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234 2021-03-10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4]
安徽省芜湖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芜湖市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
高三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多年来,中国文论体系的建构问题始终围绕着一种既定的前提来探讨,那就是如何看待西方理论的影响,其中包含有惯性的二元对立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价值观,即通过文化对抗而表现出来的文化自主意识。这种逻辑产生于近代以来外来文化冲击的历史记忆和真实感受,其对抗和对立是当时历史文化语境所决定的,具有历史真实性和道德合理性。但从历史的长线来看,拘泥于二元对立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是很难建立起被世界广泛认同的理论体系的,甚至有可能产生一种走向为对抗而对抗的极端化的思维方式。
二元对立价值观的存在是一种常态,它不只是中国文论或者中国文化所独有的,也不只是一种文化冲突的历史轨迹,而是一种世界性的当下事实和发展逻辑。如果把欧洲、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近来发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矛盾冲突,看作是全球化进程的终结可能还为时尚早。但是,它们预示着一种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浪潮的出现,其思想本质也是源自于二元对立的文化价值观。因此,弱化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强调人类命运发展的同一性和整体性思想将变得十分重要。习近平近年来一直积极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前瞻性理论,对于人类命运和世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弥合当下国际矛盾和文化冲突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文化逻辑,也将是对世界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历史影响的中国当代思想理论。对于中国当代文论体系建构来说,它更具思想指导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主要是以国际关系和世界发展为着眼点而阐发的基本理念,经过几年来的不断阐释和世界大势的新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包含的对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问题的全面思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世界发展的整体性概念——“新全球化”思想。“新全球化”是一种多元一体的共生性和包容性的全球化,而此前的全球化可以看做是单一性和一律化的全球化,以源自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为圭臬,取消差异性进而碾压式推进的全球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碾压式全球化快速地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同时也制造了越来越大的矛盾。但是,无论全球化存在着怎样的弊端,无论在此进程中可能带来何种牺牲,以抵抗全球化、回归保守主义和分化主义的反全球化思潮是没有出路的,会给世界带来更大的风险性和无序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论的发展经历了由“跟着西方说”到“与西方对着说”过程,其背后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是二元对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启示我们超越时空束缚,以整体意识、全球思维和人类观念重新打量这个世界,文化发展的结果就是寻找人类文明的最大公约数。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体系不是要重回简单的文化对抗模式,而是要正视对抗而又要适时适度超越对抗,最终抵达“一起说”的理论境界。只有如此,我们的理论才能具有更广泛的世界性价值,更有效地为人类思想理论发展确立中国方案。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张福贵《新时代中国文论建构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元对立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产生过一定作用,但用发展的眼光看,这种观念存在局限性甚至危害性。
B.中国文论对西方理论的对抗意识,以及当下国际社会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表明,二元对立的文化价值观长期存在且日益强化。
C.以一元化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全球化虽造成了诸多矛盾,但与反全球化将导致的风险性和无序化相比,其消极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D.“新全球化”思想与此前的全球化在理念和实践方面完全不同,它主张用世界的多元化发展来取代过去的一体性,允许差异存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反思中国文论体系建构的前提人手,先分后总,阐释了文论建构应有的价值取向。
B.文章论证了二元对立价值观常态化的危害,凸显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重要价值。
C.文章比较了全球化、反全球化和新全球化的不同,为中国文论体系建设发展提供了借鉴。
D.文章秉持理性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对中国文论发展的历史进程及走向展开了辩证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代中国文论体系的建构应以人类思想认同为终点,坚决摒弃二元对立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吸纳中外文论的优秀资源。
B.鲁迅的“拿来主义”文化观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但其基本观点与本文所提倡的对待中西方文化的看法也有共通之处。
C.全球化的演进过程表明,由单向性的文化接受到对立性的文化冲突,再到共生性的文化融合,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具有普世性重要价值,启示我们价值观导向既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具体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前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明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国粮食产量从2012年的61223万吨,提高到2019年的66384万吨,稳中有升。2020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2856亿斤,创历史新高。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国家对确保粮食安全有了充足底气。
