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14  2021-03-23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4]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情诊断语文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高中二年级学情诊断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每小题3分,共27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幡然(fān) 卓绝(zhuō) 怵惕(chù) 浸渍(zì) 桀骜 侦查敌情
B.瓠落(huò) 麻痹(pì) 戳穿(chuō) 给养(jǐ) 撕杀 诚惶诚恐
C.车毂(gǔ) 黏液(nián) 撬开(qiào) 残骸(hài) 布署 提纲挈领
D.盐碱(jiǎn) 气氛(fēn) 胡诌(zhōu) 卸载(zài) 菲薄 不假思索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宁可倒下,不肯屈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汉”。和他一比,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实在不能望其项背。
②“功亏一篑”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越是在功败垂成的时候,我们越是要耐心坚持,否则成功就会离我们远去。
③得知焦裕禄同志身患重病住进医院的消息后,兰考县的干部群众如鲠在喉,纷纷到医院来看望他们的好书记。
④尽管奧雷里亚诺想出了各种办法来抵御失忆症,但是,马孔多居民的记忆力还是每况愈下,很多日常使用的东西已经叫不出名字。
⑤海明威首创的描写上的“冰山原则”和文体上的“电报风格”,强调简洁和经验体验,堪称文艺创作的不刊之论。
⑥英国作家狄更斯在作坊当过童工,在事务所当过学徒,学过速记,当过陪审员,担任过记者,到1836年成为名满天下的作家。综其一生,简直无所不为。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们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是何等 、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
②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 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③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开始 。
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 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A.浮浅 悲哀 运动 已经 B.肤浅 悲哀 蠕动 一经
C.肤浅 悲愤 蠕动 一经 D.浮浅 悲愤 运动 已经
4.下列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故不孝不慈亡
B.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其脆易泮
C.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日余食赘行 客得之,以说吴王
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当察乱何自起 常于几成而败之
5.下列对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②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③文胜质则史 史:浮夸 ④故亏兄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⑤天下归仁焉 归:归顺 ⑥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
⑦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迩:近 ⑧自伐者无功 伐:攻打
⑨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⑩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虑:考虑


浏览完整试题A.②⑤⑨⑩ B.①⑥⑦⑧ C.④⑦⑧⑩ D.②③⑥⑨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就有道而正焉 天下归仁焉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虽父之不慈子 故大夫之相乱家 为之于未有
C.相与枕藉乎舟中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非恶其声而然 治乱者何独不然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止于至善 ②朝闻道,夕死可矣 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④不贵难得之货 ⑤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⑥其坚不能自举也
⑦见贤思齐焉 ⑧先诚其意 ⑨譬如平地 ⑩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A.①⑤⑥/②③/④/⑦⑨/⑧⑩ B.①④⑤/②⑥/⑦/③⑧/⑨⑩
C.①⑤⑨/②③/④/⑥⑦/⑧⑩ D.①②⑤/③⑥/⑧/④⑦/⑨⑩
8.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多年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的问题。 。
①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②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
③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
④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
⑤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
A.②③⑤①④ B.⑤③④②① C.②①④③⑤ D.⑤①②④③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颜渊》中说的“克已复礼为仁”,就是指人们通过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就是仁。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B.老子、庄子的思想常有独到之处。比如老子看到“有”依赖于“无”起作用,庄子看到“无用”与“有用”之间的转化,都体现出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
C.孙犁,现当代作家,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其小说《荷花淀》运用革命浪漫主义手法,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的抗日军民形象,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为“诗体小说”。
D.《百年孤独》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小说描述了大量魔幻、离奇的事件,但马尔克斯却认为整部小说都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小题。
材料一:
11月11日,“国潮趋势与文创发展论坛”在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论坛上,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国潮研究报告》指出,“国潮”,是“国”与“潮”的相加。“国”的指向很明确,即为中国,意指中国文化的复兴,将中华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都纳入视野。对“潮”的解读却是千差万别,基本以2018年为分水岭。在“国潮”元年之前,“国潮”大多指狭义上的特定品牌,即由中国本土设计师创立的潮流品牌,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小众文化代.表。进入“国潮”元年后,“国潮”泛指广义上的某种消费概念,即国货群体和带有中国特色产品的走红。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教授胡钰说:“‘国潮’不仅是国货之潮,也是国力之潮,更是国运之潮,所以我们应该把它更好地研究和展示出来。‘国潮’里边有很重要的三个元素支撑着它,一个是民族文化,一个是国货品牌,再一个最重要的是青年力量。”
