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158  2021-03-1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8]
202-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质量检测
一、阅读鉴赏(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民族,大都有着各自的曲艺表演形式。如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的演述方式,就是古希腊的曲艺表演,这部史诗的主要搜集、整理与吟诵、传唱者荷马,就是古希腊的曲艺艺人。
曲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传统积淀深厚。从隋唐至今,中国曲艺的成熟发展绵延了约1500年。已知最早的曲艺品种,是隋唐时期的“说话”。之后历代均有其代表性样式,如宋代有“诸宫调”“鼓子词”,元代有“散曲”“平话”,明代有“词话”“道情”,清代有“弹词”“子弟书”“莲花落”。中华各民族古今拥有的曲艺品种有1000个左右,至今依然存活的在500个以上。
中国曲艺虽然品类庞杂,但是特征鲜明。曲艺扎根在深广的地域和独特的方言环境中,就是说,不管何种曲艺样式,都采用形成地区的方言土语(或民族语言),运用或说、或唱、或连说带唱、或似说似唱的方式进行以语言性叙述为主的口头表演。说的如相声、评书等;唱的如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等;连说带唱的如安徽琴书、云南扬琴等;似说似唱的如山东快书、锣鼓书等。其他如表情、动作、身姿、意态,乃至乐器伴奏、口技模拟等,均为口述表演的辅助手段。这也使曲艺演员的表演姿态不似戏曲和影视剧,由演员化装成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假托性的角色化代言模仿,而是以本色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进行第三人称统领的口语性说唱式叙述。即便要表现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也仅是通过口吻、语音、动作、神态等进行模拟和演示。与之相应,曲艺的“唱”亦即“曲唱”,也与唱歌的“歌唱”和唱戏的“扮唱”不同,属于“说唱”,即“说着唱”或“唱着说”。一个人、一张嘴,或两三个人、三五件乐器,就会演出一个曲种,表演一个节目。
但形式的简洁,并不意味着艺术的简陋。曲艺也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样式,语言(材质)、文学(脚本)、音乐(唱腔、伴奏)、杂技(口技)、美术(化妆、服饰、道具、灯光、背景)、舞蹈等,都是不同曲种的基本构成要素。
曲艺的文化功能和历史作用,较之其他的艺术样式,可以说尤为独特。这是由于曲艺在历史上不只是供人娱乐和精神审美的表演门类,即单一的“艺术之属”,同时还是“文化之舟”和“戏曲之母”。许多有语言无文字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与传播,在过去主要是依托曲艺化的口述表演来完成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式的中国章回体长篇小说样式,也是直接“克隆”曲艺说书的产物;大部分戏曲剧种的形成,更是各式曲艺孕育脱胎的结果。这使曲艺在其“本体价值”之外,还有着十分特殊的“载体价值”和“母体价值”。
曲艺的历史曾经非常辉煌,曲艺的文化价值厚重多样。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曲艺的当代发展遇到空前挑战,曲艺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包括语言“植被”遭受极大破坏。比如人数较少的赫哲族,保护其濒危曲艺,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伊玛堪,也是对该民族已经基本退出日常生活的特有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对于曲艺类非遗的保护,其作用超出了本身,意义尤其重大。
(摘编自《中国曲艺的本体特征及前世今生》)
材料二:
伊玛堪是赫哲族独有的、以赫哲语表现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说唱内容包括赫哲族历史上的英雄故事、萨满求神、渔猎生活、风俗人情和爱情故事等,表现手法是说与唱相结合,无乐器伴奏。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伊玛堪成为赫哲族传承自身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人文习俗的唯一形式,其价值不言而喻。


浏览完整试题近年来,黑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制订了一系列关于伊玛堪抢救、保护和传承的规划,组织专家、研究员开展对伊玛堪的数字化采集工作,采访了赫哲族老人,采集视频总容量达130G、图片1500余张、文字2万余字。2017年首演的赫哲族歌舞剧《拉哈苏苏》向更多人宣传介绍了赫哲族伊玛堪,获得专家、观众的高度评价。
对于包括曲艺在内的诸多传统艺术来说,保持原汁原味不走样还是与时俱进向前走,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毫无疑问,继承传统是重中之重,是发展、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曲艺来讲,传承的应该是宝贵的技艺而不是刻板的模式,很多古老的艺术形式发展到今天依然好看、接地气,恰恰是其紧跟时代、大胆创新的结果。”曲艺理论家魏真柏的话,道出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曲艺传承要与时俱进。
京东大鼓名家崔继昌曾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等演出场所表演京东大鼓,用京东大鼓的曲调演唱英文字母歌。崔继昌说,这虽算不上什么创新发展,但至少意味着传统曲艺有可能通过开拓题材来求新求变,获得认可。