但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仍不稳固,一些制约因素仍然存在: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亿立方米以上,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直逼18亿亩耕地红线;近年来,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现象较为普遍,种粮主体积极性下降;粮食生产、储运、加工、销售中现代技术应用不足,耗损率高、附加值低;粮食消费端,餐桌浪费问题还较突出。这些集中体现在资源利用、生产积极性保护、技术提升、粮食消费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着眼中长期,必须予以转化,以减小我国实现粮食长线安全的阻力。
(摘编自卫志民、于松浩《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光明日报》2021年1月12日)
材料二:
粮食安全包括宏观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和微观层次的家庭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通过一个国家的粮食获取能力来反映,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粮食生产量、粮食储备量、食物净进口量(包括国际粮食援助)。家庭粮食安全通过一个家庭的粮食获取能力来反映,主要取决于该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家庭获取粮食的途径包括自家生产、市场购买、救济等。国家粮食安全是家庭粮食安全的保证,家庭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仅仅有国家粮食安全,并不能保证全部居民家庭的粮食安全。在国家整体获取粮食能力充足时,还要通过调节收入分配、粮食救济等手段,保障每一个家庭和个人的粮食安全。
(摘编自《MBA智库•粮食安全》)
材料三:
材料四:
在中国70年来的发展成就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它从半饥馑状态蜕变为能够养活全球约20%的人口,而且是在耕地面积仅占全球9%、淡水资源不到6%的情况下实现的。
中国的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谷物自给率逾95%。而俄罗斯耕地面积在全球所占比重超过10%,2019年的粮食收成仅为1.2亿吨,尚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
奇迹是如何创造的?为降低成本、扶持农民,中国自2006年便全面废除农业税,每年为农民减负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同时,政府还为农业生产提供补贴。
中国政府建立了涵盖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和育种中心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鼓励农民使用更先进的耕作技术,并积极推进生产、储运、加工、销售联动。最新统计显示,中国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的企业达到2.3万户,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创造保障粮食安全“奇迹”》,《参考消息》2020年1月4日)
4.下列对粮食安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新粮食安全观,并通过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使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B.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夏粮总产量创历史新高、三大主粮单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增加了我国确保粮食安全的底气。
C.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仍不稳固,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因而,确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时特别强调了“适度进口”。
D.国家粮食安全和家庭粮食安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是无法得到保障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国家获取粮食能力强弱反映在其粮食生产量、粮食储备量、食物净进口量的多少上,国家整体获取粮食能力充足时,就能保障每一个家庭和个人的粮食安全。
B.“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的现象较为普遍,与近几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三大主粮亩均产值小于亩均成本,种粮收益下降密切相关。
C.在俄罗斯媒体看来,我国用仅占全球9%的耕地面积不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全球约20%的人口,且谷物自给率超过95%,创造了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奇迹。
D.我国虽然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储运、加工、销售联动,并达到一定产值规模,但目前来看,这些过程中耗损率较高、附加值偏低,需要提升现代技术应用水平。
展开余下试题
6.为保障我国粮食长线安全,在土地资源利用、生产积极性保护、粮食消费方面可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图谱
哲贵
一路沿瓯江而上。过了积谷山,就到了桃源。叔叔领着柯一璀爬山。山中多是乔木,约两人高,有的成排列队,有的孤独站立。草木茂盛,将青石板路遮盖得若隐若现。山高,路远,缠绵又曲折。当柯一璀跟随叔叔站定后,回身一看,已在山腰,瓯江变成一条小水沟,流向看不见尽头的东边。东边一片白茫茫,什么也看不清楚。
这是柯一璀第二次来祭祖。.上一次是十二年前,他刚刚考上博士,父亲难得地带他一起回来。他清晰地记得,那天,父亲在这里长跪不起,痛哭流涕,哭得比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还伤心。
叔叔对着墓圹拜了三拜,回过头来,看着柯一璀,严肃地说:“你也来拜一拜。”声音虽轻,口气却是不容置疑的。身为大学教授的柯一璀,内心并没有排斥这种仪式,他要拜的是先祖,要拜的是自己的过去甚至未来。多少年了,他一直对家族的过往充满好奇,这不仅因为他的专业一全域旅游规划,更缘于这是父亲生长的地方,也是他的“根”。但父亲却闭口不谈。今年开春,父亲去世,这些便成为一个谜,似乎更难解开了。
柯一璀双手合十,拜了三拜,身体有股热流突然涌上来。
叔叔的声音在耳畔响起,说的竟是他心心念念的柯家历史:一个叫金三清的人,他是清朝宫廷里御用的戏剧盔头制作工匠,手艺精湛绝伦。后来生病出了宫,一路南行,在信河街这里落了脚,租住柯家的房子。柯家大儿子柯辅良是个热心肠,见他独身一人又疾病缠身,便时常关照。后来两人义结金兰。金三清靠手艺维生,给庙里的菩萨和戏班制作盔头,忙不过来时,就请柯辅良帮忙。金三清是有心传他手艺,柯辅良也有心要学,两人都没讲破。八年后,金三清病重,临终前,他将一百四十八幅京剧盔头图谱和三百六十道制作工序图谱交给盟弟柯辅良。后来,柯辅良以制作京剧盔头名满天下,他为了感恩盟兄,在每个京剧盔头内打上三个字:柯三清。“柯三清”于是成了柯家京剧盔头的招牌。柯辅良将两份图谱立为传家宝,定下家规:“柯三清”京剧盔头制作的手艺传大不传小,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叔叔的讲述停住了。四周寂静。叔叔眼睛直视他:“知道我为什么带你来这里吗?”
