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马作武《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材料二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1939年4月24日,他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他还进一步发挥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一条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他对陈伯达研究墨子称赞有加:《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毛泽东视墨子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表达了他对墨子的高度评价。 陈独秀也推崇墨子,他说过:“设若中国自秦汉以来,或墨教不废,或百家并立而竞进,则晚周即当欧洲之希腊,吾国历史必与已成者不同。”又说:“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 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 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 (摘编自郑林华《<墨子>与中国共产党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他缅怀与追思无等级的氏族时代,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 B. 墨子在《法仪》中指出,因为“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所以,我们应遵循“天志”,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 C. 墨子推崇“兼”,反对“别”,他主张 “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认为“兼以易别”是实现人格平等地位的途径。 D. 陈独秀认为墨家的思想如果不废止,将改变中国的历史,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执着于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由此可以推出,他所谓的体制和秩序存在局限性,也将遭到来自统治阶层的阻挠。 B. 墨子“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句话既有对墨子救世情怀的肯定与赞美,也隐含着对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 C. 墨家的“爱”以平等为原则,儒家的“爱”注重等差和分别。通过两者的对比,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 D. 材料二中,毛泽东和萧楚女推崇墨子 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墨子的思想对共产党人的影响,都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3.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做法或主张与墨子的思想相矛盾的一项是( ) A.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B.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D.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4. 结合材料内容,简述墨子的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独霸角 李方 第一次去帮扶户赖青久家,是队长龚海鹏陪着去的。车从刘湾、滴垴、下寨几个小队驶过,七扭八拐,从谷底爬上梁顶。道弯路窄,但都已硬化,还不算太难走。远远地看到,山嘴上有几株落完了树叶显得灰黑的树木和一户人家高耸的蓝色屋顶。龚队长让停车,说:“前面车不能走了。秋天的时候已经挖好了路基,打通最后一公里,现在天冻了,没法硬化,停工了。” 我只好拿上扶贫手册、各种表格,步行前往。我一边躲避着挖虚的土,一边听龚队长讲赖青久。 “这人是个独霸角,跟谁都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大集体的时候,几乎和队里的每个人都闹过别扭。别说其他人,连跟自己一母同胞的两个弟弟都不对付,打架吵嘴住不成邻居,搬到这个山嘴上来了。” 我心里一沉。“独霸角”是西海固的土语,谓人性格孤僻,待人生冷硬倔。摊上这么一个扶贫对象,工作怕是难以顺利。 还未到门口,当路一根绳索,拴在路两边的枯树上。龚队长说:“看!如何?好端端的人、车走的路,给你用绳子拦了。” 赖青久五十七岁,眼不花,耳不聋,腿脚灵便。赖青久问:“干啥的?扶贫的?拿的啥?” 我说:“今天只是来认个路,见个面,填表掌握一些基本情况。你抽烟吗?不抽?那我也不抽了,免得让你受二手烟的害。”我拿出烟敬他,以便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见他不抽烟,只好作罢。我又问:“老赖,干吗在路上拉绳子啊?” 赖青久很生气:“硬路挖成了虚土,又不硬化,人来车往,尘土飞扬,挡住,不让他走。” “这是路啊,怎么能挡呢?”我劝他。 赖青久大手一挥:“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这里不让走,他可以绕着走。山下边还有一条路,全硬化,又不远,不过多走15公里罢了。” 初次见面,不好搞得太僵,了解完大致情况,填好表格,我就道别离开了。 清明前后,栽瓜点豆。抽了空,我第二次去老赖家。这次因为正在硬化道路,施工车辆较多,所以车停得更远,我和陪同的妇女主任一同在人欢马叫的施工路段的边上走。 妇女主任说:“独霸角就是独霸角,说话办事就是跟人不一样。前些年湾里种西瓜,也是个收入。他拉瓜到街上去卖,别人问瓜价:‘多少钱一斤?’他说:‘一毛。’别人说:‘少价吗?’也就是那样随口一说,实际上瓜价人人都知道,就蹲下来挑瓜。结果他说:‘少价。两个五分。’你想谁还买他的瓜?去年搞养殖,他老婆养了头母猪,下了猪娃子,让他用摩托车捎到集上去卖。别人问:‘猪娃子好着吗?’他给人家来一句:‘不好,害着病呢!’” 我说:“这不纯粹跟人抬杠吗?” 妇女主任躲着驶过的车辆笑着说:“就是呀,害得他老婆背篼里装上猪娃子集集不落地去卖,又不会骑摩托,被害惨了。”
