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228 2021-03-06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8]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二)
2021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有时也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所传达的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余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余味。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和不同?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像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所叙述的内容这样博大、这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辞,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或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也不尽相同。就诗的停顿而言,一般来说,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杜甫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可是在词里,不仅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于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的停顿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顿,如周邦彦词句“嗟—情人断绝”和“似—风散雨收”。当然,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这两种不同的停顿方式有两个名称:凡最后一个停顿的音节是单数的与诗相同的,这样的句式称之为单式;最后一个音节的字数是双数的,则称为双式。一般来说,一个词牌里单式的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就比较轻快流利,而双式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则比较曲折、委婉、含蓄。
有的人要说,不是词里才有不整齐的句子,诗里面也有杂言的形式,也是不整齐的句式。即如汉乐府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同词一样是长短不等的句式。有人还说,汉乐府和词一样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两者相似,其间有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我以为,乐府诗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的,而词则是先有曲调而后按照曲调填写歌词的;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则是完全不自由的。二者虽外表形式很相似,但完全自由写作的乐府诗和按曲填写的歌词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所配的音乐也是不同的。
(选自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情况下,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词能表达的,也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
B.诗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则有余味,正所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C.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巨大差别,除了写作时的各种原因,主要还是二者形式不同所致。
浏览完整试题
D.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的内容之所以博大、质朴,是因为它们没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提出基本观点,接着着重从形式的角度进行了论证,最后就乐府诗与词的异同作了辨析。
B.文中引用缪钺先生《诗词散论•论词》中的话,旨在证明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一说的正确性。
C.文中论述诗与词的形式差别时,主要侧重于有无音乐曲调的限制以及句式、押韵、停顿等的不同。
D.在论述诗与词在字句、音律上的差别以及乐府诗与词的不同时,文中采用的都是引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句式都是整齐的,隔句押韵,停顿上有固定的节奏;而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相同,较之于诗更富于变化。
B.诗与词的停顿是不一样的,如杜甫的《春望》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五字句,前者是二三的节奏,后者则是三二的节奏。
C.一首词,其中可以融合单式和双式的句法变化,而一首诗,却往往只有二三、二二一或四三、二二三等的单式停顿,变化少。
D.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是完全不自由的,因为前者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而后者是先有曲调后按曲调填写歌词。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神话是作为文化基因而存在的。比如构成我们国名的两个汉字,“中”和“国”,均出于神话想象,中华先民把大地想象成四方形,四边之外有海环绕(所谓“四海五洲”),而自认为是大地上的中央之国(九州或神州)。这是典型的神话宇宙观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神话遗产,是我们进入中国传统本源的有效门径。
我们可用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视角来审视神话系统。汉字编码的书写文化传统,即甲骨文、金文以及后来的这一套文字叙事,是小传统;而先于和外于文字记录的传统,即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和与书写传统并行的口传文化传统,可以称为大传统,比如考古学上随处可见的崇拜玉、巨石、金属(青铜、黄金等)的文化等。大传统铸塑而成的文化基因和模式成为小传统发生的母胎,对小传统必然形成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在大传统的文化整合研究中,我们必须关注文化中最具有“文本”意义的方面,即先于文字而存在的象征符号体系。这是一种非文字符号体系,比如,在金属冶炼技术所支撑的青铜时代到来以前,中国本土呈现的最有力的特有符号是玉礼器系统。玉器盛行上下约3000年,几乎覆盖中国版图的大部分地区。是什么样的动力因素,能够持久不断地支持这样一种极长时间的、广大距离空间的文化传播运行呢?“神话观念决定论”的提出,为此找到了理论解说。先民认为玉代表天,代表神,代表永生不死。玉的神话化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
