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45  2021-03-20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5]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课时作业
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39分 实际得分:   分
一、课外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浏览完整试题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回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是“五四”时期散文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的根本区别。
B.“大品”散文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重在表现作者对生命、民族等大命题的理性思辨。
C.台湾当代散文上承中国传统散文,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台湾当代散文大多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抒写对现实人生的感悟见解,饱含诗情和哲理。
答案D
解析A项,“根本区别”错,由材料一“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可知,原文所说“最明显的特征”,不是“根本区别”,选项曲解文意;B项,“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错,由材料二“但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可知,“大品”的散文取代了“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不代表“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C项,“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错,由材料三“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可知,阐释的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故答案为D。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话”的成功并没有带来“美文”的胜利,“五四”新文化运动得益最大的也并非散文。
B.如果散文没有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便不会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
C.我们不能说九十年代之后“大品”散文的艺术成就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
D.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华文学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它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答案B
解析B项,“如果散文没有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便不会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无中生有,且“如果……便不会”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二段和第三段只是说“‘文’的撤离中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第四段说“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由此可知,散文“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与散文“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3.下面散文作品不属于“大品”散文的是(  )(3分)
A.韩少功《我心归去》
B.梁衡《把栏杆拍遍》
C.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D.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二“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可知“大品散文”的特点;C项,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借助抒情、描写、议论来展现江南冬景之美,属于“以小为美”,是美文、小品。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分)
参考答案①以文学现象对比开篇,提出观点;②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两方面阐述散文特点,最后总结全文;③论证条分缕析,善用例证法。
5.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5分)
参考答案①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拓展了散文创作空间。②散文逐渐撤离文坛中心地位,由“载道”转为“言志”,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③“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影响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家的创作。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停留于观念,其价值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因此,理念创新必须进入实践领域,将观念形态    为实物形态和服务形态,才能实现其价值意义,而文化消费则是实践层面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特别是在逐步进入全面小康之后,精神文化消费必然成为人们普遍的需求。文化消费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市场行为,受到商业规律的    ,但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其特殊性是        的:文化产品所传递的审美趣味、价值理念,无时无刻不都在        地影响着消费者,塑造着人们的精神乃至灵魂。在这个意义上,对文化消费的考察,就远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一般商品消费行为去着眼。事实上,(      )。精神文化消费的高品位,显示的既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更是一个民族审美品位、精神风貌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这种力量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展开余下试题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转化  制约  显而易见  潜移默化
B.转变  制约  显而易见  耳濡目染
C.转变  限制  不言而喻  耳濡目染
D.转化  限制  不言而喻  潜移默化
答案A
解析第一处,转变:由一种情况变到另一种情况。转化:指事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方面变化。此处强调创新理念通过“实物形态和服务形态”来承载,不是情况的变化,而是矛盾双方的变化,故应选“转化”。第二处,制约: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限制:不让超过的界限;局限在范围内。此处强调商业规律对文化消费的制约关系,不强调界限,故应选“制约”。第三处,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此处二者均可。第四处,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此处对象是文化产品,应选“潜移默化”。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物质富足之后需要进行精神文化消费,这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
B.精神文化消费是物质富足之后的需要,不仅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而且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
C.精神文化消费不仅是物质富足之后的需要,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
D.物质富足是前提,之后还要着眼精神文化消费,这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
答案C
解析根据文段的对象“精神文化消费”和末句的“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顺序可确定答案。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精神文化消费的品位,既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显示,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位、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B.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费,既是一个国家强大经济实力的显现,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位、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C.精神文化消费的高品位,显示的既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位、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D.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费,既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位、精神风貌良好的显示,更是一个国家强大经济实力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答案B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品位”不能做下面句子的主语,递进关系应先“经济实力”后“精神审美”,还要注意一面对两面的不对应的问题。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一个成功的历史街区建筑更新项目,需要协调规划、策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工作。其中,①                        。策划应综合考虑地段、交通、人群和投资回报、经济模型测算等特定条件,同时能够与现有历史建筑相适应。当然,历史街区的建筑改造不仅是设计问题,②                        。技术问题未达到要求,历史街区的建筑改造目的就难以实现。如今,追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设计理念愈发普及,③                        。例如,在四合院改造中,可以使用新的环保材料——竹钢,代替传统木材应用于建筑结构和门窗,这样,能源损耗就大为减少。
参考答案①策划工作最为关键 ②还是技术问题 ③改造也应尽量减少能源损耗
解析第①空根据前面“其中”和后面“策划应综合考虑地段、交通、人群和投资回报……等特定条件”的信息,这里要填“策划工作最为关键”之类的内容;第②空根据前面“不仅是设计问题”的信息可知这里应是递进关系,再结合后面“技术问题未达到要求”的信息,这里要填“还是技术问题”之类的内容;第③空根据本段材料所讲“历史街区的建筑改造”的话题和后面“能源损耗就大为减少”的信息可知,这里应填“改造也应尽量减少能源损耗”之类的内容。
10.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唐代疫病的相关记载颇为有限且非常零散。因此学者们多认为唐代疫病发生次数较少。事实上,史书记载虽少,但唐诗之中的记载却颇为丰富,仅《全唐诗》《全唐诗补编》中就有300多首描写疫病或者与疫病相关的诗歌,写下与疫病相关诗歌的诗人有数十位,如骆宾王、宋之问、王维、杜甫、高适、韩愈、白居易等等,他们生活的时间跨度横贯了整个唐朝289年的历史,这足以证明疫病始终是伴随着唐代的。
参考答案唐代疫病史书记载虽少,但唐诗记载颇为丰富,可从诗人的诗歌创作中证明疫病始终伴随着整个唐代。
解析结合“唐代疫病的相关记载颇为有限且非常零散”分析,概括为唐代疫病史书记载少。结合“史书记载虽少,但唐诗之中的记载却颇为丰富”分析,概括为唐诗记载颇为丰富。结合“仅《全唐诗》《全唐诗补编》中就有300多首描写疫病或者与疫病相关的诗歌,写下与疫病相关诗歌的诗人有数十位,如骆宾王、宋之问、王维、杜甫、高适、韩愈、白居易等,他们生活的时间跨度横贯了整个唐朝289年的历史,这足以证明疫病始终是伴随着唐代的”分析,概括为从诗人的诗歌创作中证明疫病始终伴随着整个唐代。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2021学年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