展开余下试题好容易到了赖青久的门前,绳子没有了,换成了两根长竹竿,打着叉挡在路中间。进了门,妇女主任说:“老赖啊,市上……” 老赖背着背篼,手里提着铲子要出门。老赖问:“干啥的?扶贫的?” 我说:“老赖兄,去年冬天我来过,今天来是核实一下,给你的化肥和薄膜送到了吗?送到了?送到了好,请在手册上签个字,也不敢耽误你上地。可是,赖兄啊,干吗还挡着路啊?拿掉吧。” 赖青久气得把手里的铲子扔了,说:“拿掉?拿掉还不把我家门口当骡马市场了?化肥是拿来了,往家里抬的时候把袋子扯破了,化肥撒了一路,害得我扫了好半天。” 妇女主任脸上挂不住,说:“他叔,你把路挡着车上不来,这么远的路抬上来,可不得扯破了?” 赖青久仰头怒目:“你又没来,你又没抬,你见了?” 赖青久弯腰拾起铲子回手扔到背上的空背篼里,就要走。 我沉下脸,拦住他:“赖兄,撒了的化肥再补给你一袋都行,但你得把路障撤了。这是众人走的路,你不能这样。” “咦,一袋化肥两卷薄膜就能指挥我了?路是众人的,但家门前这一截儿是我的!” 我们只能跟在他的屁股后头出来,先走了,他在身后恨声恨气地锁着大门。 到了秋天,基础母牛入了栏,非得签字不可。但我心里发冷,不想再上山爬洼到山顶上去。我跟村支书说:“你啥时候去老赖家顺便把扶贫手册带去,让他把字签了。”年轻的支书连忙摆手说:“那绝对不敢。别人的可以,老赖不行。你去了他多少还给点儿面子,我去了那是拿着鸡蛋往石头上碰呢!” 这也是实情。现在村上的工作不好搞,村民和村干部之间,有着一层看不见摸不着的隔膜。我只好憋着气再去。车一直开到赖青久家门前不远。一根粗壮的长椽横空而过,两头用长钉死死地钉在路两边的那两棵枯树上。车只能停在这里了。 村支书说:“我们钻过去吧。” 我说:“不。” 我掏出手机拨打赖青久的手机。 “谁?打电话啥事?” 老赖将头从大门里伸出来,望了望,关了手机,向我喊:“基础母牛已经拉回来养在圈里了,没啥事我关门了。” 我厉声喊:“老赖,过来!” 老赖趿拉着棉拖鞋,吸着鼻子,边走边说:“天气冻得人淌清鼻呢,出来干啥呀?” 我说:“天寒地冻是实情,一万块钱的母牛也养到圈里了,签个字你都怕麻烦?你这人是不是太有点儿不知好歹?” 老赖签了字,手扶着拦路的横木,平视着我的眼睛说:“别说一头牛,就是给上十头牛,也是政府给的,又不是你给的,我有啥不知好歹的?不是看你大冷天跑一趟,我连字都不给你签。” 我和村支书站在寒风里,显得很无奈,甚至看上去可能还有点儿滑稽。老赖看着我们,突然就笑了,是那种憋了很久终于绷不住的笑,他越笑越畅快。天上飘起了雪花,我和村支书仰头看看天,看看越笑越畅快的老赖,终于忍不住也笑了。 (选编自《小小说》)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对赖青久家的环境描写,“灰黑”的树木,“一户人家高耸的蓝色屋顶”,既符合季节和农户的特征,也营造了一种冷僻的氛围,为下文写赖青久的性格造势。 B. 小说中以“我”为代表 扶贫干部工作认真负责,但在面对赖青久这样的独霸角时,也难免灰心、生气,这更好地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基层干部形象。 C. 赖青久家门前挡路的路障从绳子到竹竿到粗壮的长椽,既体现了他的自私、狭隘,也可以从中看出他故意跟人对着干、唱反调的心理。 D. 龚队长和妇女主任对赖青久的介绍侧面表现了赖青久性格孤僻,生冷硬倔,说话做事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也揭示了他致贫的真实原因。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使用有限视角来讲述故事,虽然局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能拉近小说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便于带动读者了解我国的扶贫工作。 B. 小说明线暗线交织相照,明线是“我”对赖青久的帮扶工作,写出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暗线是最后一公里的修路进程,象征脱贫工作即将取得成功。 C. 小说没有快速发展、紧张的故事情节,“我”三次到赖青久家的扶贫工作都不顺利,情节的摇摆更好地展现了基层扶贫工作的艰辛。 D. 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人物的语言贴合其身份特点。比如“跟谁都尿不到一壶”“干啥的?”“害着病呢!”,方言口语的运用使西北农村农民的形象更加真实鲜活。 8. “我”三次到赖青久家,对赖青久的称呼从“老赖”到“赖兄”再到“老赖”,不同的称呼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9. 小说结尾赖青久笑了,“我”和村支书也笑了。他们的笑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讽,字补之,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平阴县。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讽辨数激昂,喜为名声,然亦操持在己,吏不敢欺。为县存视贫弱,至豪猾大家,峻法治之。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岁旱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县令争不可,讽曰:“有责,令无预也。”即出贷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徙知梁山军,以母老不行,得通判郓州。诏塞决河,州募民入刍楗,而城邑与农户等,讽曰:“贫富不同而轻重相若,农民必大困。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司误也。”即改符,使富人输三之二,因请下诸州以郓为率,朝廷从其言。徙知广济军,民避水堤居,凡给徭于官者,讽悉纵使护其家,奏除其租赋。累迁太常博士,出知青州,再迁户部郎中。时山东饥,宰相王曾,家积粟多,讽发取数千斛济饥民,因请遣使安抚京东。入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钱惟演倡议献、懿二太后宜祔真宗庙室,讽弹奏之,请绌去。仁宗不听,讽袖告身以对曰:“陛下不听臣言,愿纳此,不敢复为御史中丞矣。”帝不得已可之,讽乃趋出,遂贬惟演随州。时上章懿皇后谥,宰相张士逊、枢密使杨崇勋日中不赴慰班,讽弹士逊与崇勋,俱罢。徙保信军,听居舒州持母丧,又许归齐州。服除,迁光禄卿、知陕州。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复给事中,卒。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B.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C.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D.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被称为进士。 B. 博士,指古代学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的官职,后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 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有“署、假、摄、兼、行”等。 D. 谥,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讽才能出众。黄河决口后,他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他办事有主见,下属官吏不敢欺骗他;他用严厉的法令来治理强横的富豪。
