食之馈,所谓士君子也!
呜呼!天下之事,莫难于持久。持久则善恶自效,贤不肖袭情。若潘君者,自始及终,声誉益隆,人之从之者,百倍于初,岂非真贤也哉!
今夫世之为医者,诵数守法,哜①甘调辛,未有少得也,则嚣嚣然以谓已足,于是以人之生死,侥幸以济其不仁之心。设危辞诡说以恐吓富贵之人捩其手足而邀之财得金玉钱帛,满意盈欲乃欲从事。益投毒药,与病相违,使其不自聊赖,然后徐徐解治,幸而不死者有矣,则固以为己功,而妄仞其名,厚求拜谢,以复其劳。若其不活,则其所得金帛固多,恬然持去,不自愧耻。其视贫贱无势者,则傲然不顾。世皆曰医贱,与佣徒鬻卖者钧,岂医之实若是哉?昔岐伯、和、缓之能②,乃通于治国修身之际。呜呼君子,孰能矫正之者?若潘君者,其复何尤!
呜呼!世之事多类此者,独医乎哉!仆感潘君守道,出于流俗,故作叙以示知者。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散文卷》,有删改)
【注】①哜(jì):尝(滋味)②岐伯:古代名医,相传是黄帝时人。和:医和。缓:医缓。两人均为春秋时代名医。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色喻于目,脉喻于指 知晓;明白
B. 潘君不为利疚,不为势回 回避
C. 其视贫贱无势者,则傲然不顾 形容词活用名词,贫贱的人
D. 若潘君者,其复何尤 尤:过失
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则又有知潘君者曰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人之从之者,百倍于初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
C. 潘君以术游京师 申之以孝悌之义
D. 则固以为己功,而妄仞其名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潘况不仅医术高超,而且行医有道,在他眼中病患人人平等,没有富贵布衣等级之分,前来求医的病人日益增多。
B. 文章爱憎分明,主旨明确,提醒从医者发扬古代名医的优良传统,大力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庸医恶劣行径。
C. 本文写作笔法多样,全文由小而大;叙议结合,叙事部分又运用对比的手法,鲜明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D. 作者采用逐层渲染的方法,详细地写潘况受信赖的过程,并且转述他人对他的述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18.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设 危 辞 诡 说 以 恐 吓 富 贵 之 人 捩 其 手 足 而 邀 之 财 得 金 玉 钱 帛 满 意 盈 欲 乃 欲 从 事。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下之事,莫难于持久。持久则善恶自效,贤不肖袭情。(4分)



展开余下试题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4分)

(二)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20—21题。(8分)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好友严武去世,杜甫携家人由成都乘舟东下,抵达忠州而作。
20. 首联、颔联写景主要采用 ▲ 、 ▲ 手法。(2分)
21. 此诗抒情特色甚是鲜明,请加以赏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2—23题。(7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长沮)曰:“是知津矣。”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从辟人之士,启若从辟世之士哉?”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耘。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期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22. 孔子与接舆等人在处世方式上的相同点是 ▲ 不同点是孔子 ▲ 而接舆等人 ▲ (3分)
23.接舆等人对待孔子等态度完全相同吗?你如何看待儒家等处世态度?(4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做3小题)(6分)
(1)子曰:“饭疏食,饮水, ▲ ,乐亦在其中矣。 ▲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2) ▲ , ▲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寡人之于国也》)
(3) ▲ ,死当结草。 ▲ ,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4)五陵年少争缠头, ▲ 。 ▲ ,血色罗裙翻酒污。(《琵琶行》)
(5)世人皆浊, ▲ ?众人皆醉, ▲ ?(《渔父》)
四.作文
25.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60)
有人说,“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浪漫的、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向往憧憬,就像这“诗和远方的田野”。但也有人说,“诗和远方的田野”更像是空中楼阁,听着让人热血沸腾,却不能拿来当饭吃。在大多数时候,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就是锅碗瓢盆,酱油茶醋,甚至是一地鸡毛。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或体验?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期初考语文答案
1.无 2.d 3 a 4 a 5c 6c 7d 8d
9. B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以天下为己任,……狂热的宗教热忱”言过其实了,原文是“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
10. C试题分析:A项,根据信息“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说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是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错误。B项根据信息“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生的”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的;D项“唯一的教育形式”错,根据信息“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判断国家办的公立学校一直存在。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11. 照应标题;(1分)交代本文写作对象:(1分)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揭示树对城市的重要性。(1分)3分
12. 用铺陈的手法,(2分)强调树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是人们的神灵;(1分)表达出人要珍惜城市树木的愿望。(1分)
13. 树是人赖以生存的保障;树是人们的神灵,是人精神的慰藉。树与城市血肉相连、浑然一体,是城市走向兴旺发达的保证。
14. 这段文字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段,叙写了去大雁塔的道路今昔的变化,凸显城市失去树木后的了无生机和丑陋,(2分)表达了作者的痛心、悲伤和愤慨,同时也了表明了作者渴盼保护好城市生态的情感态度;(1分)从结构上看,它既与其它的叙写的文字形成点面结合的态势,又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好了铺垫,它们相辅相成,展示了文章的主旨。(2分)
15.A. (B. 回避——改变 C. 形容词活用名词,贫贱的人——不活用 D. 尤:过失——责备)
16.D. (.D.并列连词A. 承接连词,于是就\转折连词,却B. 定语后置助词,无义\取独助词无义C. 介词,凭借\介词,用)
17.B( 从文章最后一段中“世之事多类此者,独医乎哉”可知,本文的主旨是借谈论医界情况来谈社会各界的不良现象,呼唤众人以先贤为榜样)
18.设危辞诡说,以恐吓富贵之人,捩其手足而邀之财,得金玉钱帛,满意盈欲,乃欲从事。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天下之事,莫难于持久。持久则善恶自效,贤不肖袭情。(3分)
评分要点:持久、效 、贤不肖、袭情,莫难于持久(状语后置)
(2)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起初,潘先生凭借医术游历京城,患有疾病上门求医的人每天有几个。有了解潘先生的人说:“潘君能在病人还没察觉有病的时候看出病来,又能通过治疗使已病的人恢复到没病。”“潘君能像看出近在眼前显而易见的病症那样看出处于潜伏期还未发作的病症。用眼睛了解脸色,用手指了解脉搏,用耳朵了解声音,三者并用,药到病除,可以说是京城里医术高超的能人!”
后来去,(发现)患有疾病上门求医的人更多,每天数十近百人。又有了解潘先生的人说:
标签:苏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温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