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214  2021-03-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4]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评卷
单元综合测评(一)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5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非 相
荀 子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①,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②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楚之孙叔敖,期思③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士不揣长,不揳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选自《荀子•非相》,有删改)
【注】 ①姑布子卿:春秋时郑国人,曾为孔子和赵襄子看过相。②焉:通“颜”,额。③期思:地名,楚国之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B.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C.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D.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A [“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结构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B项。“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结构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C、D两项。]
2.下列对原文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相人,指通过观察人的体貌特征来判断吉凶祸福。
B.妖祥,迷信的人认为异于常态而害人的东西所具有的特征。
C.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浏览完整试题D.文学,指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文中指学问。
B [B项,“妖祥”指善恶的征兆(吉兆和凶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不谈论的事。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身材相貌不是判断君子小人的标准。
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却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D.文章结尾又以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问句结尾,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C [C项,“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错,文中说的是“是非容貌之患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但古代的人不做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2)高矮、小大、美丑等形体相貌方面,哪能用来评判人呢?
5.作者是如何认识相面这一现象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读文章可知,作者开篇便指出,“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接下来,作者更是列举帝尧、帝舜、周文王、周公……实例,证明了相面术的虚妄。
[答案] 作者在文中指出,相面是古代所没有、学者所不齿的方术,它与人的吉凶无关,作者以大量的实例证明了相面术的虚妄。
【参考译文】
观察人的相貌来推测祸福,古代的人不做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古时候有个姑布子卿,当今的世上,梁国有个唐举。他们观察人的容貌、面色就能知道他的吉凶祸福,世俗之人都称赞他们的相术。但古代的人不做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所以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的方法重要。立身处世的方法正确而思想又顺应了它,那么形体相貌即使丑陋而思想和立身处世的方法是好的,不会妨碍他成为君子;形体相貌即使好看而思想与立身处世的方法丑恶,也不会妨碍他成为小人。君子可以说是吉,小人可以说是凶。所以高矮、小大、美丑等形体相貌上的特点,并不是吉凶的标志。古代的人不做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据说帝尧个子高,帝舜个子矮,周文王个子高,周公个子矮,孔子个子高,子弓个子矮。从前,卫灵公有个臣子叫公孙吕,身高七尺,脸长三尺,额宽三寸,鼻子、眼睛、耳朵都具备,而他的名声轰动天下。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这个地方的粗人,头秃发少,左手长,身高不及车前的横木,却使楚国称霸诸侯。叶公子高,弱小矮瘦,走路时好像还撑不起自己的衣服。但是白公作乱的时候,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在白公手中;叶公子高却领兵入楚,杀掉白公,安定楚国,就像把手掌翻过来一样容易,他的仁义功名被后人所赞美。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其高矮,不是去比较其壮弱,不是去称量其轻重,而是要看他的志向如何。高矮、小大、美丑等形体相貌方面,哪能用来评判人呢?
再说徐偃王,其眼睛只可以向上看;孔子,脸好像带上了一个丑恶难看的驱邪面具;周公,身体瘦得好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呈青绿色;闳夭,脸上的鬓须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身体好像长了鱼鳍一样;伊尹,脸上没有胡须眉毛;禹瘸了腿,走路一跳一跳的;汤半身不遂;尧、舜的眼睛里有两个瞳仁。相信面相的人是考察他们的志向思想、比较他们的学问呢,还是只看他们的高矮、美丑来互相欺骗、互相傲视呢?
古时候,夏桀、商纣魁梧英俊,是天下相貌出众的人物;他们身手敏捷有力,足可对抗上百人。但是他们人死了、国家亡了,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后世说到坏人,就一定会拿他们做例子。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而是因为他们见识浅陋,思想境界卑下。
现在世上犯上作乱的人,乡里的轻薄少年,没有不美丽妖艳的,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像妇女那样打扮自己,神情态度都和女人相似。妇女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丈夫,姑娘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未婚夫,抛弃了自己的亲人、家庭而想私自投奔他们的女人,比肩接踵。但是一般的国君羞于把这种人作为臣子,一般的父亲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儿子,一般的哥哥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弟弟,一般的人羞于把这种人当作朋友。不久,这种人就会被官吏绑了去而在大街闹市中杀头,没有谁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而是因为他们见识浅陋,思想境界卑下啊。既然这样,那么在以相貌论人与以思想论人两者之间,你们将赞同哪一种意见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文一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文二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B.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C.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D.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B [“三年”,意思是过了三年。独立成句,所以在“年”后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位”在这里指项羽的帝位,作“虽不终”的主语,所以在“位”前断开,据此排除C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列侯,古代爵位的一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最高为彻侯,后改称列侯。
B.朕,第一人称代词,解释为“我”。自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本纪,是古代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D.太史公,是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为汉武帝所设,第一任太史公就是司马迁。
D [D项,“第一任太史公就是司马迁”错,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曾担任该职务,所以司马迁不是第一任太史公。]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邦在洛阳南宫安置酒席,请列侯将领们对他与项羽功业成败的原因发表见解。
B.汉高祖认为高起、王陵“知其一,未知其二”,指出他们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
C.司马迁认为项羽作为舜的后代,虽有与舜一样的双瞳子,但可惜为人过于残暴。
D.司马迁辩证看待项羽,既肯定他灭秦的功业,也指出他的行为过失和性格弱点。