展开余下试题B. 范讽敢于担当。他在淄州任职,发生蝗灾,百姓想种蝗虫不吃的豆类,却没有种子,他不顾县令反对,打开官仓借粮食给百姓。 C. 范讽体恤百姓。百姓为躲避水灾住在堤上,他让在官府服徭役 人都回去护家;山东饥荒时,他从家中拿出几千斛的粮食来救济灾民。 D. 范讽不畏权贵。他请求罢免钱惟演,皇帝不同意,他以不任御史中丞迫使皇帝接受他的意见;他还敢于弹劾不守规矩的权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出贷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 (2)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 14. 治理黄河水灾时,官府向民众征集草把、竹木土石等物,城镇居民和农民缴纳的数量相同,范讽为什么反对?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深秋时节,诗人独行于郊外,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气氛。 B. 颔联写诗人回忆故乡往事,直到日暮时分才“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 C. 尾联写山月的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流露出诗人对山居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 D. 全诗从初行郊野写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以空间为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16. 请将这首诗的颈联与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潜《归园田居》)进行比较,从写景手法和意境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开凿蜀道的艰难过程。 (2)《赤壁赋》中,从侧面衬托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表明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伴着潇潇春雨,到江南古镇走了一趟。下雨给游览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雨天的乌镇烟雨飘渺,是那么个性闪烁、古风淳朴。 古街长巷而神迷,静赏小桥流水而心醉。她好像一杯淡淡的绿茶,是需要慢慢地、细细地 的。 走在烟雨迷蒙的古镇上,如同漫步于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廊。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 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流水静静地流淌,那不是岁月的血脉么?那不是缕缕的年华么?似水年华,在这清清的河水中反照着时光流逝和生命匆匆的无奈。于是古桥、老屋、乌蓬船……一切都发出一股淡淡的感伤来——烟雨之中,因为有了这种美丽的婉约的感伤,古镇才显得 。 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千百年来,他是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一页页翻过,人儿从这里一代代走过。古镇却依然故我,( )这里也许少些金戈铁马烽火硝烟的峥嵘故事,但多的却是才子佳人红颜知己的浪漫情怀。否则,这小镇何以如此绵绵的、楚楚的、风情万种呢?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徜徉 体会 氤氲 美丽动人 B. 徘徊 品味 散发 美丽动人 C. 徜徉 品味 氤氲 楚楚动人 D. 徘徊 体会 散发 楚楚动人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 B. 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 C. 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 D. 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那是岁月的血脉和缕缕的年华。”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语言运用Ⅱ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当地时间12月1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确认,被誉为地球“两大眼睛”之一的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坍塌,继今年8月两次严重电缆事故后,望远镜悬挂的接收设备平台当天坠落并砸毁了望远镜反射盘表面,望远镜很可能已不能再使用,重建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法之一。305米口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若失去功能,那么全世界在天文探索领域,将只能依靠中国贵州的另一只“大眼睛”,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21. 请对上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0字。 22. 假如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和中国射电望远镜FAST官方微博要分别就坍塌事件发布一则新内容,由你来拟写。要求:采用望远镜的口吻,使用第一人称,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语言简明得体,每条不超过50字。 (1)阿雷西博微博: (2)FAST微博: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一次中美高中生联合冬令营交流会上,美国高中生代表说,美国的历史书中只有孔子、秦始皇等历史人物,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不够。 实际上,在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多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醒过来,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各行各业涌现出了杰出人物,时代造就了他们,他们演绎着中国的故事,展现着时代的精神。 请从“毛泽东、邓小平、鲁迅、蔡元培、梅兰芳、‘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袁隆平、屠呦呦、雷锋、钟南山、中国女排、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中选取两到三个人物(群体),使之形成有机关联,以中国营员“钟果”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在冬令营的下一次交流会上发言,让美国营员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检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