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1届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变得新奇自由,而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 每个时代的民间文学既反映着历史环境,又彰显出时代背景,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功能,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由乡音、乡俗和家乡故事传说而编织起来的童年记忆,往往在人们心中孕育出“底色的乡愁”并镌刻在人的一生中。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反映着民族友好、;j土会和谐的中华文明主题,有对孔子、屈原、诸葛亮等人物的思想品格认同,对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等故事类型用各自的方式接受并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群众,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传承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如今,中国民间文学的人物形象、故事类型、叙事结构等被外来的文学系统挤压,尤其儿童成长初期所接受的童话几乎全是西方文本--白雪公主替代了田螺姑娘、小红帽替代了阿凡提。长此以往,孩子们对中国民间文学逐渐陌生以致淡忘。 面对严峻的传承危机,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能力和传承能力,使其重新回归曰常生活,有效融入当代社会。首要的是深度发掘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资源,汲取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教育资源、伦理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增强人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比如,以中国民间文学资源为素材,开发原创游戏产品,让中国民间文学资源进入当代文化消费领.域。最近几年,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就是很好的尝试。通过对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等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让故事里的经典形象重新立起来,让传统民间故事得到保护和传承。 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英国的《魔戒》《哈利•波特》等吸纳了西方的神话资源,让传统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在日本,《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也都取材于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这些作品,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了有效嫁接,找到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文艺作品的转化路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民间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观念都与现代社会有所脱节,有时即便用很精彩的方式讲述出来,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对此,我们不必强求。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传承好、传播好。 (摘编自孙正国《留住民间文学中的民族记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民间文学失去了口口相传的传承场景,其原因在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 B. 民间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它是促进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C. 目前我国儿童接受的童话多来自西方,这导致中国民间文学受到外来文学系统挤压。 D. —部分民间文学已经与现代社会脱节,即使改变讲述方式,现代人也不可能再接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 文章基于民间文学的意义与传承危机,提出了留住民间文学中民族记忆的措施。 B. 文章从社会发展趋势和民间文学特点的角度,分析了民间文学走向衰落的原因。 C. 文章将中外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进行对比,指出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好的做法。 D. 文章列举《魔戒》《幽灵公主》等作品,证明采取新 传承方式具有可行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共同传承中华文明,但在具体传承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B. 如果充分挖掘民间文学的丰富资源,就可能实现让民间文学融入当代社会的目标。 C. 面对民间文学的传承危机,我们必须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传承方式。 D. 传承、传播价值观应比记住故事更为重要,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A项,“传统民间文学失去了口口相传的传承场景,其原因在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一段“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变得新奇自由,而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的表述可知,“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只是原因之一,并非全部。C项,“目前我国儿童接受的童话多来自西方,这导致中国民间文学受到外来文学系统挤压”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长此以往,孩子们对中国民间文学逐渐陌生以致淡忘”,侧重的是孩子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事实。