与时俱进既指作品,也指表演。河南坠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表演艺术家宋爱华认为,对当今观众来说,部分传统唱腔甩腔过多、过门儿太长,进行“短平快”的艺术处理后则更容易被当下年轻人接受。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呼吁,非遗曲艺保护不能仅局限于保护传承人,应当建立稳定的全方位、常态化机制,从曲本创作、音乐、导演、表演到服装、化装、舞美等,从人才培养保障到演出场地维护等,实施覆盖各个工种与环节的总体保护方案,在目前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保证曲艺的生存发展,催生出适宜曲艺保护传承的社会文化大环境。
(摘编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策划:
历史、现实、未来,话曲艺保护传承》)
材料三:
中国戏曲辉煌的发展历程,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当代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也是一条必由之路。市场化的规则决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成为这个时代中的当代艺术;而中国戏曲积蓄的传统文化精粹,则更多地需要对其多元而悠久的传承机制加以保护。但是毫无疑问,市场化之于中国戏曲发展,是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发展的必要条件。戏曲的市场化道路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合理保护,增加活力,优胜劣汰,长足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戏曲也越来越显示出多样而各异的发展趋势。中国戏曲,继承并发展了清中叶戏曲的传统,强烈地张扬着大众娱乐精神,成为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种,迥异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戏剧形态。
在当代世界文化中,中国戏曲已经成为识别民族个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成为认识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的最显著的表征。在世界古老文化体系中,与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不同,中国戏曲一形成,就具有一种稳定的结构和超强的代谢、革新机制,使得中国戏曲穿越历史时空,千百年不衰,步入当代,成为一种当代艺术,实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而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记忆,残留的不过是斑驳、风蚀的剧场大石头和点点滴滴的遗响。邻国日本的传统戏剧歌舞伎等也主要作为一种“博物馆艺术”而存在。中国戏曲不然,它依然是一种活的、流行的、大众的舞台艺术——尽管今天的环境已非昨日的环境。但是,从古典向当代迈进,迥异于古典时期不同阶段与朝代的代谢、嬗变,实现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不仅是戏曲的追求,也是传统文化当代发展的目标,而社会形态、历史传统、文化属性和审美取向的不同,使得实现这一转型和过渡具有其艰难性和复杂性。
中国戏曲在当下,面对着流行艺术的趋同,在发展创新和个性追求中显现出复杂的特征。这就要求中国戏曲在摆脱了传统束缚之后,能够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需要中国戏曲拥有进入观众生活的活力和力量,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用流行文化发展的部分模式,将戏曲从业人员及剧团的艺术创造,与时代风尚、观众审美结合起来,逐渐营造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态,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品类,以避免流行时尚带来的实时消费和消极影响。
我们还应在努力保持中国戏曲遗产性的同时,积极地寻求建立戏曲保护和传承的机制,在国家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好时机中,将中国戏曲文化遗产中属于“博物馆艺术”的部分充分保护,并将其潜在的历史、文物、旅游等价值发挥出来,这既有效地保护了那些没有市场生存能力的戏曲遗产,也稳妥地找到了戏曲艺术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具有的独特定位。
(摘编自《中国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与多样化选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比较其他艺术样式,曲艺的文化功能和历史作用是独特的,但当下面临生存困境,急需大力保护。
B.通过制订一系列的抢救、保护和传承规划,专家和研究人员对伊玛堪成功地进行了数字化采集。
C.将演员和剧团推向市场,任其生灭,让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戏曲市场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D.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市场化道路是一条必由之路。
答案 C 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可知,戏曲的市场化道路要使戏曲进入良性的发展,要对其进行合理保护,而不是“任其生灭”。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认为很多古老的艺术发展到今天依然好看,最重要的是保持了原汁原味不走样。