C [C项,“司马迁认为项羽作为舜的后代”,错,依据原文“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可知司马迁只是怀疑项羽是舜的后代,并不肯定。]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统率百万大军,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比不上韩信。(连,统率;必,一定;不如,比不上)
(2)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及,等到;背,放弃;自立,自立为王)
10.根据所选语段,概括项羽失败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文一刘邦与高起、王陵的对话可知,项羽妒贤嫉能,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虽有谋士范增却不信用,可见,妒贤嫉能、刚愎自用是他失败的原因;由文二可知,项羽自己炫耀自己功勋,彰显他自己的能力却不效法古人,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而将责任归结于上天,可见,刚愎自用、贪功好利也是他失败的原因。
[答案] 不能知人善用(妒贤嫉能);刚愎自用;贪功好利
【参考译文】
文一
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文二
太史公(司马迁)说:我听周先生说:“舜的眼睛好像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孔。项羽难道是苗族(舜) 的后裔吗?(要不)怎么兴起得这么快呢!秦王朝政治失策,陈胜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蜂拥起义,一起争夺(天下),不可胜数。而项羽没有一尺一寸土地,乘着这形势(也)在田野中(乡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给各路王侯,(所有)政令(都)从项羽那发出,(他)号称为“霸王”。(他的帝)位虽然没有最终的结论,(他也是)近古以来未曾有过的(人物)啊。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彰显他自己的能力却不效法古人,称其为霸王的伟业,想用武力征伐管理天下,五年(内)最终亡了他的国家,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这都是)过错啊。竟然说“天亡我(啊),不是(我)用兵的罪过啊”,这岂不是谬误啊!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6分)
梅 花
张道洽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渲染环境,以梅花前后左右之物烘托出梅花的清高之格、疏野之性。
B.向阳之雪易于融化而梅花不易凋落,由此诗人认为梅花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
C.梅花不是不愿委身于东风,只是它以自我炫耀、自荐为耻,希望有人引荐。
D.诗人醉酒之后不敢睡到庭前梅树近旁,是怕污损随着阵风飘落的梅花花瓣。
C [C项,梅花“不是不愿委身于东风”“希望有人引荐”错。“欲嫁东风耻自媒”的意思是梅花有羞耻之心,不愿像桃杏那样自炫自媒,委身于东风。]
12.诗的颈联有何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态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的梅树长在野桥旁,只有明月做它的主人;有的梅树长在寒谷中,只要有根在,到了春天依然会抽枝吐蕊。上句谓梅花远离尘嚣,自由自在;下句叹梅花执着之性,百折不回。
(2)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境界之高洁、意志之坚贞与生命力之旺盛的品性的由衷赞美。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6分)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杜 牧
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①。
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②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注】 ①一阳生:指冬至日。②姜被:后汉姜肱与兄弟友爱,常共被而眠。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展开余下试题A.第一句写作者客居他乡恰逢京使,为能捎信给弟弟而感到欣喜。
B.第四句作者从对方落笔,遥想在京城的弟弟此时也惦念着自己。
C.第五句用“姜被”典故,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弟弟的思念和关爱。
D.作品感情真挚,联想丰富,语言深婉,格调高雅,富有生活气息。
B [B项,“作者从对方落笔”错,第四句是说“自己遥乙远在京城的兄弟”,是从自己方落笔。]
14.尾联“疑”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疑”是动词,是“疑惑、怀疑”的意思,动作发出者是作者,而此时他正在思念远方的兄弟,自己所在之地可能都下了雪,那远在京城的弟弟恐怕更冷吧。由“忆”及“疑”,由“疑”及“忆”,在时间上把冬至与往昔联系起来,空间上把客居之地与弟弟所在之地联系了起来,情感上用担忧与挂念将自己和兄弟联系了起来。所以可以从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情感、结构上的前后呼应等方面作答。
[答案] ①“疑”字把诗人客居之地所闻所感与弟弟在京城生活的情景关联起来,拓展了诗的意境;②“疑”字自然流露出对弟弟近况的焦虑与担忧,语浅情深,真切感人;③“疑”字回扣颔联的“忆”,笔触从往事转向难以确知的当下,章法更显圆紧,也更有余韵。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6分)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①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注】 ①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食而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诗写得慷慨悲壮,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临危不惧、忠义爱国的精神品格。
B.本诗颔联写了作者愿珍惜生命,但要死得其所,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
C.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
D.诗中“移”“时”“旗”“知”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B [B项,“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错。“臣死封疆是此时”的意思是作为臣子,在国家危难之时应该死在边疆,表达了作者为国而死的决心。]
16.本诗颈联是怎样凸显作者临难不苟的气节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一联的含意是:宁肯被敌人杀掉衅鼓,也不会屈服;②上下句形成了转折关系,有力地表明了作者为国捐躯的决心;③“须信”“未闻”两个词语不仅起到关联的作用,且对仗工稳,音节铿锵,强化了作者凛然殉国的豪情。
二、名篇名句默写(4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分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尤为重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鸿门宴》中写项庄舞剑,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3)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4)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0分)
几天中我领略了两个字,一个是“绿”,只凭这一点,已使我流连忘返。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冷泉亭旁溪水琮净,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路旁的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茵茵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讲“修辞立其诚”,写作首先要诚恳、诚实、真诚、坦诚地对待读者,讲真话,不讲假话。
B.科学家仔细研究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C.所谓“艺术真实”,指的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更集中、更典型、更生动、更具有代表性地再现生活的真实。
D.如果学校让学生背诵《弟子规》《朱子家训》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听话,那么国学教育就走偏了,还可能使学生接受了其中的一些“糟粕”。
C [原文和C项中的引号都表示突出强调。A项, 表示直接引用;B项,表示特殊称谓;D项,“糟粕”此处比喻废弃无用的事物,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19.排比可以“增文势”“广文义”,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排比”修辞进行简要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将西湖胜景中不同的绿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给读者细腻独特的感受;排比句的使用,也使得行文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增强了语势,深化中心。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出很深很浓的黑色,有的绿得发出很浅很亮的蓝色。”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2020-2021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