D项,“现代人也不可能再接受”,表述错误,原文为“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讲的是“可能性”不是绝对性。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浏览原文,再观察四个选项,需要找准答题区间,搜索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与选项的表述进行比对。本题C项,“文章将中外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进行对比,指出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好的做法”不合文意,文章不涉及二者对比,原文表达为“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D项,“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于文无据,原文表述为“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传承好、传播好”,文中只强调的传承、传播价值观的重要性,并未涉及传承途径。故本题选D。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全球经济、金融、贸易、生产和投资一体化时代,贸易强国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广义上看,当今可进行国际贸易的不仅包括传统的商品和服务,还包括货币、规则、技术以及产品标准。后者属于全球公共品和地区公共品范畴,也必须纳入到贸易强国的评判标准中,并作为划分贸易强国分类体系的一部分。 贸易强国不是少数贸易大国的专有品,贸易小国也能成为贸易强国。贸易小国囿于国内市场规模、资源要素数量等限制,不可能形成很大的贸易规模,但它们可能在某些细分产品市场上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也应该属于贸易强国。因此,能否在商品与服务的生产中利用已有比较优势以及培育新优势是贸易强国的标志之一。更进一步,贸易强国应该具有层级结构。 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视角来看,贸易强国的内涵又有所不同。以往的贸易强国概念一般针对最终产品而言,但随着GVC贸易逐渐占主导地位,能否管控和协调GVC,能否占据GVC主导位置,能否在GVC某个生产工序上具有比较优势则是贸易强国所需要具备的新品质。事实上,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只是由于参与GVC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才得以很快提高其贸易规模,并在表面上出口高技术产品,但获取的增加值并不高。发达国家仍控制着GVC高端环节,并攫取了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高技术产品的绝大部分增加值。所以,GVC背景下的贸易强国更多地应该表现为对GVC的控制能力、关键零部件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生产能力以及相应的创造贸易增加值的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也是贸易强国的重要标志。一国境内生产能力不等于国际交换能力,后者更多取决于跨国生产能力、国际运输能力、国际营销能力等。跨国资本流动和跨国企业并购是形成国际化生产经营网络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主要形式。所以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的数量和作用是衡量一国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贸易强国的重要标志。 本国货币的国际流通能力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贸易的综合实力。国际交换与国内交换不同,国际交换中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权不仅来自一国商品和服务的贸易量,还来自该国货币在世界的流通能力。除了黄金具有世界货币的天然属性之外,在金本位制结束后,纸币在世界上能否具有较强的流通能力,取决于三种功能,即贸易结算功能、投资工具功能和储蓄货币功能。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功能,流通能力必然不强,那么也就不可能取得商品和服务交换中的定价权。 一个国家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能力越强,越能占据国际贸易的有利位置。国际贸易必须在一定的全球经济治理框架下进行,同时也受这种治理框架的制约。依据经济学属性,全球经济治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全球公共品,传统上把它们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国际规则。第二类是主权经济体为国际规则的执行所提供的运行载体、平台或其成本。第三类是企业和私人机构对优化国际经济治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或服务。本文提出第四类全球公共品,即跨国公司(或其行业协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标准、规范和准则。国际贸易中必须有各国都遵循的商业规则,这种规则的制订,攸关利益,而贸易强国一般都有较大的话语权。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裴长洪、刘洪愧《中国怎样迈向贸易强国——一个新的分析思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贸易强国的评判标准不仅涉及商品与服务,也涉及货币、技术等全球公共品。 B. 贸易强国主要体现在贸易规模上,也体现在细分产品市场的国际竞争能力上。 C. 贸易强国不是在出口最终产品上具有优势,而是占据全球价值链的主导地位。 D. 贸易强国既体现在国内生产能力上,也体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论证贸易强国不只有少数贸易大国时,进而指出贸易强国应该进行分类。 B. 文章通过比较论证法,有力证明了创造贸易增加值的能力对贸易强国的重要性。 C. 依据经济学属性,文章在对全球经济治理进行分类时,把它们归纳为三种类别。 D. 对于贸易强国,文章先交代背景和评判标准,然后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它的内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贸易强国只针对最终产品而言,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或可称得上贸易强国。 B. 一国的货币在世界的流通能力强,那么该国就能取得商品和服务交换中的定价权。 C. 中国只有加强对GVC的控制能力和提供全球公共品的能力,才可能成为贸易强国。 D. 