B.京东大鼓名家在国外演出时,曾用京东大鼓的曲调演唱英文字母歌,这对传统曲艺来说是个创新。
C.中国戏曲目前已经实现了由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
D.当下的中国戏曲需要借用流行文化发展的部分模式,与新时代的民风、民情紧密结合起来。
答案 D A项,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很多古老的艺术形式发展到今天依然好看、接地气,恰恰是其紧跟时代、大胆创新的结果”可知,“最重要的是保持了原汁原味不走样”错误。B项,根据材料二第四段“这虽算不上什么创新发展”可知,“这对传统曲艺来说是个创新”错误。C项,“实现了”“完成了”错误,材料三第三段说中国戏曲“实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实现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是“戏曲的追求”。


展开余下试题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三中国戏曲“迥异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戏剧形态”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戏曲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识别民族个性的显著标志,是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
B.中国戏曲以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代谢机能穿越时空,千百年不衰,其生命力由古代延续至今。
C.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已成为记忆,而中国戏曲并没有剧种走向衰落甚至消亡。
D.中国戏曲仍然是一种活的、流行的、大众的舞台艺术,在当代文艺舞台上仍占有重要的一席。
答案 C C项内容说明的是中国戏曲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而非中国戏曲“迥异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戏剧形态”;“没有剧种走向衰落甚至消亡”不符合事实。
4.对曲艺的保护要建立“全方位、常态化机制”,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来论证这一观点。(4分)
答: ================================================================
================================================================
答案 ①材料一第四段提到曲艺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样式,由此论证了要建立全方位的机制。②材料一第六段提到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曲艺带来挑战,由此论证要建立常态化机制。③材料二第六段提到要保证曲艺的生存发展和适宜曲艺保护传承的社会文化大环境还未健全起来,由此论证要建立常态化机制。
解析 先阅读这两则材料,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找出论证这一观点的相关内容。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曲艺保护,如材料一第四段指出曲艺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样式,其基本构成要素有很多,可论证保护时要注意建立全方位机制。对曲艺的保护要建立常态化机制也可从文中找到相关论据。
5.你认为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对曲艺的传承是否会产生重大影响?请结合材料一,阐明理由。(6分)
答: ================================================================
================================================================
答案 (示例)我认为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对曲艺传承有重大影响。首先,曲艺采用的是地区的方言土语(或民族语言),而推广普通话会使说本地方言土语(或民族语言)的人数下降,导致能够传承曲艺的人数减少。其次,人们都用普通话交流,会导致曲艺听众减少,曲艺不被人了解,就更难传承。
解析 曲艺的传承是根植于深厚的方言土语(或民族语言)土壤中的,因此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必然会对曲艺的传承产生一定影响。所阐明的理由要基于文本内容,不可主观臆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常四爷提着小筐进来,筐里有些纸钱和花生米。他虽年过七十,可是腰板还不太弯。
常四爷 什么事这么好哇,老朋友!
王利发 哎哟!常四哥!我正想找你这么一个人说说话儿呢!我沏一壶顶好的茶来,咱们喝喝!(去沏茶)
    秦仲义进来。他老的不像样子了,衣服也破旧不堪。
秦仲义 王掌柜在吗?
常四爷 在!您是……
秦仲义 我姓秦。
常四爷 秦二爷!
王利发 (端茶来)谁?秦二爷?正想去告诉您一声,这儿要大改良!坐!坐!
常四爷 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
秦仲义 可是谁嚼得动呢?
王利发 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怎样啊?秦二爷!(都坐下)
秦仲义 别人都不理我啦,我来跟你说说:我到天津去了一趟,看看我的工厂!
王利发 不是没收了吗?又物归原主啦?这可是喜事!
秦仲义 拆了!
常四爷、王利发 拆了?