“国潮”在2018年集中爆发、2019年实现扩展之后,目前的“潮”可以包含两层含义。一为“潮流”,体现供给端的改变。传统国货完成了新时代的新演绎,新兴国货通过满足当代需求确立位置。中国品牌正进行着集体品类创新、产品出新和品牌革新,在市场中掀起了集体潮流。二为“风潮”,体现消费端的改变。对于新国货的消费习惯开始形成,并且逐渐形成风潮。国内大众对于新国货的认知和消费心理,发生了从漠不关心到支持、追逐的改变。
“国潮”既有前身,那么究竟与“国风”的不同在何处?“‘国风’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的意识形态与传承理念,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这更像是只可远观的‘阳春白雪’,而‘国潮’的出现拉近了大众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距离,将历史沉淀凝结和转化成为具体的品牌、产品。”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说。
(摘编自郑芋《“国潮”是风还是“潮”》,2019年11月23日人民网)
材料二:
“国潮”是中国品牌和时尚消费叠加的产物。2018年“国潮”开启,2019年“国潮”澎湃。在举世瞩目的消费趋势背后是生产体系、消费能力和文化心理的对接、融汇和支撑。归根结底,“国潮”是时尚消费热潮的中国化,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对欧美日韩数十年来消费趋势的平衡,其深层是国人文化自信的持续性高涨。
文化是生活方式。任何生活方式最终都要通过一系列吃穿用度的东西体现出来;这当然就和市场的生产体系直接相关。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国家合理地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让广大百姓实实在在一步步分享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和成果,这种消费反过来也大大支持和促进了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增强。从谨慎地融入全球化,到主导全球化,中国在经济和生产上的实力和自信,今非昔比。2018年以来,华为总裁任正非,以一个民营公司的力量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生产和创造实力的非凡成就。华为传奇的背后是整个国家经济的兴旺和壮大。
中国是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富起来的14亿人的消费能力,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市场都没有的独特优势。就时尚消费而言,如今的前沿消费主力已经主要是以“80后”和“90后”为主。这些在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从出生就沐浴着和平、发展和繁荣的雨露,他们在多样化的消费环境中,秉持着个性化的生活理念,自主地选择生活方式,全面注重生活品质。他们中不少人也曾哈韩、哈日、哈欧美,但是他们的个性化和精致化需求,反过来也刺激了中国品牌在工艺流程、审美水平、创意能力上的提升,这构成了“国潮”崛起的强劲动力。
时尚消费,具有非常明显的价值取向。所有的“国潮”品牌,都具有融合古今,汇通中外的特点,但是它们的基本价值立场都是中国的,是中国传统的当代转化和激活,其中凝聚着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审美意识和行事规则。如今,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仅次于美国的地位,中国曲折前进的奋勇开拓,也让年轻人倍感自豪。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对文化自信的召唤,都极大地提振了青年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一曲《我和我的祖国》2019年在大江南北被自发唱响,典型地反映出国人文化自信的澎湃增长。这种自信很自然会转化为消费中的审美和价值依据,“国潮”的崛起,也就有了深厚的文化底气。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杨晓华《“国潮”涌起,彰显深层文化自信》)
材料三:
中国造,正当“潮”。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传统文化消费;新生代消费者为了彰显自我个性、打造个人属性标签,日渐乐于使用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产品。以故宫推出的彩妆口红为例,一经推出,预订数量仅用一晚的时间即超过一千支,而这源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背后的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而晨光文具则与京剧“联姻”,将生旦净末丑的扮相绘于文具之上,瞬间火爆市场。因为文创的融入,晨光把看似几元钱的小买卖做成了年营收80余亿元的大生意。”
与此同时,一批电商平台纷纷“造潮”,孵化出一个又一个国潮新品。据了解,近年来,京东、唯品会、拼多多、天猫等电商平台都开始了对国潮市场的开拓。天猫从2017年就开始了,对国潮的策划和重视,2018年更是尝试了国货跨界、文化营销、国潮出海等各个方向上做出了新的尝试。
(摘编自《颜值与性价比兼具,国货当潮源于创新彰显自信》)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风”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的意识形态与传承理念,拉近了大众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距离。
B.在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的个性化和精致化需求构成了“国潮”崛起的强劲动力。
C.“国潮”品牌的基本价值立场都是中国的,其中凝聚着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审美意识和行事规则。
D.“国潮”的兴起,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根源在于背后电商平台的推广。
11.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国潮”是中国品牌制造出来的营销理念,依靠包装和噱头来消费青春记忆和童年回忆。
B.“国潮”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是商家借助传统文化热来扩大销售,以谋求商业利益。
C.“国潮”背后是产业资本的流动,是商家企业间的激烈竞争,更是资本操纵下的狂欢。
D.“国潮”涌起,彰显出的是年轻消费者对中国文化、中国元素的广泛认同和充分自信。
12.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当今“国潮”兴起的原因。(4分).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①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光宗即位,改知漳州。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常病经界不行之害,乃访事宜,择人物及方量之法上之。有旨先行漳州经界。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朱熹传》,有删改)
[注]①蠲juān:免除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间诣郡学 诣:下达命令
B.移书他郡 移书:写信
C.有短熹者 短:诋毁,指摘
D.仕于外者仅九考 九考: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视之,八卦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B.有不便于民者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 人而不仁,如礼何