贸易强国的评判标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本文仅仅是对该问题的一种新阐释。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关系有误,把原属并列关系误当成主次关系。据原文,贸易小国“可能在某些细分产品市场上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也应该属于贸易强国”,可知“细分产品市场的国际竞争能力”同等重要。C项,表述不当,据原文,“以往的贸易强国概念一般针对最终产品而言,但随着GVC贸易逐渐占主导地位,能否管控和协调GVC……则是贸易强国所需要具备的新品质”,可知最终产品、管控GVC能力等都是评判贸易强国的标准。D项,认知无据,原文只说“一国境内生产能力不等于国际交换能力”,认为“贸易强国体现在国内生产能力上”于文无据。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C项,归类片面,结合原文内容“本文提出第四类全球公共品,即跨国公司(或其行业协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标准、规范和准则”分析可知,为四类。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以偏概全,据原文“国际交换中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权不仅来自一国商品和服务的贸易量,还来自该国货币在世界的流通能力”分析可知,可知至少有两个条件。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第二次统一监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本世纪以来,科学的飞跃进步深刻地改变着现代社会,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乐观主义者认为科技与审美是同一的,科技的发展完全有利于审美的发展;悲观主义者则认为科技具有反人性和反审美的性质,因而对高科技社会的前景表示忧虑。其实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既有排斥审美乃至反审美的一面,又有促进、深化审美的一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审美的消极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当代技术统治下的工业文明,引起了更为细密的社会分工,有种把人标准化的趋势,而审美需要并力求塑造的是有个性和丰富人格的主体。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有人开始尝试运用计算机事先编排一定的程序来创作各种乐曲。显然,作曲家的个性和创造力在这里减弱了。二是技术统治的强制性在本质上与审美的自由活动是对立的。以电视为例,电视可以把它传播对象的各方面的特征和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示在屏幕上,电视的画面处理和解释,既有权威诱导性,又有一定的专断性,它不允许观众有自由选择,滋长了审美惰性,钝化审美感兴力。三是大众媒介的广泛运用,复制手段的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艺术品的商品化。例如东家的大言可以通过卫星通讯手段抢购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的艺术品。从根本上说,艺术的商品化与审美的本性是相对立的,因为艺术品的商业价值同其审美价值并不等值,有时甚至截然相反。 科学技术反审美性质首先引起了席勒的注意和思考。“致命的冲突使人性的和谐力量分裂开来。”席勒的预感在本世纪成了现实。海德格尔指出,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机器和技术的统治,人与世界的原初同一被破坏了,审美文化濒临危境。马尔库塞对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进行批判,他指出这种技术统治的文明压抑感性,主张通过审美实现“感性解放”。 面对科学技术反审美性质这一事实,反对科学进步、要求“返回自然”的浪漫主义逃避是无济于事的。人们可以在任何一个艺术门类中找到现代科学技术的积极影响。首先体 现在为审美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摄影、电影、电视等完全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戏剧、舞蹈等表演艺术可以通过电视来欣赏。第二个方面是扩大了审美的视野,开拓了新的领域。随着宇航事业的发展,太空正逐渐进入人类的审美视野。嫦娥奔月的神话如今已成了审美的现实。第三个方面是促进了审美的民主化,促使艺术从贵族化走向大众化。典雅的芭蕾舞不再是宫廷贵族才能观赏,通过电视转播,亿万人都可观赏;电影和电视的发明,大量的古典文学名著搬上屏幕,使无力阅读的大众也可以“阅读”了。 法国学者多夫尔说得好:“艺术丧失神话的、仪式的和诗的特征是一个必经阶段,它使艺术得到了一个我们文明所特有的新的技术维度。”技术统治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必经阶段,当代社会和当代艺术必然要经过这样一个“特殊阶段”,然后才可能超越这个阶段。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努力减少这些消极影响,使科技发展对于审美的消极影响尽可能地向积极方面转化。这将促使我们更快地超越当代社会和当代艺术的这个“特殊阶段”。 (摘编自叶朗《现代科技与审美活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乐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对科技与审美的关系的看法,结论都是片面的,与文章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B.电视的直观性使审美的接受困难减少了,但助长了观众的接受惰性,久而久之观众审美水平就会下降。 C.科技新发明是艺术商品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卫星通讯手段抢购艺术品,其结果很可能会扼杀艺术审美价值。 D.不反对科学发展,同时清醒认识到科技排斥审美乃至反审美的一面,就能减少科技对审美产生的消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基于科学在现代飞跃发展的背景,探讨现代科技对审美活动的多方面影响。 B.文章先引出话题,再提出观点,然后深入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C.文章既关注科技对审美活动的消极影响,又肯定其积极影响,显示了思辨态度。 D.文章从审美的方式、视野、民主化三个方面论述了科技对审美活动的推动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运用计算机事先编程序创作乐曲,减弱了作曲家的个性和创造力,与审美需要并力求塑造的主体相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