柯一璀似乎知道,又不完全知道。叔叔接着说:“我要在列祖列宗面前,将两份图谱还给你。因为这两份图谱属于你父亲。”
叔叔将那个铁皮盒子递给柯一璀,眼神是毅然的,没有商量余地。柯一璀觉得他手里捧的不是铁皮盒子,也不是两份图谱,而是一份责任。问题在于,这是他无力承担的责任。他犹豫了一下,将铁皮盒子重新推回叔叔怀里。叔叔果断地将铁皮盒子推回来:“当年你父亲为了去参军,已经推卸了一次责任,你不能再推卸。”
一切谜团似乎都在叔叔这句话里得到了答案。柯一璀好像突然理解了父亲不常回信河街、不提家族的原因。同时,他也突然理解了叔叔逢酒必喝和逄喝必醉的原因。对于叔叔来讲,或许更愿意当一个游侠,行侠仗义,周游天下。可是,柯一璀也有一个大问题,他问叔叔:“你将这个铁皮盒子交给我,我怎么办?”
“怎么办是你的事。”叔叔脱口而出。停了一下,缓和了口气说,“你也可以来跟我学。”
这是柯一璀愿意的,但也是不现实的。他非常愿意了解并参与到京剧盔头制作中来,但他只能是一个参与者,甚至可以是当事者,绝不可能成为主事者。不是不愿意,是不能。他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柯一璀突然惊觉,这个借口,可能也是父亲当年的借口。
柯一璀跟随叔叔下了山,回到祖屋,叔叔带他到五楼。这里陈列着叔叔亲手制作的一百四十八个京剧盔头。叔叔告诉他,柯一肖开价一千万,要将这批盔头买走,他不卖。柯一璀昨天刚见过这个堂弟,参观了他经营的柯氏文化公司和他自已筹建的京剧盔头博物馆。他是叔叔的儿子,在信河街长大的他和一直在北京生活的自己并没有太多交集,但是昨天,当堂弟兴奋地说起京剧盔头制作,说起这瑰宝属于柯家、属于社会、更属于未来的那一刻,柯一璀的内心是震撼的。
柯一璀在五楼整整待了一个下午,叔叔将每一个盔头的人物特点和构造原理讲解给柯一璀听。柯一璀一边录像一边作笔记。他知道,这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下午六点,柯一璀离开祖屋,叔叔送他出门之前,对他讲:“这批盔头只有一个主人,那就是你。”
柯一璀愣住了。
回到饭店,柯一璀退了房,叫了一辆去机场的出租车。当车开出半个钟头后,他突然问司机:“知道柯氏公司吗?”
司机说:“做京剧盔头的,很有名!”
柯一璀顿了顿,说:“掉头去那里。”
司机说:“你要买京剧盔头?”
柯一璀没有回答,他觉得身体里有股热流想喷涌而出。
(有改动)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大学教授柯一璀的视角讲述回乡经历,引出关于图谱的故事,通过其见闻和感受展现了几代人鲜活的形象。
B.开篇对山景和江水的环境描写,营造了静谧悠远、肃穆庄重的氛围,烘托了柯一璀的心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叔叔脱口而出“怎么办是你的事”,透露出郁积多年的无奈和埋怨;转而“缓和”则是因为他碍于情面,顾及叔侄关系。
D.小说借叔叔的讲述和主人公的回忆,插叙有关家族、父亲和柯一肖的情节,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丰富了作品意蕴。
8.小说中写父亲祭祖时痛哭和不愿提及家族的细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9.关注社会,思考历史和现实问题是小说创作的传统之一。结合文本,谈谈这篇小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永宁二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而圣子女伯荣骄淫尤甚,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瑰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震深疾之,诣阙上疏曰:“臣闻高祖与群臣约,非功臣不得封,故经制父死子继,兄亡弟及,以防篡也。今瑰无佗功行,但以配阿母女,一时之间,既位侍中,又至封侯,不稽旧制,不合经义。陛下宜览镜既往,顺帝之则。”书奏不省。寻有河间男子赵腾诣阙上书,指陈得失。帝发怒,遂收考诏狱。结以罔上不道。震复上疏救之曰:“今赵腾所坐激讦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有差。乞为亏除,全腾之命,以诱刍荛舆人之言。”帝不省,腾竟伏尸都市。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云:“自赵腾死后,深用怨怼;且邓氏故吏,有恚恨之心。”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勿归冢次勿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勿归冢次/勿设祭祠
B.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勿归冢次/勿设祭祠
C.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勿归冢次/勿设祭祠
D.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勿归冢次/勿设祭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茂才,即秀才,是汉代察举制举荐名目之一,后来为避汉光武帝刘秀讳,改为茂才。
B.从兄,指的是堂兄,冠以“从”字,一般指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从父等。
C.阙,是古代宫廷大门]外的建筑,常用来代指朝廷,如“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D.岱宗,即泰山,为五岳之首,古代视之为“天下第一山”,因而历代帝王都登临封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震学问渊博,受人推重。曾经师从太常桓郁,明晓经义,博览群书,儒生尊称他为“关西孔子”,邓骘也征召举荐他。
B.杨震廉洁自律,两袖清风。他不接受私人的请托,没有听从老友要他置办产业的劝说,他的子孙蔬食徒步,生活俭朴。
C.杨震为人刚直,嫉恶如仇。对王圣等人骄淫放纵的行为,他深恶痛绝;对刘瑰违反礼制承袭爵位的做法,他坚决反对。
D.杨震志虑忠纯,反遭陷害。他反对诛杀赵腾,上奏揭发樊丰等人竞修宅第、假托诏书之罪,却因此触怒权贵受到迫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2)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河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①