秦仲义 拆了!我四十年的心血啊,拆了!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抢去我的工厂,好,我的势力小,干不过他们!可倒好好地办哪,那是富国裕民的事业呀!结果,拆了,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王利发 当初,我开的好好的公寓,您非盖仓库不可。看,仓库查封,货物全叫他们偷光!当初,我劝您别把财产都出手,您非都卖了开工厂不可!
常四爷 还记得吧?当初,我给那个卖小妞的小媳妇一碗面吃,您还说风凉话呢。
秦仲义 现在我明白了!王掌柜,求你一件事吧:(掏出一二机器小零件和一支钢笔管来)工厂拆平了,这是我由那儿捡来的小东西。这支笔上刻着我的名字呢,它知道,我用它签过多少张支票,写过多少计划书。我把它们交给你,没事的时候,你可以跟喝茶的人们当个笑话谈谈,你说呀:当初有那么一个不知好歹的秦某人,爱办实业。办了几十年,临完他只由工厂的土堆里捡回来这么点小东西!你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
王利发 您自己拿着这支笔吧,我马上就搬家啦!
常四爷 搬到哪儿去?
王利发 哪儿不一样呢!秦二爷,常四爷,我跟你们不一样:二爷财大业大心胸大,树大可就招风啊!四爷你,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我呢,做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我只盼着呀,孩子们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可是,日本人在这儿,二拴子逃跑啦,老婆想儿子想死啦!好容易,日本人走啦,该缓一口气了吧?谁知道,(惨笑)哈哈,哈哈,哈哈!
常四爷 我也不比你强啊!自食其力,凭良心干了一辈子啊,我一事无成!七十多了,只落得卖花生米!个人算什么呢,我盼哪、盼哪,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侮。可是……哈哈!
秦仲义 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合作,把我的工厂就合作过去了。咱们的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知怎么又变成了逆产。仓库里(指后边)有多少货呀,全完!哈哈!
王利发 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常四爷 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可是,眼看着老朋友们一个个的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我呀,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松二爷,我的朋友,饿死啦,连棺材还是我给他化缘化来的!他还有我这么个朋友,给他化了一口四块板的棺材;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看,(从筐中拿出些纸钱)遇见出殡的,我就捡几张纸钱。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哈哈,哈哈!
秦仲义 四爷,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
王利发 对!四爷,照老年间出殡的规矩,喊喊!
常四爷 (立起,喊)四角儿的跟夫,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撒起几张纸钱)
秦仲义、王利发 一百二十吊!
秦仲义 (一手拉住一个)我没的说了,再见吧!(下)
王利发 再见!
常四爷 再喝你一碗!(一饮而尽)再见!(下)
王利发 再见!
(节选自《茶馆》,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常四爷、王利发、秦仲义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他们都生活不顺,这种剧情安排是为了显示社会出了问题。
B.嚼不动花生米的细节一方面说明了三个人老迈的状态,另一方面说明了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三个人已经没有心思去吃花生米了。
C.秦仲义坚持开厂实业救国。后来,工厂先是被日本人剥夺,然后被政府定为逆产,这都说明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实业救国很难有出路。
D.从秦仲义告诉大家“别干好事”,常四爷只盼“都讲理”看出,民众对社会的要求很低,但是这些在当时也只是奢望。
答案 B “三个人已经没有心思去吃花生米了”于文无据。


展开余下试题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剧中常四爷的筐里有些纸钱为后面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对秦仲义的衣服破旧不堪的描写能够与其之前的辉煌形成反差。
B.全剧使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所选取的人物代表了不同阶层的百姓, 这些人的命运也能够投射出整个国家的大局。
C.剧中秦仲义用义愤填膺的反语咒骂了当时的社会,评价自己时使用第三人称更将这种对不公社会的愤恨发挥到了极致。
D.三位老人祭奠自己的情节体现出他们对未来彻底失去了信心,在人世间已经没有任何眷恋,想要以死做最后抗争。
答案 D “想要以死做最后抗争”错误。由“四爷,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可知,这只是无奈之举,尽显悲凉,而不是“想要以死做最后抗争”。
8.文本中写“三个老头子”祭奠自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
================================================================
答案 ①收束全剧,使全剧在悲伤的气氛中收场。②他们三个人虽然是不同阶级的代表,在一生中过着不同的生活,但是结局都一样悲惨,说明他们的悲惨命运与社会有着莫大的联系,侧面烘托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③体现了他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绝望与批判。
9.有评论说《茶馆》中的人物是“在黑暗中抗争”,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
================================================================
