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412  2021-03-18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2]
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课时作业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❶陶渊明
学习关键词:朗读节奏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社会理想 “记”的文学常识

  


  



  





  

  


❶选自《陶渊明集》卷六。
❷〔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
❸〔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❹〔缘〕沿着,顺着。
❺〔鲜美〕新鲜美好。
❻〔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❼〔缤纷〕繁多的样子。
❽〔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❾〔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悉〕全,都。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乃〕于是,就。
〔具〕详细。
〔要(yāo)〕同“邀”,邀请。
〔咸〕全,都。
〔妻子〕妻子儿女。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jiàn)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乃〕竟然,居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
〔叹惋〕感叹惋惜。
〔延〕邀请。
〔语(yù)云〕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
〔不足〕不值得,不必。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志〕做记号。
〔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郡,指武陵郡。
〔诣(yì)〕拜访。
〔南阳〕郡名,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刘子骥〕名 (lín)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规〕打算,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A.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B.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ào)
C.阡陌交通(qiānmò) 刘子骥(yì)
D.诣太守(yì) 无人问津(jīng)
【解析】B项,“便要还家”的“要”应读“yāo”;C项,“骥”应读“jì”;D项,“津”应读“jīn”。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缘溪行 缘: 沿着,顺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 隐隐约约,形容
看不真切
(3)才通人 才: 仅仅、只 
(4)阡陌交通 阡陌: 田间小路 
(5)鸡犬相闻 相闻: 可以互相听到 
(6)具答之 具: 详细 
(7)咸来问讯 咸: 全,都 
(8)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 隔绝、不通音讯 
(9)皆叹惋 叹惋: 感叹惋惜 
(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邀请 
(11)此中人语云 语: 告诉 
(12)便扶向路 扶: 沿着、顺着 
向: 先前的 
(13)及郡下 及: 到 
(14)诣太守 诣: 拜访 
(15)欣然规往 规: 打算,计划 
(16)后遂无问津者 问津: 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3.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浏览完整试题(1)舍   动词,舍下,离开
 名词,房屋 
(2)为   动词,作为
 介词,对、向 
(3)寻   动词,寻找
 副词,随即,不久 
(4)乃   副词,于是,就
 副词,竟然,居然 
4.解释下列加点词,注意它们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的区别。
(1)芳草鲜美       鲜美: 新鲜美好 
(2)阡陌交通 交通: 交错相通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妻子儿女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不值得,不必 
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1)渔人甚异之
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复前行
前: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3)欲穷其林
穷: 形容词作动词,尽 
(4)处处志之
志: 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6.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解析】“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解析】C项,“谦逊、不喜张扬”理解有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写出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也可见他们对自己美好、平静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打扰、破坏。
8.文学常识填空。
(1)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可记人和叙事,可描写山川名胜,可介绍器物建筑。写法上大多以 记叙 为主,兼有 议论 、 抒情 。
(2)陶渊明, 东晋 (朝代)诗人,一名 潜 ,字元亮,号 五柳先生 ,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其代表作品有组诗《 归园田居 》,自传《 五柳先生传 》等。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
9.根据提示默写。
(1)《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 , 屋舍俨然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
(3)《礼记》中提出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社会理想,《桃花源记》中用“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一社会理想。
(4)《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 便要还家 , 设酒杀鸡作食(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
(5)表达世事沧桑,人却浑然不觉,常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句子“ 乃不知有汉 , 无论魏晋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陶渊明彩笔一点,那位武陵渔人就驾一叶轻舟,驶向远方的梦境。溪流清chè、悠长,渔人逆流而上,如同穿越一段岁月。
桃林把花朵最艳的姿色妆饰在梦的边缘,有一些花瓣已经疲bèi,纷纷飘落,像一阵粉红的雨。芳草也献出浓郁的馨香,这境地就成了烟雾氤氲的瑶台。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清chè(澈)  疲bèi(惫)  馨(xīn)香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妆饰 ”,正确写法是“ 装饰 ”。
(3)“氤氲”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
(4)画线句子运用了 拟人 和 比喻 的修辞手法。
11.八年级某班开展“诗歌中的桃花”研学活动,请你参与。
(1)请按提示修改请假条。
请假条
尊敬的赵老师:
因为家中临时有事,我需要向您请假半天。请您一定批准。
学生:小李
2021年4月8日
①请假条中用语不得体的一处是“ 请您一定批准 ”,应改为“ 请您批准 ”。
②请假条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称呼应该顶格写 。
(2)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你回答。
①请你结合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将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甲】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乙】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A.卜算子 B.浣溪沙
C.如梦令 D.忆江南
【甲】 C 【乙】 D 
②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桃花在诗词中的两种意象。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女子(或:美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天 
(3)学习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理解,请你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 东篱采菊 , 悠然见南山 。
【解析】补写对联的一般原则是: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反,字数相等,平仄相对。下联结合《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写即可。
阅读探究拓展延伸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晋太元中”到“并怡然自乐”,回答下面的问题。
1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落英缤纷       缤纷: 繁多的样子 
(2)欲穷其林 穷: 尽 
(3)屋舍俨然 俨然: 整齐的样子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类 
(5)悉如外人 悉: 全,都 
1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在那里)便出现一座山。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4.选文第2段中,作者对桃花源人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
人物的活动,如“其中往来种作”;人物的穿戴,如“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物的神态,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选文着重写了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着重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拓展阅读[分值:16分 建议用时:15分钟]
(贵州遵义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展开余下试题【乙】南阳刘 之①,善史传,隐于阳岐②。于时苻坚临江③,荆州刺史桓冲将尽 谟④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⑤甚厚。 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⑥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⑦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①刘 之:字子骥,南阳(今属河南)人。②阳岐:村名。③临江:指兵临长江。④ 谟(xūmó):宏图大计。⑤赠贶(kuàng):赠送礼物。⑥上明:东晋时曾是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松滋南。⑦翛(xiāo)然:超脱自在的样子。
1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遂迷 遂: 最终 
(2)未果,寻病终 果: 实现 
(3)缘道以乞穷乏 缘: 沿着,顺着 
(4)甚厚,为乡闾所安 甚: 非常;很 
17.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访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2分)
(2)南阳刘 之,善史传,隐于阳岐。
南阳人刘 之(刘子骥),擅长史传学术,在阳岐村隐居。(2分)
18.【乙】文中,刘 之被征为长史后做了哪两件事?(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①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②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每点2分,共4分)
19.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刘子骥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刘子骥是一个不慕名利、心系百姓的高尚隐士。(4分)
【参考译文】
【乙】南阳人刘 之,擅长史传学术,在阳岐村隐居。当时苻坚(的军队)兵临长江,荆州刺史桓冲想竭尽心力实现宏图大计,征召(刘 之)任长史,派人和船前去迎接他,赠送的礼物非常丰厚。刘 之接受命令,就登上船(出发),(但桓冲)所送的礼物(他)全都没有接受,沿途拿来送给乞讨的、贫困的人,等到了上明,(东西)也送光了。(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就洒脱地辞去职务。他在阳岐住了多年,衣食不论多少有无,常常和村人共同享用。碰到自己穷困时,村人也同样帮助他。(他)非常宽厚,乡邻对他很满意。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2021学年八”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