苏轼
见说岷峨凄怆,旋闻江汉澄清。但觉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城。东府②三人最少,西山八国③初平。
莫负花溪纵赏,何妨药市微行。试问当垆人在否,空教是处闻名。唱著子渊新曲④,应须分外含情。
[注]①冯京,字当世,时任益州(今成都)知府,平息当地羌人动乱。②东府:为宋代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所在,冯当世曾任参知政事。③西山八国: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诸羌部落的统称。④子渊新曲:西汉益州刺史王襄为教化百姓,请王子渊作诗教人传唱。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见说”“旋闻”两句,写出了曾经动荡不安的益州如今呈现出安定太平的景象。
B.西南已经安定,又有长城险关,词人无需为家乡安危忧虑,故而感觉“秋来归梦好”。
C.下阕谈及“花溪”“药市”以及卓文君当垆卖酒的故事,展现出特色鲜明的地方风情。
D.“莫负”与“何妨”、“试问”与“空教”两两呼应,使作品气韵流转生动,读来流畅轻快。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中,斥鴳腾跃而起,“ , ”,是它飞翔的极致,这与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形成了鲜明对比。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 , ”,它就会灭亡,以此强调了“忧患”之于国家的意义。
(3)“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了周瑜在谈笑之间使敌人“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比喻宋武帝刘裕挥师北伐的威猛气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贵州安顺县、织金县及丹寨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与外界长期隔绝的艰苦环境中,居民逐渐形成了 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在这里,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学习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这一习俗 。因而,在这些苗族聚居区逐渐以蜡染艺术为主导凝聚了关于服饰、婚姻、节日的风俗文化。苗族蜡染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类。被誉为“东方第一染”的安顺苗族蜡染以几何纹为主,图案结构松散、造型生动;织金苗族蜡染布满几何螺旋纹,图案结构相互交错, ;丹寨苗族蜡染更喜欢采用以自然纹为主的大花,造型生动、简练传神,乡土气息浓厚。无论几何纹还是自然纹,蜡染图案造型简单质朴而又 ,都融入了苗族妇女的审美观念。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独立自主 传诵不绝 浑然一体 兴味盎然
B.独立自主 世代相传 水乳交融 妙趣横生
C.自给自足 传诵不绝 水乳交融 兴味盎然
D.自给自足 世代相传 浑然一体 妙趣横生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这些苗族聚居区逐渐以蜡染艺术为主导形成了关于服饰、婚姻、节日的风俗文化。
B.在这些苗族聚居区逐渐凝聚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关于服饰、婚姻、节日的风俗文化。
C.在这些苗族聚居区逐步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关于服饰、婚姻、节日的风俗文化。
D.在这些苗族聚居区逐渐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关于服饰、婚姻、节日的风俗文化。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C.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误区一:可预防所有同类疾病。疫苗只能预防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如13价肺炎疫苗无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误区二:② 。接种疫苗可使绝大多数人避免发病,但所有疫苗的保护率都达不到100%。由于受种者个体差异、免疫应答功能等原因,可能导致受种者免疫失败。误区三:个体性不会产生影响。对人体来说,疫苗是外来物质,接种后在诱导免疫应答时③ 。常见不良反应有发热、接种部位红肿和硬结等,可能伴有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一般较轻微。因此,有些个体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影响。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大气层,返回地球,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嫦娥五号自11月24日“出发”至今日“回家”,历时20多天。
上一篇: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六次复习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篇:
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2021届高三下学期返校联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安徽省芜湖”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