D.熹以年近七土,申乞致仕 凿户牖以为室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B.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C.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宫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D.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熹聪慧过人。幼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读《孝经》能用“不若是,非人也”表明对孝道的认识;和小伙伴玩耍,,能画出八卦图形。
B.朱熹关心百姓。浙东大饥荒期间,单车简从,察访民情,辖区内秩序肃然。任漳州知州时,依然兴利除弊,为民着想,以至于经常带病工作。
C.朱熹政绩显著。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召募米商、免商税、征粮救灾,帮助百姓渡过难关,这一切都曾得到过皇帝的肯定。
D.朱熹注重自我修养。他虽家境贫寒,但安贫乐道。竭尽精力,深人探究圣贤思想,著书颇丰。死后,朝廷把他注释的“四书”定为学校的教材。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4分)
(2)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4分)
四、(17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8~19两个小题。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
[宋]苏轼
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
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
惨淡云水昏,晶荧沙砾碎。弋人①怅何慕,一举渺江海。
[注]①弋人:猎人。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至六句作者夸赞陈处士画雁时没有惊到雁,才捕捉到雁的自然之态。
B.作者借画中“槁木”“枯苇”“微雪”等意象,营造了全诗凄凉的意境。
C.全诗以咏画为主,但在行文中又融入作者的情感体验,两者自然天成。
D.本诗以“见人”始,以“弋人”终,首尾呼应,使诗歌结构完整紧凑。
19.结合苏诗分析陈处士的画妙在何处。(6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论语•卫灵公》孔子用“ , ”为子贡解释“恕”的含义。
(2)物有本末,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
(3) ,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4)李白《将进酒》说:“ , 。”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 , ”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展开余下试题五、(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不是开铺子的,不是摆摊的,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都均匀,很香,很甜,很好看。他的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有虫眼的、挤筐、破皮、变色、过小的全都剔下来,贱价卖给别的果贩。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都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经常出外,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
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有一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
叶三还是卖果子。
他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他给季陶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好!”
“好在哪里?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何以见得。”
“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对!”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陶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陶民微用侧笔,——他写字写的是章草。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陶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季陶民送给叶三的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不卖?”
“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陶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
十多年过去了。
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叶三看了他的名片;这人的姓很奇怪,姓“辻”,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过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
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1982年2月28日,有删改)
2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用较大篇幅写叶三对选果子下的功夫,表面看似是与鉴赏家无关的内容,其实反映的却是鉴赏家的特质。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汪曾祺借助寥寥数语,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巧妙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红花莲子白花藕”的题诗,写出名画家与普通果贩之间的平实、坦诚的交流和沟通,呈现了“江湖人物”的自然状态。
D.小说塑造的叶三,朴实能干、生活经验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2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陶民爱画荷花,作者有意将季陶民和李复堂所画的荷花进行对比,突出了二人画风的不同,也将褒贬寄寓其中。
B.文章最后叙述日本人买画的事情,写出季陶民绘画水平高、影响力大,更衬托出叶三爱画是一种毫无功利的精神挚爱。
C.小说语言准确、干净、质朴、自然。大量运用短句,使作品语言简洁明快、活泼凝练,形成汪曾祺独特的文风。
D.从情节和结构来看,文中基本找不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颇有“散文”特征。
23.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概括。(4分)
24.有人说“精美的文字,读起来常常有画面感、音乐感,还有新鲜感”,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谈谈对上述“三感”的理解。(6分)”
六、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开学之初,一篇题为《开学了,眼前不能仅有分数,更要有世界》的文章,引起了同学们的热议。一个说,“不能仅有……更要有……”的句式,就说明“分数”是现实,“世界”目前还只是美好的愿景;一个说,目前,“分数”可能就是我们的“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济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