“神话中国”指按照“天人合一”的神话式感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建构起来的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从先民的神话想象,到先秦的文化典籍,从老子孔子开启的儒道思想,到屈原曹雪芹的再造神话与原型叙事,一直到今天,人们还怀念圣人贤君明主、民间崇尚的巫神怪傩等,其中所隐含的思维潜意识,以及礼仪性行为密码,都是“神话中国”的对象。从各地的孔庙,到家家户户的灶神、门神和祖灵牌位,皆体现着“神话中国”的无处不在。
在中国文化中,以“天人关系”为核心、以“天人和谐”为最高追求的理念始终没有动摇。这是中国神话不同于西方神话的最重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内在肌理。神话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解释了过去和现在,而且在某种意义上预示着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梳理神话中国,不是揭示单个作品的神话性,也不仅仅是将局限在民间文学范畴的神话研究与出土文献、考古图像相结合,最终是要寻求中国神话所特有的一种内在价值观和宇宙观,它们是传统文化的原型编码。
(选自《重新解读中国神话:进入中国传统本源的有效门径》,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传统中,小传统是指汉字编码的书写文化传统,大传统是指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
B.从大传统的角度研究中国神话系统,必须关注文化典籍中最具文本意义的象征符号体系。
C.神话中国无处不在,其对象包括神话想象、文化典籍、思维潜意识、礼仪性行为密码等。
D.中国神话以天人关系为核心,以天人和谐为最高追求,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内在肌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根据神话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神话遗产是进入中国传统本源的有效门径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解释了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含义,并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C.文章第三段以玉器为例,是为论证玉的神话化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的观点。
D.文章尾段论及中国神话的特点,指出梳理神话中国的最终目的是寻找传统文化的原型编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产生崇拜玉、巨石、金属的文化,就必然不会出现甲骨文、金文以及后来的文字叙事。
B.青铜礼器系统在玉礼器系统之后出现,说明文化的象征符号体系也与人类的技术发展有关。
C.玉器能够在极长时间、极大范围内盛行,是因为在先民神话观念中,玉代表天、神、永生不死。
D.阅读《三国演义》会油然生起对刘备的敬仰和怀念,其中的思维潜意识是神话中国的对象。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之一,中国的大国气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第二,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中。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
展开余下试题
第三,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也使中国成为所有国家中历史连续最长的国家。
C.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的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D.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文章仅仅使用比喻的论证方法,来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来论述了中心论点。
D.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B.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C.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即总体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以使读者对此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 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以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深刻印象。二人正式出场是在第三回,作者以内视点的方法集中笔墨次第写来,先在林黛玉眼中写贾宝玉,再于贾宝玉眼中写林黛玉。作者着意在对方眼中写出, 可谓别出心裁, 颇有深意。
黛玉见宝玉是先视形,再由形窥神,由神知人。形包括服饰与容貌等方面,服饰描写一再强调,冠、褂、袄、裤、靴、玉齐全,纯用工笔,显出贵族公子的气派;容貌描写双重用墨,面、色、鬓、眉、目、态具在,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重在写其内心之情,强调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两首《西江月》,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独特思想性格。似贬实褒、明贬暗褒、寓褒于贬,全面地概括了贾宝玉的不合时宜特征,为统领贾宝玉形象的总纲。
宝玉见黛玉是先总写, 再细描; 先观貌, 次看神, 后写心。总写只用八个字: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这是形神兼备的包括气质、风度在内的出类拔萃的整体感觉。细描重在借形传神,以“眉目”传情达意。“眉”以“似蹙非蹙”状之, 现出其多愁善感;“目”以“似喜非喜”状之, 写出她敏感多疑。而“态”、“娇”、“闲静”、“弱”、“病” 等词语意在突出她的气质的独特性。“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宝玉眼中的这段描写又与前面众人眼中的黛玉形象——“举止言谈不俗” , “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相互映衬,相互印证。