答案 《茶馆》中的人物是“在黑暗中抗争”:王利发紧随时代变化而对茶馆进行改良,但最终也没能摆脱黑暗社会的压迫,结局悲惨;常四爷自食其力、刚正不阿、热爱国家,却在黑暗的时局下艰难生活;秦仲义是一个民族资本家,提倡实业救国,却被巧取豪夺,最终一无所有。
解析 由“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可知,王利发紧随时代变化而对茶馆进行改良,但最终也没能摆脱黑暗社会的压迫,结局悲惨。由“四爷你,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七十多了,只落得卖花生米”可知,常四爷自食其力、刚正不阿、热爱国家,却在黑暗的时局下艰难生活。由“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临完他只由工厂的土堆里捡回来这么点小东西”可知,秦仲义是一个民族资本家,提倡实业救国,却被巧取豪夺,最终一无所有。
  (三)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10—11题。(9分)
[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
汤 式
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①,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②。
[注] ①干戈: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占领杭州,和朱元璋领导的反元军形成对立之局。至正二十五年,张士诚失败,朱元璋胜利。杭州陷于战乱之中达十年之久。②南柯:典出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落魄侠士淳于棼酒醉后睡在南边槐树下,梦入槐安国,极尽显贵;醒来始知是一场梦,他做太守的南柯郡原是槐树下一蚁穴。
10.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小令以设问起笔,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感喟,引发读者对昔日杭州的追忆。
B.“朝也笙歌,暮也笙歌”两句是对统治者纵情声色、贪图享乐的揭露和讽刺。
C.这首小令语言朴实,用白描手法写出了杭州在连年战乱中的沧桑变迁。
D.全曲的感情基调低沉婉转,如一曲挽歌,表达了作者生逢乱世的悲哀与无奈。
答案 B “朝也笙歌,暮也笙歌”是描述过去西湖的繁华,与后文形成对比。
11.有人评价这首小令极具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答案 ①首尾照应,这首小令以问昔日西湖起笔,以昔日西湖成为今日南柯一梦的现实收束全篇,前后照应。②巧用对比,通过杭州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对比,描写了战乱导致杭州西湖的剧变,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之情,含蓄地反映了作者渴望和平、厌恶战争的情感。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6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古喻今,反对草率出兵的句子是“       ,封狼居胥,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答案 (1)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2)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3)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1分)
在天山峰峦的高处,常常出现巨大的天然湖,就像美女晨妆时开启的明净的镜面。湖面平静,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把湖山天影融为晶莹的一体。在这幽静的湖中,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人家说山色多变,而事实上湖色也是多变的。如果你站在高处瞭望湖面,眼前会是一片爽心悦目的碧水茫茫;如果你再留意一看,接近你的视线的是粼光闪闪,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绝少纤尘的侵扰。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及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界线非常分明。传说中有这么一个湖是古代一个不幸的哈萨克少女滴下的眼泪,湖色的多变象征着那个古代少女的万种哀愁。就在这个湖边,传说中的少女的后代现在已在放牧着羊群。湖水滋润着湖边的青草,青草喂胖了羊群,羊奶哺育着少女的后代。山高爽朗,湖边清净,日里披满阳光,夜里缀满星辰,牧民们的蒙古包随着羊群环湖周游,他们的羊群一年年繁殖,他们弹琴歌唱自己的幸福生活。
13.下列各句中的顿号,和文中“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中的顿号的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
C.直到今天,他仍然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辩解着。
D.大山、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笼罩上了一层白茫茫的厚雪。
答案 C C项中的顿号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A、B、D项中的顿号与原文中的顿号都用于分隔句中并列词语。
14.比喻具有相似性,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 ================================================================
================================================================
================================================================
答案 ①句中把天然湖比作明净的镜面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平而明净的天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202-2021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