由此可见,“出场定型”的写人方法是颇为允当的,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子使其形象鲜明起来, 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印象,使读者容易把握。同时, 也为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楼梦》中的“出场定型”是曹雪芹在集前人之大成基础上的新创造。《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诸葛亮、刘备、关羽、曹操等均是“出场定型”,如曹操的奸雄性格在作者57个字的概述中“出场定型”,并且以许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定下其一生的性格特征,在以后一系列反复强化的情节中,作品围绕其“奸”“雄”这两个层面,不断强化其性格特征。《水浒传》的中心人物宋江形象的塑造,也是“出场定型”。但是,《三国演义》《水浒传》所定之“型” ——思想性格, 主要包含人物道德与才能等内容, 还显得单薄, 而《红楼梦》所定之“型”——人物的思想性格,其内涵则丰富得多,已深入到人物的感觉、知觉、意志、情感等层面,而这些内容显然是人物形象塑造当中更细密、更隐微、更个性化的东西。
(选自《谈<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有删改)
1).下列对于“出场定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场定型是小说描写人物的一种很得当的方法,它的好处是能使读者对人物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B.出场定型能够使小说中的人物在亮相的瞬间形象鲜明,它主要包括由形到神和由神到形两种。
C.出场定型说白了就是指人物一出场,作者就从总体上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的一种方法。
D.出场定型这种方法在《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小说中都得到了应用,如对贾宝玉、曹操等人的描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定下了曹操一生的性格特征,在随后的情节发展中,曹操奸\雄的性格特征不断得到强化。
B.对林黛玉的出场描写,作者先用细看形容,与众各别概括林黛玉给人们的整体感觉,然后从貌\神\心进行细描。
C.对中心人物,曹雪芹都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如对贾宝玉,作者从服饰、容貌、内心之情等多个方面为其定型。
D.《红楼梦》所定之型的内涵比《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要丰富得多,已深入到人物的感觉、知觉、意志、情感等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雪芹塑造人物善于以形写神。如对林黛玉眉\目的描写就写出了她多愁善感、敏感多疑、聪明颖悟的神。
B.在《红楼梦》第三回,作者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出场,分别从对方眼中写出,这样的写法正是作者别出心裁之处。
C.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的人物出场定型法,可谓是既集前人之大成,又有自己个性化的新创造。
D.运用出场定型法描写人物的小说,其人物形象容易被读者把握,其成功经验已经被曹雪芹等人证明。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距离是形成审美态度的必要条件。人对事物的审美态度不同于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是根据满足实际需要的欲望驱使下的活动,有功利目的。
假如一位商人和一位艺术家同时在看一棵古松树。商人想着赚钱,于是计算这棵古松在市场上的价格,艺术家则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这棵古松而忘却了世界上的一切,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棵古松就是整个艺术世界,对古松的美感享受使艺术家欣喜若狂。这就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两种态度:实用的态度和美感的态度。
展开余下试题
适当的距离能够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实用的态度转变为审美的态度。种田人常常美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常美慕种田人。初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常常感觉到农人的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可是农人自己在烈日下寒风中耕作时所尝到的滋味,绝不是陶渊明所描写的那样有闲情逸致。古代女诗人郭六芳《舟还长沙》: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阳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诗人平时生活在家中,没有能够感受到家的美,因为家里的一切诗人太熟悉了,那些常见的东西都变成了实用的工具。一旦与实用的意义拉开了距离,从远处看家,才发现夕阳下,自己平常熟悉的家犹如在图画中,融合在一片自然美景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烟云、细雨、帘幕、树篱、薄雾、月色总是能给人们一种审美的意味,因为这些东西能给人一种相对的距离感。
除了空间距离能产生美之外,时间距离也能产生美。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当时看起来不是太好的事情,也会变成美好的画面。如卓文君不守寡,与司马相如私奔,在当时的人看来是不守节的一件事,现在却成了一段美丽爱情的佳话。为什么时间距离也能产生美呢?很多事情,在时过境迁之后,往往就成为一种美好的故事。它们在当时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太近,到现在则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较远了,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只看重实际功利的需要,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不能聚精会神地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于是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除了饮食男女的实用目的之外,便了无生趣了。朱光潜说:“美和实际人生总是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到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那么,到底多大的距离才能产生美呢?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距离,不能太远,不能太近,是一种适当的距离,这种适当也就是不即不离的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距离太近,容易和实用功利联系起来,距离太远,又使人不能欣赏和理解审美对象。
(摘编自钟名诚《距离产生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人想着赚钱,计算这棵古松在市场上的价格,有这种功利目的就难有美感享受。
B.农人在烈日下寒风中耕作时所尝到的滋味和人们读陶渊明的诗歌感觉到的不同。
C.烟云、帘幕等能给人一种相对的距离感,因为这些东西能给人们一种审美的意味。
D.人们应该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应该聚精会神地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以突出美感的态度和实用的态度的差异。
B.文章第三段引用古代女诗人郭六芳的诗,意在论证时间距离也可以产生美。
C.文章论证中提及生活中有人只看重实际功利的需要,可见作者对现实的关注。
D.陈年老酒失去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比喻论证使复杂问题明白易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像艺术家一样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事物而忘却了世界上的一切,就能产生美感。
B.只有适当的距离才能够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实用的态度转变为审美的态度。
C.生活中的事情,在时过境迁之后,由于时间距离的作用,都成为美好的故事。
D.有些人从实际功利的需要,不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同样会富有生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两元,“礼”是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祭祀的规章制度及其相关的仪式;“乐”是以音乐歌舞为中心的各种艺术活动。最早的艺术活动是在原始的宗教活动中产生的,而最早的礼也是有关祭祀的礼。礼主要是政治、伦理之礼,乐与这种礼仍然有密切关系。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礼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与之相应,中华文化中,善与美也就牢不可分。善最早产生于礼之中,美最早产生于乐之中。因而可以说,礼乐相亲是中华文化的最本质的特点,也是中华美学最本质的特点。
中华文化的礼乐相亲传统可以追溯到黄帝、炎帝时代。《韩非子•十过》云,黄帝曾大合鬼神,在泰山举行过部落联盟大会,在会上,演奏了大型歌舞——《清角》。《清角》集合了虎、豹、象、蛟、风、雨等,共同起舞,这众多的动物合舞,可能是在表演各部族共同的图腾——龙。炎帝部族的乐舞《咸池》,是歌颂太阳的。帝颛项的乐舞为《六茎》,是一种植物歌舞,可能是一种植物崇拜。这些乐舞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用自然形象来起舞,是典型的自然图腾歌舞。
在原始舞中,帝舜的乐舞最为重要,《尚书•虞夏书》中有诸多记载,这些记载就礼乐的关系来说,礼与乐的关系相当明确,也相当完整了。与前代的乐舞相比较,它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它不是全用动物、植物形象,而是主要用人的形象;第二,它用了许多的乐器;第三,它奏的乐是孔子极为崇拜的《韶乐》;第四,乐舞的价值乃在合礼、成礼。帝舜还为乐作歌,其歌词日:“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意思是大臣们兴高采烈,国君奋发有为,百姓们安居乐业。
自远古帝王历代承继并在承继中有所创造的礼乐相亲体制,至帝舜可谓相对比较地完善了。其后,这一体制为周公所继承。周公的最大贡献是将这一宗教性的礼乐文化改造成政治性的礼乐文化。周公制礼作乐,将礼乐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孔子是周公的崇拜者,他概括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复周礼,而他又特别喜欢乐,重视乐。孔子于礼乐文化的重要贡献,就是将周公的政治性的礼乐文化进一步美学化了。在他看来,乐具有非同寻常的怡情悦性的功能,他说他听《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诚然是有所夸张的,但他从《韶乐》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愉快是确实的。乐在帝舜是娱神的工具,在周公是合同人心的工具,而在孔子主要是审美愉快的重要源头。至于“礼”,作为国家、部族的关涉宗教、政治、道德等一系列的制度,其功能性是很鲜明的,其目的是维护国家的、部族的、社会的利益,当然其中主要是统治者的利益。孔子承认并肯定这方面的作用,但是,他提出“文质彬彬”说,用“文”来修饰礼,规范礼,强调仅仅只是“质”好,还不是君子,还需要“文”,于是,审美就给提出来了,“礼化”的实质成为“文化”。
礼乐文化经过孔子的改造成为儒家文化的总体名词,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就其美学意义来说,礼乐相亲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基础。礼乐中所包含的政治与审美的不可分离性是中华古典美学的精髓。只要明白了它的源头,就能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政治与审美虽然有矛盾,但更多的是和谐。诗之言志与诗之言情、诗之教化与诗之悦情从来就是统一的,而且这种统一,不是外在,而是内在的。
(摘编自陈望衡《原始歌舞:礼乐相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礼和乐,二者和我国传统的政治、伦理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在他们的基础上分别产生了美和善。
B.早在黄帝、炎帝时代就已形成中华文化礼乐相亲的传统,人们在大型集会上起舞,表演的可能是各部族共同的图腾--龙。
C.在原始乐舞中,帝舜的乐舞,不仅礼与乐的关系较为明确完整,而且综合运用了许多乐器和歌词等,舞台形象也更全面。
D.礼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没有孔子对礼乐文化的改变和创造,就不可能形成以礼乐相亲为基础的中国古典美学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
上一篇: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一)
下一篇:
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考点培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21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